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祝枝山、刘罗锅等人精品正在国博展出,来这里先睹为快吧


文天祥、祝枝山、刘罗锅等人精品正在国博展出,来这里先睹为快吧

中国古代书画展


书画艺术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近万余件古代书画名品佳作,时间跨度从魏晋残纸、隋唐写经到宋元名家、明清流派,不仅规模水平在国内文博机构中位居前列,而且脉络清晰、品类丰富,充分展现了先贤的人生追求和家国情怀,浓缩着中华儿女几千年来一以贯之的思想传统、道德规范、美学追求和生活观念。从馆藏作品中遴选部分宋元明清书画佳作举办“中国古代书画”专题展览,就是我们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的具体举措。 展览以时间为主线,用52件珍稀名作分三个单元系统展示了宋元以降中国书画的发展脉络。其中,绘画方面既有宋人《辋川图卷》《果熟来禽图团扇面》,也有元人任仁发所绘《饮饲图卷》,以及“四王”“四僧”“金陵画派”“扬州画派”“海上画派”等不同流派的精品力作,而且前所未有地将《辋川图卷》和《饮饲图卷》等宋元真迹全部打开展出。书法方面则有赵构《草书七言绝句团扇面》、赵孟頫《行书致张景亮信札册》、祝允明《草书七绝三首诗卷》,以及文徵明、董其昌、王铎、傅山等诸多名家作品,其中《草书谢昌元座右辞卷》为目前仅见的南宋名臣文天祥3件传世墨迹之一。为了配合展览,同时还展出了一批造型独特、制作精美的古代文房用具。

第一单元 宋元时期的绘画与书法

中国书画的卷轴墨迹始于魏晋时期,由于年代久远,宋代以前的名家作品流传甚少。 宋代宫廷画院出现,山水画成就突出,花鸟画追摹自然,人物画注重传神;元代“文人画”兴盛,强调笔墨与意趣,是中国绘画艺术的创造性发展。 宋代书法突破晋唐余韵,注重个性特征和抒情写意,逐渐形成“尚意”书风,将中国书法艺术发展推向新高潮;至元代,皈依晋唐以矫“尚意”流弊的古典书风出现,书法还与“文人画”紧密结合,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


文天祥、祝枝山、刘罗锅等人精品正在国博展出,来这里先睹为快吧

果熟来禽图团扇


《果熟来禽图团扇》

佚名

绢本设色

纵26厘米 横25厘米

此绢本纨扇设色雅致,工笔细致,有典型宋代院体画特征。一只立于折枝上的红鹦嘴鸟绘于画面中心,昂首翘尾,颇具生气;几片残叶掩映下是几颗熟透的果实,乃典型的秋季景致。图中所绘果实为沙果树,古称“林檎”或“来禽”,据说因果实味道甘醇甜美,常能吸引许多禽鸟聚集而得名。

此件与故宫博物院藏宋代林椿《果熟来禽图》及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代佚名《苹婆山鸟图》,在构图与设色上均所差无几,概为同本。


文天祥、祝枝山、刘罗锅等人精品正在国博展出,来这里先睹为快吧

辋川图卷


《辋川图卷》

佚名

纸本水墨

纵43.8厘米 横955.5厘米

此卷无名款,前无引首,后无题跋,系以唐王维《辋川图》或其他宋人所摹王维《辋川图》为蓝本摹绘而成。辋川位于今陕西省蓝田县,唐时原为诗人宋之问的别墅。《旧唐书•王维传》载其:“晚年长斋,不衣文綵,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州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尝聚其田园所为诗,号《辋川集》”。王维曾于辋川山庄的清源寺墙壁上绘制辋川图,据《宣和画谱》载,御府收藏王维绘画一百二十六件便有多件作品描绘辋川景色。宋人秦观《淮海集》载《辋川图》所绘风景有:华子冈、孟城坳、辋口庄、文杏馆、斤竹岭、木兰柴、鹿柴、南垞、北垞、白石滩、竹里馆等。


文天祥、祝枝山、刘罗锅等人精品正在国博展出,来这里先睹为快吧

饮饲图卷


《饮饲图卷》

任仁发(1254—1327)

绢本设色

纵29.7厘米 横189.5厘米

任仁发(1254—1327),字子明,一字子垚,号月山,松江人。绘画才能全面,擅鞍马、人物、花鸟,对鞍马造诣尤高。画人马师法唐韩幹及宋李公麟,所画人物笔墨苍润,生动传神。

此卷绘有骏马九匹,圉官四人,僧侣一人,描绘的应该是皇家豢养的名骥,表现了豢马机构日常的工作情况。全图造型精准,勾勒劲细,展现了画家臻于成熟的绘画技巧。卷尾有马愈、吴宽、王淮三人题跋,是卷收录于清宫《石渠宝笈》三编。

款识:月山道人作饮饲图于可诗堂。

钤印:任氏子明(白文方印)、月山道人(朱文方印)


文天祥、祝枝山、刘罗锅等人精品正在国博展出,来这里先睹为快吧

行书七言绝句团扇面


《行书七言绝句团扇面》

赵构(1107—1187)

绢本

纵24厘米 横23.2厘米

赵构,字德基,宋徽宗第九子。宣和三年十二月(1121)封康王,临安建都,史称南宋。在位三十六年,绍兴三十二年(1162)传位于孝宗赵昚,称太上皇,逝后庙号高宗。《宋史》卷二十四有纪。

团扇草书七言绝句一首,四行,每行七字。无诗题及落款。末行左侧钤“德寿”朱文葫芦印。此印为高宗禅位于太子赵昚,退居“德寿宫”常钤之印,故知此扇为其退位后书。上书诗为白居易《绝句代书赠钱员外》,见《白氏长庆集》。扇面右钤“孔氏鉴定”朱文长方印,右上残印漫漶不清,左侧钤“明安国印”白文方印。赵构书法初习黄庭坚、米芾,后着力于钟、王,用功甚勤,其自称“余五十年间,非大利害相妨,未始一日舍笔墨。”宋王应麟在《玉海》中也说:“高宗皇帝飞龙之初,颇善黄庭坚体格,后又采米芾,已而皆置不用,专意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手追心慕,直与之齐驱并辔。”此扇书法为其着意于二王时期的作品,行距疏朗,用笔圆劲,清秀中寓老练,为晚年佳作。

释文:欲寻秋景闲行去,君病多慵我与孤。可惜今朝山最好,强能骑马出来无。


文天祥、祝枝山、刘罗锅等人精品正在国博展出,来这里先睹为快吧

草书谢昌元座右辞卷


《草书谢昌元座右辞卷》

文天祥(1236—1283)

宋咸淳九年(1273)

纸本

纵36.7厘米 横335.7厘米

文天祥,字履美,号文山,江西吉安人。文学家,宝祐四年(1256)进士第一,德祐二年(1276)任右丞相。元兵南侵,文氏奋起抵抗,为南宋末年抗元名将。其文学名作《过零丁洋》、《正气歌》,为千古绝唱,家喻户晓。其书法习二王,又学怀素,清代阮元在《石渠随笔》中评其书为:“书法极摹怀素”。清安岐也在《墨缘汇观》中说:“笔法清劲纵任,不苟其辞”。

《草书谢昌元座右辞卷》为文天祥于一二七三年所书,其时年三十八岁。座右辞四十四行,字体稍大,其后文氏跋语二十七行,字体稍小。用笔多侧锋,流畅俏丽,笔力迅疾,一气呵成。此卷包首题签为清乾隆帝行书“文天祥书谢昌元座右辞·内府鉴藏”,下钤“神品”、“乾隆宸翰”二印。卷后有宋人王应麟、明人蒋题跋,宣德二年(1427)万韫辉、邾智,宣德四年(1429)廖驹,嘉靖十六年(1537)程启充题跋。另有谢氏后人谢源书谢昌元行实一则。此卷经谢源、谢梦辉收藏,后归司马松,明末清初归梁清标、安岐收藏,清乾隆间入内廷。明都穆《铁珊瑚》、清吴升《大观录》、安岐《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均有著录。文氏书作传世甚少,此卷与其同年所书的《木鸡集》,可称双璧。


文天祥、祝枝山、刘罗锅等人精品正在国博展出,来这里先睹为快吧

行书致张景亮信札册


《行书致张景亮信札册》

赵孟頫(1254—1322)

纸本

纵29厘米 横11.5厘米(每开,共二开)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出身宋朝宗室为宋太祖十一世孙,后经程钜夫推荐出仕元朝,官至翰林院承旨。他在艺术上追求“古典主义”,强调作品的“古意”和“书画同源”,主张以书法的用笔方法入画,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

此书札前端有阮元题写的“水晶宫道人墨妙,癸卯嘉平月伯元题”,下钤朱文篆书“怡志林泉”方印,是赵孟頫写给其外甥张景亮的一封私人信件,主要谈到自己代濮润为其子向景亮之女求婚的事情。书札用碧色纸书写,书风出于“二王”,体现了他对法书名迹的学习和推崇。由于此作不同于正式的书法作品和公文,因此书风整体显得较为随意,富于变化,给人以酣畅淋漓之感,是赵孟頫中晚年之后行书中的上乘之作。后经项元汴、阮元、陈庆龢、贾敬颜等历代著名收藏家收藏,流传有序、内容明确,亦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第二单元 明代的绘画与书法

明代是中国书画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因循宋元传统而持续演变,流派纷繁,各成体系。 明代绘画山水、花鸟、人物各科全面发展,地域画派涌现。早期,崇尚宋代院体画风的宫廷绘画与“浙派”流行于画坛。至中期,“文人画”勃兴,由沈周、文徵明等人创立的“吴门画派”成为主流。明代晚期,董其昌于文人山水画另辟蹊径,所创“松江派”占据了统治地位;徐渭独抒性灵,进一步完善了大写意花鸟画风;陈洪绶和曾鲸则分别开创了变形人物画风格和墨骨晕染肖像画技法。 明代书法继承宋元帖学而蓬勃发展,姿态愈加丰富,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明初,书法直接师承元人,追求古人法度,“台阁体”盛行。中期以后,鼎革浪潮掀起,重倡帖学本义,以祝允明、文徵明、王宠最负盛名,形成声势浩大的“吴门书派”。及至晚期,书坛呈现出两种倾向,董其昌力求闲逸淡雅的审美情趣,而黄道周、倪元璐等书家以刚健奇崛为胜,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特征。


文天祥、祝枝山、刘罗锅等人精品正在国博展出,来这里先睹为快吧

三封老喜图轴


《三封老喜图轴》

朱瞻基(1398—1435)

明宣德四年(1429)

绢本设色

纵93.6厘米 横35.9厘米

朱瞻基(1398—1435),仁宗长子,年号宣德,自号长春真人。其在位期间重视整顿吏治和财政,经济得到空前发展,与其父朱高炽统治时期一起,史称“仁宣之治”。朱瞻基雅好诗文书画,尤擅绘事,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草虫均佳,“点墨写生,遂与宣和(宋徽宗)争胜”。书法亦能于圆熟之外见遒劲。

此图绘一喜鹊回首立于湖石之上,石后衬以修竹、兰草数枝。款中吴邦佐传为宣德时期工部铸铜官。

款识:宣德四年三月五(日),御笔三封老喜图赐吴邦佐。

钤印:印宣德御鉴(朱文白印)


文天祥、祝枝山、刘罗锅等人精品正在国博展出,来这里先睹为快吧

宪宗调禽图轴


《宪宗调禽图轴》

佚名

绢本设色

纵67厘米 横52.8厘米

此图绘明代中期宫廷御花园一角,两棵古树挺立,间以拳石、竹草,石板路上宪宗朱见深便帽常服,其前一名着蓝衣太监双手举以鸟笼,其后一名穿绿衣的小太监捧球杆随之。或许是打门球归来,心情愉悦舒畅,宪宗正在逗弄笼中的小鸟。朱见深(1447—1487),英宗长子。宪宗殆于政事,耽于享受,此图即是宫廷画家所绘,表现其在庭院中游玩的情景。


文天祥、祝枝山、刘罗锅等人精品正在国博展出,来这里先睹为快吧

蕉岩鹤立图轴


《蕉岩鹤立图轴》

吕纪

绢本设色

纵166.2厘米 横106厘米

吕纪(约1439—1505),字廷振,号乐愚,浙江宁波人。明成化十五年(1479)入宫,供奉武英殿、仁智殿,擅作花鸟,源自本朝边景昭,上溯五代黄筌,以工笔重彩画法著称,亦能工笔淡彩和水墨写意之法。

此图中部工笔绘一仙鹤,羽翼洁白,翅尖颈项披墨,姿态优雅。仙鹤身后映衬玲珑湖石,亦有蕉叶相伴。图左简笔绘一泓清泉,营造出闲适清丽的意境。全画笔法工细、风格华美,仙鹤、湖石所寓长寿之意,深具“庙堂之美”,属典型的明代宫廷绘画风格。


文天祥、祝枝山、刘罗锅等人精品正在国博展出,来这里先睹为快吧

山居图扇面


《山居图扇面》

沈周(1427—1509)

纸本设色

纵16.5厘米 横48厘米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自称石田翁,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擅山水,少承家法,四十岁之前师王蒙,中年后以黄公望为宗,晚年则醉心吴镇,兼参夏圭笔意。早年多小帧,晚年为大幅,有“细沈”与“粗沈”之分,为吴门画派开创者。

扇面右侧草庐立于岩岸之上,下有溪水潺潺,一高士策杖徐行于小桥之上;前方岩岸累石簇簇,古松参差,虬曲苍翠,一亭绘于画左,与草庐相应;远处群山隐约,层叠连绵,尽披秋色。全图勾勒、晕染、皴擦兼用,画风近于“粗沈”。

款识:疏木逼雨迹,秋风生嫩凉。襟抱自清适,身与心相忘。沈周。


文天祥、祝枝山、刘罗锅等人精品正在国博展出,来这里先睹为快吧

真赏斋图卷


《真赏斋图卷》

文徵明(1470—1559)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

纸本设色

纵28.6厘米 横79厘米

文徵明,初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更字徵仲,号停云生、衡山,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嘉靖二年(1523)以贡生被征至京,授翰林院待诏,预修《武宗实录》。嘉靖六年(1527)辞归,“杜门不复世事,以翰墨自娱”。山水法赵孟頫,旁参王蒙,青绿、水墨均擅。其追随者甚多,如其子文彭、文嘉,侄文伯仁,学生陈淳、陆治、钱毂等。

此卷是文徵明八十八岁时所绘,写友人华夏真赏斋之景。画卷展开,湖石嶙峋,其间松、柏、橘树破石而生,中有紫薇盛开;其右两株高大梧桐树下,茅屋两舍;庭前周遭又为松、柏、橘树环绕,间有细竹,分外幽静。左舍之内,两士隔案相坐,似展卷评赏,堂前侍童恭立,室内几案陈有鼎彝、书卷,雅静闲适之极。布局主次分明、右紧左舒,石、树、竹、屋构图精妙。图中线条精劲,以石青、石绿、赭石敷染、皴擦,加少许红色以点缀紫薇,清丽雅致,是文氏晚年细笔之杰作。华夏,生卒不详,字仲父,一作中甫,号补庵,别号东沙子、东沙居士,无锡 (今江苏无锡) 人。富于收藏,室名 “真赏斋”、“剑光阁”。文徵明曾为其作《真赏斋图》二幅,另一幅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卷后有文氏小楷书《真赏斋铭》及序。

款识:嘉靖丁巳徵明为中甫华君写真赏斋图,时年八十有八。

钤印:徵仲父印(白文方印)、悟言室印(白文方印)卷后《真赏斋铭》:


文天祥、祝枝山、刘罗锅等人精品正在国博展出,来这里先睹为快吧

北固山图卷


《北固山图卷》

董其昌(1555—1636)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

绢本设色

纵27.5厘米 横256厘米

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谥号文敏,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诗、书、文、画皆善。山水学董源、米芾笔法,“烟云流润,神奇俱足,而出以儒雅之笔,风流蕴藉为本朝第一”。他所提出“南北宗论”对后世画坛影响深远。

此卷系董其昌于舟中所绘京口(镇江)北固山之景象。图中危石耸立,云腾雾绕;江水衔山,直挂远天;群山披翠,屋舍隐约;山下平岗,青色葱葱,依稀古刹红墙。全图取“平远”、“深远”之景;山石以“披麻皴”表现质地,施以石绿、赭黄;树木则多加点染。整图笔力圆润,秀润清新,韵味无穷。

卷后有董氏行书二则,与此图无涉,应为后人重裱所附。之一为董氏临唐颜真卿《与蔡明远帖》,之二为董氏记述以潭帖较官帖闲临心赏之事。

款识:北固山在京口,有元章署书“天下第一江山”。寺名甘露寺,在山下平冈逶迤里许,铁瓮最胜处也。戊申五月,余与陈眉公、李将军游眺,归舟中写此。董玄宰识。

钤印:董其昌印(白文方印)、太史氏(白文方印)、画禅(朱文长方印)画后:蔡明远,鄱阳人,真卿昔刾饶州,即尝趋事。及来江右,无改厥勤。靖言此心,有足嘉者。一昨缘受替归北,来止金陵,阖门百人,几至餬口。明远与夏镇不远数千里,冒涉江湖,连舸而来,不愆晷刻,竟达命于秦淮之上,复随我于邗沟之东,追攀不疲,以至于邵伯南埭。始终之际,良有可称。今又己事方旋,指期斯复。江路悠缅,风涛浩然,行李之间,深宜尚慎。真卿报蔡明远。宋太宗刻淳化阁帖十卷,至宣和时重以真迹摹为太清楼,已后有淳熙秘阁续帖二十卷、潭帖二十卷,皆广淳化所未备,或时有重复。今世无传者,但闻其名耳。余得潭帖不全本于吴门王征君百谷,以较官帖,特为精彩。闲临数行,殊惬心赏。董其昌书。

钤印:太史氏(朱文方印)、董氏玄宰(白文方印)


文天祥、祝枝山、刘罗锅等人精品正在国博展出,来这里先睹为快吧

杂画卷


《杂画卷》

徐渭(1521—1593)

纸本水墨

纵19厘米 横22厘米(每开,共三开)

徐渭(1521—1593),字文清,更字文长,号天池、青藤老人,又号青藤道人,山阴(今浙江绍兴)诸生。曾为闽都胡宗宪幕府,后入狱,精神失常,晚年著书鬻画。工画残菊败荷,炉瓶彝鼎之属,皆古质雅淡。兼绘山水,尝自评:“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

此卷分为三段,分绘芋叶湖石、萱花小鸟及高士乘舟。其一,芋叶笔墨勾染相兼,干湿并用,别有意趣;其二,淡墨绘出萱花,浓墨勾以小鸟,浓淡对应,构图精巧;其三,人物不求细部刻画,寥寥数笔,神气迥现。此卷为徐渭花鸟、人物题材极精之作,虽为小品,但自由挥洒,水墨淋漓。


文天祥、祝枝山、刘罗锅等人精品正在国博展出,来这里先睹为快吧

海棠栖禽图扇面


《海棠栖禽图扇面》

周之冕(明万历年间人)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

纸本设色

纵22.3厘米 横49厘米

周之冕,字服卿,号少谷,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专擅水墨花鸟画,书法擅古隶。其花卉采文徵明高足陈淳、陆治二人之长,兼工带写,所画花鸟皆生动尽态,设色艳丽雅致,独具神韵。因画花时多用勾勒法,花叶以墨色点染,故又被称之为“勾(钩)花点叶派”,其画风对晚明及清代的花鸟画笔墨风格有重要影响,为吴门画派重要画家。

此图画海棠栖鸟小景。海棠花枝自画面右侧上部斜入,花繁叶茂,两只小鸟栖于枝头,上部一只小鸟似刚刚落于枝头,回头与另一只相望,似在相互言语,富有动势,颇具自然之趣。图以随意之笔草草双勾花叶,花朵正侧掩映,以粉色点染。小鸟则用小笔勾勒点染,造型准确,颇具有神韵,水、墨、色的交融过渡皆呈自然之态。作者将花、鸟置于别致的构图中,打破扇形的束缚,营造出颇有意趣的空间氛围和发人浮想的机趣。

款识:万历丙申春日写。周之冕。

钤印:周之冕印(白文方印)


文天祥、祝枝山、刘罗锅等人精品正在国博展出,来这里先睹为快吧

携杖观画图扇面


《携杖观画图扇面》

陈洪绶(1598—1652)

金笺设色

纵15.8厘米 横49厘米

陈洪绶,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字章侯,号老莲,别号小净名,晚号老迟、悔迟,又号悔僧、云门僧、九莲台主者等,浙江诸暨人。幼年即喜绘画,曾随蓝瑛学画花鸟。崇祯年间宦游京师,捐赀入国子监,招为舍人,得观内府所藏古今名画,技艺益精,名扬京华,与崔子忠齐名,世称“南陈北崔”。其天资聪慧,能诗善书,长于绘画,人物、花鸟、山水无一不精。花鸟兼有工笔、写意两种风格,造型生动,赋色古雅,意趣盎然;山水笔法苍老润洁,颇得元人遗意;人物尤工,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形象古朴而颇见夸张,笔法精细,线条劲练,背景简洁,色调清雅,有一种装饰情趣。陈洪绶师法古人,却能不拘前人守成法,奇思巧构,变幻合宜,古拙中见俊美,所绘人物富于强烈的个性气质,被称为“高古奇骇”。

此扇自画其在苏州狮子林绘墨竹时的情景。湖石嶙峋,人物高古,线描用笔尖细流畅,转折顿挫间充满变化,墨色浓淡相间,风格古雅。图中只绘画家、湖石以及文房用具,周边不作其他点缀,人物情态愈加鲜明。

款识:老莲洪绶画于师子林。

钤印:章侯(朱文方印)


文天祥、祝枝山、刘罗锅等人精品正在国博展出,来这里先睹为快吧

菁林子像卷


《菁林子像卷》

曾鲸(1568—1650)画像、陈范补景

明天启七年(1605)

纸本设色

纵28.3厘米 横73.5厘米

曾鲸(1564—1647),字波臣,福建莆田人,寓居南京。工于写照,继承古代人物肖像画传统技法,又汲取西洋画手法,自出新意,注重墨骨,层层烘染。所画人物注重面部神情刻画,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有“如镜取影,妙得神情”之誉。从学者甚多,遂形成“波臣派”。

曾鲸一生游踪遍于苏、浙、闽之间,所作肖像画皆为其间文人逸士。此卷中央菁林子闲坐于松柏之下,乌巾长髯,长袍朱履,神清气朗。卷左一书童正蹲坐溪边洗砚。曾鲸擅以环境道具渲染,烘托人物性格。图中菁林子具体生卒虽无考,但通过松柏、灵芝、磐石、古书、砚台等描绘,已表现出像主的品性与情趣。

款识:丁卯夏写,晋安陈范

钤印:允□(白文方印)、陈范(白文方印)

曾鲸之印(白文方印)、波臣氏(白文方印)


文天祥、祝枝山、刘罗锅等人精品正在国博展出,来这里先睹为快吧

草书七绝三首诗卷


《草书七绝三首诗卷》

祝允明(1460—1526)

纸本

纵27厘米 横215厘米

祝允明,字希哲,生而右手枝指,故自号枝山,又号枝指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弘治五年(1492)举人,历官广东兴宁县知县、应天府通判,后谢病返回故里。

祝允明以诗文、书法名重当世。其诗文造诣颇深,为文多奇气,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书法博采各家之长而自成一家,各体兼备,尤以草书最为世人推崇。

此卷草书自作《杂题画景》、《山窗昼睡》、《题葑门外马生东溪》七绝三首,均见于《怀星堂集》。誊录同一卷上,或因其皆是题咏苏州城之作。通篇笔势奔放劲健,章法打破行距空间限制,具有强烈的视觉张力。正如明人王世贞所言,“变化出入,不可端倪,风骨烂熳,天真纵逸,真足上配吴兴(赵孟頫),他所不论也”。


文天祥、祝枝山、刘罗锅等人精品正在国博展出,来这里先睹为快吧

行书《乙卯元旦》诗扇面


行书《乙卯元旦》诗扇面

文徵明(1470—1559)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

金笺

纵18.1厘米 横51.2厘米

文徵明行书“行笔仿苏、黄、米及《圣教》,晚岁取《圣教》损益之,加之苍老,遂自成家”。早岁文徵明取法苏东坡和康里子山、宋克等家,中岁以后,致力于王羲之、智永,尤以《圣教序》、《兰亭序》用力尤深,并汇以苏、黄、米、赵(孟頫)笔意,晚年遂成清劲秀丽、温纯醇雅的独特风格。这件扇面行书《乙卯元日诗》,作者时年八十五岁,融合了王羲之的俊逸和赵孟頫的温雅,笔势劲健,起笔和转笔凝劲流畅,少了中年阶段的棱角,扇面书法点画线条多变化,格局舒朗。

《乙卯元日诗》收入《甫田集•卷十五》,“元日”在文集中为“元旦”。据《福州府志》记载,倭寇临福清海口,杀数百人,大掠而去。十一月,又有九十余倭寇在福州福清海口登录,他们北上入侵福宁州,最后寇犯浙江省,与当地倭寇会合近七百余人,后被明军剿灭。这次倭寇作乱肯定也冲击了文徵明,他在这首诗里便有“时不可追空似水,老今如此况烽烟”的感慨。另《甫田集》中收入一首《除夕》,与此诗创作时间接近,诗中有“烽烟不隔春风信,次第梅花到酒边”,应该也是有感于倭寇入犯浙江之事。


文天祥、祝枝山、刘罗锅等人精品正在国博展出,来这里先睹为快吧

草书题画诗扇面


《草书题画诗扇面》

王宠(1494—1533)

金笺

纵18厘米 横53.6厘米

王宠,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履仁,一字履吉,号韦斋,雅宜山人,书室名采芝堂,或曰石湖草堂、御风亭。其先本吴江(今江苏吴江)章姓,以父为后于王,遂为姓。为邑诸生,累试辄不利,贡入太学,诗好建安、三谢及盛唐。文学司马迁、班固,甚似之。学者多推文徵明以后第一人。著有《宜雅山人集》。

王宠与祝允明、文徵明并称“吴门三家”,其楷书师钟繇、智永诸家,空灵古雅,得静逸之趣;行、草书出自王献之,疏拓秀媚,亭亭天拔,尤为精妙。早期字体多不连续,清俊冷逸,晚期则大开大合,萧散跌宕,兼带宋克章草笔意。王世贞评云:“宠正书始摹虞永兴(世南)、智永,行书法大令(王献之)。晚季稍稍出己意,以拙取巧,合而成稚,婉丽遒逸,奕奕动人。为时所趋,几夺京兆(祝允明)价”。

此扇行草书录写吴宽《和题石田题王浚之画扇》、《又为题沈石田画》七言绝句各一首。吴宽(1435—1504年),常洲人,成化八年(1472年)状元,累官至礼部尚书,工诗文,长书法,著有《匏庵集》。王浚之即王涞,号茗醉,系茶道名家,兼善书画,与沈周、吴宽等为诗友交。从题诗中的文句看,王涞画作为《林泉高隐图》,沈周所绘为《松山授经图》,吴宽分别题诗其中,以为唱和。扇面上王宠录写诗文布势疏阔自然,笔法遒劲灵动,颇得二王笔意。


文天祥、祝枝山、刘罗锅等人精品正在国博展出,来这里先睹为快吧

草书五律扇面


《草书五律扇面》

张瑞图(1570—1641)

纸本

纵14.9厘米 横47厘米

张瑞图,字无画、长公,号二水、果亭山人、白毫菴道者等,福建晋江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天启七年(1627)以礼部尚书入阁,仕至建极殿大学士。崇祯元年(1628)辞官归隐于青阳里白毫庵。

张瑞图书法“初学孙过庭《书谱》,后学东坡草书《醉翁亭》”,早年曾受祝允明、陈道复的影响。其行草书多用侧锋法,运笔猛利爽劲,直入平出,字形姿态高低欹侧,通篇有一种乱头粗服、漫不经意的趣味。此件扇面书写五言律诗一首,见于明人何景明撰《大复集》卷二十。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大复山人,信阳(今河南信阳)人,系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官至陕西提学副使,立身刚烈正义、秉公直言。与李梦阳共同倡导复古。还著有《何景明诗集》、《雍大记》等。诗文原题为《雨中过李真人方丈二首》,另一首诗曰:“胜地岂常得,幽雅难重寻。清晨驱马出,聊此息尘心。鸣磬秋堂湿,燃灯古殿深。吹箫爱仙侣,缥缈隔珠林。”两首诗均有较浓厚的禅宗哲思。扇面书法多用侧锋,转笔较硬,字的横画有意突出,如“台”、“暮”字,似乎受到外力纵向的挤压,具有较强的张力。整幅扇面风貌已变得冲淡圆浑,少了早年外露的锋芒与性格,结合诗文内容,推测应为其晚年作品。

钤印:张瑞图印(白文方印)


文天祥、祝枝山、刘罗锅等人精品正在国博展出,来这里先睹为快吧

行书李颀诗卷


《行书李颀诗卷》

董其昌(1555-1636)

明天启四年(1624)

纸本

纵26.4厘米 横273.5厘米

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以太子太保致仕,谥文敏。董其昌诗文书画皆精。书法以“二王”为宗,得力于颜真卿、杨凝式等诸家,以古为师,融会各家之长,参以禅理,演绎出空灵隽永的书法面貌,对后世影响极大。著《容台集》、《画禅室随笔》等。

天启四年(1624),时年七十的董其昌录唐代李颀《赠张旭》、《题卢道士房》二首长诗于白麻纸。纵览全篇,“平淡天真”之气贯穿始终。董氏用笔圆润精妙,充分发挥了笔锋在运动中提按停驻的丰富变化,因势利导,铸就行云流水般自然之势。结字活泼多姿,章法疏空简远,墨色清润虚灵。其古淡散逸之美,如清风拂面,令人心气爽然。

第三单元 清代的绘画与书法

清代是中国书画艺术集古今大成的时代,名家之众、流派之丛、技法之新远超前代。 清代绘画延续元明以来“文人画”传统,追求笔墨情趣,风格技巧多变。清初画坛复古与创新并存,崇尚复古的画家以“四王”为首,锐意变革的代表当属“金陵画派”与“清初四僧”。清代中期,宫廷绘画在皇室扶持下获得较大发展,而“扬州画派”名家则在创作上不拘古法、标新立异。至清末,活跃于上海地区的“海上画派”,显示了“文人画”向世俗化发展的新趋势。 清代书法以帖学的逐渐衰落和碑学的乘势崛起为趋势。 明清之交,遗民书家王铎、傅山等人个性鲜明、独树一帜。此后书坛帖学之风炽盛。因康熙皇帝喜爱董其昌,书家皆以董字为尚;而乾隆皇帝对赵孟頫的欣赏,又使“崇董”变为“尚赵”。与此同时,纳碑入帖、力图变革的书家也日趋增多,“扬州画派”诸家堪称代表。清代中后期,帖学穷途,碑学大兴,新貌纷呈,形成了书道中兴的局面,影响直至近代。


文天祥、祝枝山、刘罗锅等人精品正在国博展出,来这里先睹为快吧

深山古寺图轴


《深山古寺图轴》

王鑑(1598—1677)

清顺治十一年(1654)

纸本水墨

纵154厘米 横68.5厘米

王鑑,字玄照,后改字元照、圆照、元炤,号湘碧、染香庵主、弇山后人,王世贞曾孙,江苏太仓人。明崇祯六年(1633)举人,以荫仕至廉州太守,入清后再未出仕,以画艺为业。山水受董其昌影响,上溯董源、巨然,专心于元四家,多取法黄公望。山水“运笔出锋,用墨浓润”,青绿设色,皴染兼长,与王时敏同为“娄东派”巨擘。

此轴采用“一河两岸”式构图,远景峰峦耸峙,古寺隐现山间;中景飞瀑直下,清波碧水;近景临水房舍两间,掩映山林之中。王以临古见长,多有仿宋元之作,此图即为仿元代吴镇之作。全图布景繁密,皴法细密,用笔沉厚,墨气淋漓,风格苍秀沉郁,尽得梅道人笔意,呈现出王绘画出入宋元的深厚功力。

款识:深山飞绿雨,古寺暗红泉。甲午秋初仿梅道人笔,王。

钤印:王鑑印(朱白文方印)


文天祥、祝枝山、刘罗锅等人精品正在国博展出,来这里先睹为快吧

庐鸿草堂图轴


《庐鸿草堂图轴》

王翚(1632—1717)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

纸本水墨

纵102.3厘米 横64.1厘米

王翚(1632—1717),字石谷、臞樵,号乌目山人、耕烟散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自幼嗜画,秉承家学,深受董其昌“师古”理论影响。20岁结识王、王时敏后,摹古技法日益精进;中岁融汇南北宗,集古之大成,又能师法自然,自称“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择以唐人气韵”;晚年尽脱前人窠臼,笔墨自如。王翚画风宗学者甚多,形成“虞山派”。

唐代卢鸿所绘《草堂图》,后世名家如文徵明、董其昌、王原祁等人多有临仿之作。王翚对这一题材情也有独钟,一生中以此为题创作过《卢鸿草堂图》数十件。

款识:庐鸿草堂图。唐人名迹,余从吴闾借橅,复见黄鹤山樵临本,仿其意,请正晋老先生。虞山王翚,时甲戌仲春十日。

钤印:“王翚印(白文方印)、石谷(白文方印)


文天祥、祝枝山、刘罗锅等人精品正在国博展出,来这里先睹为快吧

仿梅道人溪山烟霭图卷


《仿梅道人溪山烟霭图卷》

王原祁(1642—1715)

清康熙四十年(1701)

纸本水墨

纵30厘米 横399厘米

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号麓台,又号石师道人,王时敏之孙,江苏太仓人。康熙九年(1670)进士,以绘事供奉清廷,曾奉旨编纂《佩文斋书画谱》,累官户部侍郎。山水继承家法,师法宋元名家,于黄公望浅绛尤为独绝。喜用干笔焦墨,层层皴擦,笔墨功力深厚,有“笔端金刚杵”之称。

此卷仿元代吴镇溪山烟霭图,描绘江南山水。画卷由近及远,置坡石水渚、溪岸杂树、烟波栈桥、草堂人家诸多景致,至卷尾群山叠嶂,为观者留有想象空间。王原祁山水“得力于古者深也,中年秀润,晚年苍浑”,是卷山川林木郁茂,笔墨淋漓雄劲,为其晚年仿古佳作。

款识:溪山烟霭,麓台祁。

钤印:王原祁印(白文方印)


文天祥、祝枝山、刘罗锅等人精品正在国博展出,来这里先睹为快吧

白云锦树图轴


《白云锦树图轴》

龚贤(1618—1689)

绢本水墨

纵183.5厘米 横47厘米

龚贤,又名岂贤,字半千,明亡后号野遗、柴丈人等,江苏昆山人,流寓金陵清凉山。工诗文,善画山水。其山水早期用墨简淡,着重对笔法的追寻,即“白龚”面貌。中年后思想及画风日益成熟,用墨苍润欲滴,意境雄浑沉郁,即“黑龚”面貌。

此轴描绘道家“烟霞仙圣”景致。峰峦叠嶂,林木蓊郁,瀑布飞泻,屋宇深藏。“学道”思想使龚贤绘画善于师法造化,注重对自然山水的观察和感受,形成了极具个人风格的积墨法。此图或为其风格过度时期的作品。

款识:仙人闻说好楼居,卿见茅檐敞太虚。自配长生宁有术,白云锦树当奇书。龚贤。

钤印:臣贤(朱白文方印)、野遗(朱文方印)


文天祥、祝枝山、刘罗锅等人精品正在国博展出,来这里先睹为快吧

仿元人山水轴


《仿元人山水轴》

吴宏(1615—1680)

清康熙四年(1665)

绢本设色

纵171.5厘米 横55.3厘米

吴宏,字远度,号竹史、西江外史,祖籍江西金溪,客居金陵。幼学绘画,山水宗法宋元,后自辟一径。清顺治十年(1653年),曾渡黄河,游雪苑,从此以自然造化为师,画风一变,其画气势开张,笔墨纵横之处,尽显放逸之态。

此轴为吴宏仿元人笔法之作,笔墨劲逸,气势雄阔。画中峰峦叠嶂,巨石嶙峋,草木繁茂,流水潺潺。远山中置一寺庙,古塔隐约可见;山脚下村舍数间,高士端坐堂中。画中法度严谨,山石以乱柴皴画出,纵横交错,将群峰之气势表达得淋漓尽致。全幅笔墨豁然大度,构图开合自然,古厚而富于生气,体现出画家的典型风貌。

款识:乙巳新夏拟元笔法画于云林白马三十六峰之下,金溪吴宏。

钤印:金溪吴宏一字远度(朱文椭圆印)、家在云林白马三十六峰之下(朱文长方印)


文天祥、祝枝山、刘罗锅等人精品正在国博展出,来这里先睹为快吧

仿梅道人山水轴


《仿梅道人山水轴》

石涛(1642—约1707)

绢本设色

纵87.5厘米 横51.4厘米

石涛,本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法名原济,号石涛,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老人等,广西桂林人,明靖江王守谦十一世孙。早年生活颠沛流离,出家为僧,参禅证道,漫游名山。康熙皇帝南巡时,曾两次在扬州接驾,绘制《海晏河清图》。后寓居京城四年,结交权贵,完成代表作《搜尽奇峰打草稿图》,树立独特艺术风格。晚年寓居扬州以鬻画为生。

石涛一生作画颇多,山水、花鸟、人物皆能。其山水多取之造化,能生动表现出大自然的氤氲变化和奇妙之处,技法不拘一格,随境界、意趣的不同而变化。此轴为石涛此粗笔代表之作,仿吴镇山石汀渚圆点皴笔法,画面疏秀苍润,水墨纵恣凝炼。远山的明洁与近石的秀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画家博众家之长复融己出的独特风格。

款识:当年梅道人,圆点笔头新。略与巨然别,松根多竹筠。枝下野人偶意为之。大涤下。

钤印:阿长(白文方印)


文天祥、祝枝山、刘罗锅等人精品正在国博展出,来这里先睹为快吧

游鱼图轴


《游鱼图轴》

朱耷(1626—1705)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

纸本水墨

纵59.2厘米 横41.8厘米

朱耷(1626—1705),本名由桵,字雪个,号八大山人、个山、驴屋等,原籍江西南昌。明代弋阳王九世孙,顺治五年(1648)为避世出家为僧。专擅花鸟,好作枯笔山水,多以枯木、怪石、菊花、水仙为对象,水墨写意为之。其花鸟不受客观束缚,意趣盎然而多淳朴自然之态。

此图中大面积留白,上部绘一尾瘦鱼,鱼脊浓墨贯穿头尾,鱼眼一笔圈成椭圆形,靠近上眼眶处以重墨点睛,是朱耷典型的“白眼向人”画法。图下部绘水草几丛,两条小鱼嬉戏期间,更突出上方白鱼的孤傲之感。

款识:壬午暮春,八大山人写。

钤印:八大山人(白文方印)、何园(朱文方印)


文天祥、祝枝山、刘罗锅等人精品正在国博展出,来这里先睹为快吧

湖山春色图轴


《湖山春色图轴》

唐岱(1673—1752)

绢本设色

纵108.6厘米 横67.5厘米

唐岱,字毓东、静偃师,号爱庐、墨庄,满洲人。以画祗候内廷,康熙皇帝曾赐以“画状元”称号。师法王原祁,所作笔力沉厚,布置沉稳,意趣淹润,为“娄东派”影响深入宫廷绘画之标志。

此轴为典型文人意趣题材之山水绘画,远山矗立云海之中,气势巍峨且不失含蓄,暗示文人高尚而谦逊的品格。中景湖沼中绘草堂与院落各一处,中有小径相连,展现出一幅清雅的世外桃源情景。近景小桥、阡陌道路将观者视线引向草堂,道边杂树突出了向往世外隐居的文人趣味。

款识:臣唐岱恭画。

钤印:唐岱(朱白文连珠方印)


文天祥、祝枝山、刘罗锅等人精品正在国博展出,来这里先睹为快吧

玉堂风格图


《玉堂风格图》

吴昌硕(1844—1927)

1924年

纸本设色

纵138.8厘米 横33.8厘米

吴昌硕,原名俊,后更名俊卿,小名乡阿姐,字昌硕,一作仓石,号缶庐、苦铁、大聋、缶道人、苦铁道人、芜青亭长、饭青芜室主人、破荷亭长、石人子室主人,七十岁后以字行,浙江安吉人。三十四岁始学画,初问道于任颐,博取诸家写意之长,又将书法、篆刻之法融入其中,形成富有金石韵味的独特画风。

此幅绘两枝玉兰株禾高大,分别从左下向右面斜上和右下向左上取势,一高一低,表现出倔强顽强的生命力和向上的蓬勃生机。玉兰枝干用顿挫笔法完成,凝重干练。花与枝干浓淡有别,墨色苍润,峥嵘俊秀。下方盛开的牡丹同玉兰的枝干交叉,在花木枝叶有规律的长势中体现出不规律,行笔不重,富于变化。洁白的玉兰和嫣红的牡丹衬托对比,相映成趣。

款识:玉堂风格。博泉仁兄,吴昌硕甲子二月年八十又一。

钤印:吴俊之印(白文方印)、吴昌石(朱文方印)、雄甲辰(朱文方印)


文天祥、祝枝山、刘罗锅等人精品正在国博展出,来这里先睹为快吧

隶书七言律诗轴


《隶书七言律诗轴》

王时敏(1592—1680)

清康熙十一年(1672)

纸本

纵220厘米 横55厘米

王时敏,字逊之,号烟客,晚号西庐老人,江苏太仓人。明万历首辅王锡爵孙,翰林王衡子。崇祯初年以荫官太常寺少卿,入清后以遗民自居不仕。自幼研习书画,山水宗法黄公望。书法则不局限于帖学,以朴拙的隶书见长,受《受禅碑》、《夏承碑》影响较大,与朱彝尊、郑簠被称作“清初三隶”。

此轴是王时敏为徽州汪姓老人秋日祝寿所作,借吉祥延年寓意诗文,表达福寿永昌之意。通篇用笔平稳遒劲,字距紧,行距宽,字形结体正中取长,左右收敛,上下舒展,收笔处少波挑,而束之方笔,为其晚年的代表书作。

钤印:王时敏印(白文方印)、西庐老人(朱文方印)


文天祥、祝枝山、刘罗锅等人精品正在国博展出,来这里先睹为快吧

行书明人箴言轴


《行书明人箴言轴》

励杜讷(1628—1703)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

绢本

纵163厘米 横84.1厘米

励杜讷,字近公,一字澹园,直隶静海(今天津市静海县)人。学问渊博,精于书法。康熙二年(1663)朝廷为缮写《世祖实录》选拔善书之士,励杜讷参加选拔考试名列第一而被录取。完成《世祖实录》的缮写后,授职福建福宁州同知,留南书房行走。此后一直为官,康熙十九年(1680)特授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历任赞善侍讲、光禄少卿、通政司参议、太行寺卿、宗人府府丞、左副都御史、刑部右侍郎等。

励杜讷行书深得董其昌书风的影响,飘逸秀润,用笔注重轻重波挑的变化,婉转流畅,十分纯熟。但并未完全被董书所束缚。此行书七言诗轴,作于其七十二岁时,笔力精到,书写自然流畅,结字放荡不羁,挥洒自如带有草书的笔意,趣味盎然。

钤印:励杜讷印(白文方印),御史中丞章(白文方印)


文天祥、祝枝山、刘罗锅等人精品正在国博展出,来这里先睹为快吧

隶书周日章传轴

《隶书周日章传轴》

金农(1686—1763)

清雍正八年(1730)

纸本

纵175.4厘米 横91.7厘米

金农,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以布衣终老。早年读书于学者何焯,中年游历,晚寓扬州,鬻书画自给。工诗文书法,创扁笔“漆书”,兼有楷、隶体势。金农书法融合汉隶、魏楷,独创“漆书”。用笔方正,棱角分明,点画浓重,横粗竖细,结构紧凑,体势欹侧。

此轴隶书节录南宋洪迈《容斋随笔》,记录贤士隐者周日章事迹。通篇取法汉碑,但又参以己意,糅合变通,结字扁平朴实,用笔酣畅,已露“漆书”之端倪,乃金农中年之作。

钤印:金农印信(朱文方印)、纸裘老生(白文方印)


文天祥、祝枝山、刘罗锅等人精品正在国博展出,来这里先睹为快吧

草书七言律诗轴


《草书七言律诗轴》

黄慎(1687—1768)

纸本

纵198.3厘米 横105.3厘米

黄慎,初名盛,字恭寿、恭懋、躬懋、菊壮,号瘿瓢山人,别号东海布衣,福建宁化人。雍正元年(1723)定居扬州,后居扬州二十年。诗书画皆有成就。书法源出二王,尤擅草书,初学怀素,兼取孙过庭、颜真卿笔法,自辟蹊径,形成独特风格。

此轴草书自作七言律诗一首,名为《送瑞金杨季重》。杨季重即瑞金诗人杨枝远,黄、杨二人曾于雍正元年(1723)同游惠州,分别时黄慎以此诗相赠。是轴通篇笔势活泼生动,一气呵成,风韵优美;章法充实,书风古雅,有怀素之韵味,堪称黄慎书风代表作品。

钤印:黄慎(白文方印)、瘿瓢山人(白文方印)、东海布衣(白文方印)


文天祥、祝枝山、刘罗锅等人精品正在国博展出,来这里先睹为快吧

行书小园梅花诗轴


《行书小园梅花诗轴》

伊秉绶(1754—1815)

纸本

纵179.3厘米 横45.3厘米

伊秉绶,字祖似,号墨卿,又号南泉,晚号墨庵,斋号留春草堂、秋水园、白雨山屋、寒雨斋、梅花书屋,福建汀州(今长汀)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授刑部主事,出任惠州、扬州知府。工诗古文词。曾从刘墉学书法,书工四体,兼师百家。其行草书取法李东阳,楷书入室颜真卿,尤以篆、隶名闻当时。

此轴行书自作七言绝句一首,见于《留春草堂诗钞》卷六。伊秉绶以隶书名动天下,为清代碑学运动推动者。其行书也从隶书转化而来,除参以行书的连贯与结构稍加变化之外,其用笔、线条、节奏一如古隶。

钤印:伊氏(白文方印)、青山吟鲍谢红烛写庄骚(白文方印)、秋水园(白文长方印)


文天祥、祝枝山、刘罗锅等人精品正在国博展出,来这里先睹为快吧

行书节录《汉书·叙传》轴


行书节录《汉书·叙传》轴

何绍基(1799—1873)

纸本

纵141.8厘米 横72.8厘米

何绍基,字子贞,号东洲,晚号猿叟,一作蝯叟,湖南道州人。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官至四川学政,罢官后主山东泺源、长沙城南、苏州扬州诸书院,提携后进颇多。博涉群书,于六经子史,皆有论述。何绍基书法成就颇高。初学颜真卿,各体书熔铸古人,自成一家。楷书兼取晋代传统,笔意含蕴。行书多用回锋裹毫,所谓“藏头护尾”,运腕逆涩取势,用笔藏锋萦回。

此轴行书节录《汉书·叙传》句。咸丰四年(1854),何绍基作《猿臂翁》诗,从此改号蝯叟。该轴即署“蝯叟”款,当在此前后。次年(1855)七月四日,何氏始游峨眉山,三日停留嘉州,得李云生太守、李翰卿大令款待,李翰卿可能即为是轴上款。此幅结字平直,下笔坚实,力重势沉,扬骨抑姿。虽灵动不足,但胜在力量感。章法上不故作安排,以气息贯通行间,为何绍基晚年变法的典型之作。

钤印:何绍基印(白文方印)、子贞(白文方印)


文天祥、祝枝山、刘罗锅等人精品正在国博展出,来这里先睹为快吧

行书五言联


《行书五言联》

康有为(1858—1927)

纸本

纵138.5厘米 横42.5厘米(每联)

康有为,原名祖诒,字广厦,广东南海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进士,戊戌(1898)助光绪帝维新变法,失败后出走香港。其后十六年间遍游各国,考察政教。本联未具年款,但根据“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印章,可推知系1913年之后作,且更符合其二十年代的风格。

康有为最重要的书法成就是光绪十六年(1890)所作《广艺舟双楫》,为清中期以来,百年碑学运动的总结性论述。在笔纸运用,书法审美趣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广艺舟双楫》将碑学理论推向高潮,其“尊碑贬帖”的主张,影响波及整个二十世纪,负面作用亦明显,即抛弃了碑帖融合之路,康氏晚年对此有所悔悟。

钤印:康有为印(白文方印)、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朱文方印)


文天祥、祝枝山、刘罗锅等人精品正在国博展出,来这里先睹为快吧

楷书七言联


《楷书七言联》

刘墉(1719—1804)

绢本

纵167.5厘米 横36厘米(每联)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别号青原,又号日观峰道人,山东诸城人。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

刘墉所学贯穿经史百家,诗遒炼清雄,以书法喧传一时,政声、文誉俱为书名所掩。其书法魏、晋,笔意古厚,初从赵孟頫入,得钟繇、颜真卿神髓,为“帖学派”之集大成者,中岁后自成一家,与翁方纲、成亲王、铁保并称清代四大书家。

此联选自明代文学家宗臣所著《新锲宗先生子相文集卷之二》中七言律诗《寄沈二丈》颔联。通联书法笔墨饱满,笔画厚实,气势宽博,骨肉兼备。笔画丰腴处短而厚、细连处劲而健,对比强烈,结字内敛朴拙,章法轻重错落。整体风格含蓄蕴籍,内敛清和。


文天祥、祝枝山、刘罗锅等人精品正在国博展出,来这里先睹为快吧

行书七绝诗轴


《行书七绝诗轴》

陈元龙(1652—1736)

绫本

纵144厘米 横43.2厘米

陈元龙,字广陵,号乾斋,一号高斋,浙江海宁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榜眼,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入直南书房,谥号文简。工楷书,法赵孟頫、董其昌,人若得之,皆作为装潢。康熙帝曾命就御前作大书一幅,颇受嘉奖。

此轴行书自作七言绝句一首,收录于《爱日堂诗集》。刻本题为“题蒋西谷(蒋廷锡)学士画水墨花卉册”,此为第二首“梅花、山茶”,诗文略有出入。通篇用笔遒劲精熟,体态潇洒俊美,足见陈氏对米芾和二王书法深厚的精研功底。

钤印:陈元龙印(朱文方印)、乾斋(朱文方印)、南陔日永(朱文长方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