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播生态和民俗文化——韶关始兴积极开展围楼保护与开发


弘扬传播生态和民俗文化——韶关始兴积极开展围楼保护与开发


始兴举办民俗文化活动。

弘扬传播生态和民俗文化——韶关始兴积极开展围楼保护与开发


始兴围楼。

弘扬传播生态和民俗文化——韶关始兴积极开展围楼保护与开发


满堂围。

弘扬传播生态和民俗文化——韶关始兴积极开展围楼保护与开发


东湖坪客家民俗文化村。

弘扬传播生态和民俗文化——韶关始兴积极开展围楼保护与开发


红围。

弘扬传播生态和民俗文化——韶关始兴积极开展围楼保护与开发


东湖坪永成保障围。

弘扬传播生态和民俗文化——韶关始兴积极开展围楼保护与开发


始兴围楼。

始兴素有“中国围楼文化之乡”之美称,“有村必有围,无围不成村”是对始兴人民历史的真实写照。走在始兴的乡镇中,气势恢宏、古朴典雅的围楼随处可见,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始兴的围楼,数量之多,样式之多,结构之多样,保存之完整,不禁让人惊叹。

12月2日至3日,始兴将举办第二届围楼文化旅游节。开幕式、围楼体育定向联赛、围楼文化论坛、品味客家特色小吃等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相信随着活动的展开,将进一步弘扬、传播始兴生态和民俗文化,推动该县全域旅游战略的实施,扩大以“满堂围”为代表的始兴围楼的影响力。

传承围楼文化体现多重价值

“始兴现有1268个自然村,许多自然村都有围楼,照此估算,始兴境内曾建有上千座围楼。根据统计数据,全县现有围楼(含遗址)451座。”说起围楼,该县文广新局分管领导如数家珍,“始兴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共登记249座围楼文物。”

据介绍,始兴的围楼文化传承了历史、科学、社会等多重价值,历经百年风雨依然坚挺屹立,是我国客家人迁徙历史的默默见证者,让人们得以窥见中华文明史辉煌灿烂的一页,它体现了客家人团结向上、和睦共处的精神。

始兴围楼是粤北客家建筑的杰出代表,是粤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围楼群,也是客家民居建筑中“方围”系列的杰出代表,是研究客家民居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我们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满堂围和长围村围屋,有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红围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三栋屋围楼等18处围楼。”该县博物馆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始兴围楼群是明清至中国鸦片战争前后特殊历史时期的见证。鸦片战争后战争匪乱不断,始兴人民为求自保,将围楼建造成为一座防卫措施非常严密的城堡建筑;以满堂围为首的当地官氏家族建筑群,具有较完整的家族建筑谱系。在满堂围周围村落中,仍保留着从明代开始官氏十余代族人建造的各种建筑物。

它较系统地体现了客家族群迁徙繁衍的历史和聚族而居的民俗,是研究客家社会文化发展与聚落形态演变不可多得的真实历史遗存物。

始兴围楼反映了客家人宗族社会“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以满堂围为代表的重要建筑“太子楼”和“功名院”都是为官氏优秀子弟学习或奖励获取功名的官氏族人而建,满堂围北面的敦本学堂是当地学童接受教育的主要学校。“围楼的选址反映了传统的文化思想,以满堂围为代表的选址位于黄水河与石下水两河交汇的河滩地上,寓意河边大船、水涨船高;建筑座西北,朝东南,背靠马尾狮山,朝向七重山,面向东南方水口方向,体现出客家的传统建筑理念。”县博物馆负责人说。

据介绍,始兴围楼的建造工艺非常考究,历经百余年仍然稳定,没有因地基基础问题而出现建筑下沉、倾斜等现象。砖木材料的加工工艺、特殊的防腐防虫防潮工艺等,都是客家建筑技术的典型代表。此外,始兴围楼建造成为防卫措施非常严密的城堡式建筑,各种防卫设施非常讲究。以满堂围为代表,由外到里设三层防线,连屋顶都有防御设施。建筑群的核心部分——太子楼的入口,更设置了5道防卫设施,为客家建筑之最。

保护开发并重续写围楼辉煌

始兴县围楼是由砖、石、泥砖、夯土、木瓦构筑的,瓦面容易漏水。木梁和与瓦角板淋雨后易受到微生物的浸蚀,此外,自然灾害、雷电等原因在客观上也会导致围楼不同程度的损毁。该县文广新局分管领导向记者介绍,本着“继承保护、开发利用”的原则,始兴目前已经全面完成了围楼文物普查工作,掌握了全部围楼的基本情况,为每一座围楼建立了详细的档案,量身定造了修复方案,同时积极争取省市及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帮助,积极做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保护项目前期工作。

“始兴围楼历经百年沧桑乃傲然挺立,这是先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是我们始兴的骄傲和自豪。抢救保护围楼,开发利用围楼,让围楼再现历史的风采,再展人文的魅力,是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始兴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县文广新局分管领导表示。始兴县于2011年起便将围楼保护纳入政府工作日程,先后出台了《关于对全县围楼进行维修的方案会议决定》《始兴县围楼认养试点工作方案》《关于始兴县围楼维修实施工作方案》《始兴县围楼保护(认养)工作方案》。始兴县围楼认养工作已开展六年时间,由于经验上的欠缺和其他方面的因素,许多工作都是探索地开展,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和分析,2017年县文广新局对《始兴县围楼保护(认养)工作方案》(始府办[2016]年61号)提出了补充方案,并于2017年9月始兴县人民政府十五届第1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近期正式下发,今后始兴县围楼保护(认养)工作将更加制度化、规范化。补充方案指出:从2018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资金,作为围楼保护(认养)工作经费,其中对认养(或自主)修缮围楼的适当安排奖补经费,对严格按照程序和规定维修,且活化利用效果好的认养者(或业主)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同时加大围楼旅游综合开发力度,聘请国家级知名专家、团队做好始兴围楼旅游综合开发整体规划,将围楼修缮认养工作与旅游综合开发相结合,力求在围楼开发保护上走出始兴新路径。(始兴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围楼保护开发规划方案,积极实施三项保护开发工程:一是出台实施《始兴县围楼保护认养试点工作方案》,将全县现存未列入国家级、省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围楼纳入社会化“认养”管理范畴。二是出台实施《始兴县围楼维修实施工作方案》,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对业主进行奖励。三是加大围楼旅游综合开发力度,聘请国家级知名专家、团队做好始兴围楼旅游综合开发整体规划,力求在围楼开发保护上走出始兴新路径。)

“县政府进行了二次全县围楼维修,共修复了18座围楼,其中2014年维修9座,2016年维修9座,共投入200万元左右。”我们通过吸收民间的社会资金300万元开展围楼认养,目前已认养的围楼有三栋屋围楼、燕翼围楼、忠厚传家围楼、廖屋围楼、乐胜桃源围楼、永保安居围楼、竹林同庆围楼、万古观光围楼、溜坪村围楼、汇川别墅围楼共十座围楼。其中认养后维修过的有廖屋围楼、乐胜桃源围楼、三栋屋围楼、竹林同庆围楼。

“满堂围是我们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围楼,知名度高、影响力较大,已经成为著名的文化资源品牌。”该县文广新局分管领导说,围楼是始兴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满堂围和长围村围屋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外,还是“广东最美乡村示范区(人文历史类)”和“广东省旅游扶贫重点项目”。“县委、县政府正在积极挖掘、整合、利用始兴围楼群的客家人文资源和生态资源,打好生态牌,念好山水经,着力发展生态旅游。”

记者了解到,对于围楼认养,尹福龙可谓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为了保持围楼内部结构原样修复,四处寻觅各种老建筑构件,耗时3年多,才全面完成原已腐朽的木楼梯、地板和栏杆的更换,围楼也由此重新焕发生机。原状修复的同时,尹福龙没忘“与时代接轨”,围楼内通了水电、改造了卫生间,还新添了无线网络,原有房间变成客房,旁边又建起了围楼风格的小楼作为会客厅和餐厅,后方砌起石墙,围成小院。通过手机朋友圈,尹福龙的围楼和小院又与“互联网+”联系起来,生意火爆,周末和节假日甚至出现“一房难求”的情况。

记者了解到,始兴积极申报省级和国家级围楼保护,至今投入省级以上财政资金共2088万元。一是中央财政对该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投入1200多万元,其中包括满堂围投入1000多万进行三期维修(不含省级800万基础设施配套资金),长围村围屋241万元进行前期维修工作。二是省级财政资金共投入877万元,其中红围投入400多万元,贵庐投入187万元,崇益堂投入270万元,栋护晴岚围楼投入20万元。明年有望争取400多万元维修栋护晴岚围楼。

始兴围楼精品

满堂围

坐落于韶关市始兴县隘子镇内,被誉为“岭南第一大围”“粤北第一民宅”。满堂围始建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占地面积达13544.96平方米,是始兴县现今保存良好的200座左右客家围楼中最完整的一座,也是全省最大的一处客家围楼。

东湖坪民俗文化村

粤北地区第一个集明清建筑、民俗风情于一体的大型文化游览区。占地面积29平方米,村内有清朝军机大臣张之洞为之题词的“永成保障”围楼,有占地面积达1.9万平方米的大型古建筑民居——九栋十八厅围屋,有气势恢宏、雄浑古朴的曾氏宗祠。

长围村围屋

位于始兴县罗坝镇燎原村,始建于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由围楼、祖堂和民居组成,青砖瓦木构筑,平面呈长方形,总面阔52米,总进深62.8米,占地面积3265平方米,是一座规模较大、颇具地方特色的清代客家民居建筑,是国家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围

位于沈所镇沈北村,建于清代光道年。坐西北向东南。红褐砂灰和卵石砌墙至顶,外墙显赤赫红,故称“红围”。 1939年冬-1940年春夏为广东省指挥抗战办公地,1945年2月被日军焚毁。为我省仅存战时省委故址,整体稳固、独特,含深远的革命历史意义。

相关链接

文艺名家眼中的始兴围楼

一元复始闻风而兴(节选)

到始兴,感受最强烈的是客家围楼。其大,据说建筑面积有23300平方米,内设9厅、12院、28天井、777间房;其古,有250年,直溯清代前期;其奇,是或大,或小,或显,或隐,或雄伟,或古朴。民谚称“有村必有围,无围不成村”,是以又称为“中国围楼之乡”。

围楼,是防御用的。防什么?防盗,防贼,防敌。客家人本身,就是古代为避战乱从中原迁来,东有福建“土楼”,南有广东开平“碉楼”,此地为粤北,万山丛中,因地制宜,建为“围楼”。

始兴给我第二个震撼则为古木。此地多山,多林,远离尘氛,是以多浓黛幽翠。入山见长松绣天,入村见繁阴匝地。在一处村落,我见到一株古榕,高龄六百,仍精神焕发,生机蓬勃。徘徊之下不忍离去,感受它的强大气场。

始兴还有另一座围楼,或曰精神上的、文化上的古木,那就是张九龄家族的满堂围。九龄有“岭南第一相”之美誉。始兴县领导介绍,目前全球张氏宗亲超过1亿人,仅张九龄后裔就有2000多万人,遍布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其后裔宗亲会将每年2月14日定为九龄公诞辰日,届时,世界各地张氏宗亲代表将齐聚张九龄故居,焚香祭祀云云。一个人,就是一个地方的记忆;一个名人,就是一个地方的灵魂。张九龄之于始兴,正是如此。卞毓方(季羡林国际文化研究院院长、学者、作家)

始兴围楼的“守”与“攻”(节选)

在始兴看了几天围楼,满眼都是那个“守”字。围楼作为客家人防御强盗的城堡,在冷兵器时代,堪称固若金汤。围楼的坚不可摧,就是用那个“守”字铸就的。它在建筑、设计和施工的每个环节,都在“守”字上作出精密的文章。

当初,客家人从中原迁入岭南,看中了始兴这块风水宝地。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开垦,使始兴成为江南一大粮仓。这块越来越肥的大肉,让周边的土匪强盗垂涎欲滴,他们像饿狼一样,伺机奔袭,来抢夺粮财。情势所迫,围楼遂应运而生。

作为历史的产物,围楼没有辜负历史赋予它的使命。为保护客家人生命财产安全立下了不朽功勋。而今,它已是历史的遗迹,不再有实用价值。但作为文化遗产,它的价值似乎更为重要了。

现在的始兴人,继承和发扬了那年轻客家人“攻”的精神,他们早已把“守”字存放

在围楼的围墙之内,只作为遗迹供人们鉴赏,而自己则坚持改革开放,走出去到大市场上竞争,请进来借脑袋生财。现在的围楼仍挺立在始兴的蓝天白云之下,被青山绿树所掩映。民俗文化资源和生态文明资源握在他们手上,看样子是要打一场大发展的攻坚之役了。刘家科(中国作家书画院副院长、河北省作协副主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