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追过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战国时代

80后的我们大致都有过背文言文背得死去活来的经历,小时候不明白为啥语文课本里有这么多“之乎者也”“呜呼哀哉”,模模糊糊的记忆里总有这么一个时代你打我我打他天天乱哄哄的,三寸不烂之舌顶一个军队都牛逼哄哄的;那个时代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权相,也有“奇货可居,志在谋国”的商人;那个时代可以容忍“朝秦暮楚”的追求“势为富贵”,也许你一曲“士为知己者死”的慷慨悲歌。传奇缤纷的战国时代,连横合纵是政治,周游列国是情怀,娶六国公主是本事,额,想多了。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战国时代

战国,在西周春秋以降,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大致是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这两百多年。语文课本的编写者,巧妙的用故事串起了齐楚燕韩赵魏秦,让我们按时间顺序从后往前说说。第一篇《荆轲刺秦王》出现在高一语文课本中,内容是燕国太子丹聘请义士荆轲刺杀秦王,这个秦王就是后来的秦始皇,虽说历代刺杀是常有的事,但实是不智之举,有点疾病乱投医的意思,故事大家都知道不细说,“图穷匕见”的荆轲最后失败了。那么太子丹为啥要急于刺秦呢?我们先来看看秦始皇灭六国的顺序:公元前230年灭韩,前228年灭赵,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燕,前221年灭齐。楚国完蛋后只剩下燕国跟齐国了,齐国跟赵国好过跟楚国好过跟秦以前也有蜜月期,唯独老欺负燕国,上几辈子搞得燕几乎灭国,现在齐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哪里还管弱燕?所以太子丹只能自己想办法,精心策划的刺杀行动最终失败,不过总算他努力过没有坐以待毙。值得一提的是太子丹曾在秦国当过人质,其中的屈辱可以想见。秦始皇结仇太多,很多人都想杀他,同样来自燕国的高渐离以及后来的韩人张良、楚人项羽,新仇旧恨叠加所以秦始皇一直处于被刺杀然后反杀的状态,而且一直没有死于非命。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战国时代

燕太子丹是谁的儿子呢?燕王喜,也是燕最后的王,他最终狠心杀掉太子丹向秦求和遭拒,燕国灭亡。燕王喜的老婆燕后是谁呢?据史料记载,她是赵国公主,是赵惠文王和赵威后的女儿,不知道谁是谁?请继续翻开高一语文课本《触龙睡赵太后》啊呸!呸!嘿嘿是《触龙说(shui)赵太后》,就是赵太后“持其踵为之泣”的那位燕后。父母为儿女计长远,赵太后祷告女儿后代世代为燕王这个愿望被一个叫嬴政的家伙给无情的打碎了,只能说时运不济江河日下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唉!言归正传,公元前265年,赵惠文王死,孝成王新立,秦国乘机攻赵,连拔三城,赵国形势告急。又是秦,大秦帝国厉害真没办法!此时只有连齐抗秦,才是上策。为啥要联合齐国呢?同理,赵威后是齐国公主,她是齐闵王的女儿,当时在位齐襄王的姐妹,很无情吧,在国家利益面前亲人已不再是亲人,齐王舅舅要求亲外甥,就是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到齐国当人质才肯发兵救援!说赵国有个老臣叫触龙的,在太后盛怒、坚决不肯的情况下,先避开矛盾,然后委婉地指出太后对幼子的爱,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爱,“王孙”“公子”们“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必将导致“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终赵太后权衡利弊改变了原来的固执态度。说起来这位赵威后也是个女中丈夫、政治家,大家有空可以看看《战国策•赵太后问齐使》,可惜是隔代遗传,赵威后的亲爹是个糊涂蛋,齐闵王就是那个上了秦国宣太后(芈月)和秦昭王赢稷的当,又被苏秦忽悠灭宋,最后被燕国夹攻,被楚将吊死的那个,惨!自此后唯一一个可以跟秦抗衡的大国齐一蹶不振,虽然它是秦始皇最后一个灭掉的。如此看来,秦统一是世世代代君主努力的结果,电视剧《大秦帝国崛起、裂变、纵横天下》大家都可以看一下,拍得相当好,长知识。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战国时代

接着说,此前在赵惠文王晚年秦军曾越过韩国进攻过赵国,被赵将赵奢(纸上谈兵那位赵括的爹)击败,时间大致是公元前270年。再往前推9年和13年,请翻开初三语文课本,《渑池之会》《完璧归赵》的故事就是这时候发生的。说公元前279年,秦王为集中力量攻打楚国,主动与赵国交好,约赵王会于渑池。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谈。赵王害怕但又不敢不去。蔺相如陪同赵王前往渑池。在赵王被迫鼓瑟的情况下,他为了使赵国取得对等的地位,据理力争,使秦王不得不击缶。后来,秦向赵要十五座城,他寸步不让,说用秦国国都作为交换,使秦王毫无所得。蔺相如机智地保护了赵王的安全并且不被羞辱,史称“渑池之会。说公元前283年,赵国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王要用十五座城池来换璧。赵王派蔺相如带着璧去换城。相如到秦国献了璧,见秦王没有诚意,不肯交出城池,就设法把璧弄回,派人送回赵国。课文大家都学过,摘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此处省略无数字。其实不好意思的说,俺也是看了电视剧《芈月传》才突然发现,故事里那个贪婪的不讲信用的秦王居然是赢稷,芈月的儿子!稷儿乖,你可不可以不那么顽皮,快把和氏璧还给蔺相如叔叔。这俩故事的主角不是秦王也不是赵王而是战国名臣蔺相如,后来还有“负荆请罪”“将相和”的故事令人称道,由此可见战国是个人才辈出,知识分子纵横天下的时代,“王”都是附属品。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战国时代

八卦一句,公元前281年,就是渑池之会和完璧归赵的这两年,秦昭王赢稷的孙子异人出生了,他就是秦始皇的老爹,后来被送到赵国当人质,推算一下,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他多大?21岁,天,异人是亲生的吗?赵国被秦国灭了45万人,赵国国君没把他杀了祭旗就不错了。战国时代王子王孙做人质是普遍现象,秦昭王赢稷本人12岁就在燕国当人质了。

赵国其实挺惨的,历史上最有名的“长平之战”就发生在赵惠文王和赵威后的儿子赵孝成王统治时期。大家还记得上文提到的《触龙说赵太后》是公元前265年吧,长平之战就发生在5年后的公元前260年,那时赵太后也死了,他儿子不用“尚能饭”的老将廉颇改任用赵奢的儿子赵括为主帅,轻敌冒进、纸上谈兵又中了白起的计,秦军歼灭赵国45万人,其中20万降兵被将白起坑杀,相当惨烈。秦出兵62万,阵亡20万,冷兵器时代打仗打得就是人,可惜了的这么多壮丁,打得赵国几近灭国。战国时代赵国的国力兵力还是挺强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国力更是倍增,唉,强不过三代,倒霉孙子你爷爷的棺材板压不住了!其实这场战役要得益于大臣范睢给秦昭王出的“远交近攻”的策略,就是先麻痹离得远的楚国齐国,主要对付眼前的韩赵魏三国,这招高,几年就见效不复发,也为后来秦灭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秦始皇嬴政身上可以说流着秦赵楚三国的血,那也不能阻止他扫六合统天下。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战国时代

说长平之战的第二年,就是公元前259年,出现了“毛遂自荐”“围魏救赵”的故事,不详述,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救赵,这里面一下子蹦出著名的“战国四公子”里的三位,值得说说。平原君赵胜、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一看黄公子有人乐了,实话告诉你,人家黄公子和芈月的儿子赢稷是一辈的,根本和芈月没有一腿好不。起因是赵国长平之战后再次被秦霍霍,平原君门客毛遂自荐去说服春申君黄歇让楚国出兵助赵国解困,平原君的姐姐嫁给了魏国信陵君,想让魏国出兵援助解围,最后两边一起助赵国成功渡劫。四公子里还有一位是齐国的孟尝君,就是“鸡鸣狗盗”的那位。说起来这四位公子都是真正的“王公之子”就是跟他们国家的大王都是至亲,孟尝君是齐威王的亲孙子,齐宣王侄子,齐闵王的堂弟,赵威后得叫他一声叔叔。平原君是赵武灵王亲儿子,赵惠文王亲弟弟,赵孝成王叔叔,赵威后得叫他弟弟。信陵君也是魏国第五代国君魏昭王的小儿子,跟赵国有姻亲关系。春申君也是楚国贵族,但不是皇族,传说黄歇跟楚考烈王熊完他爱妃有一腿,所以熊玩意被绿了,继位的楚幽王是黄歇的亲儿子。这个传说跟秦始皇他亲爹是吕不韦有一拼。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战国时代

说高三语文课文有篇《屈原投江》,屈原就是当时楚国的大臣,他也是楚国贵族,与楚王同姓。电视剧《芈月传》里有个情节,楚怀王被秦昭王赢稷骗到秦国后遭到扣留,回不了秦国,屈原和黄歇助太子继位是为楚顷襄王,这是个大大的历史错误,屈原没错,黄歇错了,黄歇辅佐的是楚怀王的孙子楚考烈王,差着一辈人呢!有人问黄歇跟芈月,更不可能,秦昭王赢稷出生于公元前325年,黄歇出生于公元前314年。也就是说芈月的儿子都比黄歇大11岁,怎么在一起?也就是说史实是芈月和赢稷在燕国遭受饥饿和寒冷的时候,黄公子刚刚出生。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战国时代

那么屈原为啥要投江呢?说秦从秦昭王赢稷之后,秦国统一天下的大势已经到了无法扭转的地步。秦昭王在位时间非常长,40多年,六国遭到他无数次打击,这也是为啥赢稷遭人讨厌的原因,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到嬴政为王的时候发动灭六国之战,仅用了十年的时间就搞定了。看过《楚汉传奇》或者其他电视剧的同学都知道项羽出身楚国贵族,秦王灭楚时楚反抗最激烈也最惨烈,项羽的祖父父亲都死于这场战役(他爹不是项少龙),他终身将杀秦始皇取而代之作为终身目标,还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毒誓也一直阴魂不散。秦昭王时期也有一次伐楚之战,使楚国失去了经营八百年之久的国都。上文提到楚怀王不是被赢稷扣留了么?后来就死在秦国,太子就是楚顷襄王继位了,屈原其实跟后来的岳飞差不多,就是一直想给楚怀王报仇,觉得不报仇就是不孝,耿直如三闾大夫,但奸臣当道,楚国大夫靳尚和郑袖的儿子子兰在新王跟前说屈原坏话,说他目无王上图谋不轨,结果被楚顷襄王革职发配,其实屈原一直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但奈何两代君王都不重视,屈原变法改革也触动了楚国旧贵族的利益,为小人所不容,参看商鞅的下场。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传说就在这年五月五日屈原投汨罗江自杀。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战国时代

说亡国灭种是世世代代的仇,秦灭六国,恨秦的不只楚国贵族,狠人还要算张良一个。没错就是辅佐刘邦建立汉朝的留侯张良,他家五世相韩,就是他,他爹,他爷爷,太爷爷,高祖父都是原来韩国的宰相,地地道道的韩国亲贵思密达,此韩国非彼韩国。张良不仅是个谋士还是个杀手,文武双全他和死士在博浪沙伏击秦始皇差点就的手了。最后是真看到韩国复国无望才辅佐刘邦的,最后也算功德圆满。老语文课本中有一篇《张良拾鞋》的故事,就是讲张良幼时黄石公在桥上扔鞋三次,张良都毕恭毕敬捧鞋奉上,黄石公感张良才华人品俱优,传他天书兵法,最后助刘邦夺得天下。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战国时代

初中语文课本中还有两篇没说,就是《西门豹治邺》和《田忌赛马》的故事。提起西门豹,大家自然就会想到河伯娶媳妇,西门豹破除封建迷信救百姓于水火为人称道。西门豹是战国时代魏文候统治时期的良臣之一。大家看《大秦帝国》和《芈月传》时可以看到魏国在秦惠文王、秦武王赢荡时期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因为在地理位置上也算邻居,秦魏联姻几代,但是一直处于下风,实际上魏之前也曾强大过,就是在魏文侯时期。我们知道春秋时有“秦晋之好”,后来“三家分晋”晋国一分为三,是为韩赵魏三家,时。赵国处于北方,魏国在西南方,韩国在东南方,这三家中,韩国的国土面积最小,向南是强大的楚国以及东周王室地盘,想要发展壮大自己不是那么容易,所以韩赵魏三家一直有土地上的争执。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过魏文侯的励精图治,迅速强大起来,一步一步的压缩了包括秦、赵、韩等其他诸侯国的生存空间。那时的秦国,就是秦惠文王的爹、爷爷、太爷秦穆公献公孝公时期一直被困于西方边陲之地,与中原文明相去甚远,无法享受到先进中原文明带来的好处,所以秦国一直想向东发展,就跟邻居魏搞好关系,默默发展力量,后来秦昭王赢稷和宣太后芈月执政时期采用范睢的“远交近攻”的策略,最终有了大突破。有意思的是这个范睢是魏国人,好吧,谋士是自由的,辅佐谁不是辅佐?张仪不也是魏国人!不过魏国真是出了不少人才,孙膑、庞涓、李悝、乐羊、吴起、信陵君魏无忌……不过后期都往外跑,可见君主不行了,留不住人才!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战国时代

《田忌赛马》也是一样,发生在齐国早期齐威王时期,当时齐国的大将田忌很喜欢赛马,有一回他和齐威王约定进行一场比赛。各自的马都可以分为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齐威王总是用自己的上马对田忌的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由于齐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一些,所以比赛了几次,田忌都失败了。后来孙膑,就是那个被他师兄庞涓陷害成残障人士那位,他给田忌出主意,让田忌用下等马对上等马;上等马对中等马;中等马对下等马。结果在第一场大败之后就连胜两场,田忌赢了,孙膑获得了齐威王的赏识。后来,后来就是孙膑帮齐国吊打魏国,也为自己报了仇。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战国时代

战国时代大家可以读读刘向编纂的《战国策》真的很有意思,一时是讲不完的,这个时代对后来历史的发展影响巨大,许多典故成语都产生在此时。最后我们用明代文士李梦阳的对联结束: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魏无忌,长孙无忌,尔无忌吾亦无忌。哈哈!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战国时代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战国时代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战国时代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战国时代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战国时代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战国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