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山水詩的格調比一般山水詩要高,這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

杜甫的山水詩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因為它不僅通過對山水外形之美的刻畫,給人充分的審美享受,喚起人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而且通過詩中的民族意識和時時不忘祖國山河命運的時代使命感,以啟迪讀者,激起廣泛的共鳴。

所以,杜甫山水詩的格調比一般山水詩要高,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創新和突破。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杜甫山水詩的格調比一般山水詩要高,這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

第一,杜甫在山水詩中能精心描繪形形色色的景物,千姿百態的山河,並賦予它們以時代的色彩,在情景的交織融合上,細膩、深沉,妙不可言。

特別在安史之亂以後所寫的山水詩,更多地注入了詩人對國家、對人民的愛與憂,對個人坎坷的悲與恨,提高了山水詩的意境,豐富了山水詩的內涵,使山水吟詠同現實生活的聯繫更為廣泛密切。從《陪鄭廣文遊何將軍山林十首》等比較一般的山水描寫,逐步昇華到像《秦州雜詩》那樣同時代風雲息息相關的好詩,可以見到明顯的變化。尤其在入蜀之後所寫的大量山水名篇,更是達到情中景、景中情,情景交融,水乳難分的境界,將山河破敗,萬物蕭疏的景象同自己漂泊無依的悲痛熔為一爐。這是杜甫山水詩中最有個性特徵的精品。


杜甫山水詩的格調比一般山水詩要高,這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

如《登樓》中“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在描寫秋景秋意的同時,不是已將山河動盪、人民流離失所的景象,蘊含於蕭瑟的山水意境中了麼?請再看:同州城東靈山白,聞州城北玉臺碧。鬆浮欲盡不盡雲,江動將崩未崩石。那知根無鬼神會,已覺氣與嵩華敵。中原格鬥且未歸,應結茅齋著青壁。(《閬山歌》)詩人那樣真切地描繪蜀地山川的景緻,又用意深長地將靈山、玉臺山的山勢氣派同中原五嶽的嵩山、華山相匹敵,表明祖國壯麗的山川到處有。在寫景中暗合時事,“鬆浮欲盡不盡雲,江動將崩未崩石”二句,就是意味良深地喟嘆了戰爭風雲未盡,國家處境艱危的險象。結句抒情時,又能情中寓景,景中含情,二者妙合無痕,渾然一體。


杜甫山水詩的格調比一般山水詩要高,這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

第二,詩人善於透過形貌,深入捕捉山水景物的神朱氣質,精描細寫地再現了山河的奇偉壯觀。

杜甫不同於王維運用畫家筆墨寫意傳神,亦有別於李白馳騁想象、憑超人的天才取勝。他善於運用精細的筆觸,將人們往往熟視無睹,或是鮮見寡聞的山水景物,刻畫得栩栩如生,呈現眼前。例如:三峽傳何處,雙崖壯此門。入天猶石色,穿水忽雲根。綠覆須輯古,蛟龍窟宅尊。羲和冬取近,愁畏日翻車。(《膽塘兩崖》)西南萬壑注,孰敵兩崖開。地與山根裂,江從月窟來。削成當白帝,空由隱陽臺。疏鑿功雖美,陶鈞力大哉。(《翟塘懷古》)前詩為了突出瞿塘兩崖連天聳立的奇險,刻畫了“入天猶石色,穿水忽雲根”的山形水態。一個“猶”字,強調出瞿塘峽石岸入天的本色;一個“忽”字,則將水流自天邊穿峽忽湧而至的情狀躍現眼前。


杜甫山水詩的格調比一般山水詩要高,這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

詩人描繪了舔猥古髯、蛟龍窟宅,為的是說明山之高、水之深,這才保障了糅狸、蛟龍的生存和尊嚴;就連太陽神羲和也有翻車之懼的心態,簡直將險絕千古的奇觀活靈活現地呈現無遺。後詩用縫刻之筆,描寫峽形水勢,是實寫也是誇張。最後都歸結在天設人造的功績上,成為鬼斧神功及開創者辛勤勞動的傑作,字裡行間,充滿了對祖國山河的由衷敬意和江山危殆的深重隱憂。杜甫當然也有沖淡閒靜的山水田園詩,當他卜居浣花溪,經營草堂時,生活稍為閒逸,就注意精描細寫卜居的情趣。如《水檻遣心二首》之一:

去郭軒橙敞,無村眺望除。澄江平少岸,幽樹晚多花。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


杜甫山水詩的格調比一般山水詩要高,這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

此詩最精彩的部分,是在頜聯、頸聯的對句中,僅僅四句二十字,盡繪春臨水檻的美景,尤其是“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兩句,不僅體現了詩人緣情體物的精妙,而且在動態中突出了水檻周圍的靜謐之美,確實令人讚歎不已。再如《絕句六首》之六;

江動月移石,漢虛雲傍花。鳥棲知故道,帆過宿誰家?詩人在落筆之初,就從江水、溪流澄澈反照的美學角度,詠贊“月移石”、“雲傍花”的美景。這是需要獨特精微的生活觸覺去靜觀默察,才能捕捉到的自然物象的細微移動與變化,才能攝取到的與眾不同的最佳畫圖,因而,詩的意境顯得妙趣橫生。


杜甫山水詩的格調比一般山水詩要高,這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

第三,杜甫善於運用“搜奇扶典、削刻生新”的手法,以展現一系列新奇的山水境界。

他那二十四首別開生面的人蜀紀行詩,刷新了前人對秦山蜀道的傳統寫法,用大型組詩的結構,自立詩題,取代了傳統單調的《蜀道難》、《巫山高》的吟詠,讓秦蜀險道上一系列“挺特奇崛”的山川,獲得更加新鮮、突出的藝術體現。例如,第一組詩,以秦塞為主體,極寫其高聳迴環的壯觀,有裂地摩天、盤古積雪的《鐵堂峽》;山遠路阻,隆冬生虹蛻的《石龕》;山溪迴環,松雨漸瀝的《法鏡寺》和峽壁面削,碳石怒落的《青陽峽》,一首首詩篇,一個個詩題,沿著自秦入蜀的艱險歷程,將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祖國西部的秦塞險,一一作了藝術的紀錄。第二組詩,寫穿越巴山蜀水的畏途峰崖,有於巖奔崩的《木皮嶺》,渡口絕岸的《白沙渡》,棧雲櫚幹峻的《飛仙閣》和野人半巢居的《五盤》等等。


杜甫山水詩的格調比一般山水詩要高,這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

假如,不用這種聯詩組合及另立新題的方法來處理,很難設想如何對秦山蜀道作如此細緻入微的真切描摹。杜甫在這些詩中,成功地用了“賦”體的寫法,是摻和著詩人感情的波瀾去展開記敘的。他對驚險而又漫長的旅途作了鋪陳,間中不乏曲折之筆,又將自己深沉的感觸,融入詩中,“我行山川異,忽在天一方。但逢新人民,未卜見故鄉。大江東流去,遊子日月長。”(《成都府》)這是賦中有興,興在其中的一例。這種手法有助於使詩的意境具有更多的新奇感和神秘感。讀者有如親臨蜀地,置身於萬壑千崖之間,大有耳目一新之慨。若同李白縱情想象、放聲詠歎的《蜀道難》相比較,則是可以互相媲美,各顯神通的雙璧。


杜甫山水詩的格調比一般山水詩要高,這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

最後,應提及杜甫自創聲律,格調新穎的物體格律詩,他運用這種自創的變體寫山水,使山水詩的表現藝術跨進了一步。

他為了更好地摹寫山水景物氣象萬千的變化,不受格律模式的限制,反而改造了平仄的方式,又不失詩歌本身的聲律美、節奏美。例如,在夔州寫的《白帝城最高樓》:城尖徑仄旌稀愁,獨立縹紗之飛樓。快拆雲霍龍虎臥,江清日抱電量遊。扶桑西枝對斷石,弱水東影隨長流。杖攀嘆世者誰子?泣血逆空回白頭。這首詩就是打破陳規,除了頜聯出句合律之外,通篇運用拗救的變體。詩人要用這種變體才能充分寫出座落在瞿塘峽西側北岸,高踞白帝山上的白帝城樓挺拔無畏的雄姿,寫出峽坼雲霾,龍虎電麗隨時興風作浪的險境;才能從中反襯詩人深沉的嘆世憂思及對國家民族寄寓的希望。杜甫似乎覺得,不通過如此精妙的拗變,不足以盡情地表達山水的奇崛險峭及感情的起伏波瀾。


杜甫山水詩的格調比一般山水詩要高,這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

律詩揚變,是經過杜甫畢生努力探求,才獲得人們認可的重大藝術成就的。北宋詩人黃庭堅,就是刻意繼承杜甫的拗律,又顯出個性,能自成一派的代表人物。杜甫身後被尊為“詩聖”,後人公認他是在詩歌藝術上“集大成”的詩人。宋祁在《新唐書●杜甫傳贊》說:“唐興,詩人承陳隋風流,浮靡相矜,至宋之問、沈住期等,研揣聲音,浮切不差,而號律詩,競相沿襲。逮開元間,稍裁以雅正。然持華者質反,好麗者壯違。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長。至甫渾涵汪茫,千匯萬狀,兼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甫乃厭餘,殘膏剩酸,沾丐後人多矣。故元,謂有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號詩史。”宋祁的這一番綜合議論,表明了宋人對杜甫詩歌在思想、藝術上的貢獻及影響,已有比較全面定評。


杜甫山水詩的格調比一般山水詩要高,這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

中、晚唐以後,詩壇上湧現的各家各派,無不師承於杜;宋、元、明、清各代,學杜之風,經久不息。如王安石、蘇軾、陸游、文天祥等詩人,在山水詩中善於審時度勢,通過山水境界暢抒愛國優時的襟懷,就是弘揚了杜甫的結合時事以寫山水的遺韻,獲得了成就與發展;另一些詩人如黃庭堅、陳師道、元好問、李夢陽、沈德潛等,則側重在寫景詠物、造語遣辭和形式技巧方面,吸取了杜詩的藝術養料。他們不同的取捨,有力地表明杜詩的博大精深,故其影響方方面面都能深入人心,後人學之卻不能兼而得之,於是,各取所好,得其一面,加以發展。可見,後人對杜甫推崇備至,理有必然,其影響是千載不衰的。

我是“櫻桃釀酒”,執筆走天涯,與大家一起分享、瞭解中國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