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傳播生態和民俗文化——韶關始興積極開展圍樓保護與開發


弘揚傳播生態和民俗文化——韶關始興積極開展圍樓保護與開發


始興舉辦民俗文化活動。

弘揚傳播生態和民俗文化——韶關始興積極開展圍樓保護與開發


始興圍樓。

弘揚傳播生態和民俗文化——韶關始興積極開展圍樓保護與開發


滿堂圍。

弘揚傳播生態和民俗文化——韶關始興積極開展圍樓保護與開發


東湖坪客家民俗文化村。

弘揚傳播生態和民俗文化——韶關始興積極開展圍樓保護與開發


紅圍。

弘揚傳播生態和民俗文化——韶關始興積極開展圍樓保護與開發


東湖坪永成保障圍。

弘揚傳播生態和民俗文化——韶關始興積極開展圍樓保護與開發


始興圍樓。

始興素有“中國圍樓文化之鄉”之美稱,“有村必有圍,無圍不成村”是對始興人民歷史的真實寫照。走在始興的鄉鎮中,氣勢恢宏、古樸典雅的圍樓隨處可見,與現代建築交相輝映。始興的圍樓,數量之多,樣式之多,結構之多樣,保存之完整,不禁讓人驚歎。

12月2日至3日,始興將舉辦第二屆圍樓文化旅遊節。開幕式、圍樓體育定向聯賽、圍樓文化論壇、品味客家特色小吃等活動內容豐富多彩。相信隨著活動的展開,將進一步弘揚、傳播始興生態和民俗文化,推動該縣全域旅遊戰略的實施,擴大以“滿堂圍”為代表的始興圍樓的影響力。

傳承圍樓文化體現多重價值

“始興現有1268個自然村,許多自然村都有圍樓,照此估算,始興境內曾建有上千座圍樓。根據統計數據,全縣現有圍樓(含遺址)451座。”說起圍樓,該縣文廣新局分管領導如數家珍,“始興縣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共登記249座圍樓文物。”

據介紹,始興的圍樓文化傳承了歷史、科學、社會等多重價值,歷經百年風雨依然堅挺屹立,是我國客家人遷徙歷史的默默見證者,讓人們得以窺見中華文明史輝煌燦爛的一頁,它體現了客家人團結向上、和睦共處的精神。

始興圍樓是粵北客家建築的傑出代表,是粵北地區規模最大、保存較完整的圍樓群,也是客家民居建築中“方圍”系列的傑出代表,是研究客家民居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我們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滿堂圍和長圍村圍屋,有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紅圍和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三棟屋圍樓等18處圍樓。”該縣博物館負責人向記者介紹,始興圍樓群是明清至中國鴉片戰爭前後特殊歷史時期的見證。鴉片戰爭後戰爭匪亂不斷,始興人民為求自保,將圍樓建造成為一座防衛措施非常嚴密的城堡建築;以滿堂圍為首的當地官氏家族建築群,具有較完整的家族建築譜系。在滿堂圍周圍村落中,仍保留著從明代開始官氏十餘代族人建造的各種建築物。

它較系統地體現了客家族群遷徙繁衍的歷史和聚族而居的民俗,是研究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聚落形態演變不可多得的真實歷史遺存物。

始興圍樓反映了客家人宗族社會“耕讀傳家”的文化傳統。以滿堂圍為代表的重要建築“太子樓”和“功名院”都是為官氏優秀子弟學習或獎勵獲取功名的官氏族人而建,滿堂圍北面的敦本學堂是當地學童接受教育的主要學校。“圍樓的選址反映了傳統的文化思想,以滿堂圍為代表的選址位於黃水河與石下水兩河交匯的河灘地上,寓意河邊大船、水漲船高;建築座西北,朝東南,背靠馬尾獅山,朝向七重山,面向東南方水口方向,體現出客家的傳統建築理念。”縣博物館負責人說。

據介紹,始興圍樓的建造工藝非常考究,歷經百餘年仍然穩定,沒有因地基基礎問題而出現建築下沉、傾斜等現象。磚木材料的加工工藝、特殊的防腐防蟲防潮工藝等,都是客家建築技術的典型代表。此外,始興圍樓建造成為防衛措施非常嚴密的城堡式建築,各種防衛設施非常講究。以滿堂圍為代表,由外到裡設三層防線,連屋頂都有防禦設施。建築群的核心部分——太子樓的入口,更設置了5道防衛設施,為客家建築之最。

保護開發並重續寫圍樓輝煌

始興縣圍樓是由磚、石、泥磚、夯土、木瓦構築的,瓦面容易漏水。木樑和與瓦角板淋雨後易受到微生物的浸蝕,此外,自然災害、雷電等原因在客觀上也會導致圍樓不同程度的損毀。該縣文廣新局分管領導向記者介紹,本著“繼承保護、開發利用”的原則,始興目前已經全面完成了圍樓文物普查工作,掌握了全部圍樓的基本情況,為每一座圍樓建立了詳細的檔案,量身定造了修復方案,同時積極爭取省市及國家有關部委的支持幫助,積極做好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自然遺產保護項目前期工作。

“始興圍樓歷經百年滄桑乃傲然挺立,這是先民們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是我們始興的驕傲和自豪。搶救保護圍樓,開發利用圍樓,讓圍樓再現歷史的風采,再展人文的魅力,是今後一個時期我們始興人義不容辭的責任。”縣文廣新局分管領導表示。始興縣於2011年起便將圍樓保護納入政府工作日程,先後出臺了《關於對全縣圍樓進行維修的方案會議決定》《始興縣圍樓認養試點工作方案》《關於始興縣圍樓維修實施工作方案》《始興縣圍樓保護(認養)工作方案》。始興縣圍樓認養工作已開展六年時間,由於經驗上的欠缺和其他方面的因素,許多工作都是探索地開展,在工作中不斷總結和分析,2017年縣文廣新局對《始興縣圍樓保護(認養)工作方案》(始府辦[2016]年61號)提出了補充方案,並於2017年9月始興縣人民政府十五屆第15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並於近期正式下發,今後始興縣圍樓保護(認養)工作將更加制度化、規範化。補充方案指出:從2018年起,縣財政每年安排200萬元資金,作為圍樓保護(認養)工作經費,其中對認養(或自主)修繕圍樓的適當安排獎補經費,對嚴格按照程序和規定維修,且活化利用效果好的認養者(或業主)給予一次性資金獎勵。同時加大圍樓旅遊綜合開發力度,聘請國家級知名專家、團隊做好始興圍樓旅遊綜合開發整體規劃,將圍樓修繕認養工作與旅遊綜合開發相結合,力求在圍樓開發保護上走出始興新路徑。(始興制定了科學合理的圍樓保護開發規劃方案,積極實施三項保護開發工程:一是出臺實施《始興縣圍樓保護認養試點工作方案》,將全縣現存未列入國家級、省級的文物保護單位,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圍樓納入社會化“認養”管理範疇。二是出臺實施《始興縣圍樓維修實施工作方案》,通過以獎代補的方式對業主進行獎勵。三是加大圍樓旅遊綜合開發力度,聘請國家級知名專家、團隊做好始興圍樓旅遊綜合開發整體規劃,力求在圍樓開發保護上走出始興新路徑。)

“縣政府進行了二次全縣圍樓維修,共修復了18座圍樓,其中2014年維修9座,2016年維修9座,共投入200萬元左右。”我們通過吸收民間的社會資金300萬元開展圍樓認養,目前已認養的圍樓有三棟屋圍樓、燕翼圍樓、忠厚傳家圍樓、廖屋圍樓、樂勝桃源圍樓、永保安居圍樓、竹林同慶圍樓、萬古觀光圍樓、溜坪村圍樓、匯川別墅圍樓共十座圍樓。其中認養後維修過的有廖屋圍樓、樂勝桃源圍樓、三棟屋圍樓、竹林同慶圍樓。

“滿堂圍是我們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圍樓,知名度高、影響力較大,已經成為著名的文化資源品牌。”該縣文廣新局分管領導說,圍樓是始興重要的旅遊資源之一。滿堂圍和長圍村圍屋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外,還是“廣東最美鄉村示範區(人文歷史類)”和“廣東省旅遊扶貧重點項目”。“縣委、縣政府正在積極挖掘、整合、利用始興圍樓群的客家人文資源和生態資源,打好生態牌,念好山水經,著力發展生態旅遊。”

記者瞭解到,對於圍樓認養,尹福龍可謂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為了保持圍樓內部結構原樣修復,四處尋覓各種老建築構件,耗時3年多,才全面完成原已腐朽的木樓梯、地板和欄杆的更換,圍樓也由此重新煥發生機。原狀修復的同時,尹福龍沒忘“與時代接軌”,圍樓內通了水電、改造了衛生間,還新添了無線網絡,原有房間變成客房,旁邊又建起了圍樓風格的小樓作為會客廳和餐廳,後方砌起石牆,圍成小院。通過手機朋友圈,尹福龍的圍樓和小院又與“互聯網+”聯繫起來,生意火爆,週末和節假日甚至出現“一房難求”的情況。

記者瞭解到,始興積極申報省級和國家級圍樓保護,至今投入省級以上財政資金共2088萬元。一是中央財政對該縣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投入1200多萬元,其中包括滿堂圍投入1000多萬進行三期維修(不含省級800萬基礎設施配套資金),長圍村圍屋241萬元進行前期維修工作。二是省級財政資金共投入877萬元,其中紅圍投入400多萬元,貴廬投入187萬元,崇益堂投入270萬元,棟護晴嵐圍樓投入20萬元。明年有望爭取400多萬元維修棟護晴嵐圍樓。

始興圍樓精品

滿堂圍

坐落於韶關市始興縣隘子鎮內,被譽為“嶺南第一大圍”“粵北第一民宅”。滿堂圍始建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佔地面積達13544.96平方米,是始興縣現今保存良好的200座左右客家圍樓中最完整的一座,也是全省最大的一處客家圍樓。

東湖坪民俗文化村

粵北地區第一個集明清建築、民俗風情於一體的大型文化遊覽區。佔地面積29平方米,村內有清朝軍機大臣張之洞為之題詞的“永成保障”圍樓,有佔地面積達1.9萬平方米的大型古建築民居——九棟十八廳圍屋,有氣勢恢宏、雄渾古樸的曾氏宗祠。

長圍村圍屋

位於始興縣羅壩鎮燎原村,始建於清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由圍樓、祖堂和民居組成,青磚瓦木構築,平面呈長方形,總面闊52米,總進深62.8米,佔地面積3265平方米,是一座規模較大、頗具地方特色的清代客家民居建築,是國家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紅圍

位於沈所鎮沈北村,建於清代光道年。坐西北向東南。紅褐砂灰和卵石砌牆至頂,外牆顯赤赫紅,故稱“紅圍”。 1939年冬-1940年春夏為廣東省指揮抗戰辦公地,1945年2月被日軍焚燬。為我省僅存戰時省委故址,整體穩固、獨特,含深遠的革命歷史意義。

相關鏈接

文藝名家眼中的始興圍樓

一元復始聞風而興(節選)

到始興,感受最強烈的是客家圍樓。其大,據說建築面積有23300平方米,內設9廳、12院、28天井、777間房;其古,有250年,直溯清代前期;其奇,是或大,或小,或顯,或隱,或雄偉,或古樸。民諺稱“有村必有圍,無圍不成村”,是以又稱為“中國圍樓之鄉”。

圍樓,是防禦用的。防什麼?防盜,防賊,防敵。客家人本身,就是古代為避戰亂從中原遷來,東有福建“土樓”,南有廣東開平“碉樓”,此地為粵北,萬山叢中,因地制宜,建為“圍樓”。

始興給我第二個震撼則為古木。此地多山,多林,遠離塵氛,是以多濃黛幽翠。入山見長松繡天,入村見繁陰匝地。在一處村落,我見到一株古榕,高齡六百,仍精神煥發,生機蓬勃。徘徊之下不忍離去,感受它的強大氣場。

始興還有另一座圍樓,或曰精神上的、文化上的古木,那就是張九齡家族的滿堂圍。九齡有“嶺南第一相”之美譽。始興縣領導介紹,目前全球張氏宗親超過1億人,僅張九齡後裔就有2000多萬人,遍佈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其後裔宗親會將每年2月14日定為九齡公誕辰日,屆時,世界各地張氏宗親代表將齊聚張九齡故居,焚香祭祀云云。一個人,就是一個地方的記憶;一個名人,就是一個地方的靈魂。張九齡之於始興,正是如此。卞毓方(季羨林國際文化研究院院長、學者、作家)

始興圍樓的“守”與“攻”(節選)

在始興看了幾天圍樓,滿眼都是那個“守”字。圍樓作為客家人防禦強盜的城堡,在冷兵器時代,堪稱固若金湯。圍樓的堅不可摧,就是用那個“守”字鑄就的。它在建築、設計和施工的每個環節,都在“守”字上作出精密的文章。

當初,客家人從中原遷入嶺南,看中了始興這塊風水寶地。經過幾代人的辛勤開墾,使始興成為江南一大糧倉。這塊越來越肥的大肉,讓周邊的土匪強盜垂涎欲滴,他們像餓狼一樣,伺機奔襲,來搶奪糧財。情勢所迫,圍樓遂應運而生。

作為歷史的產物,圍樓沒有辜負歷史賦予它的使命。為保護客家人生命財產安全立下了不朽功勳。而今,它已是歷史的遺蹟,不再有實用價值。但作為文化遺產,它的價值似乎更為重要了。

現在的始興人,繼承和發揚了那年輕客家人“攻”的精神,他們早已把“守”字存放

在圍樓的圍牆之內,只作為遺蹟供人們鑑賞,而自己則堅持改革開放,走出去到大市場上競爭,請進來借腦袋生財。現在的圍樓仍挺立在始興的藍天白雲之下,被青山綠樹所掩映。民俗文化資源和生態文明資源握在他們手上,看樣子是要打一場大發展的攻堅之役了。劉家科(中國作家書畫院副院長、河北省作協副主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