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不忘初心的南宋宰相,砥礪前行的風雨人生

“丹可磨,而不可奪其色;蘭可燔,而不可滅其香;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金可銷,而不可易其剛”——《劉子·大質》

這段話的大致意思是:丹紅可以被磨滅,但是不能改變它原來的顏色;香蘭可以被點燃,但是不能改變它的幽香;翠玉可以被打碎,但是不能改變它的潔白;黃金可以被融化,但是不能改變它的剛硬

筆者認為這段話用在文天祥身上再合適不過。

他的一生沉浮宦海數十年,直到元朝軍隊攻入之後,他即使被俘虜,但是無論遭受到什麼樣的困境,文天祥都面不改色,保持著自我的信念,忠於南宋朝廷。

就像他在詩中所說的一般:

文天祥:不忘初心的南宋宰相,砥礪前行的風雨人生

《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 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他大義凜然,寄情於詩作之中,直抒胸臆,表達了自己一生矢志不渝忠於宋朝。

文天祥:不忘初心的南宋宰相,砥礪前行的風雨人生

文天祥雕像

文天祥的父親是一個未登上仕途的文人,他喜歡讀書和藏書。他有三個兒子和四個女兒,文天祥是長子,下面有兩個弟弟和四個妹妹。

據記載,文天祥身材高大壯士,膚色潔白,眉清目秀,他不僅長相英俊瀟灑、風流倜儻,文采更是出眾。二十歲的文天祥就高中了進士第一名。

曲折坎坷的仕途之路

但是他的仕途之路非常的坎坷曲折,他剛剛高中進士,正要準備前去任職的時候,他的父親突然病逝了,文天祥即刻回鄉,在家治喪守制。

後來雖然順利步入仕途,但是在他的在政治生涯之中,也是坎坷曲折,困難重重。

他因為敢於向皇帝直言進諫,不怕得罪朝廷重臣,所以他一直倍受排擠,沒有受到重用。

文天祥:不忘初心的南宋宰相,砥礪前行的風雨人生

文天祥畫像

文天祥多次上書,向皇上提議,但大都沒有被皇上採納。他先後多次向皇上提出辭職,決心返回老家,遁跡山林。

數次提出辭職

第一次辭職,忽必烈率領蒙古軍隊突破了長江天險,包圍了鄂州。

因為當時南宋朝廷是宦官董宋臣等人在朝中掌權,他們只考慮自己的性命安危,不策劃如何部署抵抗,竟然提出了逃跑的主張。

雖然當時很多的大臣認為逃跑的主張非常可恥,但是顧慮到當時朝中宦官掌權的情況,怕危害到自己的官位,迫於權勢,沒有任何人提出反對的意見。

此時文天祥不計個人得失,寫了《己未上皇上書》,冒死進諫揭露了董宋臣的種種罪行。他還向皇帝提出了治國的四條建議:

  • 其一簡文法以立事。
  • 其二仿方鎮以建守。
  • 其三就團結以抽兵。
  • 其四為破格以用人。

文天祥的文章之中,處處體現著他對國家興亡和民族前途的關心,閃爍著愛國主義的光芒,他的建議不僅對當時挽救宋朝危急存亡的情勢具有積極的歷史作用,對現在也有很深的現實意義。

他嘔心瀝血卻沒有得到皇上採納,所以憂心忡忡的文天祥堅持辭去了朝廷授予的職務,去擔任了一個閒職。

第二次辭職,原因也是因為奸臣董宋臣。當時朝廷決定重新啟用奸臣董宋晨,文天祥自然積極反對,又上書給皇帝《癸亥上皇帝書》,積極勸諫皇上不要寵信宦官,要以史為鑑,要罷免奸臣董宋臣,斬首董宋晨以安人心,穩定朝堂,一心為國為民如:“陛下為中國主,則當守中國;為百姓父母,則當衛百姓”。

然而又沒有被皇帝採納,加上遭人彈劾,於是他又憤然辭職,之後一直鬱郁不得志。決心返回老家,隱居山林。

雖然後來,朝廷重新啟用了文天祥,但是他也是多次提出辭職。

辭職原因,我認為是因為文天祥多次向皇帝提出治國理政的建議,皇帝都無動於衷,所以文天祥感到心灰意冷。但是他從心底裡始終都沒有放棄報國愛民的思想。

文天祥:不忘初心的南宋宰相,砥礪前行的風雨人生

元攻打宋

南宋滅亡

後來因為宋朝皇帝的昏庸無能,雖然文天祥有心挽救,但是畢竟是杯水車薪,宋朝最終覆滅

當時的小皇帝、楊太后、張世傑等人也都在無奈之下紛紛投海殉國。

但是文天祥卻被元朝統治者抓去,他們本來想要利用文天祥的威望,來穩固元朝的統治,但沒想到文天祥寧死不屈。

元朝人利用對種手段來勸文天祥投降。首先多次派人當說客,想以此來勸服文天祥。

降元的宋朝左宰相,就是第一個說客,他與文天祥一樣是狀元宰相。

文天祥明白他的來意,還沒等到他開口,就對他是一頓唾罵。

接著元朝又數次派遣說客:已經降元的宋恭帝趙、王積翁等人,但是他們都吃了閉門羹。足以見得文天祥是個視死如歸的錚錚漢子了。

文天祥:不忘初心的南宋宰相,砥礪前行的風雨人生

《正氣歌》

其次利用親屬來勸說文天祥投降。

文天祥雖然寧死不屈,但是他的弟弟文壁卻在元朝做官、他的妻妾子女也都紛紛投降。

但在情親和大義面前,文天祥果斷的選擇了大義氣。

他寫詩來諷刺其弟:

“去年我別旋出嶺,今年汝來亦至燕。弟兄一囚一乘馬,同父同母不同天。”

他對他的妻妾子女說:

“汝非我妻妾子女也,果日真我妻妾子女,寧肯背叛我從賊耶?”“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事到這裡,於義當死,乃是命也。”

他的字裡行間無不流露著高風亮節之情,讓人讀後潸然淚下。

文天祥:不忘初心的南宋宰相,砥礪前行的風雨人生

文天祥弟弟文壁

再次,元朝勸降不成,又對文天祥用刑,想要以此來消磨他的意志,但是文天祥依舊不從,對這一切都是甘之如飴。

“朝歹食淡薄神還爽,夜睡崎嶇夢自安。亡國大夫誰為傳,只饒野史與人看。”

這是他在被困之時所作的詩篇,表達他至死不渝忠於宋朝的信念。

元朝統治者實在是沒有辦法,最後忽必烈只能親自出馬,但文天祥仍只求一死。到此山窮水盡之時,忽必烈才不得不下令殺了他。

文天祥:不忘初心的南宋宰相,砥礪前行的風雨人生

忽必烈

我們從元人想方設法的想要迫使文天祥降元的做法,甚至忽必烈竟親自出馬勸說,可以看出他們對文天祥的敬重之情,也足以體現出文天祥的才華橫溢和在當時的威望了。

的確,文天祥不僅在政治方面頗有建樹,在軍事方面也頗有才能,他曾多次徵集義士,征戰疆場。

在文采方面也是才華橫溢,他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指南錄》《吟嘯集》《過零丁洋》等,他所作的詩歌都是人們世代傳誦的佳作。

他是一位當之無愧的大才子。

文天祥:不忘初心的南宋宰相,砥礪前行的風雨人生

文天祥畫像

是愚忠還是英勇

對文天祥忠於南朝,以死赴義的做法,眾人爭議紛紛。有人認為,文天祥英勇就義的做法實屬不值。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南宋朝廷早就已經是腐朽不堪了,南宋滅朝是大勢所趨。

文天祥才華橫溢,擁有滿腔報國熱血,早應另投明君,以他的能力本領定能有一番大的作為。他的這種所謂的英勇大義,實際上是一種愚忠。

文天祥:不忘初心的南宋宰相,砥礪前行的風雨人生

文天祥赴死畫像

但是筆者認為忠君愛國,是一種來源於文天祥骨子裡的精神思想。

他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能夠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他的這種精神一直到現在都是難能可貴的。

他的這種精神體現的就是我們中國人兒女幾千年來,永垂不朽的華夏精神。

我們應該一直傳承並弘揚下去。

你同意筆者的看法嗎?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或者私信筆者,說出自己獨特的看法和見解哦。

參考資料:《宋史·文天祥傳》 《文山詩集》 《指南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