學習書法除了“拜師”還有幾種方式,知道嗎?

歡迎關注八聖山人的《頭條號》,瞭解我的書法理論文章。通過《頭條號》這個平臺適時獻上我的書法作品。如果大家喜歡我的作品文章,敬請指教,不勝感謝。歡迎轉發、留言!!!!

正文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非常深厚的文化積澱,上至經邦濟世的大學問,下至安身立命的手藝技術,三百六十行皆有學問。千百年來,它的傳承方式基本上分為兩種途徑:拜師和自學。在書法界對於書法藝術的傳承也基本上是“拜師”和“自學”兩種形式。但是還有兩種學習形式大家都在運用,卻沒有人把它以學術或概念方式加以詮釋──“舀學”和“參師”。

學習書法除了“拜師”還有幾種方式,知道嗎?

一,傳統中學習書法的“拜師”

在中國古代,有很多有學問的、書法造詣高深的人,他們有的甚至還有秘而不傳的絕技。都非常珍視自己的學識並不輕易示人。一方面是自己安身立命的技藝來之不易,另一方面是收徒非常慎重,人品不佳的很難入師門。所以,學習書法絕大多數只有通過正常的拜師渠道,才會被視為真正意義上的薪火傳承,成為“入室弟子”,而沒有拜師的弟子則稱為“記名弟子”。

學習書法除了“拜師”還有幾種方式,知道嗎?

著名的“書聖”王羲之當年也有拜師的美談,他七歲那年就拜當世名家衛爍為師學習書法,衛夫人是大名鼎鼎的書法家鍾繇的傳人,所以,他跟隨衛夫人學習書法五年時間,深得鍾繇書法一脈之正傳,為他今後能夠成為“書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師父”,因此,傳統的拜師都是莊重聖神的,自古以來素有“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的說法,嚴格地說沒有師承、沒有師父就不算入門。直至今日,行里人都認為“未進師門”,通俗地講屬於“不正規的雜牌軍”。當今還有著名書畫家的後代還在作品落款處題上“某某某大師之孫女”、“某某某大師之嫡孫”“某某某大師之多少代傳人”……有的雖然成了一時之笑柄,從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師承的重要性。要不有不少人儘管拐了十八道彎也要傍上一個名家以壯聲威呢!

學習書法除了“拜師”還有幾種方式,知道嗎?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莊嚴的儀式感也非常重要。是開啟師徒關係的重要見證。不知道的人以為拜師只是一種形式,都不瞭解一種文化技藝的延續的重要性。一入師門,很多事情都由師父做主,一直到出師為止。

現代社會已經不拘泥於那些傳統的舊制俗禮,但從傳統的拜師中我們可以從中窺探前人對於傳統的敬畏和虔誠。

學習書法除了“拜師”還有幾種方式,知道嗎?

二,自學書法

書法的另一種學習方法就是我們熟知的自學,有的人在媒體上大呼特呼書法不能自學,更有甚者還說自學書法等於自殺。其實這些都是謬論,有不少人只不過是在“吃啥忽悠啥”。殊不知幾乎所有的大書家寫出與眾不同的風格作品,都是“拜師”有基礎了後來自學悟道的結果。

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以前的書家在入門前都基本上是通過“拜師”獲得書法的基本知識,把基礎打牢後,把師父的水平學的差不多了就出師。

其實,幾乎所有書法名家都是在出師後,經過自己對傳統的名家名帖的瞭解評判後,再加入個人因素而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

學習書法除了“拜師”還有幾種方式,知道嗎?

清代以降的碑學大師輩出,他們的學書歷程起初都是在傳統中尋求出路,由於明清時代館閣體的肆虐,那種毫無意義的描摹雕鏤去個性化機械重複,使他們被迫轉向對北碑的研究,終於走出了一條個性獨立的書法藝術路子,塑造了自己獨具風神意趣的格調。

趙之謙,是清代書法篆刻的代表之一,他一改過去的明清館閣體帶來的萎靡氣象,大膽將篆隸的筆法融入各種書體之中,藉助他研究金石學的底蘊,把作品表現得凝重灑脫,一掃當下之書壇萎靡陰氣。

何紹基,被譽為“清朝第一書法家”,他先學雄強的顏公體,有很強的篆隸功夫,把顏體和北碑的奧秘熔於一爐,把書法藝術的味道發揮到了欲說而不能言的地步。

學習書法除了“拜師”還有幾種方式,知道嗎?

三,何為“舀學”?

“舀學”一詞可能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找不到這個詞,但是“舀學”在雲、貴、川以及湘鄂西部民間比較流行。意思是沒有經過正規拜師儀式而靠個人眼尖、心靈手巧學到的技藝。就好比舀水一樣舀過來就成了自己的了,“偷學”、“瞟學”“騙學”諸如此類的學習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只是“舀學”的說法相對比較形象且文雅而已。

這種現象在以前還真不少見,特別是在“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年代,有知識有文化的人是非常受人尊敬的,因此,有些家境不好的人由於無錢上私塾或官辦學府,學幾個字都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在教室外偷學的好學之士哪裡都有。以前的紅白事都有寫對聯和隨禮簿子的,這是最佳的“舀學”機會,一邊誇先生的書法高妙,自己一邊琢磨怎麼運筆怎麼寫字。有一奇特現象,以前有人不識字、沒有多少文化,卻把書法界的軼事講的頭頭是道,所以,“舀學

”在早些時候比較普遍,基本上是窮人家的孩子。

學習書法除了“拜師”還有幾種方式,知道嗎?

在以前也沒有“知識產權”一說,書法跟其它技藝不一樣,如果只是立足於把字寫好看一點,沒有安身立命的企圖,不拜師而“舀學”,基本上也沒人說閒話,也不會背上倫理道德的包袱。倒是其它技藝要是“舀學

”而安身立命就會有人閒話的,“瞟學的”、“舀舀技藝”之類的話就會言其學藝非出自“正門”,形象就會大打折扣。

四,現實社會的參師

“參師”在書法藝術活動中也是一種比較普遍的拜師形式,一般是初學書者學到一定程度後覺得某些方面尚有不足,而需要彌補原來老師的不足之處,再進入一個更高層面,以獲得更好的知識儲備,最終達到最佳的人生期望值。

也就是說,在學習書法的經歷中至少有兩位書法老師才叫“參師”,第一個是啟蒙老師。第二個老師一般都是“參師”。都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需要決定。比如,第一個老師一般是精於楷書,待學到一定程度後,需要學習行書,而啟蒙老師在行書方面還比較欠缺,這時候就得改換門庭了,再拜一個長於行書的先生為師。

學習書法除了“拜師”還有幾種方式,知道嗎?

現實社會的“拜師”有的是比較明顯的“參師”,他們的出發點並不是技藝上的不足而要拜一個高人為師,因為經濟利益的驅動而拜名人大腕為師,所謂“大樹底下好乘涼”。著名的“某門七子”便是例子,他們既不跟沈某學什麼筆法墨法之類的技藝,也不跟沈某學什麼詩詞歌賦之類的文化,要的是沈某的“中國某某某協會主席”這塊金字招牌,巨人肩上的侏儒也能成為巨人,現實利益高於一切。無獨有偶,四川書協的洪某某當初也是張某在任上時拜張為師的。他們“參師”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沒有學老師的技藝,都是靠書法界的舵把子蔭庇才爆得大名。因此,這種實為“

參師”的“拜師”,實質就是“拜乾爹”拜“中國書某某協會主席”這塊幌子。

學習書法除了“拜師”還有幾種方式,知道嗎?

信息社會的到來,也給我們帶來了學習書法藝術的諸多方便,書法工具書的普及以及大量的影像視頻讓人目不暇接,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適合自己愛好的碑帖、尺牘等等作為書法方向的 楷模。

至於是否“參師”,參什麼樣的師,都得靠多方面的考慮權衡。筆者覺得只要書法入門後,如果沒有什麼企圖的話,參不參老師不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所有的工具性的書籍和影像視頻已經夠用了。只需要多多參考傳統的大家的法帖,遍臨諸家,窺其堂奧。“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羅子史,眼寓山川。”這樣一定會書寫出能表達自己個性人格的超逸豪邁的書法。

學習書法除了“拜師”還有幾種方式,知道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