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怎樣的溝通,才是更有效的呢?

原版

小星是一位一年級的小朋友,小男孩,調皮。媽媽介紹說,開學以來,老師反映上課常常做小動作,注意力不集中。這天傍晚媽媽接小星迴家。

“媽媽,老師今天打電話給你了嗎?”小星問道。

“沒有啊!怎麼你今天又犯錯誤了?!”媽媽瞪了小星一眼,怒斥道。

小星撇了撇嘴,沉默了。過了一會兒,小星看看媽媽,欲言又止的樣子。

“又怎麼啦?”媽媽重重的問道。媽媽今天似乎心情不好。

小星看看媽媽,緩緩地說:“今天我摸獎了”

“哦!你摸到什麼了呢?”媽媽好奇了。

“我摸到了一塊糖,我吃了,好甜啊!”這時小星的臉上有了笑容,眼睛發亮,聲音也高了許多。原來小星的班主任為了培養小朋友良好的行為習慣,每天會選擇十個表現好的小朋友摸獎,以示表彰。

又過了一會兒,小星問媽媽:“媽媽,你有什麼感覺?”,媽媽想都沒有想,回應道:“我能有什麼感覺”。孃兒倆一路無語。


與孩子怎樣的溝通,才是更有效的呢?



新版

“媽媽,老師今天打電話給你了嗎?”小星問道。

“怎麼想到問這個問題呢?”媽媽面帶微笑,好奇的看著小星。

“老師說過,我們在學校的表現她會告訴家長的”。媽媽仔細看了小星一眼。

“哦,這樣啊!老師今天誇你呢”,媽媽笑答。(有時家長完全可以這樣正向暗示。媽媽看出小星是開心的)

“媽媽,今天我摸獎了!我摸到了一塊糖,我吃了,好甜啊!”小星興奮地告訴媽媽,眼睛裡閃著光。

“嗯嗯,媽媽都覺得甜呢,真的,甜到心裡去了”,媽媽一邊說一邊摸摸小星的頭。

“小星,你願意告訴媽媽,今天老師是因為什麼讓你摸獎呢?”

“老師說我今天作業書寫認真呢”小星得意的答道。

“哦,老師還告訴我你最近課上比之前注意力集中多了呢,老師說你小動作少了哦!”媽媽聲音裡都含著笑。

孃兒倆一路交流一路笑。

與孩子怎樣的溝通,才是更有效的呢?



心理學分析

新版對話中,我們看到:

1. 尊重、好奇、認真傾聽,不僅聽到,還聽懂。媽媽帶著積極的情緒,認真傾聽孩子的敘述。不僅聽到孩子表面的語言,更聽懂孩子話裡有話。不僅聽懂語言,還察覺出情緒。小星問媽媽“老師今天打電話給你了嗎?”媽媽仔細看了孩子,知道他是高興的。這裡媽媽不僅聽還注意了孩子的微表情。

2. 感受孩子的感受。當小星說“糖好甜啊!”時,媽媽回應道“媽媽都覺得甜呢,真的,甜到心裡去了”,還摸摸孩子的頭。想像一下,小星的心情有多高興啊!母子之間這樣的積極互動會極大地增進他們的情感,孩子會覺得媽媽是真懂他,更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3. 正向關注,引發思考。“小星,你願意告訴媽媽,今天老師是因為什麼讓你摸獎呢?”媽媽這樣的問話,讓孩子思考,獎賞的原因是什麼,激發他將來做得更好。

4.期待效應。“哦,老師還告訴我你最近課上比之前注意力集中多了呢,老師說你小動作少了哦!”媽媽聲音裡都含著笑。皮格馬利翁效應亦稱“羅森塔爾效應”或“期待效應”,是 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在小學教學上予以驗證提出,指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

“皮格瑪利翁效應”留給我們這樣一個啟示:讚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能改變人的行為,當小星獲得媽媽的信任、讚美時,他便感覺獲得了支持,從而增強了自我價值,變得自信、自尊,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並盡力達到媽媽的期待,以避免媽媽失望,小星會努力成為媽媽期望的樣子。

5.運用強化的力量。行為主義認為,將強化物定義為任何跟隨並加強反映的刺激。對多數人來說,食物、金錢都可以起到強化物的作用。對孩子來說,關心、讚揚、微笑包括老師採用的摸獎,都能起到類似的作用。


在與孩子的互動過程中,如何巧妙智慧地捕捉時機,把你的教育引導滲透於無痕,真正做到有效溝通,是值得每一個家長探究的呢。


與孩子怎樣的溝通,才是更有效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