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早戀怎麼辦?看看這3位父母的做法,你就知道方法了

聽到一位家長問:“孩子13歲早戀,該怎麼辦?”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3個小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關於玲姐的朋友朵媽的。朵朵15歲,突然迷上了搖滾。

朵朵原本一個青春靚麗的小女孩兒,卻把頭髮弄得像雞窩似的,畫著厚厚的眼影,塗著濃重的口紅。

在房間倒騰了半天,朵朵終於推開門,出現在媽媽面前。朵媽嚇了一大跳,心想:女兒這樣子怎麼行,孩子是怎麼了。

朵媽問朵朵“你要幹什麼?就這樣出門嗎?”朵朵回答:“是呀。“不等媽媽多說什麼,朵朵就奇裝異服、妝容誇張得出門了。

朵媽很是擔心,但她努力剋制自己焦急的情緒,思考著孩子出現了這種情況,她該怎麼辦才好。

如果對朵朵強硬地說“你不能這樣,這樣不好”,那肯定達不到想要的效果。朵媽去查了一些搖滾相關的知識,心裡有了對策。

朵朵回來的時候,朵媽問:“今天感覺如何”,朵朵回答說,感覺還不錯。朵媽又追問了朵朵當天的情況,接著很溫柔地問女兒為什麼喜歡搖滾,對於女兒的回答也表示認同。

然後,朵媽就給朵朵講:

“搖滾的精神,就是對於自由自在的一種追求。不見得要裝扮成誇張的形象,才算搖滾精神。自由自在的前提,是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你這副裝扮很不好,會引來壞人的注意,要是和小混混們呆在一起,對自己的人生特別不好。”

朵朵聽了媽媽的話,又裝扮回之前青春靚麗的形象。

於是,朵朵把精力放在追求精神獨立了、經濟獨立上。畢業了以後,她進入了世界五百強,成為非常優秀的女孩。

孩子早戀怎麼辦?看看這3位父母的做法,你就知道方法了

第二個故事是關於玲姐的。玲姐的女兒,今年七歲,在看《親愛的,熱愛的》電視劇以後,她覺得李現長得特別特別帥,各種迷戀,這是女兒第一次追星的經歷。

然後,玲姐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女兒追星,她和女兒一起看李現的抖音、關注了李現的微博。

玲姐查資料多瞭解一下李現,發現李現的興趣愛好特別多,於是就激勵女兒也去堅持自己的興趣愛好,讓自己變得多才多藝。

玲姐還告訴女兒,要成為像李現一樣令人喜歡的人,要具備什麼素質和閃光點,啟發女兒像偶像學習優秀的品質。

玲姐想通過女兒的追星經歷,激勵她去增強自己的一些知識和人格魅力。女兒也在媽媽的教導中不斷向著目標努力著。

孩子早戀怎麼辦?看看這3位父母的做法,你就知道方法了

第三個故事是關於《小歡喜》中季勝利的。季洋洋是一名高中生,父母比較忙,一直和姥姥、姥爺生活。

父母決定和季洋洋住到一起,季洋洋很不滿,覺得父母一直都不關心自己,一上高中就關心起來了。

季勝利是區領導,工作很忙,他自稱很擅長做溝通工作,但就是和兒子無法交流。

一次,季勝利推掉工作的事情,專門和妻子、兒子團圓,但季洋洋找舅舅去賽車了。季勝利和妻子打電話,都不接,很是著急。

等到很晚了,季洋洋才回來,季勝利發了很大的火,批評兒子。

父子的關係一直都很緊張。季勝利很犯愁,在季洋洋舅舅的幫助下,季勝利開始投其所好,學賽車,和兒子成了好朋友,達成了一片。

自此,父子倆的溝通也變得順暢了很多。

孩子早戀怎麼辦?看看這3位父母的做法,你就知道方法了

孩子沉迷於搖滾、追星、賽車,對於父母來說是很頭大的問題。如果指責孩子,或者打孩子一頓,也許暫時有用,但更多的是起反作用,即父母越抵制,孩子越上癮。

朵媽、玲姐、季父從正向的角度出發,和孩子站在一邊,去深入孩子沉迷的人事物,到底令人著迷在哪裡,先和孩子做朋友,把關係做好,再向孩子傳達正向引導的話語,促使孩子向積極的方向轉變。

在任何的溝通中,關係都是大於技術的。也就是說,關係緊張或對立,對方說的話都是浮雲。

比如,我們很討厭一個人,如果他給我們說建議,我們對他會更加反感。如果我們喜歡一個人,他說什麼話,我們都能聽到心裡去。

將心比心,父母和孩子打成一片,父母說的話,孩子才能聽得進去,不僅巧妙地解決了棘手的問題,還讓孩子向著積極的一面努力,就連親子關係都變得更加親密了。

回到我們開篇的問題,通常父母發現孩子早戀,就有一種如臨大敵的感覺,腦子裡想著:壞了,如果孩子和對方發生些逾越的事情,那還了得,學業也會受影響,要是因此考不上好高中、好大學,這一輩子不就毀了嗎?

這種災難性思維使得父母對孩子早戀異常敏感,總是想方設法把早戀扼殺在萌芽裡,監控孩子的一切行為。

越是禁止的事情,孩子越叛逆。弄不好,孩子成績真的下滑很嚴重。父母到時可能會想,就說早戀不行,要怪只能怪自己管得還不夠嚴。

而這些父母卻不知道,比早戀更可怕的,是他們對孩子的過多管制。對於青春期的孩子,獨立是他們這個階段要必須面對的課題。

孩子早戀怎麼辦?看看這3位父母的做法,你就知道方法了

根據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青春期的孩子在自己的探索中建立起自我同一性,他們將會對自己的各種角色和身份、未來學業、伴侶以及職業發展有清晰的認識,否則,他們將面對角色混亂,迷茫、不知所措。

父母要幫助孩子去建立自我同一性,做更好的自己,把探索和選擇的機會交給他們,引導他們向好的一面去努力和發展,而不是限制、反對他們。

《正面管教》一書中認為,不管孩子做了什麼事情,他的背後一定有個好的動機。就算他沉迷遊戲,那也是因為在遊戲中他能追求到成就感和愉悅感。

如果有支持性的父母,孩子在早戀中往往不會做出逾越的事情,他們是很有分寸的,如果不放心,你可以提點一下孩子,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

父母可以像朋友一樣,和孩子談談為什麼喜歡他/她,然後從其優秀的特質中,去激勵孩子,同時告訴孩子,學業成績越好,魅力值越大,鼓舞孩子把學習的事情做好。

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的愛也是他們穩定的安全感所在,他們只是長大了的孩子,父母不要因為孩子和自己異性,就刻意保持距離,而是像孩子小時候一樣關心、疼愛他們。

當孩子出現了令人頭大的追星、早戀、不顧學業等問題,父母最重要的就是穩定好情緒,和孩子坦誠平和地交流,讓孩子覺得你是值得信任、並且願意溝通的對象。

接著,父母就要去分析孩子的動機,找出積極的一面,引導孩子用合理的方式去追求自己的目標。

每個孩子都想成為最好的自己,父母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成為他們最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