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100多本書腦子還是很空,我用這3個方法,解決了讀書焦慮

前段時間讀書,遇到一個問題,我發現幾天不讀書,就感覺腦中空空的,明明之前也讀過不少書,怎麼都不見了呢?

原來,我掉入一種陷阱,必須不斷讀書,而且是讀新書,找到觸動自己的知識點,心裡才覺得踏實些,但當手頭的書讀完了,又陷入一種空空然的感覺,需要一本新的書來填充這種知識的匱乏感。如此,週而復始,讓我挺頭大的。

我不禁納悶,我讀過的書都哪裡去了?記了幾本書的筆記,但筆記就放在那裡了,即便翻一翻,心中也無多大波瀾。

當我看到一個詞“同化”,恍然大悟。所謂同化,是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的,意指遇到新的信息或知識點,將信息或知識點進行轉化,以便符合現有的認知方式,儘管這種轉換可能會使信息受到一定程度的扭曲。

舉個例子,當我們看到同化這個概念的時候,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同化就相當於肚子消化食物,雖然我們吃的是不同食物,但都能被我們消化掉。

聽說某個餐館的飯很好吃,在等飯的過程中,你感覺超級期待,開始吃,感覺還挺新鮮,等你吃飽了,就會覺得不過如此。

談到這裡,我們就能很好得理解

為什麼學了那麼多知識,頭腦還空空然也,因為我們的大腦把各種不同的知識點或信息都轉化成我們習以為常的東西。

這樣,我們可以概括同化的意思為“習慣化”。

我們只有通過不斷讀書,才能享受到“捕捉到新奇感” 的愉悅和滿足。放在寫作上也是一樣的。為什麼有些人難以將寫作堅持下去?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覺得可以寫的東西不過那些事情,還會假想自己知道的東西,他人很可能也知道了,因此便覺得沒有什麼可寫的。

那麼如何突破看好多書,依然很匱乏的感覺呢?我給大家介紹3種方法。


讀了100多本書腦子還是很空,我用這3個方法,解決了讀書焦慮

1.找出1~3個對你最有啟發意義的段落或句子,即信息增量

在讀書的過程中,重點標註對自己有啟發意義的句子。等到讀完一本書,再重點看看自己標記的句子,從中篩選出1-3個最有啟發意義的句子。

這些都是最具信息增量的部分,也可以稱為一本書的精華。不要只是找出來就不管了,而是停下來想一想這3個句子哪裡觸動了你,它們讓你產生了什麼樣的思考。可以把這些思考寫下來,想到哪兒寫到哪兒,不用在乎語法和文筆,表達出來就好。

接著,從3個句子中再選出1個句子,找出這本書帶給你的最大收穫,並用50字以內的話總結出來。

如此,對於這本書的記憶,你將會非常深刻。這種方法是根據記憶的特點而來。諸如總結歸納、深入思考、聯繫實際的信息深加工,比起單純的句子,在大腦中停留的印象更深刻。我們把書中的話,聯繫上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就相當於給書中的句子賦予了具有個人色彩的感悟和思考。

當然,如果你覺得這種方法有些麻煩,可以單純地列出1-3個知識點、關鍵詞,進行精簡化,還可以用思維導圖串聯起來。

如果喜歡寫作,還可以輸出一篇書評,這樣,都會鞏固你對這本書的掌握。

不要覺得做到這些就結束了,你還需要騰出專門的時間去覆盤,因為不復盤,我們學到的東西還會被“習慣化”(同化)。

即便學過的東西被習慣化了,也不要過於擔心,走進我們大腦中的東西都會有痕跡,進入到潛意識區,遇到特定的場景,它們還會被激發出來。

就像電影《千與千尋》中所說:“曾經發生過的事情不會忘記,只是想不起來而已。”有時候我們遇到問題時,覺得自己靈感乍現想到一個好方法。這時候的靈感也是因為潛意識加工的信息多了,經過和現實的交互碰撞而產生的。

所以,學過大量的東西不會沒有用,只是走到了潛意識區,隨時等待時機、蓄勢待發而已,如果一直未發揮出來,那隻能說明學的東西太少了。


讀了100多本書腦子還是很空,我用這3個方法,解決了讀書焦慮

2.抓住底層知識

當然,如果看的書都很淺顯、空洞,大多是碎片化的信息,或消遣式的內容,那麼讀再多這樣的書,對人的成長也是沒多大好處的。

所以,讀書貴在抓住底層知識。底層知識是最基本的系統性知識,比如醫學、生物學、物理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底層知識也包括元認知,即關於知識的知識,這類知識有實驗、理論、數據做支撐,能夠經得起反覆的實踐檢驗。

讀關於底層知識的書,往往比較燒腦、枯燥,儘管這類書可以帶給人新的認知和思考方式,但因為消耗的意志力很多,堅持讀下去並不容易。

通常我們看到的乾貨類書籍,既有簡化的底層知識,又有插圖、故事、方法論,讀起來相對容易些,也多了一些趣味性,而且比較實用。所以,乾貨類書籍是市面上很熱門的書籍。

但是,為什麼有些人讀了一本本的乾貨書籍,還原地踏步呢?因為他們只是感覺懂了、學到了,就匆匆忙著看下一本書了,甚至,過於重視一年讀的數量,而忽略了消化知識和實踐。

抓住底層知識,有助於我們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從而有效解決困境。

比如有的女孩在愛情裡總是患得患失,各種折騰男朋友,表面看女孩很作,但本質上是女孩缺乏安全感。

有的媽寶男總是對妻子發脾氣,表面看男人對妻子存在很多不滿,而本質上是男人對自己的媽媽的憤怒轉移。

有的人參加同學聚會,覺得其他人瞧不起自己,表面看,是其他同學的行為出現了偏頗,而實際上是這個人在參加同學聚會前,心理就有了自卑。

再比如,有的孩子父母越催,越慢。表面上看是孩子太拖拉了,而本質上是孩子對於父母管束的不滿。

怎樣掌握底層知識呢?這裡分享一個方法:知識的視覺化。

我所談的知識視覺化,側重關聯經驗和場景,即讓頭腦中的知識演繹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面。要知道,大腦75%以上的神經元都是視覺神經元,相比於抽象內容,我們對視覺化知識的記憶要深刻多了。

另外,知識視覺化還可以提高知識的遷移能力、學以致用的能力。

比如,當我們看到破窗效應這個概念,知道它指的是如果一座建築有一些破了的窗戶,如果不及時修理,破窗戶會越來越多。

我們可以聯想到這樣的畫面,自己計劃每週運動三四次,如果一週做不到,第二週還做不到,基本上,這個計劃就泡湯了。再比如一個想減肥的人想控制飲食,只要有一兩次失控,基本上,就剎不住嘴了。

看到強迫性重複的術語,我們可以聯想到自己的成長經歷,如果過小時候我們生活得很快樂,長大後的我們,不管遇到什麼困境,我們也能讓自己保持快樂,反之,如果我們小時候過得比較艱辛,就算長大後遇到一些幸運和快樂的事情,我們也會很快跌入以往熟悉的糟糕心情中。

所以,學到一個新的知識,不妨稍微停下來,想想在生活中、影視中、個人或他人的經歷中,是否發生過什麼事情可以驗證新知識。

如果養成知識視覺化的習慣,我們學的東西都會融入到實踐中去,真正地把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能力。學到的知識越多,我們對於生活的理解越深。


讀了100多本書腦子還是很空,我用這3個方法,解決了讀書焦慮

3.問題導向的學習方法

有個詞叫信息熵,它指的是信息源的不確定性,信息熵越大,意味著一個人所面臨的混亂程度越高。

我們根據《認知顛覆》書中談到的情形,來解釋為什麼問題導向的學習方法效果最優。

同樣是看一本心理學的書,同學A是心理學專業的,書中有3個概念是他不知道的,那麼,他能用瞭解清楚3個概念的時間,讓一本書的內容變得清晰起來,這個過程可以用(3→0)來表示。

同學B從沒接觸過心理學,有50個完全陌生的概念,每弄懂一個概念,他可能需要搜索瞭解另外10個概念,他要用瞭解清楚500個概念的時間,讓一本書的內容變得清晰起來,這個過程用(500→0)來表示。

同學C是一名從沒接觸過心理學的抑鬱症患者,因為抑鬱造成的生活混亂程度超過了10000。那麼他學習這本心理學書籍就顯得很划算了,他雖然和同學B一樣花了(500→0)的代價,卻解決了(10000→0)的問題。

我們會發現,受益最大的是同學C,因為他迫切需要解決抑鬱的問題;同學A也很厲害,自身知識體系豐富,接觸新的知識,效率最高。

而我們中的多數人是同學B,既不自帶學習體系,又只是一時興起想學學,最多應付一下自己的焦慮,結果,堅持不了幾天,就不了了之了。

所以在不知怎麼選書的時候,可以參考一下自己有什麼問題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帶著問題去看書,效果往往是比較顯著的。

比如,你發現自己情緒很不穩定,如果能夠看一些情緒相關的書籍,就能對情緒的來龍去脈有個大致的瞭解,從而提升管理情緒的能力。

同理,你發現自己在情感方面感到很無力,那就看些情感相關的書籍,你對自己的問題了解得越深入,越有助於問題的解決。

當然,對於書本知識的學習,要有批判性思維,盡信書不如無書,你要讓書本的知識服務於自己的成長,而不是被書本牽著鼻子走。

綜上,在讀書的過程中,如果我們學會提煉最關鍵的信息,運用知識視覺化掌握好底層知識,同時帶著問題去思考,那麼我們對於一本書的內容就能做到最大程度的吸收和轉化,並能運用到實際的生活中。


讀了100多本書腦子還是很空,我用這3個方法,解決了讀書焦慮


感謝關注@彩紅姑涼,我會陪你一起探析人生百態,獲得穩定而愉悅的自我滿足,遇見幸福,遇見更好的自己。如果你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或私信,與我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