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打造人 、貨、 場三維立體新零售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起,人工智能歷經多年的起伏發展,不斷在業務場景中嘗試應用,終於在2016年出現轉折——世界圍棋冠軍李世石在與Alpha Go的比賽中投子認輸,之後的幾年裡,各種形式的人機大戰不斷上演(從圍棋、德州撲克到即時戰略遊戲等),機器相對人類取得一連串壓倒性的勝利。人們驚訝地發覺,人工智能的力量已經不容忽視。

過去的二十年,算法的優化、數據的積累和計算力的提升,這三個要素極大地助推了人工智能的崛起。

從設備感知,到大數據分析,再到輔助決策,人工智能能力的提升逐步帶來了各領域商業形式的改變。今天,人工智能被視為數字網絡的升級版,相關的產品或服務,加速在不同領域商業化實踐。其中,在零售業的表現尤其明顯,正在經歷以消費者為核心的“零售革命”,助推傳統零售行業升級。

新零售是以數據為驅動的,對人、貨、場等角色及相互關係的重構。互聯網時代,碎片化的消費行為令傳統的零售方式難以為繼。而基於數據分析,綜合使用各個維度來源的數據:歷史交易數據、社交網絡關係、購物習慣、在線瀏覽記錄、週期性消費習慣等,人工智能在零售場景中可以實現營銷預測並輔助決策。如今,智能貨倉、無人快遞車、精準營銷等,都是人工智能與新零售結合的產物。

其中,人工智能(AI)技術是連通線上、線下場景的橋樑,可以跨越在線電商與實體門店的鴻溝,實現線上、線下數據互補,打造全新的購物體驗。下面,我們從人、貨、場三個維度舉例說明。

人工智能打造人 、貨、 場三維立體新零售

類人思維:智能推薦

想象一下,施瓦辛格和赫本走進一家超市,理想情況下,我們希望門店會自動引導他們關注符合各自需求的單品,以不同的動線逛完這家店。

可實際上,目前大多數零售店提供的是完全一樣的服務,因為在傳統的零售市場裡,他們即使被區分為不同客群,得到的也是幾乎相同的服務。

眾所周知,施瓦辛格和赫本無論是性別還是消費習慣等都差異極大,應當有完全不同的購物體驗。這正是人工智能技術在新零售體驗中發展的方向,針對不同人群的差異化需求,推出個性化的解決方案,這需要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

個性化、定製化的推薦服務在零售行業能很好的提升顧客體驗,隨著消費的不斷升級,品質消費、個性化消費也開始日漸崛起,越來越多的零售企業開始推出私人定製的服務:服裝店可以根據尺寸定製服裝,食品店可根據口味定製蛋糕,等等。

人工智能打造人 、貨、 場三維立體新零售

此外,線下實體店還可以創造店內互動體驗,讓線下購物更高效、更有趣、更個性化。相對於傳統購物體驗,有人工智能助力的購物更像是一種線下的生活方式,這對零售業生態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查貨補缺:智能監控

在零售終端的智能化管理領域,雖然消費者支付方式發生了快速的迭代,從鈔票支付,到卡支付,再到移動支付,店鋪的貨架管理手段卻還停留在比較原始的階段。其實,實體店的貨品擺放可以通過人工智能實現更有效的終端管理。

設想一下,週末晚上有場精彩的足球賽轉播,作為球迷的你準備邀請幾個朋友一起喝啤酒觀賞比賽。但當你到超市的時候,發現自己最喜歡的啤酒已經空架了,是不是有點抓狂?

對於廠商而言,產品在各個超市的貨架擺放情況、是否及時補貨、銷售情況及關聯因素、相應調整措施等信息都要通過人工巡查獲得。缺陷很明顯,信息收集和反饋的時間過長,並且監測數據不一定全面。

人工智能打造人 、貨、 場三維立體新零售

這對於零售管理的意義重大,將會真正實現從決策到銷售的全流程貫通管理。例如,當缺貨或者貨品信息展示不合規時,可以實時發出警示;同時,對用戶的挑選、購物行為可以有大量的數據積累,從而可以結合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本地化展陳優化。

場景重構:智能在現

如今,零售行業不斷髮展,數字化的商品信息、高效的倉儲和物流,從產品的生產到配送,正形成一個完整的智慧化零售業態。國內外的電商巨頭都已經開始部署智慧供應鏈,自動預測、採購、補貨、分倉,根據實時情況調整庫存精準發貨,從而對海量商品庫存進行自動化、精準化管理。

具體來說,目前可以看到的智能供應鏈應用場景主要有:

(1)自動預測備貨:通過歷史記錄、節假日及促銷、週期性因素、商品特性等數據預測備貨,有效減少庫存;

(2)智能選品:智能化診斷當前品類結構,優化品類資源配置,實現了商品全生命週期智能化管理;

(3)智能分倉調撥:預先將商品匹配到距離消費者最近的倉庫,儘量減少區域間的調撥和區域內部倉庫之間的調撥,提高時效性,同時優化調撥時的倉配方案,最大化降低調撥成本。

人工智能打造人 、貨、 場三維立體新零售

超弦雲科以大數據為基礎,人工智能為創新點,為新零售行業的商戶提供支持,無論是線下生活場景的不斷拓展,還是針對零售行業全面釋放的產品能力,超弦雲科助力推動傳統零售向智慧零售的轉型與升級,為廣大用戶提供更便捷、更具智能化的生活方式。

人工智能打造人 、貨、 場三維立體新零售

*版權聲明:圖片資料均來自公開網絡,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推送文章除非無法確認,我們都會註明作者和來源。如果出處有誤或侵犯到原作者權益,請與我們聯繫刪除或授權事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