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馬人》是骨子裡的純粹,“李子柒”是每人內心深處的自已


《牧馬人》是骨子裡的純粹,“李子柒”是每人內心深處的自已


《牧馬人》這部電影,小時候就看過,現在重新看仍然喜歡。它呈現出來的一切是我們曾經熟悉的一切,純粹的感情,美好的愛情、堅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濃濃的愛國情懷。

《牧馬人》改編自張賢亮的小說《靈與肉》,講述了男主角許靈均被打成了“右派”在西北一個牧場勞動的經歷。他得到了當地牧民的關懷、照顧,並與農村姑娘李秀芝結為夫妻。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他得到平反,他的父親來找他,想帶他們一家去美國生活,但他放棄了,決心留在中國。“我對祖國的未來充滿了希望,我相信我們會越來越好!”這是許靈均堅定的信念。他對感情的忠貞、不辜負,對牧民和孩子們充滿了不捨——一切一切都像那個年代一樣,離我們越來越遠,卻也越來越讓人懷念……

人人都喜歡純粹的人,純粹的事,純粹的感情,而現在很多人卻把生活搞得很複雜,失去了那種骨子裡的粹純。也許,在現在很火的李子柒的視頻裡,才能察覺到內心對純粹的嚮往吧。


《牧馬人》是骨子裡的純粹,“李子柒”是每人內心深處的自已


1.近鄰似親人

看《牧馬人》感覺非常熟悉,像活回了小時候。80年代的農村,家家戶戶的日子都還不太好過,但那時候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卻十分溫和,不是親人卻像親人一般。

《牧馬人》裡,許靈均下鄉後,老鄉怕他冷,為他訂門簾,送麵條給他吃;怕批鬥他,一起想辦法讓他上山;怕山上冷,把家裡惟一的皮襖送過來讓他取暖。老鄉的照顧和暖情,讓我想起了我小時候的鄰居們。

我是1982年生人,當時允許開荒,父母開了三畝荒地,沒日沒夜的去地裡幹活。他們忙於地裡的活,自然對我和哥哥就疏於照顧。哥哥七歲、我五歲開始,我們經常兩個人在家。天黑的時候,特別害怕回家,總怕哪個角落裡會突然跳出一個“鬼”。於是,我們就站在房后街旁的大椿樹底下等父母回來。每次都等到天黑透了,才在遠處村口隱約看見父母晃動著回家的影子。父母不在的時候,鄰居經常關照我們,誰下晌回來了,給我們每人一根黃瓜,兩個小梨兒,或者硬拉我們去他們家吃飯。

我家後面鄰居有一位奶奶非常好,每次她孃家侄給她送來杏兒,她用衣服包一兜,一大早就跑來我家給我們吃。“家裡還有哩,等他們醒了就沒了。俺這兩個孩子還小,我拿點來讓他們嚐嚐!”那位奶奶對母親說,都是孩子,解解饞。他家有五個兒子,孫子一大群。她愛她的孫子們,但還是會先分出一些給我們分享。

母親也經常拿一些東西送過去,有時候想想,自已也吃過百家飯呢。南邊大伯家的粽子吃過好幾次,至今都記得那香甜的味道;對門的三爺總隔著牆頭喊我們倆,一把山藥豆,兩個鳥蛋、一隻小斑鳩……小時候被這種溫暖包圍著,雖然日子窮困,心裡卻幸福無比。


《牧馬人》是骨子裡的純粹,“李子柒”是每人內心深處的自已


2.不認識也幫忙

《牧媽人》中李秀芝來投奔親戚,結果親戚出事了,她無處可去。村民們不認識她,卻積極幫她找個家。那種熱情 、樸實,讓人覺得遇了難,都不慌。

小時候,遇到來我們村討飯的人,母親總喜歡讓我去送吃的。有時候,她還熱情地邀請人家到家裡喝熱湯。母親常說,窮家富路,出門在外的人都不容易,能幫就幫。

印象很深的是一個男人領著一個小孩兒來我家討飯,母親給他們盛了滿滿的兩碗疙瘩湯,讓他們坐下慢慢吃。男人千恩萬謝,說自已是從河南逃荒過來的,家裡遇上了大水,莊稼全淹了。眼看著捱餓了,只好出來討飯吃。孩子的眼神怯怯的,只是低頭吃飯。男人說,孩子自小沒了娘,很怕生,現在跟著自已也是受罪。母親很是同情,包了一大包餅子送給他,還送上了我們穿小了的一包衣服,說別讓孩子餓著、凍著。

農村的日子都不富,但卻都不小氣。遇到真正需要幫助的人,都慷慨解囊,因為他們看重的是情義,而不是利益。就像《牧馬人》裡的許靈均一樣,初次見李秀芝就要送他自已攢下來的40塊錢,讓她回家。因為處處為人著想,我們不用擔心陌生人是騙子,而來討飯的人討點乾糧就走,也從來不會嫌好嫌歹。村裡人能提供的方便一定提供,小時候我和哥去趕集迷了路,一個不認識的人問我們的村名,騎自行車四五里地,把我們送到家。

3.真情不可辜負


“我們見面第一天就結婚了,是先結婚後戀愛。”許靈均對父親和秘書說。那時候,農村多數是見一次面就結婚,有的結婚第一天才見面,但婚後過得幸福的非常多。即使婚姻不幸福,也是非常理性的,不到萬不得已不會選擇離婚。在婚姻裡,人們更看重的是責任心。

“他不是老右了,還是許靈均。他不好的時候,我不嫌棄,他好的時候,我也不巴結。”這就是李秀芝的愛情觀,你只是你,好與不好,在我這裡都一樣——沒有一點兒勢利感。

“我把整顆心都扒給他了!”李秀芝和許靈均的愛情是交心,而這樣的全身心的託付是信任,也是信念的力量。婚姻裡需要這種交心,這大概就是幸福的根源吧。結婚了,再不想三想四,不相互攀比條件,更不攀高踩低,這才是真正的感情——是純粹,是真摯,也是深愛,這一切更是婚姻穩定的基礎。

修身,齊家,平天下。家庭穩定,社會安定,國家也安定。在現代社會中,離婚率上升,很多家庭破裂,導致孩子沒有一個穩定的生長環境,以至於出現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問題孩子對社會也造成了很多不安定的因素。


《牧馬人》是骨子裡的純粹,“李子柒”是每人內心深處的自已

4.對國家有信念

許靈均為什麼不離開中國?因為他深愛著這個國家,他有愛國的情懷。他說,在自已最最痛苦的時候,他想到了死。但他沒有選擇去死,因為他雖然沒了家,卻感受到了國家給過他的溫暖。他想到老師給他免了學費,讓他在學校和老師一起吃住,這種溫暖不僅僅解決了生活的困難,重要的是給了他活下去的力量——他對國家充滿了信任。

老子常說,“有無相生,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無與有都很重要,因為無才能感受到有的美好;而“無”有時候比有更珍貴,像這看不見的溫暖卻救了許靈均的生命。他的內心為什麼堅定?因為有信念,信念這東西看不到、摸不著,卻能讓一個人堅定無比,無法動搖。

許靈均的父親在美國擁有很多資產,那一定是極為豐富的物質生活,在那樣一個物質貧乏的年代,想要什麼都能買得到是多少人盼望的“天堂 ”一樣的生活。但許父的一句話卻令我印象深刻:“在物質上,我有很多很多金錢,很富有;在精神上,我卻是一個乞丐。”他說,金錢是買不來天倫的天堂的。”是啊,金錢可以買到有的東西,對於信念,對於堅定,對於內心的執著,對於感情,卻無能為力。

最近,《牧馬人》一直在推送,我覺得它不僅僅是一個時代的象徵,而且還讓我們警醒,我們的生活中缺少了什麼?為什麼那麼多生活在別墅、高樓中的人們願意去野外露營?很多人願意去山區體驗放羊的生活?很多人想去體驗種植的辛苦,以此為樂;現在最火的李子柒,她為什麼那麼受歡迎?

其實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份深藏著的純粹。其實你只是不知道,我們已經走在了內心迴歸的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