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傩戏:比日本能剧早1000年,被誉为原始戏曲的“活化石”


中国傩戏:比日本能剧早1000年,被誉为原始戏曲的“活化石”

傩,神秘而古老的原始祭礼。

骇人的彩绘面具,动人的鼓点,古老的咏叹调——傩戏,仿佛还凝滞在时空中,将远古与现今对接,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傩戏是融合了神与巫、充满原始力量的戏曲形式。

请跟随我回到久远的大周,浅尝傩戏的瑰丽与神秘。

中国傩戏:比日本能剧早1000年,被誉为原始戏曲的“活化石”

大傩礼仪:方相氏驱鬼逐疫


傩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

孔子曰:“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四季的变化是自然之礼,也是自然的馈赠。因此天子与黎民,都要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时祭祀,以迎接四时之气,保国与民的安康。


中国傩戏:比日本能剧早1000年,被誉为原始戏曲的“活化石”

三星堆遗址古祭祀表演

有“迎接”就会有“驱逐”,就像有阳光就有阴影一般。

在隆重的“祭天地”仪式背后,驱鬼逐疫的“大傩”祭祀也就应运而生。

《月令》曰:“季春之月,日行历昴,昴有大陵积尸之气,气佚则厉鬼随而出行,命方相氏帅百隶索室、驱疫以逐之。仲秋之月,宿直昴毕,昴毕亦得大陵积尸之气;季冬之月,日历虚危,有坟墓四司之气,皆为厉鬼随强阴将出害人也。”

古人常以“占星”卜算吉凶。
三月,当太阳顺着黄道(古人以黄道为太阳运行轨道)从胃宿向昴宿运行时,将要经过胃宿以北的星座“大陵”——陵,意为“陵墓”,而大陵星中又有一颗“积尸”星,是非常不祥的星星,主死丧。

简而言之,古人认为季春、季冬时节,都将有厉鬼出来害人性命。

驱除鬼疫,事在必行。

一个专门驱鬼的官职便应运而生——名曰“方相氏”

方相氏,原是黄帝的丑妻嫫母,她与钟无艳、孟光、阮氏女并称“四大丑女”。嫫母生得十分丑陋:凸额塌鼻,身体肥硕,皮肤粗黑,然而她品德淑良,性情温柔,被黄帝纳为妃子。

相传黄帝巡游天下时,妻子嫘祖不幸逝世。黄帝见嫫母相貌丑陋,能够驱鬼,便授予她“方相氏”的官职,命她组织祭祀,护佑灵柩。

丑陋的相貌能驱鬼——这说法便流传了下来


中国傩戏:比日本能剧早1000年,被誉为原始戏曲的“活化石”

嫫母画像|后世的傩祭祀面具,据说便是以嫫母的相貌为原型

周时,天子设立了方相氏一职,在立春、立冬时节举办隆重的宫廷驱鬼仪式,称为“大傩礼仪”

《周礼·夏官·方相氏》曰:“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

“方相氏”双手戴熊皮,画上四只金色的眼睛(一说戴上特制的面具),穿黑红相间的衣服,拿着长矛盾牌,面目凶恶又威严,口里发出“傩、傩”声,在宫舍中舞蹈、穿行以震慑百鬼。

往往这个时候,宫廷里都热闹非凡,无论亲王贵胄、宫人从仆,都在这“傩、傩”声中欢天喜地地享受鬼与疫驱逐后的心灵畅快。


中国傩戏:比日本能剧早1000年,被誉为原始戏曲的“活化石”

东汉陶方相氏俑头

宫廷中有大傩礼仪,民间也纷纷效仿,形成了热闹的“乡人傩”。

在《论语·乡党》中记载着孔夫子当时看乡人傩的情景:“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每当乡人傩来到孔子家中时,他都会身着正式的朝服,神情严肃地站在接待宾客的东阶上。可见民间对傩祭祀,也是十分看重,心存敬畏的。

中国傩戏:比日本能剧早1000年,被誉为原始戏曲的“活化石”

汉魏时期,从“驱疫”到“酬神”


祭祀,乃“国之大事”之一。而这种“仪式”,就是“戏”最初的形态。大傩中的“方相氏”,就是最早的戏剧“演员”,用舞蹈和歌咏实现鬼神与人的沟通。

这种舞蹈和歌咏的祭祀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惊人的相似。


中国傩戏:比日本能剧早1000年,被誉为原始戏曲的“活化石”

印第安萨满|北方萨满与南方大傩并为我国古代巫术文化

汉魏时期,傩戏在民间的受欢迎程度,远远超过了先秦,傩戏的规模也更加盛大——

寒冬腊月,年已到头。十二月腊祭的前一天,4名威武的方相氏,带着12个黄门弟子和各路神兽,随行的还有120名扈从,以及上千名各种各样的“神祗”,浩浩荡荡地从主城的街道上走过,五颜六色、威武骇人。

“飞砾雨散”“煌火星流”“凌天池,绝飞梁。捎魑魅,斮獝狂。斩蜲蛇,脑方良。”(东汉张衡《东京赋》)不仅声势浩大,还有各种杂戏幻术,应有尽有。


中国傩戏:比日本能剧早1000年,被誉为原始戏曲的“活化石”

池州傩“高跷马”表演

汉初,中国本土教派——道教开始形成。

傩为“巫”,代表着远古人民对自然的原始崇拜;“道”为“自然”“灵魂”“神仙”,是后天形成的宗教信仰。“巫”与“道”注定在历史的进程中走向融合,这也是由信仰走向宗教崇拜的必经之路。

道教的形成,以及后来佛教的传入,都对这项远古的祭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傩戏从“驱鬼”变为“酬神纳吉”,也就是感谢神的庇佑,并祈祷神的赐福。

古老的方相氏角色也变成了诸如道教的青龙、白虎,佛教的金刚、力士等护法神。在大傩祭祀的仪式中,常有道教的主神灵被请至“傩坛”,以完成祭祀者的愿望,更有道教神灵以角色的形式直接参与傩戏演出。

中国傩戏:比日本能剧早1000年,被誉为原始戏曲的“活化石”

河北武安傩戏表演

神在傩祭中感受人的信仰,人在傩祭中享受视与听的盛宴。傩戏发展至此,成了“娱神”亦“娱人”,礼仪亦娱乐的存在。

它是人、巫、神、鬼共生的杰作,是历史、文学、文化、娱乐、美学、音乐等等形式的完美融合。

中国傩戏:比日本能剧早1000年,被誉为原始戏曲的“活化石”

傩戏:宗教与戏剧文化结合的“孪生子”


唐宋以后,傩戏的角色更加丰富化,增加了更多民间耳熟能详的鬼神形象:如将军、门神、判官、符使、钟馗、小妹、土地、灶神、六丁六甲、神兵神卫、五方鬼使。

但即使增添了许多新的形象,傩戏形象仍然与早期的“傩祭”一脉相承。

如“身品魁伟”将军:有学者认为,将军是“方相氏”演化而来的,因为方相氏也被成为“阡陌将军”。从远古开始,扮演方相氏的人都要求“身材魁梧”,与唐宋以后的“将军”形象十分相似。

“门神”神荼郁垒:在古代神话中,神荼郁垒把守着鬼门关,能够号令、威慑众鬼。从古至今的人们都会把他们的形象贴在门上以驱邪,这与傩戏最早“驱鬼逐疫”的目的不谋而合。

能“打鬼”的钟馗:与门神的“守”不同,钟馗在傩戏“驱鬼”中,所处的是“攻”的地位。更有唐玄宗梦遇钟馗的故事,为钟馗的形象增添了更多的戏剧色彩。

相传,唐玄宗在一次外出巡游后忽然得了重病,用了许多办法都没治好。一天夜里,他梦见一个穿着红衣的小鬼偷走了他的珍宝,皇帝愤怒地斥责小鬼。这时突然出现一个戴着破帽子的大鬼,把小鬼捉住并吃到肚子里。皇帝问他是谁,大鬼回答说:臣本是终南山进士,名叫钟馗,由于皇帝嫌弃我的长相丑陋,决定不录取我,一气之下我就在宫殿的台阶上撞死了,死后我就从事捉鬼的事。

中国傩戏:比日本能剧早1000年,被誉为原始戏曲的“活化石”

面塑:钟馗捉鬼

除了传统的舞蹈、歌曲、说唱、杂技形式,傩戏中更穿插了神话与民间故事,如《目连救母》《捉黄鬼》《孟姜女》《桃园洞神》《龙王女》等等。傩戏正在渐渐演化成以“娱人”为主的戏剧形式。

中国傩戏:比日本能剧早1000年,被誉为原始戏曲的“活化石”

武安傩戏《捉黄鬼》

到了元明之后,戏曲开始蓬勃发展,这种古老的祭祀文化在戏曲的影响下,一部分嬗变成了“傩戏”。

可以说,褪去了宗教祭祀的外衣,傩戏更像是“鬼神戏”,以演绎鬼神故事为主,有着独特鲜明的个性。

傩戏的产生,很快风靡了整个国家,又吸纳了各地的不同流派和艺术风格,形成了各式各样风格独特的地方傩戏。

贵州傩戏趟、变人戏,云南大关傩戏,河北武安傩戏,湖北三岔傩戏,四川阆中川北傩戏,安徽贵池傩;江西傩更被称为“中国傩文化的活化石”,上素县自古素有“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神”之称。

中国傩戏:比日本能剧早1000年,被誉为原始戏曲的“活化石”

妆神像,扮杂戏,震以锣鼓,和以喧号,群饮毕,返社神与庙。——贵池傩

傩戏中更是穿插有令人叹为观止的“傩技”:喷水画符、捞油锅、捧炽石、滚榨刺、过火炕、过火海 、跺火砖、吞火吐火、 咬铧口、踩刀梯等……

中国傩戏:比日本能剧早1000年,被誉为原始戏曲的“活化石”

傩技:喷火

其实说傩戏为戏剧的一种,并不是特别贴切。傩戏有它独特的表演方式、久远而古老的内涵,

亦巫,亦演,古老而神秘,令人叹为观止。

中国傩戏:比日本能剧早1000年,被誉为原始戏曲的“活化石”

面具之魂:傩戏经典剧目《兰陵王》


面具,是这一古老、神秘文化最重要的象征。

傩戏的基本演出形式便是“面具”,又称“脸子”或“脸壳子”,多以柏杨和酸枣等木料为原料制作。厚重、怪诞,充满神秘色彩。

傩戏面具的工序繁多,它不仅是傩戏艺术的精华,更是艺术品:

先将合适的木料进行“粗雕”,确立人物五官、头饰的位置大小;再用“细雕”进行各部分的细致刻画,如浅浮雕、深浮雕、镂空等方式,刀法上兼顾凿、镂、剔、剜、划、挑、戳、刻、铲、钻、拓、削等。

面具雕刻好后,还要分别用粗纱布、细纱布进行精细的打磨;雕成的面具要刷上底灰,防止油彩浸入木料;最后根据具体形象,涂上五彩斑斓的油彩。

中国傩戏:比日本能剧早1000年,被誉为原始戏曲的“活化石”

中国傩戏:比日本能剧早1000年,被誉为原始戏曲的“活化石”

雕工精湛的木质傩面具是“傩”的精魂


“北齐兰陵王体身白哲而美风姿,乃着假面以对敌,数立奇功。”

兰陵王高长恭“貌美而武艺高强”,不得不戴面具上阵杀敌。正是由于这张“面具”和他传奇般的人生,使《兰陵王》与傩戏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傩戏:比日本能剧早1000年,被誉为原始戏曲的“活化石”

兰陵王与“鬼面”|冯绍峰《兰陵王》剧照

中国傩戏:比日本能剧早1000年,被誉为原始戏曲的“活化石”

兰陵王“鬼面”文物,比电视剧中更加骇人


就连与傩戏一脉相承的日本“能剧”,也保留和传承了这段传奇历史,《兰陵王入阵曲》是能剧最广为流传的剧目之一。由此亦可见《兰陵王》剧目在傩戏历史上的地位。

中国傩戏:比日本能剧早1000年,被誉为原始戏曲的“活化石”

日本能剧:由传入日本的傩戏演化而来,是日本经典面具戏剧形式


2017年,国家话剧院将舞台剧、傩戏、傩舞进行融合创造,打造了新创话剧《兰陵王》,首次在现代的舞台上呈现“傩戏”的表演形式。

原始、粗犷、张力,傩戏就是有这样的能力,模糊现实与梦幻的界限,打造出亦真亦幻、如梦如幻,又充满神秘感与无限吸引力的艺术效果。

这就是中国傩戏,一个包罗万象、绚烂瑰丽、古老神秘的“戏剧之魂”。

总结:

曾有不知傩的年轻人,在川贵偏远的山村中偶遇“傩戏”,震惊得无以复加。


傩戏,这个神秘而古老的祭祀与演出形式,用原始而粗犷的方式,保存下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精髓。

礼,不只在人与人、臣与君之间,更是在苍生与天地之间。

祭天地,行大傩,则人们感念四季,尊重万物生灵。傩戏是人们对自然“野性”的呼唤,也是同作为自然生灵的我们,对自然母亲最原始的感念。

完。The End。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