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話(四):斜槓青年

煮話(四):斜槓青年

Ideal & Reality

前段時間和朋友濤濤吃飯,濤濤是一家上市公司的小職員,性格剛毅,吃飯的時候不愛說話,一旦酒過三巡,廢話連篇。

“哥,你知道麼,現在我是斜槓青年。”

“斜槓不斜槓不清楚,要是真斜槓,那也是斜槓中年。”

“滾。”

——他掏出一個汽車鑰匙放在桌上,把旁邊一桌一位正在吃麵的大叔嚇了一跳,嗆啜了幾聲,還沒等我湊近看:

“718,Boxster,2.0T。”

在接下去的聊天中,我瞭解到濤濤現在不僅僅是一個上市公司的小職員,並且自學了影視後期製作和PYTHON,同時做多平臺自媒體,涉及服裝搭配指導和部分品牌代購,我向濤濤投出了羨慕的目光。

“還有兩年,車子的貸款就請了,辛辛苦苦工作

四年總算沒有白費。”


百度詞條,對斜槓青年是這樣定義的:來源於英文Slash,指的是一群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簡單的來說就是,一種人設,多種職業。相對地,一提到斜槓青年,不少人會聯繫到日本的食草族,同樣截選自百度詞條,食草族:不願去公司上班謀生,不願與同事們一起酗酒追逐漂亮女人,很少工作,但卻很追求個性服飾和化妝技巧。

讀到這兒,想一想,現在符合以上定義的青年身邊是不是有很多。


斜槓青年和食草族,兩個源於不同社會文化背景、看似站在對立面的人群,實質都反映了現代青年群體一個普遍的共性低慾望

低慾望,斜槓青年的低慾望並不是指慾望值數值低,相反,在某些物質或者精神層次方面,他們往往展現出

高慾望的姿態,這部分慾望僅僅涉及他們自身、不牽涉任何另一個人或另一個群體,這部分慾望與延遲滿足無關、一般是中短期的踮一踮腳就可以夠得著的期望;日本食草族的低慾望是明著的、看得著的低慾望,他們會蒐集商場、餐廳分發的傳單,甚至在第一次約會的時候拿出一沓優惠券挑選今天去哪裡吃飯合適,很難想象這樣的行為要是發生在中國會是怎樣:

今天是他們的第一次約會,男生西裝革履正襟危坐,女生含情脈脈地看著男生、時不時露出含蓄的微笑,看上去對眼前的男生挺滿意,簡單地聊了幾句後,男生突然從包中抽出幾張餐廳的宣傳單,饒有興致地與女生商量接下來去哪個餐廳吃飯划算。

不敢往下想。


在不少心理學的書中,一個人的行為習慣和性格養成很大程度上都因為受到童年時期某個或某一類事件的影響,比如對觸覺敏感的人,在穿著上對衣服的材質特別挑剔,有種說法是,這類人在童年時缺乏與父母的身體接觸。

聯繫斜槓青年和食草族,食草族的大多數沒有經歷過日本經濟最輝煌的時代,他們出生時日本是什麼樣、現在日本還是什麼樣,成長的過程,彷彿是從一個宇宙跳到另一個平行的宇宙,沒有改變什麼、也不想改變什麼;斜槓青年的歸因則截然相反,他們出生時社會是什麼樣、現在已經完全不是什麼樣,因為曾經試著滿足太多欲望、目睹他人滿足了自己想要滿足的那份慾望,無論最後是否成功,對滿足慾望後的那份滿足感的渴望、渴望頻率的闊值不斷變小,因此他們不斷斜杆。


以《月光和六便士》中的一句話結束此文: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