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天地】疫情後的反思一我對飢餓的感悟

飢餓在大多數人眼裡是一個遙遠的抽象概念。對於飢餓,我們八零後的這代人更沒有太深刻的體會。我們小時候雖然食物匱乏,但白麵饅頭總能吃飽,只有聽爺爺姥爺輩兒講述他們捱餓的經歷,但卻始終無法感同身受。

那時也常聽媽媽講她們的故事,媽媽姊妹七個,因為姥爺是村幹部,有幾元錢的工資,又加之姥姥勤儉節約會過日子,所以媽媽她們生活相對比較好。平素基本都能填飽肚子。逢年過節會用肉票買上一二斤的豬肉吃,但吃之前一定要進行憶苦思甜,吃糠咽菜的儀式,只是為了記住以往的苦日子,和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我們小時候,每年家家戶戶都種小麥、莜麥,然後秋天收拾乾淨再拉去磨房磨成白麵、莜麵。每天的飯菜無非就那麼幾種,饅頭、燴菜、麵條、餅、莜麵。燴菜也不像現在的燴菜那麼豐富,只有土豆和粉條,冬天和點兒肉,夏天就放點煉好的豬大油。那時沒有冰櫃,每年冬天上凍了才能殺豬,殺兩三隻雞,到來年春暖花開時便悉數吃完。其他三個季節基本都吃素。終日粗茶淡飯也覺得異常美味,身體壯如牛。

記憶深刻的是,有一次爸媽又去磨面,被同村人取笑說:你們也太能吃了,怎麼又來磨面,當時爸媽尷尬地笑著說:我們五口人呢,孩子們正長身體,都能吃。確實,都說半大小子,吃死他老子。我雖然一介女流也不輸給半大小子。我們那時候挑食的少,我就不挑食,餓了就跑回家拿個大饅頭邊玩邊吃,冬天則是冰饅頭,雙手捧著個冰饅頭,左一口右一口,啃的牙齒酸困,確覺口齒留香。

至始至終我的童年都沒有遭受過饑荒,更沒有捱過餓,我們真的無從體會那種飢餓的瘋狂感。

後來上了小學曾學的一篇文章深深觸動了我。文章題目我記不起來了,是寫的抗戰時期,戰士們飢餓難耐卻還是在頑強抵抗著敵人的進攻。一名戰士突然發現自己兜裡有一小塊麵糰,於是這塊麵糰輾轉在戰士們之間,他們看著麵糰吞嚥著口水,卻誰都不肯吃。我的心靈受到了震撼。從那開始,懂得珍惜糧食了,每每一有浪費之舉,眼前便浮現出那個小麵糰。

後來我讀了太多關於飢餓的書籍,像虹影的《飢餓的女兒》,還有莫言的大多數作品。

莫言出生後不久即是1960年前後的大飢餓。在童年的記憶裡,飢餓折磨著他幼小的軀體,讓他過早地體味世間冷暖。飢餓是莫言童年時的生活體驗,在小說裡,飢餓記憶不僅表現為一種創傷體驗,它還變形為對食物的想象、慾望以及對食文化的反思。

而虹影的《飢餓的女兒》寫的是,她出生在饑荒年代的重慶,因為食的飢餓,情感的飢餓,造就了她叛逆的青春。母親那一代人是飢餓不可逃脫的承擔者,而躲過了饑荒年頭的六六,卻躲不過家人對飢餓的恐慌記憶。如果說六六不是飢餓的直接受害者,那麼她只能是饑荒年代的“後遺症”,因為飢餓是她的胎教,是這個世界給她留下的最初的痕跡。虹影把飢餓年代的苦難寫得令人不寒而慄。

最讓我震撼的要數我和女兒最近同時在閱讀的馬丁.卡帕羅斯的《飢餓》了,作者馬丁·卡帕羅斯告訴讀者,在如今這個物資豐裕的時代,全球仍有9億人在忍飢挨餓,而每天都有25000人死於飢餓。觸目驚心的數字背後,是一個個痛苦掙扎的活生生的人。而他們,就生活在我們身邊。

讀過這些文章幸福感便油然而生。在生活上更加節儉,也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所以瞭解我的人都說我太容易滿足。

今年年初,一場始料未及的疫情,讓我們措手不及,新冠肺炎的爆發,牽動著每一個人的心。當鍾南山院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新型冠狀病毒的來源很大可能是竹鼠、獾,蝙蝠一類的野生動物時,舉國上下譁然一片。感慨此次疫情與17年前的非典如出一轍的同時,沉寂已久的野味問題又再度公之於眾,並站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上。

古人真切體驗過了餓,從而寫出:食色性也。把食放在第一位,的確是對人性的精準判斷。食可以令人瘋狂。

人們解決了溫飽,擺脫了飢餓之後,便開始想尋求刺激了。有些人,把嘴伸向了大自然中的野生動物。他們吃遍了整個地球,地上走的,水裡遊的,天上飛的沒有不吃的。也因此,產生了許多這樣的交易市場,野生動物被我們納入了餐桌的範圍,甚至成為了一種時髦。

我們中國的土地有限,人口眾多,想要養活這麼多的人,中國的祖先們想盡了一切的辦法,找到能吃的東西。讓每一個人都好好的活著,中華民族的奮鬥史就是一個掙脫飢餓的奮鬥史。也因此,經過幾千年的追尋和探索,篩選與淘汰,早已留下了一份包括雞、鴨、魚、牛、羊、豬等動物在內的寶貴食譜,這些也正是最適合後來人吃的食材。

然而,世界上總有一些“不走尋常路”的人,出於獵奇、虛榮等心理和“滋補養生”的意願而盯上了野生動物,從蛇、果子狸、鱷魚到野豬、穿山甲、蝙蝠,貓頭鷹……甭管是天上飛的、地上爬的、還是水裡遊的、土裡鑽的,統統都想吃進肚子裡——縱然這些野味攜帶一身致命病毒,哪怕營養價值和口感並不佔優,但那些盯上它們的人依然我行我素,而“病從口入”的四字箴言,也被悉數拋諸腦後。

所以 人類社會是公平的,大自然也應該是平衡的,懲罰是遲早的,放過野生動物。縱觀歷史上和我們身邊那些長壽老人們,他們一生的飲食始終都是粗茶淡飯,饕餮大餐只能滿足一時的快感。願經過這次疫情,人們能擯棄這一惡習。國家加大立法,加大打擊力度。讓全國人民更健康,讓我們的家園更乾淨!


【文學天地】疫情後的反思一我對飢餓的感悟


作者:剌彥林,商都縣大庫倫八股地村人

現居八股地村 熱愛文學 喜歡隨筆


【文學天地】疫情後的反思一我對飢餓的感悟


文字:剌彥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