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寄情山水 春和景明”——張春萍的山水畫之美

張春萍,1956年出生於北京 。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女畫家協會會員,北京女美術家聯誼會理事,北京國畫家協會副秘書長。多幅作品被收藏家、報社、企業家、拍賣行、及國內外友好人士收藏。旅遊衛視、山西衛視、廣東電視臺等做過專題採訪。光明日報、產經雜誌、建築報、投資時報,市場雜誌、人民日報海外版都有專題刊登。中國十大媒體刊載《著名繪畫大師張春萍作品展》。

“ 寄情山水 春和景明”——張春萍的山水畫之美


“ 寄情山水 春和景明”——張春萍的山水畫之美


“ 寄情山水 春和景明”——張春萍的山水畫之美


“ 寄情山水 春和景明”——張春萍的山水畫之美


“ 寄情山水 春和景明”——張春萍的山水畫之美

張春萍巨幅山水畫作品《京華韻》(北京市檔案館珍藏)編輯


“ 寄情山水 春和景明”——張春萍的山水畫之美

畫家張春萍在北京市檔案館一樓大廳介紹其創作巨幅山水畫《京華韻》編輯


張春萍擅長城市山水、山水巨幅繪畫創作。代表作有2009年主創12米長x0.9米高巨幅畫作《豐臺盛世圖》;國家一級檔案館收藏。 2010年主創11米長x2.1米高《盛世和諧五臺山》巨幅繪畫由五臺山博物館收藏。2012年主創《世界遺產五臺聖境》6米長x1.6米高,由五臺縣政府收藏;2012年主創11米長x2米高《佛光普照》江蘇個人企業博物館收藏。2012年主創《鶴山春曉》原(鶴山如此多嬌)9米長x1.6米高 由鶴山市博物館收藏。


“ 寄情山水 春和景明”——張春萍的山水畫之美

2011年,著名畫家張春萍接受旅遊衛視《藝眼看世界》欄目專訪編輯


“ 寄情山水 春和景明”——張春萍的山水畫之美

2011年,畫家張春萍專題片《只爭朝夕——女畫家張春萍》在旅遊衛視(今海南衛視)播出編輯


“ 寄情山水 春和景明”——張春萍的山水畫之美

著名畫家張春萍(左一)與《非遺之美》總編姚澤民(右一)編輯


“ 寄情山水 春和景明”——張春萍的山水畫之美

張春萍巨幅山水畫《京華韻》(局部)編輯


1995年《北上抗日圖》由盧溝橋抗日館收藏;1998作品《此處白雲能醉人》和《萬里長城》由文化部收藏。2011年《一夜春風思三音》被首都博物館收藏。1997年獲世界華人藝術人才大獎。2012年作品《深谷春月聽鐘聲》由國家作為國禮送尼泊爾總統收藏。2013年國畫作品獲中國策劃協會第二屆峰會“書畫創意金獎”2014年作品瓷《山水清音》國家贈與捷克斯洛伐克總統。2015年作品《日沐大雁山》《桂林山水》選入國家重要領導人賀卡。

“ 寄情山水 春和景明”——張春萍的山水畫之美


“ 寄情山水 春和景明”——張春萍的山水畫之美


現在的張春萍不是在畫畫,就是在旅遊,而旅遊多半是為了尋找素材。為了創作《世界遺產五臺聖境》,她專門去五臺山採風了兩個多月。這幅畫像極了“航拍”圖,有人用三遠“高遠、深遠和平遠”來評價這幅畫。“我是跳上來去畫的一個心中的五臺山。從山上往下觀,一切都使你心胸敞開,然後變寬,變平靜。像用佛教的理念來看整個世界,世界就博大了一樣。這樣畫出來的五臺山有一種境界,讓人看著有敬畏之感。”

“ 寄情山水 春和景明”——張春萍的山水畫之美

▲《豐臺盛世圖》局部 (張春萍繪製)編輯


“筆墨當隨時代”是清代畫家石濤提出來的藝術思想,而張春萍也注重在景色的寫生和觀察中,傾心閱讀和領略山河變遷中的時代精神,並藉此把握當代山水的精神之美,直接而鮮明地凸顯在她的畫作中。她的《豐臺盛世圖》長達12米,一共有30處景,都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標誌性建築。她以豐北橋作主線,將這30處景巧妙融在一起。構圖非常精妙,將北京豐臺區改革開放30年來所發生的天翻地覆的鉅變,完整地展現在觀者面前。她為了完成這幅畫作,日夜深耕,達到了忘我的境界,中途甚至因尿血被緊急送往了醫院,而就在治療期間,她也沒有停止過創作。

“ 寄情山水 春和景明”——張春萍的山水畫之美


而她的作品《萬古盧溝佑安瀾》則是在北京園博園建成之前的一個暢想曲。畫裡的那些依山傍水的建築都是她想象出來的,是她對於“盧溝兩岸盡朝暉”的盡情嚮往與憧憬。

“ 寄情山水 春和景明”——張春萍的山水畫之美


張春萍創作的巨幅山水畫都講究構圖的整體感、厚重感,以色彩、明暗形成畫面的遞進變化,恢弘而不失細節的刻畫,豐滿而又富於層次感。同時,她最大限度地削弱了真實景色的客觀性,使畫面更好地納入了心靈的藝術表達。她的山水畫其實是她的一種自我精神完善,表達著她對祖國山河及時代的熱愛。

“ 寄情山水 春和景明”——張春萍的山水畫之美


繪畫之於張春萍,不僅是對自己精神領域的探索,更是她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探索。先鋒與傳統交織,墨韻與靈性並存,使得她的山水畫作富有充沛的人文氣息和厚重的歷史內涵。

“ 寄情山水 春和景明”——張春萍的山水畫之美


張春萍很重視對傳統經典的研習與運用。她創作《日沐大雁山》時,三上大雁山,一步一步去看,竟發現景緻優美的大雁山正好符合中國的易學——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她按照風水學的原理畫成了這幅畫。她畫的四大佛教名山,畫卷鋪開,乍一看過去,像展開的是一個地球,給人以“天人合一”之震撼感。“這就是我運用了中國傳統的一種繪畫方法,叫萬物歸一,一為一點,我就給它歸為了一個球。”

“ 寄情山水 春和景明”——張春萍的山水畫之美


張春萍說中國繪畫叫寫意。意在什麼?意在表現內涵,意在表現心裡的東西。而西洋畫主要是逼真、再現。所以中國畫的內涵,需要對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瞭解,需要思維和創作方法。

“ 寄情山水 春和景明”——張春萍的山水畫之美


她的新創作是正在畫的盧溝橋,而這次表現手法發生了全新的變化。不再是空中俯瞰的“航拍”了,而是一種歷史的穿越,盧溝橋五百年的歷史穿越。“要是沒有過去那些文人的筆墨表達,中國的傳統文化傳承不下來。而傳承下來的文化如何去創新,我想每個畫家都有責任去探求。”

“ 寄情山水 春和景明”——張春萍的山水畫之美


“ 寄情山水 春和景明”——張春萍的山水畫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