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紙短情長:十二位民國才子的深情往事》:信紙短薄,此情綿長

青梧在自序中說:“真正的人,知識、心靈、情感,三者缺一不可。所謂的聖人,或者完人,本質上其實是一具喪失了情感表達、心靈訴求的殭屍而已。無論他們的知識多麼豐富,頭腦多麼發達,在“人”這個意義上都已經是殘缺的了。”


讀《紙短情長:十二位民國才子的深情往事》:信紙短薄,此情綿長

《紙短情長:十二位民國才子的深情往事》是由中國友誼出版公司於2018年9月出版發行的一部人物合集傳記,作者青梧。

全書共十二篇:講述魯迅,胡適,徐志摩,沈從文等十二位至情至性民國才子,十二段悲喜交集戲劇人生。

民國,這是最亂的時代,也是最燦爛的時代。亂世之中的兒女情長,更讓人覺得傾心向往。

曾經我們只知道徐志摩林徽因陸小曼那些深情往事,以為像魯迅,沈從文等這樣的才子作家只會出現在冰冷的教科書裡面,我們在欣賞他們作品的時候,理解起來總是流於表面,而無法深入理解

關於他們的情感世界一片空白,可讀《紙短情長》卻讓我看見了不一樣內容,書中說到:

作家的婚姻,往往對其人生與創作產生巨大的影響。

讀《紙短情長:十二位民國才子的深情往事》:信紙短薄,此情綿長

1.良好的家庭狀況為婚姻的穩定提供了基礎

婚後十餘天,梁實秋攜妻到上海,主編《青光》雜誌。每天晚上發稿後,他下班就急匆匆地往家裡跑,上樓時恨不得一步就跨上去,到家後妻子問:“你上樓的時候,是不是一步跨上兩級樓梯?”梁實秋答道:“是的,你怎麼知道?”妻子笑著說:“我聽著你‘咚咚’的腳步聲,我數著那響聲的次數,和樓梯的節數不相符。”梁一聽,感動極了。新婚燕爾,心心相印,情感健全的人大多一樣。但是,這樣的激情能保持一生卻罕見。漢代詩歌中說:“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歡娛在今夕,嬿婉及良時。”最樸素卻又最浪漫的情感,大抵如此吧。

我喜歡梁實秋和程季淑細水長流,溫情脈脈的婚姻,而婚姻是兩個家庭的事情,程季淑不僅和梁實秋恩愛兩不疑,和他的父母朋友也相處融洽。

梁實秋和程季淑並不是只是新婚那一陣恩愛,而是一生一世一雙人。

「他翻譯此書,每譯完一種就將稿件交給妻子,程季淑便用納鞋底的錐子在稿紙上扎個洞,用繩子裝訂起來。她的手很巧,裝出來的稿子頗像線裝書的。梁實秋後來回憶說:“我翻譯莎氏,沒有什麼報酬可言,窮年累月,其間也很少得到鼓勵,漫漫長途中陪伴我、體貼我的只有季淑一人。”」

生活在現在的我們也會羨慕這樣的婚姻生活,城市化的快進,讓婚姻,愛情也變得越來越快餐化

那個時代,那種樸素浪漫的情感,最長情的告白莫過於陪伴了,經歷了鬧學潮,九一八事變,五四運動,和魯迅結怨。程季淑始終陪在梁實秋身邊。

1974年,梁實秋和妻子去附近的市場購物,結果市場門前的一架梯子滑落,砸中了程季淑。梁實秋趕緊將老妻送到醫院,然而手術沒有成功。程季淑最後的一句話是:“治華(梁實秋本名),你不要著急!你要好好照料自己!”到了最後,她心裡想的還是那個最愛的人。據說,生前她曾和梁實秋討論過“死”的問題,程季淑對梁實秋說,最好咱們一起死,嘴裡喊著一、二、三,然後同時死去。他們還談到了來生,程季淑說:“下輩子咱們還在一起,但是你當女人,我來當男人。”梁很開心地答應了。」

他是我的伴侶,我想和他認真地老去。最平淡樸實的日子才是最好的日子,最好的日子是就是有相愛的人陪伴的每一天。

我知道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一生只愛一個人,我想起了梁實秋和程季淑最初相遇模樣,書裡面是這麼說的:

多年以後程季淑還記得“未婚夫”當時的著裝,尤其愛他那書生模樣。

讀《紙短情長:十二位民國才子的深情往事》:信紙短薄,此情綿長

2.不對等的情感,不會燃燒別人只會把自己燒死。

文中寫到:

「但是沈從文不是從情場歷練過來的,他擁有一片赤子之心,他自我沉浸,所享受的也是這種燃燒的過程吧。只是,他燒死了自己,卻始終沒能點燃張兆和。」

沈從文和張兆和從一開始的感情就是不對等,文中提到沈從文就是一個鄉下人,沒讀過幾年書,當過土匪,當過兵,做過書記員,二十歲隻身到北京,懷揣著一個文學夢,如打不死的小強堅韌地紮根在這勢利的京城。

可是張兆和呢,出身富商家庭,收到良好的教育,可以說是站在雲端的公主,美麗高貴。

身份的巨大差異,張兆和又怎麼看得上這樣的沈從文呢!門不當戶不對的感情註定是悲劇。

文中:

張兆和對沈從文是從同情開始的,所以他們的感情是不對等的,至死,二人都不能投契。她解不了他內心的。「沈從文寫文章很聰明,在愛情上卻如他文章中的角色,懵懂,只是迷迷茫茫存著一片嚮往之情。他尋找外在的女神,卻不是靈魂的知己,註定是悲劇。」

這讓想到了《芳華》林丁丁和劉峰,劉峰是木匠的兒子,會打沙發,會修手錶,心靈手巧,純正的無產階級。而林丁丁呢?來自上海的嬌小姐,能歌善舞會談琴,絕對的小資產階級。

身份的不對等,讓他們有代溝,林丁丁不懂劉峰,所以在劉峰懷著赤子之心向她表白後,她卻舉報了劉峰。

亦像極了沈從文和張兆和,即使沈從文的努力,成就了她和張兆和的婚姻。

「二人雖然最終團聚,但是因為出身、性格、趣味不同,摩擦也不斷。沈從文為了收藏古董不惜花大價錢,還對朋友仗義疏財,張兆和卻要為家計發愁,不由得氣惱。張兆和是務實的性子,安家過日子,盡妻子的本分,而沈從文詩人的心性卻需要激情,需要浪漫,需要靈魂上的相知相惜。愛情是詩意的,而親情終歸流於平淡。張兆和不能欣賞沈從文的才氣,沈從文也不瞭解張兆和的本心。她不愛他,而他,愛的只是自己心中的一個幻影。所以,他的心開始往婚外尋找安慰。」

當婚姻生活歸於平淡,圍繞我們無非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門戶不對等的情感,會被時間磨平。

而如今我們的社會亦有這樣的事情,婚姻是兩個家庭的事情,現今也不乏“鳳凰女”,“鳳凰男”這樣的例子。

沈從文一生都沒能讓張兆和理解他對她的感情,文中說:他這一生果然是向空虛去說了,她從未聽懂他對她的絮絮情語。

「直到沈從文去世,張兆和整理他的遺稿時,她才後悔莫及,她說:“太晚了!為什麼在他有生之年,不能發掘他、理解他,從各方面去幫助他,反而有那麼多的矛盾得不到解決!悔之晚矣。”人生大抵如此,免不了齟齬,免不了矛盾,如果重新來過,也不過如此。或許,真是,愛不如懂。」

張兆和和沈從文的情感,真應了一句話:待他歸於塵,她終於看見了他的真心。

讀《紙短情長:十二位民國才子的深情往事》:信紙短薄,此情綿長


3靈魂伴侶,我怕自己的各種缺點,辱沒了對手。我要的始終是同行者。

最初接觸到魯迅是在教科書裡面,而我對他的認知總是侷限在他是一個戰士,是偉大作家,完美的聖人。

可其實不是這樣的,從文中我瞭解到魯迅和許廣平,第一次看見了理想中的愛情。

面對許廣平的熱情,魯迅是抵抗過的。

「但是魯迅說:“異性,我是愛的,但我一向不敢,因為我自己明白各種缺點,深怕辱沒了對手!”他矮小的身材、連綿的病體、內心的絕望,最重要的是家中有一個不能離婚的正室。這重重的阻隔——他是再也不相信自己會有愛情了,他的戰鬥是要成全大多數,而自己,還是算了吧。吃草也沒關係,只要擠出來的是牛奶。雖一味堅強對抗,但內心的淒涼是可想而知的。」

他和許廣平更多的時候是棋逢對手,原以為在這條路上設置了重重阻礙,能夠阻止許廣平的前進,可是卻讓魯迅清晰的認識到許廣平是他的精神伴侶。

在愛情的路上,只有對方的呼應才能體現你的愛。沒有可愛的人,他的愛情只是無所附著罷了。他倔強的性格使他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家中的妻是他所不愛的,他需要的是靈魂伴侶。徐志摩也說:“我將於茫茫人海中尋找我唯一之靈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他的靈魂伴侶終究不是唯一,此類輕薄浮泛之人找個能談笑風生,來往幾句詩句的女子就夠了,但魯迅不是徐志摩,他的靈魂伴侶不應是呢喃軟語、鶯歌燕舞、流蕩於社交界的名媛,而是應該能探入他深沉的內心的女子。魯迅的內心有一種大悲哀,像深夜幽黑的崖底,一般女子望而卻步。

她們的愛情甚至可以說沒有愛情——她們的婚姻只是因為物質條件的相較,相依相識的習慣,長時間培養起來的感情而成就 ,但魯迅需要的是精神伴侶。

長期的禁慾生涯以及現實主義者的清醒和絕望,時刻保持著戰鬥的思想,讓他的內心十分淒涼。

唯有真正的精神伴侶,同行者,才能開解

偉人其實也是普通人,他是一個戰士,但他不是殭屍,他也有情感,有思想,不是教科書裡面冰冷僵硬的文字。

魯迅和許廣平的愛情更像是柏拉圖式的愛情。

「1927年10月,魯迅與許廣平在上海同居。魯迅那一年已經46歲,但沐浴在愛情中,意氣風發。他們的愛情類似薩特與波伏瓦,是許廣平主動訂下的同居契約:“我們以為兩性生活,是除了當事人之外,沒有任何方面可以束縛,而彼此間在情投意合,以同事一樣相待,相親相敬,互相信任,就不必要有任何的俗套。我們不是一切的舊禮教都要打破嗎?所以,假使彼此間某一方面不滿意,絕不需要爭吵,也用不著法律解決,我自己是準備著始終能自立謀生的,如果遇到沒有同住在一起的必要,那麼馬上各走各的路……”何等氣魄,又是何等自信。

他們的同居契約更像今天約束我們的婚姻法具體實行,平等自由。是真正的平等自由,不以誰依附誰過日子。

如果無法同行,大路敞開各走半邊,愛情面前男女雙方都是平等自由的,即使到了如今的社會依然適用,給那些總想靠著別人生活的人一個警醒,獨立自由,我們才是一個完整的人。

讀《紙短情長:十二位民國才子的深情往事》:信紙短薄,此情綿長


結語:梁實秋,沈從文,魯迅當面對愛情時都喜歡寫信,寫詩。梁實秋的信是寄語一生一世,相濡以沫的愛語。沈從文的信確是寄語絕望寂寞渴求愛人懂得的泣語。魯迅的信則是寄語心靈相通,相互依賴包容的心語。

這短短的信紙卻記載著深深綿長的情意。《紙短情長》一書中我選了三位很有代表性的作家才子的婚姻愛情故事,其實他們的婚姻情感觀像極了我們現今婚姻情感的觀點,讓我們能夠從中得到啟發,過好自己的婚姻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