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怎样的沟通,才是更有效的呢?

原版

小星是一位一年级的小朋友,小男孩,调皮。妈妈介绍说,开学以来,老师反映上课常常做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这天傍晚妈妈接小星回家。

“妈妈,老师今天打电话给你了吗?”小星问道。

“没有啊!怎么你今天又犯错误了?!”妈妈瞪了小星一眼,怒斥道。

小星撇了撇嘴,沉默了。过了一会儿,小星看看妈妈,欲言又止的样子。

“又怎么啦?”妈妈重重的问道。妈妈今天似乎心情不好。

小星看看妈妈,缓缓地说:“今天我摸奖了”

“哦!你摸到什么了呢?”妈妈好奇了。

“我摸到了一块糖,我吃了,好甜啊!”这时小星的脸上有了笑容,眼睛发亮,声音也高了许多。原来小星的班主任为了培养小朋友良好的行为习惯,每天会选择十个表现好的小朋友摸奖,以示表彰。

又过了一会儿,小星问妈妈:“妈妈,你有什么感觉?”,妈妈想都没有想,回应道:“我能有什么感觉”。娘儿俩一路无语。


与孩子怎样的沟通,才是更有效的呢?



新版

“妈妈,老师今天打电话给你了吗?”小星问道。

“怎么想到问这个问题呢?”妈妈面带微笑,好奇的看着小星。

“老师说过,我们在学校的表现她会告诉家长的”。妈妈仔细看了小星一眼。

“哦,这样啊!老师今天夸你呢”,妈妈笑答。(有时家长完全可以这样正向暗示。妈妈看出小星是开心的)

“妈妈,今天我摸奖了!我摸到了一块糖,我吃了,好甜啊!”小星兴奋地告诉妈妈,眼睛里闪着光。

“嗯嗯,妈妈都觉得甜呢,真的,甜到心里去了”,妈妈一边说一边摸摸小星的头。

“小星,你愿意告诉妈妈,今天老师是因为什么让你摸奖呢?”

“老师说我今天作业书写认真呢”小星得意的答道。

“哦,老师还告诉我你最近课上比之前注意力集中多了呢,老师说你小动作少了哦!”妈妈声音里都含着笑。

娘儿俩一路交流一路笑。

与孩子怎样的沟通,才是更有效的呢?



心理学分析

新版对话中,我们看到:

1. 尊重、好奇、认真倾听,不仅听到,还听懂。妈妈带着积极的情绪,认真倾听孩子的叙述。不仅听到孩子表面的语言,更听懂孩子话里有话。不仅听懂语言,还察觉出情绪。小星问妈妈“老师今天打电话给你了吗?”妈妈仔细看了孩子,知道他是高兴的。这里妈妈不仅听还注意了孩子的微表情。

2. 感受孩子的感受。当小星说“糖好甜啊!”时,妈妈回应道“妈妈都觉得甜呢,真的,甜到心里去了”,还摸摸孩子的头。想像一下,小星的心情有多高兴啊!母子之间这样的积极互动会极大地增进他们的情感,孩子会觉得妈妈是真懂他,更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 正向关注,引发思考。“小星,你愿意告诉妈妈,今天老师是因为什么让你摸奖呢?”妈妈这样的问话,让孩子思考,奖赏的原因是什么,激发他将来做得更好。

4.期待效应。“哦,老师还告诉我你最近课上比之前注意力集中多了呢,老师说你小动作少了哦!”妈妈声音里都含着笑。皮格马利翁效应亦称“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是 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皮格玛利翁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小星获得妈妈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妈妈的期待,以避免妈妈失望,小星会努力成为妈妈期望的样子。

5.运用强化的力量。行为主义认为,将强化物定义为任何跟随并加强反映的刺激。对多数人来说,食物、金钱都可以起到强化物的作用。对孩子来说,关心、赞扬、微笑包括老师采用的摸奖,都能起到类似的作用。


在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如何巧妙智慧地捕捉时机,把你的教育引导渗透于无痕,真正做到有效沟通,是值得每一个家长探究的呢。


与孩子怎样的沟通,才是更有效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