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祝枝山、劉羅鍋等人精品正在國博展出,來這裡先睹為快吧


文天祥、祝枝山、劉羅鍋等人精品正在國博展出,來這裡先睹為快吧

中國古代書畫展


書畫藝術是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有近萬餘件古代書畫名品佳作,時間跨度從魏晉殘紙、隋唐寫經到宋元名家、明清流派,不僅規模水平在國內文博機構中位居前列,而且脈絡清晰、品類豐富,充分展現了先賢的人生追求和家國情懷,濃縮著中華兒女幾千年來一以貫之的思想傳統、道德規範、美學追求和生活觀念。從館藏作品中遴選部分宋元明清書畫佳作舉辦“中國古代書畫”專題展覽,就是我們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中華審美風範的具體舉措。 展覽以時間為主線,用52件珍稀名作分三個單元系統展示了宋元以降中國書畫的發展脈絡。其中,繪畫方面既有宋人《輞川圖卷》《果熟來禽圖團扇面》,也有元人任仁發所繪《飲飼圖卷》,以及“四王”“四僧”“金陵畫派”“揚州畫派”“海上畫派”等不同流派的精品力作,而且前所未有地將《輞川圖卷》和《飲飼圖卷》等宋元真跡全部打開展出。書法方面則有趙構《草書七言絕句團扇面》、趙孟頫《行書致張景亮信札冊》、祝允明《草書七絕三首詩卷》,以及文徵明、董其昌、王鐸、傅山等諸多名家作品,其中《草書謝昌元座右辭卷》為目前僅見的南宋名臣文天祥3件傳世墨跡之一。為了配合展覽,同時還展出了一批造型獨特、製作精美的古代文房用具。

第一單元 宋元時期的繪畫與書法

中國書畫的卷軸墨跡始於魏晉時期,由於年代久遠,宋代以前的名家作品流傳甚少。 宋代宮廷畫院出現,山水畫成就突出,花鳥畫追摹自然,人物畫注重傳神;元代“文人畫”興盛,強調筆墨與意趣,是中國繪畫藝術的創造性發展。 宋代書法突破晉唐餘韻,注重個性特徵和抒情寫意,逐漸形成“尚意”書風,將中國書法藝術發展推向新高潮;至元代,皈依晉唐以矯“尚意”流弊的古典書風出現,書法還與“文人畫”緊密結合,對後世產生了積極影響。


文天祥、祝枝山、劉羅鍋等人精品正在國博展出,來這裡先睹為快吧

果熟來禽圖團扇


《果熟來禽圖團扇》

佚名

絹本設色

縱26釐米 橫25釐米

此絹本紈扇設色雅緻,工筆細緻,有典型宋代院體畫特徵。一隻立於折枝上的紅鸚嘴鳥繪於畫面中心,昂首翹尾,頗具生氣;幾片殘葉掩映下是幾顆熟透的果實,乃典型的秋季景緻。圖中所繪果實為沙果樹,古稱“林檎”或“來禽”,據說因果實味道甘醇甜美,常能吸引許多禽鳥聚集而得名。

此件與故宮博物院藏宋代林椿《果熟來禽圖》及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宋代佚名《蘋婆山鳥圖》,在構圖與設色上均所差無幾,概為同本。


文天祥、祝枝山、劉羅鍋等人精品正在國博展出,來這裡先睹為快吧

輞川圖卷


《輞川圖卷》

佚名

紙本水墨

縱43.8釐米 橫955.5釐米

此卷無名款,前無引首,後無題跋,系以唐王維《輞川圖》或其他宋人所摹王維《輞川圖》為藍本摹繪而成。輞川位於今陝西省藍田縣,唐時原為詩人宋之問的別墅。《舊唐書•王維傳》載其:“晚年長齋,不衣文綵,得宋之問藍田別墅,在輞口。輞水周於舍下,別漲竹州花塢,與道友裴迪,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嘗聚其田園所為詩,號《輞川集》”。王維曾於輞川山莊的清源寺牆壁上繪製輞川圖,據《宣和畫譜》載,御府收藏王維繪畫一百二十六件便有多件作品描繪輞川景色。宋人秦觀《淮海集》載《輞川圖》所繪風景有:華子岡、孟城坳、輞口莊、文杏館、斤竹嶺、木蘭柴、鹿柴、南垞、北垞、白石灘、竹裡館等。


文天祥、祝枝山、劉羅鍋等人精品正在國博展出,來這裡先睹為快吧

飲飼圖卷


《飲飼圖卷》

任仁發(1254—1327)

絹本設色

縱29.7釐米 橫189.5釐米

任仁發(1254—1327),字子明,一字子垚,號月山,松江人。繪畫才能全面,擅鞍馬、人物、花鳥,對鞍馬造詣尤高。畫人馬師法唐韓幹及宋李公麟,所畫人物筆墨蒼潤,生動傳神。

此卷繪有駿馬九匹,圉官四人,僧侶一人,描繪的應該是皇家豢養的名驥,表現了豢馬機構日常的工作情況。全圖造型精準,勾勒勁細,展現了畫家臻於成熟的繪畫技巧。卷尾有馬愈、吳寬、王淮三人題跋,是卷收錄於清宮《石渠寶笈》三編。

款識:月山道人作飲飼圖於可詩堂。

鈐印:任氏子明(白文方印)、月山道人(朱文方印)


文天祥、祝枝山、劉羅鍋等人精品正在國博展出,來這裡先睹為快吧

行書七言絕句團扇面


《行書七言絕句團扇面》

趙構(1107—1187)

絹本

縱24釐米 橫23.2釐米

趙構,字德基,宋徽宗第九子。宣和三年十二月(1121)封康王,臨安建都,史稱南宋。在位三十六年,紹興三十二年(1162)傳位於孝宗趙昚,稱太上皇,逝後廟號高宗。《宋史》卷二十四有紀。

團扇草書七言絕句一首,四行,每行七字。無詩題及落款。末行左側鈐“德壽”朱文葫蘆印。此印為高宗禪位於太子趙昚,退居“德壽宮”常鈐之印,故知此扇為其退位後書。上書詩為白居易《絕句代書贈錢員外》,見《白氏長慶集》。扇面右鈐“孔氏鑑定”朱文長方印,右上殘印漫漶不清,左側鈐“明安國印”白文方印。趙構書法初習黃庭堅、米芾,後著力於鍾、王,用功甚勤,其自稱“餘五十年間,非大利害相妨,未始一日舍筆墨。”宋王應麟在《玉海》中也說:“高宗皇帝飛龍之初,頗善黃庭堅體格,後又採米芾,已而皆置不用,專意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手追心慕,直與之齊驅並轡。”此扇書法為其著意於二王時期的作品,行距疏朗,用筆圓勁,清秀中寓老練,為晚年佳作。

釋文:欲尋秋景閒行去,君病多慵我與孤。可惜今朝山最好,強能騎馬出來無。


文天祥、祝枝山、劉羅鍋等人精品正在國博展出,來這裡先睹為快吧

草書謝昌元座右辭卷


《草書謝昌元座右辭卷》

文天祥(1236—1283)

宋鹹淳九年(1273)

紙本

縱36.7釐米 橫335.7釐米

文天祥,字履美,號文山,江西吉安人。文學家,寶祐四年(1256)進士第一,德祐二年(1276)任右丞相。元兵南侵,文氏奮起抵抗,為南宋末年抗元名將。其文學名作《過零丁洋》、《正氣歌》,為千古絕唱,家喻戶曉。其書法習二王,又學懷素,清代阮元在《石渠隨筆》中評其書為:“書法極摹懷素”。清安岐也在《墨緣匯觀》中說:“筆法清勁縱任,不苟其辭”。

《草書謝昌元座右辭卷》為文天祥於一二七三年所書,其時年三十八歲。座右辭四十四行,字體稍大,其後文氏跋語二十七行,字體稍小。用筆多側鋒,流暢俏麗,筆力迅疾,一氣呵成。此捲包首題簽為清乾隆帝行書“文天祥書謝昌元座右辭·內府鑑藏”,下鈐“神品”、“乾隆宸翰”二印。卷後有宋人王應麟、明人蔣題跋,宣德二年(1427)萬韞輝、邾智,宣德四年(1429)廖駒,嘉靖十六年(1537)程啟充題跋。另有謝氏後人謝源書謝昌元行實一則。此卷經謝源、謝夢輝收藏,後歸司馬松,明末清初歸梁清標、安岐收藏,清乾隆間入內廷。明都穆《鐵珊瑚》、清吳升《大觀錄》、安岐《墨緣匯觀》、《石渠寶笈續編》均有著錄。文氏書作傳世甚少,此卷與其同年所書的《木雞集》,可稱雙璧。


文天祥、祝枝山、劉羅鍋等人精品正在國博展出,來這裡先睹為快吧

行書致張景亮信札冊


《行書致張景亮信札冊》

趙孟頫(1254—1322)

紙本

縱29釐米 橫11.5釐米(每開,共二開)

趙孟頫,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水精宮道人。出身宋朝宗室為宋太祖十一世孫,後經程鉅夫推薦出仕元朝,官至翰林院承旨。他在藝術上追求“古典主義”,強調作品的“古意”和“書畫同源”,主張以書法的用筆方法入畫,對後世產生極大影響。

此書札前端有阮元題寫的“水晶宮道人墨妙,癸卯嘉平月伯元題”,下鈐朱文篆書“怡志林泉”方印,是趙孟頫寫給其外甥張景亮的一封私人信件,主要談到自己代濮潤為其子向景亮之女求婚的事情。書札用碧色紙書寫,書風出於“二王”,體現了他對法書名跡的學習和推崇。由於此作不同於正式的書法作品和公文,因此書風整體顯得較為隨意,富於變化,給人以酣暢淋漓之感,是趙孟頫中晚年之後行書中的上乘之作。後經項元汴、阮元、陳慶龢、賈敬顏等歷代著名收藏家收藏,流傳有序、內容明確,亦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第二單元 明代的繪畫與書法

明代是中國書畫藝術發展的重要階段,因循宋元傳統而持續演變,流派紛繁,各成體系。 明代繪畫山水、花鳥、人物各科全面發展,地域畫派湧現。早期,崇尚宋代院體畫風的宮廷繪畫與“浙派”流行於畫壇。至中期,“文人畫”勃興,由沈周、文徵明等人創立的“吳門畫派”成為主流。明代晚期,董其昌於文人山水畫另闢蹊徑,所創“松江派”佔據了統治地位;徐渭獨抒性靈,進一步完善了大寫意花鳥畫風;陳洪綬和曾鯨則分別開創了變形人物畫風格和墨骨暈染肖像畫技法。 明代書法繼承宋元帖學而蓬勃發展,姿態愈加豐富,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明初,書法直接師承元人,追求古人法度,“臺閣體”盛行。中期以後,鼎革浪潮掀起,重倡帖學本義,以祝允明、文徵明、王寵最負盛名,形成聲勢浩大的“吳門書派”。及至晚期,書壇呈現出兩種傾向,董其昌力求閒逸淡雅的審美情趣,而黃道周、倪元璐等書家以剛健奇崛為勝,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特徵。


文天祥、祝枝山、劉羅鍋等人精品正在國博展出,來這裡先睹為快吧

三封老喜圖軸


《三封老喜圖軸》

朱瞻基(1398—1435)

明宣德四年(1429)

絹本設色

縱93.6釐米 橫35.9釐米

朱瞻基(1398—1435),仁宗長子,年號宣德,自號長春真人。其在位期間重視整頓吏治和財政,經濟得到空前發展,與其父朱高熾統治時期一起,史稱“仁宣之治”。朱瞻基雅好詩文書畫,尤擅繪事,山水、人物、走獸、花鳥、草蟲均佳,“點墨寫生,遂與宣和(宋徽宗)爭勝”。書法亦能於圓熟之外見遒勁。

此圖繪一喜鵲回首立於湖石之上,石後襯以修竹、蘭草數枝。款中吳邦佐傳為宣德時期工部鑄銅官。

款識:宣德四年三月五(日),御筆三封老喜圖賜吳邦佐。

鈐印:印宣德御鑑(朱文白印)


文天祥、祝枝山、劉羅鍋等人精品正在國博展出,來這裡先睹為快吧

憲宗調禽圖軸


《憲宗調禽圖軸》

佚名

絹本設色

縱67釐米 橫52.8釐米

此圖繪明代中期宮廷御花園一角,兩棵古樹挺立,間以拳石、竹草,石板路上憲宗朱見深便帽常服,其前一名著藍衣太監雙手舉以鳥籠,其後一名穿綠衣的小太監捧球杆隨之。或許是打門球歸來,心情愉悅舒暢,憲宗正在逗弄籠中的小鳥。朱見深(1447—1487),英宗長子。憲宗殆於政事,耽於享受,此圖即是宮廷畫家所繪,表現其在庭院中游玩的情景。


文天祥、祝枝山、劉羅鍋等人精品正在國博展出,來這裡先睹為快吧

蕉巖鶴立圖軸


《蕉巖鶴立圖軸》

呂紀

絹本設色

縱166.2釐米 橫106釐米

呂紀(約1439—1505),字廷振,號樂愚,浙江寧波人。明成化十五年(1479)入宮,供奉武英殿、仁智殿,擅作花鳥,源自本朝邊景昭,上溯五代黃筌,以工筆重彩畫法著稱,亦能工筆淡彩和水墨寫意之法。

此圖中部工筆繪一仙鶴,羽翼潔白,翅尖頸項披墨,姿態優雅。仙鶴身後映襯玲瓏湖石,亦有蕉葉相伴。圖左簡筆繪一泓清泉,營造出閒適清麗的意境。全畫筆法工細、風格華美,仙鶴、湖石所寓長壽之意,深具“廟堂之美”,屬典型的明代宮廷繪畫風格。


文天祥、祝枝山、劉羅鍋等人精品正在國博展出,來這裡先睹為快吧

山居圖扇面


《山居圖扇面》

沈周(1427—1509)

紙本設色

縱16.5釐米 橫48釐米

沈周(1427—1509),字啟南,號石田,自稱石田翁,晚號白石翁,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擅山水,少承家法,四十歲之前師王蒙,中年後以黃公望為宗,晚年則醉心吳鎮,兼參夏圭筆意。早年多小幀,晚年為大幅,有“細沈”與“粗沈”之分,為吳門畫派開創者。

扇面右側草廬立於巖岸之上,下有溪水潺潺,一高士策杖徐行於小橋之上;前方巖岸累石簇簇,古松參差,虯曲蒼翠,一亭繪於畫左,與草廬相應;遠處群山隱約,層疊連綿,盡披秋色。全圖勾勒、暈染、皴擦兼用,畫風近於“粗沈”。

款識:疏木逼雨跡,秋風生嫩涼。襟抱自清適,身與心相忘。沈周。


文天祥、祝枝山、劉羅鍋等人精品正在國博展出,來這裡先睹為快吧

真賞齋圖卷


《真賞齋圖卷》

文徵明(1470—1559)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

紙本設色

縱28.6釐米 橫79釐米

文徵明,初名壁,字徵明,後以字行,更字徵仲,號停雲生、衡山,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嘉靖二年(1523)以貢生被徵至京,授翰林院待詔,預修《武宗實錄》。嘉靖六年(1527)辭歸,“杜門不復世事,以翰墨自娛”。山水法趙孟頫,旁參王蒙,青綠、水墨均擅。其追隨者甚多,如其子文彭、文嘉,侄文伯仁,學生陳淳、陸治、錢轂等。

此卷是文徵明八十八歲時所繪,寫友人華夏真賞齋之景。畫卷展開,湖石嶙峋,其間松、柏、橘樹破石而生,中有紫薇盛開;其右兩株高大梧桐樹下,茅屋兩舍;庭前周遭又為松、柏、橘樹環繞,間有細竹,分外幽靜。左舍之內,兩士隔案相坐,似展卷評賞,堂前侍童恭立,室內几案陳有鼎彝、書卷,雅靜閒適之極。佈局主次分明、右緊左舒,石、樹、竹、屋構圖精妙。圖中線條精勁,以石青、石綠、赭石敷染、皴擦,加少許紅色以點綴紫薇,清麗雅緻,是文氏晚年細筆之傑作。華夏,生卒不詳,字仲父,一作中甫,號補庵,別號東沙子、東沙居士,無錫 (今江蘇無錫) 人。富於收藏,室名 “真賞齋”、“劍光閣”。文徵明曾為其作《真賞齋圖》二幅,另一幅現藏於上海博物館。此卷後有文氏小楷書《真賞齋銘》及序。

款識:嘉靖丁巳徵明為中甫華君寫真賞齋圖,時年八十有八。

鈐印:徵仲父印(白文方印)、悟言室印(白文方印)卷後《真賞齋銘》:


文天祥、祝枝山、劉羅鍋等人精品正在國博展出,來這裡先睹為快吧

北固山圖卷


《北固山圖卷》

董其昌(1555—1636)

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

絹本設色

縱27.5釐米 橫256釐米

董其昌,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諡號文敏,華亭(今上海松江)人。萬曆十七年(1589)進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詩、書、文、畫皆善。山水學董源、米芾筆法,“煙雲流潤,神奇俱足,而出以儒雅之筆,風流蘊藉為本朝第一”。他所提出“南北宗論”對後世畫壇影響深遠。

此卷系董其昌於舟中所繪京口(鎮江)北固山之景象。圖中危石聳立,雲騰霧繞;江水銜山,直掛遠天;群山披翠,屋舍隱約;山下平崗,青色蔥蔥,依稀古剎紅牆。全圖取“平遠”、“深遠”之景;山石以“披麻皴”表現質地,施以石綠、赭黃;樹木則多加點染。整圖筆力圓潤,秀潤清新,韻味無窮。

卷後有董氏行書二則,與此圖無涉,應為後人重裱所附。之一為董氏臨唐顏真卿《與蔡明遠帖》,之二為董氏記述以潭帖較官帖閒臨心賞之事。

款識:北固山在京口,有元章署書“天下第一江山”。寺名甘露寺,在山下平岡逶迤裡許,鐵甕最勝處也。戊申五月,餘與陳眉公、李將軍遊眺,歸舟中寫此。董玄宰識。

鈐印:董其昌印(白文方印)、太史氏(白文方印)、畫禪(朱文長方印)畫後:蔡明遠,鄱陽人,真卿昔㓨饒州,即嘗趨事。及來江右,無改厥勤。靖言此心,有足嘉者。一昨緣受替歸北,來止金陵,闔門百人,幾至餬口。明遠與夏鎮不遠數千裡,冒涉江湖,連舸而來,不愆晷刻,竟達命於秦淮之上,復隨我於邗溝之東,追攀不疲,以至於邵伯南埭。始終之際,良有可稱。今又己事方旋,指期斯復。江路悠緬,風濤浩然,行李之間,深宜尚慎。真卿報蔡明遠。宋太宗刻淳化閣帖十卷,至宣和時重以真跡摹為太清樓,已後有淳熙秘閣續帖二十卷、潭帖二十卷,皆廣淳化所未備,或時有重複。今世無傳者,但聞其名耳。餘得潭帖不全本於吳門王徵君百穀,以較官帖,特為精彩。閒臨數行,殊愜心賞。董其昌書。

鈐印:太史氏(朱文方印)、董氏玄宰(白文方印)


文天祥、祝枝山、劉羅鍋等人精品正在國博展出,來這裡先睹為快吧

雜畫卷


《雜畫卷》

徐渭(1521—1593)

紙本水墨

縱19釐米 橫22釐米(每開,共三開)

徐渭(1521—1593),字文清,更字文長,號天池、青藤老人,又號青藤道人,山陰(今浙江紹興)諸生。曾為閩都胡宗憲幕府,後入獄,精神失常,晚年著書鬻畫。工畫殘菊敗荷,爐瓶彝鼎之屬,皆古質雅淡。兼繪山水,嘗自評:“吾書第一,詩二,文三,畫四”。

此卷分為三段,分繪芋葉湖石、萱花小鳥及高士乘舟。其一,芋葉筆墨勾染相兼,乾溼並用,別有意趣;其二,淡墨繪出萱花,濃墨勾以小鳥,濃淡對應,構圖精巧;其三,人物不求細部刻畫,寥寥數筆,神氣迥現。此卷為徐渭花鳥、人物題材極精之作,雖為小品,但自由揮灑,水墨淋漓。


文天祥、祝枝山、劉羅鍋等人精品正在國博展出,來這裡先睹為快吧

海棠棲禽圖扇面


《海棠棲禽圖扇面》

周之冕(明萬曆年間人)

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

紙本設色

縱22.3釐米 橫49釐米

周之冕,字服卿,號少谷,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專擅水墨花鳥畫,書法擅古隸。其花卉採文徵明高足陳淳、陸治二人之長,兼工帶寫,所畫花鳥皆生動盡態,設色豔麗雅緻,獨具神韻。因畫花時多用勾勒法,花葉以墨色點染,故又被稱之為“勾(鉤)花點葉派”,其畫風對晚明及清代的花鳥畫筆墨風格有重要影響,為吳門畫派重要畫家。

此圖畫海棠棲鳥小景。海棠花枝自畫面右側上部斜入,花繁葉茂,兩隻小鳥棲於枝頭,上部一隻小鳥似剛剛落於枝頭,回頭與另一隻相望,似在相互言語,富有動勢,頗具自然之趣。圖以隨意之筆草草雙勾花葉,花朵正側掩映,以粉色點染。小鳥則用小筆勾勒點染,造型準確,頗具有神韻,水、墨、色的交融過渡皆呈自然之態。作者將花、鳥置於別緻的構圖中,打破扇形的束縛,營造出頗有意趣的空間氛圍和發人浮想的機趣。

款識:萬曆丙申春日寫。周之冕。

鈐印:周之冕印(白文方印)


文天祥、祝枝山、劉羅鍋等人精品正在國博展出,來這裡先睹為快吧

攜杖觀畫圖扇面


《攜杖觀畫圖扇面》

陳洪綬(1598—1652)

金箋設色

縱15.8釐米 橫49釐米

陳洪綬,幼名蓮子,一名胥岸,字章侯,號老蓮,別號小淨名,晚號老遲、悔遲,又號悔僧、雲門僧、九蓮臺主者等,浙江諸暨人。幼年即喜繪畫,曾隨藍瑛學畫花鳥。崇禎年間宦遊京師,捐貲入國子監,招為舍人,得觀內府所藏古今名畫,技藝益精,名揚京華,與崔子忠齊名,世稱“南陳北崔”。其天資聰慧,能詩善書,長於繪畫,人物、花鳥、山水無一不精。花鳥兼有工筆、寫意兩種風格,造型生動,賦色古雅,意趣盎然;山水筆法蒼老潤潔,頗得元人遺意;人物尤工,多取材於歷史故事,形象古樸而頗見誇張,筆法精細,線條勁練,背景簡潔,色調清雅,有一種裝飾情趣。陳洪綬師法古人,卻能不拘前人守成法,奇思巧構,變幻合宜,古拙中見俊美,所繪人物富於強烈的個性氣質,被稱為“高古奇駭”。

此扇自畫其在蘇州獅子林繪墨竹時的情景。湖石嶙峋,人物高古,線描用筆尖細流暢,轉折頓挫間充滿變化,墨色濃淡相間,風格古雅。圖中只繪畫家、湖石以及文房用具,周邊不作其他點綴,人物情態愈加鮮明。

款識:老蓮洪綬畫於師子林。

鈐印:章侯(朱文方印)


文天祥、祝枝山、劉羅鍋等人精品正在國博展出,來這裡先睹為快吧

菁林子像卷


《菁林子像卷》

曾鯨(1568—1650)畫像、陳範補景

明天啟七年(1605)

紙本設色

縱28.3釐米 橫73.5釐米

曾鯨(1564—1647),字波臣,福建莆田人,寓居南京。工於寫照,繼承古代人物肖像畫傳統技法,又汲取西洋畫手法,自出新意,注重墨骨,層層烘染。所畫人物注重面部神情刻畫,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有“如鏡取影,妙得神情”之譽。從學者甚多,遂形成“波臣派”。

曾鯨一生遊蹤遍於蘇、浙、閩之間,所作肖像畫皆為其間文人逸士。此卷中央菁林子閒坐於松柏之下,烏巾長髯,長袍朱履,神清氣朗。卷左一書童正蹲坐溪邊洗硯。曾鯨擅以環境道具渲染,烘托人物性格。圖中菁林子具體生卒雖無考,但通過鬆柏、靈芝、磐石、古書、硯臺等描繪,已表現出像主的品性與情趣。

款識:丁卯夏寫,晉安陳範

鈐印:允□(白文方印)、陳範(白文方印)

曾鯨之印(白文方印)、波臣氏(白文方印)


文天祥、祝枝山、劉羅鍋等人精品正在國博展出,來這裡先睹為快吧

草書七絕三首詩卷


《草書七絕三首詩卷》

祝允明(1460—1526)

紙本

縱27釐米 橫215釐米

祝允明,字希哲,生而右手枝指,故自號枝山,又號枝指生。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弘治五年(1492)舉人,歷官廣東興寧縣知縣、應天府通判,後謝病返回故里。

祝允明以詩文、書法名重當世。其詩文造詣頗深,為文多奇氣,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書法博採各家之長而自成一家,各體兼備,尤以草書最為世人推崇。

此卷草書自作《雜題畫景》、《山窗晝睡》、《題葑門外馬生東溪》七絕三首,均見於《懷星堂集》。謄錄同一捲上,或因其皆是題詠蘇州城之作。通篇筆勢奔放勁健,章法打破行距空間限制,具有強烈的視覺張力。正如明人王世貞所言,“變化出入,不可端倪,風骨爛熳,天真縱逸,真足上配吳興(趙孟頫),他所不論也”。


文天祥、祝枝山、劉羅鍋等人精品正在國博展出,來這裡先睹為快吧

行書《乙卯元旦》詩扇面


行書《乙卯元旦》詩扇面

文徵明(1470—1559)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

金箋

縱18.1釐米 橫51.2釐米

文徵明行書“行筆仿蘇、黃、米及《聖教》,晚歲取《聖教》損益之,加之蒼老,遂自成家”。早歲文徵明取法蘇東坡和康裡子山、宋克等家,中歲以後,致力於王羲之、智永,尤以《聖教序》、《蘭亭序》用力尤深,並匯以蘇、黃、米、趙(孟頫)筆意,晚年遂成清勁秀麗、溫純醇雅的獨特風格。這件扇面行書《乙卯元日詩》,作者時年八十五歲,融合了王羲之的俊逸和趙孟頫的溫雅,筆勢勁健,起筆和轉筆凝勁流暢,少了中年階段的稜角,扇面書法點畫線條多變化,格局舒朗。

《乙卯元日詩》收入《甫田集•卷十五》,“元日”在文集中為“元旦”。據《福州府志》記載,倭寇臨福清海口,殺數百人,大掠而去。十一月,又有九十餘倭寇在福州福清海口登錄,他們北上入侵福寧州,最後寇犯浙江省,與當地倭寇會合近七百餘人,後被明軍剿滅。這次倭寇作亂肯定也衝擊了文徵明,他在這首詩裡便有“時不可追空似水,老今如此況烽煙”的感慨。另《甫田集》中收入一首《除夕》,與此詩創作時間接近,詩中有“烽煙不隔春風信,次第梅花到酒邊”,應該也是有感於倭寇入犯浙江之事。


文天祥、祝枝山、劉羅鍋等人精品正在國博展出,來這裡先睹為快吧

草書題畫詩扇面


《草書題畫詩扇面》

王寵(1494—1533)

金箋

縱18釐米 橫53.6釐米

王寵,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字履仁,一字履吉,號韋齋,雅宜山人,書室名採芝堂,或曰石湖草堂、御風亭。其先本吳江(今江蘇吳江)章姓,以父為後於王,遂為姓。為邑諸生,累試輒不利,貢入太學,詩好建安、三謝及盛唐。文學司馬遷、班固,甚似之。學者多推文徵明以後第一人。著有《宜雅山人集》。

王寵與祝允明、文徵明並稱“吳門三家”,其楷書師鍾繇、智永諸家,空靈古雅,得靜逸之趣;行、草書出自王獻之,疏拓秀媚,亭亭天拔,尤為精妙。早期字體多不連續,清俊冷逸,晚期則大開大合,蕭散跌宕,兼帶宋克章草筆意。王世貞評雲:“寵正書始摹虞永興(世南)、智永,行書法大令(王獻之)。晚季稍稍出己意,以拙取巧,合而成稚,婉麗遒逸,奕奕動人。為時所趨,幾奪京兆(祝允明)價”。

此扇行草書錄寫吳寬《和題石田題王浚之畫扇》、《又為題沈石田畫》七言絕句各一首。吳寬(1435—1504年),常洲人,成化八年(1472年)狀元,累官至禮部尚書,工詩文,長書法,著有《匏庵集》。王浚之即王淶,號茗醉,系茶道名家,兼善書畫,與沈周、吳寬等為詩友交。從題詩中的文句看,王淶畫作為《林泉高隱圖》,沈周所繪為《松山授經圖》,吳寬分別題詩其中,以為唱和。扇面上王寵錄寫詩文佈勢疏闊自然,筆法遒勁靈動,頗得二王筆意。


文天祥、祝枝山、劉羅鍋等人精品正在國博展出,來這裡先睹為快吧

草書五律扇面


《草書五律扇面》

張瑞圖(1570—1641)

紙本

縱14.9釐米 橫47釐米

張瑞圖,字無畫、長公,號二水、果亭山人、白毫菴道者等,福建晉江人。萬曆三十五年(1607)進士,天啟七年(1627)以禮部尚書入閣,仕至建極殿大學士。崇禎元年(1628)辭官歸隱於青陽裡白毫庵。

張瑞圖書法“初學孫過庭《書譜》,後學東坡草書《醉翁亭》”,早年曾受祝允明、陳道復的影響。其行草書多用側鋒法,運筆猛利爽勁,直入平出,字形姿態高低欹側,通篇有一種亂頭粗服、漫不經意的趣味。此件扇面書寫五言律詩一首,見於明人何景明撰《大復集》卷二十。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號大復山人,信陽(今河南信陽)人,系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進士,官至陝西提學副使,立身剛烈正義、秉公直言。與李夢陽共同倡導復古。還著有《何景明詩集》、《雍大記》等。詩文原題為《雨中過李真人方丈二首》,另一首詩曰:“勝地豈常得,幽雅難重尋。清晨驅馬出,聊此息塵心。鳴磬秋堂溼,燃燈古殿深。吹簫愛仙侶,縹緲隔珠林。”兩首詩均有較濃厚的禪宗哲思。扇面書法多用側鋒,轉筆較硬,字的橫畫有意突出,如“臺”、“暮”字,似乎受到外力縱向的擠壓,具有較強的張力。整幅扇面風貌已變得沖淡圓渾,少了早年外露的鋒芒與性格,結合詩文內容,推測應為其晚年作品。

鈐印:張瑞圖印(白文方印)


文天祥、祝枝山、劉羅鍋等人精品正在國博展出,來這裡先睹為快吧

行書李頎詩卷


《行書李頎詩卷》

董其昌(1555-1636)

明天啟四年(1624)

紙本

縱26.4釐米 橫273.5釐米

董其昌,字玄宰,號思白,華亭(今上海松江)人。萬曆十七年(1589)進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以太子太保致仕,諡文敏。董其昌詩文書畫皆精。書法以“二王”為宗,得力於顏真卿、楊凝式等諸家,以古為師,融會各家之長,參以禪理,演繹出空靈雋永的書法面貌,對後世影響極大。著《容臺集》、《畫禪室隨筆》等。

天啟四年(1624),時年七十的董其昌錄唐代李頎《贈張旭》、《題盧道士房》二首長詩於白麻紙。縱覽全篇,“平淡天真”之氣貫穿始終。董氏用筆圓潤精妙,充分發揮了筆鋒在運動中提按停駐的豐富變化,因勢利導,鑄就行雲流水般自然之勢。結字活潑多姿,章法疏空簡遠,墨色清潤虛靈。其古淡散逸之美,如清風拂面,令人心氣爽然。

第三單元 清代的繪畫與書法

清代是中國書畫藝術集古今大成的時代,名家之眾、流派之叢、技法之新遠超前代。 清代繪畫延續元明以來“文人畫”傳統,追求筆墨情趣,風格技巧多變。清初畫壇復古與創新並存,崇尚復古的畫家以“四王”為首,銳意變革的代表當屬“金陵畫派”與“清初四僧”。清代中期,宮廷繪畫在皇室扶持下獲得較大發展,而“揚州畫派”名家則在創作上不拘古法、標新立異。至清末,活躍於上海地區的“海上畫派”,顯示了“文人畫”向世俗化發展的新趨勢。 清代書法以帖學的逐漸衰落和碑學的乘勢崛起為趨勢。 明清之交,遺民書家王鐸、傅山等人個性鮮明、獨樹一幟。此後書壇帖學之風熾盛。因康熙皇帝喜愛董其昌,書家皆以董字為尚;而乾隆皇帝對趙孟頫的欣賞,又使“崇董”變為“尚趙”。與此同時,納碑入帖、力圖變革的書家也日趨增多,“揚州畫派”諸家堪稱代表。清代中後期,帖學窮途,碑學大興,新貌紛呈,形成了書道中興的局面,影響直至近代。


文天祥、祝枝山、劉羅鍋等人精品正在國博展出,來這裡先睹為快吧

深山古寺圖軸


《深山古寺圖軸》

王鑑(1598—1677)

清順治十一年(1654)

紙本水墨

縱154釐米 橫68.5釐米

王鑑,字玄照,後改字元照、圓照、元炤,號湘碧、染香庵主、弇山後人,王世貞曾孫,江蘇太倉人。明崇禎六年(1633)舉人,以蔭仕至廉州太守,入清後再未出仕,以畫藝為業。山水受董其昌影響,上溯董源、巨然,專心於元四家,多取法黃公望。山水“運筆出鋒,用墨濃潤”,青綠設色,皴染兼長,與王時敏同為“婁東派”巨擘。

此軸採用“一河兩岸”式構圖,遠景峰巒聳峙,古寺隱現山間;中景飛瀑直下,清波碧水;近景臨水房舍兩間,掩映山林之中。王以臨古見長,多有仿宋元之作,此圖即為仿元代吳鎮之作。全圖佈景繁密,皴法細密,用筆沉厚,墨氣淋漓,風格蒼秀沉鬱,盡得梅道人筆意,呈現出王繪畫出入宋元的深厚功力。

款識:深山飛綠雨,古寺暗紅泉。甲午秋初仿梅道人筆,王。

鈐印:王鑑印(朱白文方印)


文天祥、祝枝山、劉羅鍋等人精品正在國博展出,來這裡先睹為快吧

廬鴻草堂圖軸


《廬鴻草堂圖軸》

王翬(1632—1717)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

紙本水墨

縱102.3釐米 橫64.1釐米

王翬(1632—1717),字石谷、臞樵,號烏目山人、耕煙散人、清暉老人等,江蘇常熟人。自幼嗜畫,秉承家學,深受董其昌“師古”理論影響。20歲結識王、王時敏後,摹古技法日益精進;中歲融匯南北宗,集古之大成,又能師法自然,自稱“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擇以唐人氣韻”;晚年盡脫前人窠臼,筆墨自如。王翬畫風宗學者甚多,形成“虞山派”。

唐代盧鴻所繪《草堂圖》,後世名家如文徵明、董其昌、王原祁等人多有臨仿之作。王翬對這一題材情也有獨鍾,一生中以此為題創作過《盧鴻草堂圖》數十件。

款識:廬鴻草堂圖。唐人名跡,餘從吳閭借橅,復見黃鶴山樵臨本,仿其意,請正晉老先生。虞山王翬,時甲戌仲春十日。

鈐印:“王翬印(白文方印)、石谷(白文方印)


文天祥、祝枝山、劉羅鍋等人精品正在國博展出,來這裡先睹為快吧

仿梅道人溪山煙靄圖卷


《仿梅道人溪山煙靄圖卷》

王原祁(1642—1715)

清康熙四十年(1701)

紙本水墨

縱30釐米 橫399釐米

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號麓臺,又號石師道人,王時敏之孫,江蘇太倉人。康熙九年(1670)進士,以繪事供奉清廷,曾奉旨編纂《佩文齋書畫譜》,累官戶部侍郎。山水繼承家法,師法宋元名家,於黃公望淺絳尤為獨絕。喜用幹筆焦墨,層層皴擦,筆墨功力深厚,有“筆端金剛杵”之稱。

此卷仿元代吳鎮溪山煙靄圖,描繪江南山水。畫卷由近及遠,置坡石水渚、溪岸雜樹、煙波棧橋、草堂人家諸多景緻,至卷尾群山疊嶂,為觀者留有想象空間。王原祁山水“得力於古者深也,中年秀潤,晚年蒼渾”,是卷山川林木鬱茂,筆墨淋漓雄勁,為其晚年仿古佳作。

款識:溪山煙靄,麓臺祁。

鈐印:王原祁印(白文方印)


文天祥、祝枝山、劉羅鍋等人精品正在國博展出,來這裡先睹為快吧

白雲錦樹圖軸


《白雲錦樹圖軸》

龔賢(1618—1689)

絹本水墨

縱183.5釐米 橫47釐米

龔賢,又名豈賢,字半千,明亡後號野遺、柴丈人等,江蘇崑山人,流寓金陵清涼山。工詩文,善畫山水。其山水早期用墨簡淡,著重對筆法的追尋,即“白龔”面貌。中年後思想及畫風日益成熟,用墨蒼潤欲滴,意境雄渾沉鬱,即“黑龔”面貌。

此軸描繪道家“煙霞仙聖”景緻。峰巒疊嶂,林木蓊鬱,瀑布飛瀉,屋宇深藏。“學道”思想使龔賢繪畫善於師法造化,注重對自然山水的觀察和感受,形成了極具個人風格的積墨法。此圖或為其風格過度時期的作品。

款識:仙人聞說好樓居,卿見茅簷敞太虛。自配長生寧有術,白雲錦樹當奇書。龔賢。

鈐印:臣賢(朱白文方印)、野遺(朱文方印)


文天祥、祝枝山、劉羅鍋等人精品正在國博展出,來這裡先睹為快吧

仿元人山水軸


《仿元人山水軸》

吳宏(1615—1680)

清康熙四年(1665)

絹本設色

縱171.5釐米 橫55.3釐米

吳宏,字遠度,號竹史、西江外史,祖籍江西金溪,客居金陵。幼學繪畫,山水宗法宋元,後自闢一徑。清順治十年(1653年),曾渡黃河,遊雪苑,從此以自然造化為師,畫風一變,其畫氣勢開張,筆墨縱橫之處,盡顯放逸之態。

此軸為吳宏仿元人筆法之作,筆墨勁逸,氣勢雄闊。畫中峰巒疊嶂,巨石嶙峋,草木繁茂,流水潺潺。遠山中置一寺廟,古塔隱約可見;山腳下村舍數間,高士端坐堂中。畫中法度嚴謹,山石以亂柴皴畫出,縱橫交錯,將群峰之氣勢表達得淋漓盡致。全幅筆墨豁然大度,構圖開合自然,古厚而富於生氣,體現出畫家的典型風貌。

款識:乙巳新夏擬元筆法畫於雲林白馬三十六峰之下,金溪吳宏。

鈐印:金溪吳宏一字遠度(朱文橢圓印)、家在雲林白馬三十六峰之下(朱文長方印)


文天祥、祝枝山、劉羅鍋等人精品正在國博展出,來這裡先睹為快吧

仿梅道人山水軸


《仿梅道人山水軸》

石濤(1642—約1707)

絹本設色

縱87.5釐米 橫51.4釐米

石濤,本姓朱,名若極,小字阿長,法名原濟,號石濤,又號苦瓜和尚、大滌子、清湘老人等,廣西桂林人,明靖江王守謙十一世孫。早年生活顛沛流離,出家為僧,參禪證道,漫遊名山。康熙皇帝南巡時,曾兩次在揚州接駕,繪製《海晏河清圖》。後寓居京城四年,結交權貴,完成代表作《搜盡奇峰打草稿圖》,樹立獨特藝術風格。晚年寓居揚州以鬻畫為生。

石濤一生作畫頗多,山水、花鳥、人物皆能。其山水多取之造化,能生動表現出大自然的氤氳變化和奇妙之處,技法不拘一格,隨境界、意趣的不同而變化。此軸為石濤此粗筆代表之作,仿吳鎮山石汀渚圓點皴筆法,畫面疏秀蒼潤,水墨縱恣凝鍊。遠山的明潔與近石的秀拙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畫家博眾家之長復融己出的獨特風格。

款識:當年梅道人,圓點筆頭新。略與巨然別,松根多竹筠。枝下野人偶意為之。大滌下。

鈐印:阿長(白文方印)


文天祥、祝枝山、劉羅鍋等人精品正在國博展出,來這裡先睹為快吧

游魚圖軸


《游魚圖軸》

朱耷(1626—1705)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

紙本水墨

縱59.2釐米 橫41.8釐米

朱耷(1626—1705),本名由桵,字雪個,號八大山人、個山、驢屋等,原籍江西南昌。明代弋陽王九世孫,順治五年(1648)為避世出家為僧。專擅花鳥,好作枯筆山水,多以枯木、怪石、菊花、水仙為對象,水墨寫意為之。其花鳥不受客觀束縛,意趣盎然而多淳樸自然之態。

此圖中大面積留白,上部繪一尾瘦魚,魚脊濃墨貫穿頭尾,魚眼一筆圈成橢圓形,靠近上眼眶處以重墨點睛,是朱耷典型的“白眼向人”畫法。圖下部繪水草幾叢,兩條小魚嬉戲期間,更突出上方白魚的孤傲之感。

款識:壬午暮春,八大山人寫。

鈐印:八大山人(白文方印)、何園(朱文方印)


文天祥、祝枝山、劉羅鍋等人精品正在國博展出,來這裡先睹為快吧

湖山春色圖軸


《湖山春色圖軸》

唐岱(1673—1752)

絹本設色

縱108.6釐米 橫67.5釐米

唐岱,字毓東、靜偃師,號愛廬、墨莊,滿洲人。以畫祗候內廷,康熙皇帝曾賜以“畫狀元”稱號。師法王原祁,所作筆力沉厚,佈置沉穩,意趣淹潤,為“婁東派”影響深入宮廷繪畫之標誌。

此軸為典型文人意趣題材之山水繪畫,遠山矗立雲海之中,氣勢巍峨且不失含蓄,暗示文人高尚而謙遜的品格。中景湖沼中繪草堂與院落各一處,中有小徑相連,展現出一幅清雅的世外桃源情景。近景小橋、阡陌道路將觀者視線引向草堂,道邊雜樹突出了嚮往世外隱居的文人趣味。

款識:臣唐岱恭畫。

鈐印:唐岱(朱白文連珠方印)


文天祥、祝枝山、劉羅鍋等人精品正在國博展出,來這裡先睹為快吧

玉堂風格圖


《玉堂風格圖》

吳昌碩(1844—1927)

1924年

紙本設色

縱138.8釐米 橫33.8釐米

吳昌碩,原名俊,後更名俊卿,小名鄉阿姐,字昌碩,一作倉石,號缶廬、苦鐵、大聾、缶道人、苦鐵道人、蕪青亭長、飯青蕪室主人、破荷亭長、石人子室主人,七十歲後以字行,浙江安吉人。三十四歲始學畫,初問道於任頤,博取諸家寫意之長,又將書法、篆刻之法融入其中,形成富有金石韻味的獨特畫風。

此幅繪兩枝玉蘭株禾高大,分別從左下向右面斜上和右下向左上取勢,一高一低,表現出倔強頑強的生命力和向上的蓬勃生機。玉蘭枝幹用頓挫筆法完成,凝重幹練。花與枝幹濃淡有別,墨色蒼潤,崢嶸俊秀。下方盛開的牡丹同玉蘭的枝幹交叉,在花木枝葉有規律的長勢中體現出不規律,行筆不重,富於變化。潔白的玉蘭和嫣紅的牡丹襯托對比,相映成趣。

款識:玉堂風格。博泉仁兄,吳昌碩甲子二月年八十又一。

鈐印:吳俊之印(白文方印)、吳昌石(朱文方印)、雄甲辰(朱文方印)


文天祥、祝枝山、劉羅鍋等人精品正在國博展出,來這裡先睹為快吧

隸書七言律詩軸


《隸書七言律詩軸》

王時敏(1592—1680)

清康熙十一年(1672)

紙本

縱220釐米 橫55釐米

王時敏,字遜之,號煙客,晚號西廬老人,江蘇太倉人。明萬曆首輔王錫爵孫,翰林王衡子。崇禎初年以蔭官太常寺少卿,入清後以遺民自居不仕。自幼研習書畫,山水宗法黃公望。書法則不侷限於帖學,以樸拙的隸書見長,受《受禪碑》、《夏承碑》影響較大,與朱彝尊、鄭簠被稱作“清初三隸”。

此軸是王時敏為徽州汪姓老人秋日祝壽所作,借吉祥延年寓意詩文,表達福壽永昌之意。通篇用筆平穩遒勁,字距緊,行距寬,字形結體正中取長,左右收斂,上下舒展,收筆處少波挑,而束之方筆,為其晚年的代表書作。

鈐印:王時敏印(白文方印)、西廬老人(朱文方印)


文天祥、祝枝山、劉羅鍋等人精品正在國博展出,來這裡先睹為快吧

行書明人箴言軸


《行書明人箴言軸》

勵杜訥(1628—1703)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

絹本

縱163釐米 橫84.1釐米

勵杜訥,字近公,一字澹園,直隸靜海(今天津市靜海縣)人。學問淵博,精於書法。康熙二年(1663)朝廷為繕寫《世祖實錄》選拔善書之士,勵杜訥參加選拔考試名列第一而被錄取。完成《世祖實錄》的繕寫後,授職福建福寧州同知,留南書房行走。此後一直為官,康熙十九年(1680)特授編修,充日講起居注官,歷任贊善侍講、光祿少卿、通政司參議、太行寺卿、宗人府府丞、左副都御史、刑部右侍郎等。

勵杜訥行書深得董其昌書風的影響,飄逸秀潤,用筆注重輕重波挑的變化,婉轉流暢,十分純熟。但並未完全被董書所束縛。此行書七言詩軸,作於其七十二歲時,筆力精到,書寫自然流暢,結字放蕩不羈,揮灑自如帶有草書的筆意,趣味盎然。

鈐印:勵杜訥印(白文方印),御史中丞章(白文方印)


文天祥、祝枝山、劉羅鍋等人精品正在國博展出,來這裡先睹為快吧

隸書週日章傳軸

《隸書週日章傳軸》

金農(1686—1763)

清雍正八年(1730)

紙本

縱175.4釐米 橫91.7釐米

金農,字壽門、司農、吉金,號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以布衣終老。早年讀書於學者何焯,中年遊歷,晚寓揚州,鬻書畫自給。工詩文書法,創扁筆“漆書”,兼有楷、隸體勢。金農書法融合漢隸、魏楷,獨創“漆書”。用筆方正,稜角分明,點畫濃重,橫粗豎細,結構緊湊,體勢欹側。

此軸隸書節錄南宋洪邁《容齋隨筆》,記錄賢士隱者週日章事蹟。通篇取法漢碑,但又參以己意,糅合變通,結字扁平樸實,用筆酣暢,已露“漆書”之端倪,乃金農中年之作。

鈐印:金農印信(朱文方印)、紙裘老生(白文方印)


文天祥、祝枝山、劉羅鍋等人精品正在國博展出,來這裡先睹為快吧

草書七言律詩軸


《草書七言律詩軸》

黃慎(1687—1768)

紙本

縱198.3釐米 橫105.3釐米

黃慎,初名盛,字恭壽、恭懋、躬懋、菊壯,號癭瓢山人,別號東海布衣,福建寧化人。雍正元年(1723)定居揚州,後居揚州二十年。詩書畫皆有成就。書法源出二王,尤擅草書,初學懷素,兼取孫過庭、顏真卿筆法,自闢蹊徑,形成獨特風格。

此軸草書自作七言律詩一首,名為《送瑞金楊季重》。楊季重即瑞金詩人楊枝遠,黃、楊二人曾於雍正元年(1723)同遊惠州,分別時黃慎以此詩相贈。是軸通篇筆勢活潑生動,一氣呵成,風韻優美;章法充實,書風古雅,有懷素之韻味,堪稱黃慎書風代表作品。

鈐印:黃慎(白文方印)、癭瓢山人(白文方印)、東海布衣(白文方印)


文天祥、祝枝山、劉羅鍋等人精品正在國博展出,來這裡先睹為快吧

行書小園梅花詩軸


《行書小園梅花詩軸》

伊秉綬(1754—1815)

紙本

縱179.3釐米 橫45.3釐米

伊秉綬,字祖似,號墨卿,又號南泉,晚號墨庵,齋號留春草堂、秋水園、白雨山屋、寒雨齋、梅花書屋,福建汀州(今長汀)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進士,授刑部主事,出任惠州、揚州知府。工詩古文詞。曾從劉墉學書法,書工四體,兼師百家。其行草書取法李東陽,楷書入室顏真卿,尤以篆、隸名聞當時。

此軸行書自作七言絕句一首,見於《留春草堂詩鈔》卷六。伊秉綬以隸書名動天下,為清代碑學運動推動者。其行書也從隸書轉化而來,除參以行書的連貫與結構稍加變化之外,其用筆、線條、節奏一如古隸。

鈐印:伊氏(白文方印)、青山吟鮑謝紅燭寫莊騷(白文方印)、秋水園(白文長方印)


文天祥、祝枝山、劉羅鍋等人精品正在國博展出,來這裡先睹為快吧

行書節錄《漢書·敘傳》軸


行書節錄《漢書·敘傳》軸

何紹基(1799—1873)

紙本

縱141.8釐米 橫72.8釐米

何紹基,字子貞,號東洲,晚號猿叟,一作蝯叟,湖南道州人。道光十六年(1836)進士,官至四川學政,罷官後主山東濼源、長沙城南、蘇州揚州諸書院,提攜後進頗多。博涉群書,於六經子史,皆有論述。何紹基書法成就頗高。初學顏真卿,各體書熔鑄古人,自成一家。楷書兼取晉代傳統,筆意含蘊。行書多用回鋒裹毫,所謂“藏頭護尾”,運腕逆澀取勢,用筆藏鋒縈迴。

此軸行書節錄《漢書·敘傳》句。咸豐四年(1854),何紹基作《猿臂翁》詩,從此改號蝯叟。該軸即署“蝯叟”款,當在此前後。次年(1855)七月四日,何氏始遊峨眉山,三日停留嘉州,得李雲生太守、李翰卿大令款待,李翰卿可能即為是軸上款。此幅結字平直,下筆堅實,力重勢沉,揚骨抑姿。雖靈動不足,但勝在力量感。章法上不故作安排,以氣息貫通行間,為何紹基晚年變法的典型之作。

鈐印:何紹基印(白文方印)、子貞(白文方印)


文天祥、祝枝山、劉羅鍋等人精品正在國博展出,來這裡先睹為快吧

行書五言聯


《行書五言聯》

康有為(1858—1927)

紙本

縱138.5釐米 橫42.5釐米(每聯)

康有為,原名祖詒,字廣廈,廣東南海人。光緒二十一年(1895)進士,戊戌(1898)助光緒帝維新變法,失敗後出走香港。其後十六年間遍遊各國,考察政教。本聯未具年款,但根據“維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週大地,遊遍四洲,經三十一國,行六十萬裡”印章,可推知系1913年之後作,且更符合其二十年代的風格。

康有為最重要的書法成就是光緒十六年(1890)所作《廣藝舟雙楫》,為清中期以來,百年碑學運動的總結性論述。在筆紙運用,書法審美趣味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的背景下,《廣藝舟雙楫》將碑學理論推向高潮,其“尊碑貶帖”的主張,影響波及整個二十世紀,負面作用亦明顯,即拋棄了碑帖融合之路,康氏晚年對此有所悔悟。

鈐印:康有為印(白文方印)、維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週大地遊遍四洲經三十一國行六十萬裡(朱文方印)


文天祥、祝枝山、劉羅鍋等人精品正在國博展出,來這裡先睹為快吧

楷書七言聯


《楷書七言聯》

劉墉(1719—1804)

絹本

縱167.5釐米 橫36釐米(每聯)

劉墉,字崇如,號石庵,別號青原,又號日觀峰道人,山東諸城人。乾隆十六年(1751)進士,官至內閣大學士、吏部尚書,加太子太保。

劉墉所學貫穿經史百家,詩遒煉清雄,以書法喧傳一時,政聲、文譽俱為書名所掩。其書法魏、晉,筆意古厚,初從趙孟頫入,得鍾繇、顏真卿神髓,為“帖學派”之集大成者,中歲後自成一家,與翁方綱、成親王、鐵保並稱清代四大書家。

此聯選自明代文學家宗臣所著《新鍥宗先生子相文集卷之二》中七言律詩《寄沈二丈》頷聯。通聯書法筆墨飽滿,筆畫厚實,氣勢寬博,骨肉兼備。筆畫豐腴處短而厚、細連處勁而健,對比強烈,結字內斂樸拙,章法輕重錯落。整體風格含蓄蘊籍,內斂清和。


文天祥、祝枝山、劉羅鍋等人精品正在國博展出,來這裡先睹為快吧

行書七絕詩軸


《行書七絕詩軸》

陳元龍(1652—1736)

綾本

縱144釐米 橫43.2釐米

陳元龍,字廣陵,號乾齋,一號高齋,浙江海寧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榜眼,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入直南書房,諡號文簡。工楷書,法趙孟頫、董其昌,人若得之,皆作為裝潢。康熙帝曾命就御前作大書一幅,頗受嘉獎。

此軸行書自作七言絕句一首,收錄於《愛日堂詩集》。刻本題為“題蔣西谷(蔣廷錫)學士畫水墨花卉冊”,此為第二首“梅花、山茶”,詩文略有出入。通篇用筆遒勁精熟,體態瀟灑俊美,足見陳氏對米芾和二王書法深厚的精研功底。

鈐印:陳元龍印(朱文方印)、乾齋(朱文方印)、南陔日永(朱文長方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