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儺戲:比日本能劇早1000年,被譽為原始戲曲的“活化石”


中國儺戲:比日本能劇早1000年,被譽為原始戲曲的“活化石”

儺,神秘而古老的原始祭禮。

駭人的彩繪面具,動人的鼓點,古老的詠歎調——儺戲,彷彿還凝滯在時空中,將遠古與現今對接,給人以強烈的心靈震撼。

儺戲是融合了神與巫、充滿原始力量的戲曲形式。

請跟隨我回到久遠的大周,淺嘗儺戲的瑰麗與神秘。

中國儺戲:比日本能劇早1000年,被譽為原始戲曲的“活化石”

大儺禮儀:方相氏驅鬼逐疫


儺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周時期。

孔子曰:“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四季的變化是自然之禮,也是自然的饋贈。因此天子與黎民,都要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時祭祀,以迎接四時之氣,保國與民的安康。


中國儺戲:比日本能劇早1000年,被譽為原始戲曲的“活化石”

三星堆遺址古祭祀表演

有“迎接”就會有“驅逐”,就像有陽光就有陰影一般。

在隆重的“祭天地”儀式背後,驅鬼逐疫的“大儺”祭祀也就應運而生。

《月令》曰:“季春之月,日行歷昴,昴有大陵積屍之氣,氣佚則厲鬼隨而出行,命方相氏帥百隸索室、驅疫以逐之。仲秋之月,宿直昴畢,昴畢亦得大陵積屍之氣;季冬之月,日曆虛危,有墳墓四司之氣,皆為厲鬼隨強陰將出害人也。”

古人常以“占星”卜算吉凶。
三月,當太陽順著黃道(古人以黃道為太陽運行軌道)從胃宿向昴宿運行時,將要經過胃宿以北的星座“大陵”——陵,意為“陵墓”,而大陵星中又有一顆“積屍”星,是非常不祥的星星,主死喪。

簡而言之,古人認為季春、季冬時節,都將有厲鬼出來害人性命。

驅除鬼疫,事在必行。

一個專門驅鬼的官職便應運而生——名曰“方相氏”

方相氏,原是黃帝的醜妻嫫母,她與鍾無豔、孟光、阮氏女並稱“四大丑女”。嫫母生得十分醜陋:凸額塌鼻,身體肥碩,皮膚粗黑,然而她品德淑良,性情溫柔,被黃帝納為妃子。

相傳黃帝巡遊天下時,妻子嫘祖不幸逝世。黃帝見嫫母相貌醜陋,能夠驅鬼,便授予她“方相氏”的官職,命她組織祭祀,護佑靈柩。

醜陋的相貌能驅鬼——這說法便流傳了下來


中國儺戲:比日本能劇早1000年,被譽為原始戲曲的“活化石”

嫫母畫像|後世的儺祭祀面具,據說便是以嫫母的相貌為原型

周時,天子設立了方相氏一職,在立春、立冬時節舉辦隆重的宮廷驅鬼儀式,稱為“大儺禮儀”

《周禮·夏官·方相氏》曰:“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帥百隸隸而時儺,以索室驅疫。”

“方相氏”雙手戴熊皮,畫上四隻金色的眼睛(一說戴上特製的面具),穿黑紅相間的衣服,拿著長矛盾牌,面目兇惡又威嚴,口裡發出“儺、儺”聲,在宮舍中舞蹈、穿行以震懾百鬼。

往往這個時候,宮廷裡都熱鬧非凡,無論親王貴胄、宮人從僕,都在這“儺、儺”聲中歡天喜地地享受鬼與疫驅逐後的心靈暢快。


中國儺戲:比日本能劇早1000年,被譽為原始戲曲的“活化石”

東漢陶方相氏俑頭

宮廷中有大儺禮儀,民間也紛紛效仿,形成了熱鬧的“鄉人儺”。

在《論語·鄉黨》中記載著孔夫子當時看鄉人儺的情景:“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每當鄉人儺來到孔子家中時,他都會身著正式的朝服,神情嚴肅地站在接待賓客的東階上。可見民間對儺祭祀,也是十分看重,心存敬畏的。

中國儺戲:比日本能劇早1000年,被譽為原始戲曲的“活化石”

漢魏時期,從“驅疫”到“酬神”


祭祀,乃“國之大事”之一。而這種“儀式”,就是“戲”最初的形態。大儺中的“方相氏”,就是最早的戲劇“演員”,用舞蹈和歌詠實現鬼神與人的溝通。

這種舞蹈和歌詠的祭祀方式,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有驚人的相似。


中國儺戲:比日本能劇早1000年,被譽為原始戲曲的“活化石”

印第安薩滿|北方薩滿與南方大儺併為我國古代巫術文化

漢魏時期,儺戲在民間的受歡迎程度,遠遠超過了先秦,儺戲的規模也更加盛大——

寒冬臘月,年已到頭。十二月臘祭的前一天,4名威武的方相氏,帶著12個黃門弟子和各路神獸,隨行的還有120名扈從,以及上千名各種各樣的“神祗”,浩浩蕩蕩地從主城的街道上走過,五顏六色、威武駭人。

“飛礫雨散”“煌火星流”“凌天池,絕飛樑。捎魑魅,斮獝狂。斬蜲蛇,腦方良。”(東漢張衡《東京賦》)不僅聲勢浩大,還有各種雜戲幻術,應有盡有。


中國儺戲:比日本能劇早1000年,被譽為原始戲曲的“活化石”

池州儺“高蹺馬”表演

漢初,中國本土教派——道教開始形成。

儺為“巫”,代表著遠古人民對自然的原始崇拜;“道”為“自然”“靈魂”“神仙”,是後天形成的宗教信仰。“巫”與“道”註定在歷史的進程中走向融合,這也是由信仰走向宗教崇拜的必經之路。

道教的形成,以及後來佛教的傳入,都對這項遠古的祭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儺戲從“驅鬼”變為“酬神納吉”,也就是感謝神的庇佑,並祈禱神的賜福。

古老的方相氏角色也變成了諸如道教的青龍、白虎,佛教的金剛、力士等護法神。在大儺祭祀的儀式中,常有道教的主神靈被請至“儺壇”,以完成祭祀者的願望,更有道教神靈以角色的形式直接參與儺戲演出。

中國儺戲:比日本能劇早1000年,被譽為原始戲曲的“活化石”

河北武安儺戲表演

神在儺祭中感受人的信仰,人在儺祭中享受視與聽的盛宴。儺戲發展至此,成了“娛神”亦“娛人”,禮儀亦娛樂的存在。

它是人、巫、神、鬼共生的傑作,是歷史、文學、文化、娛樂、美學、音樂等等形式的完美融合。

中國儺戲:比日本能劇早1000年,被譽為原始戲曲的“活化石”

儺戲:宗教與戲劇文化結合的“孿生子”


唐宋以後,儺戲的角色更加豐富化,增加了更多民間耳熟能詳的鬼神形象:如將軍、門神、判官、符使、鍾馗、小妹、土地、灶神、六丁六甲、神兵神衛、五方鬼使。

但即使增添了許多新的形象,儺戲形象仍然與早期的“儺祭”一脈相承。

如“身品魁偉”將軍:有學者認為,將軍是“方相氏”演化而來的,因為方相氏也被成為“阡陌將軍”。從遠古開始,扮演方相氏的人都要求“身材魁梧”,與唐宋以後的“將軍”形象十分相似。

“門神”神荼鬱壘:在古代神話中,神荼鬱壘把守著鬼門關,能夠號令、威懾眾鬼。從古至今的人們都會把他們的形象貼在門上以驅邪,這與儺戲最早“驅鬼逐疫”的目的不謀而合。

能“打鬼”的鐘馗:與門神的“守”不同,鍾馗在儺戲“驅鬼”中,所處的是“攻”的地位。更有唐玄宗夢遇鍾馗的故事,為鍾馗的形象增添了更多的戲劇色彩。

相傳,唐玄宗在一次外出巡遊後忽然得了重病,用了許多辦法都沒治好。一天夜裡,他夢見一個穿著紅衣的小鬼偷走了他的珍寶,皇帝憤怒地斥責小鬼。這時突然出現一個戴著破帽子的大鬼,把小鬼捉住並吃到肚子裡。皇帝問他是誰,大鬼回答說:臣本是終南山進士,名叫鍾馗,由於皇帝嫌棄我的長相醜陋,決定不錄取我,一氣之下我就在宮殿的臺階上撞死了,死後我就從事捉鬼的事。

中國儺戲:比日本能劇早1000年,被譽為原始戲曲的“活化石”

麵塑:鍾馗捉鬼

除了傳統的舞蹈、歌曲、說唱、雜技形式,儺戲中更穿插了神話與民間故事,如《目連救母》《捉黃鬼》《孟姜女》《桃園洞神》《龍王女》等等。儺戲正在漸漸演化成以“娛人”為主的戲劇形式。

中國儺戲:比日本能劇早1000年,被譽為原始戲曲的“活化石”

武安儺戲《捉黃鬼》

到了元明之後,戲曲開始蓬勃發展,這種古老的祭祀文化在戲曲的影響下,一部分嬗變成了“儺戲”。

可以說,褪去了宗教祭祀的外衣,儺戲更像是“鬼神戲”,以演繹鬼神故事為主,有著獨特鮮明的個性。

儺戲的產生,很快風靡了整個國家,又吸納了各地的不同流派和藝術風格,形成了各式各樣風格獨特的地方儺戲。

貴州儺戲趟、變人戲,雲南大關儺戲,河北武安儺戲,湖北三岔儺戲,四川閬中川北儺戲,安徽貴池儺;江西儺更被稱為“中國儺文化的活化石”,上素縣自古素有“五里一將軍,十里一儺神”之稱。

中國儺戲:比日本能劇早1000年,被譽為原始戲曲的“活化石”

妝神像,扮雜戲,震以鑼鼓,和以喧號,群飲畢,返社神與廟。——貴池儺

儺戲中更是穿插有令人歎為觀止的“儺技”:噴水畫符、撈油鍋、捧熾石、滾榨刺、過火炕、過火海 、跺火磚、吞火吐火、 咬鏵口、踩刀梯等……

中國儺戲:比日本能劇早1000年,被譽為原始戲曲的“活化石”

儺技:噴火

其實說儺戲為戲劇的一種,並不是特別貼切。儺戲有它獨特的表演方式、久遠而古老的內涵,

亦巫,亦演,古老而神秘,令人歎為觀止。

中國儺戲:比日本能劇早1000年,被譽為原始戲曲的“活化石”

面具之魂:儺戲經典劇目《蘭陵王》


面具,是這一古老、神秘文化最重要的象徵。

儺戲的基本演出形式便是“面具”,又稱“臉子”或“臉殼子”,多以柏楊和酸棗等木料為原料製作。厚重、怪誕,充滿神秘色彩。

儺戲面具的工序繁多,它不僅是儺戲藝術的精華,更是藝術品:

先將合適的木料進行“粗雕”,確立人物五官、頭飾的位置大小;再用“細雕”進行各部分的細緻刻畫,如淺浮雕、深浮雕、鏤空等方式,刀法上兼顧鑿、鏤、剔、剜、劃、挑、戳、刻、鏟、鑽、拓、削等。

面具雕刻好後,還要分別用粗紗布、細紗布進行精細的打磨;雕成的面具要刷上底灰,防止油彩浸入木料;最後根據具體形象,塗上五彩斑斕的油彩。

中國儺戲:比日本能劇早1000年,被譽為原始戲曲的“活化石”

中國儺戲:比日本能劇早1000年,被譽為原始戲曲的“活化石”

雕工精湛的木質儺面具是“儺”的精魂


“北齊蘭陵王體身白哲而美風姿,乃著假面以對敵,數立奇功。”

蘭陵王高長恭“貌美而武藝高強”,不得不戴面具上陣殺敵。正是由於這張“面具”和他傳奇般的人生,使《蘭陵王》與儺戲結下了不解之緣。

中國儺戲:比日本能劇早1000年,被譽為原始戲曲的“活化石”

蘭陵王與“鬼面”|馮紹峰《蘭陵王》劇照

中國儺戲:比日本能劇早1000年,被譽為原始戲曲的“活化石”

蘭陵王“鬼面”文物,比電視劇中更加駭人


就連與儺戲一脈相承的日本“能劇”,也保留和傳承了這段傳奇歷史,《蘭陵王入陣曲》是能劇最廣為流傳的劇目之一。由此亦可見《蘭陵王》劇目在儺戲歷史上的地位。

中國儺戲:比日本能劇早1000年,被譽為原始戲曲的“活化石”

日本能劇:由傳入日本的儺戲演化而來,是日本經典面具戲劇形式


2017年,國家話劇院將舞臺劇、儺戲、儺舞進行融合創造,打造了新創話劇《蘭陵王》,首次在現代的舞臺上呈現“儺戲”的表演形式。

原始、粗獷、張力,儺戲就是有這樣的能力,模糊現實與夢幻的界限,打造出亦真亦幻、如夢如幻,又充滿神秘感與無限吸引力的藝術效果。

這就是中國儺戲,一個包羅萬象、絢爛瑰麗、古老神秘的“戲劇之魂”。

總結:

曾有不知儺的年輕人,在川貴偏遠的山村中偶遇“儺戲”,震驚得無以復加。


儺戲,這個神秘而古老的祭祀與演出形式,用原始而粗獷的方式,保存下了中華民族古老的文化精髓。

禮,不只在人與人、臣與君之間,更是在蒼生與天地之間。

祭天地,行大儺,則人們感念四季,尊重萬物生靈。儺戲是人們對自然“野性”的呼喚,也是同作為自然生靈的我們,對自然母親最原始的感念。

完。The End。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