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纸短情长:十二位民国才子的深情往事》:信纸短薄,此情绵长

青梧在自序中说:“真正的人,知识、心灵、情感,三者缺一不可。所谓的圣人,或者完人,本质上其实是一具丧失了情感表达、心灵诉求的僵尸而已。无论他们的知识多么丰富,头脑多么发达,在“人”这个意义上都已经是残缺的了。”


读《纸短情长:十二位民国才子的深情往事》:信纸短薄,此情绵长

《纸短情长:十二位民国才子的深情往事》是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于2018年9月出版发行的一部人物合集传记,作者青梧。

全书共十二篇:讲述鲁迅,胡适,徐志摩,沈从文等十二位至情至性民国才子,十二段悲喜交集戏剧人生。

民国,这是最乱的时代,也是最灿烂的时代。乱世之中的儿女情长,更让人觉得倾心向往。

曾经我们只知道徐志摩林徽因陆小曼那些深情往事,以为像鲁迅,沈从文等这样的才子作家只会出现在冰冷的教科书里面,我们在欣赏他们作品的时候,理解起来总是流于表面,而无法深入理解

关于他们的情感世界一片空白,可读《纸短情长》却让我看见了不一样内容,书中说到:

作家的婚姻,往往对其人生与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

读《纸短情长:十二位民国才子的深情往事》:信纸短薄,此情绵长

1.良好的家庭状况为婚姻的稳定提供了基础

婚后十余天,梁实秋携妻到上海,主编《青光》杂志。每天晚上发稿后,他下班就急匆匆地往家里跑,上楼时恨不得一步就跨上去,到家后妻子问:“你上楼的时候,是不是一步跨上两级楼梯?”梁实秋答道:“是的,你怎么知道?”妻子笑着说:“我听着你‘咚咚’的脚步声,我数着那响声的次数,和楼梯的节数不相符。”梁一听,感动极了。新婚燕尔,心心相印,情感健全的人大多一样。但是,这样的激情能保持一生却罕见。汉代诗歌中说:“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最朴素却又最浪漫的情感,大抵如此吧。

我喜欢梁实秋和程季淑细水长流,温情脉脉的婚姻,而婚姻是两个家庭的事情,程季淑不仅和梁实秋恩爱两不疑,和他的父母朋友也相处融洽。

梁实秋和程季淑并不是只是新婚那一阵恩爱,而是一生一世一双人。

「他翻译此书,每译完一种就将稿件交给妻子,程季淑便用纳鞋底的锥子在稿纸上扎个洞,用绳子装订起来。她的手很巧,装出来的稿子颇像线装书的。梁实秋后来回忆说:“我翻译莎氏,没有什么报酬可言,穷年累月,其间也很少得到鼓励,漫漫长途中陪伴我、体贴我的只有季淑一人。”」

生活在现在的我们也会羡慕这样的婚姻生活,城市化的快进,让婚姻,爱情也变得越来越快餐化

那个时代,那种朴素浪漫的情感,最长情的告白莫过于陪伴了,经历了闹学潮,九一八事变,五四运动,和鲁迅结怨。程季淑始终陪在梁实秋身边。

1974年,梁实秋和妻子去附近的市场购物,结果市场门前的一架梯子滑落,砸中了程季淑。梁实秋赶紧将老妻送到医院,然而手术没有成功。程季淑最后的一句话是:“治华(梁实秋本名),你不要着急!你要好好照料自己!”到了最后,她心里想的还是那个最爱的人。据说,生前她曾和梁实秋讨论过“死”的问题,程季淑对梁实秋说,最好咱们一起死,嘴里喊着一、二、三,然后同时死去。他们还谈到了来生,程季淑说:“下辈子咱们还在一起,但是你当女人,我来当男人。”梁很开心地答应了。」

他是我的伴侣,我想和他认真地老去。最平淡朴实的日子才是最好的日子,最好的日子是就是有相爱的人陪伴的每一天。

我知道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生只爱一个人,我想起了梁实秋和程季淑最初相遇模样,书里面是这么说的:

多年以后程季淑还记得“未婚夫”当时的着装,尤其爱他那书生模样。

读《纸短情长:十二位民国才子的深情往事》:信纸短薄,此情绵长

2.不对等的情感,不会燃烧别人只会把自己烧死。

文中写到:

「但是沈从文不是从情场历练过来的,他拥有一片赤子之心,他自我沉浸,所享受的也是这种燃烧的过程吧。只是,他烧死了自己,却始终没能点燃张兆和。」

沈从文和张兆和从一开始的感情就是不对等,文中提到沈从文就是一个乡下人,没读过几年书,当过土匪,当过兵,做过书记员,二十岁只身到北京,怀揣着一个文学梦,如打不死的小强坚韧地扎根在这势利的京城。

可是张兆和呢,出身富商家庭,收到良好的教育,可以说是站在云端的公主,美丽高贵。

身份的巨大差异,张兆和又怎么看得上这样的沈从文呢!门不当户不对的感情注定是悲剧。

文中:

张兆和对沈从文是从同情开始的,所以他们的感情是不对等的,至死,二人都不能投契。她解不了他内心的。「沈从文写文章很聪明,在爱情上却如他文章中的角色,懵懂,只是迷迷茫茫存着一片向往之情。他寻找外在的女神,却不是灵魂的知己,注定是悲剧。」

这让想到了《芳华》林丁丁和刘峰,刘峰是木匠的儿子,会打沙发,会修手表,心灵手巧,纯正的无产阶级。而林丁丁呢?来自上海的娇小姐,能歌善舞会谈琴,绝对的小资产阶级。

身份的不对等,让他们有代沟,林丁丁不懂刘峰,所以在刘峰怀着赤子之心向她表白后,她却举报了刘峰。

亦像极了沈从文和张兆和,即使沈从文的努力,成就了她和张兆和的婚姻。

「二人虽然最终团聚,但是因为出身、性格、趣味不同,摩擦也不断。沈从文为了收藏古董不惜花大价钱,还对朋友仗义疏财,张兆和却要为家计发愁,不由得气恼。张兆和是务实的性子,安家过日子,尽妻子的本分,而沈从文诗人的心性却需要激情,需要浪漫,需要灵魂上的相知相惜。爱情是诗意的,而亲情终归流于平淡。张兆和不能欣赏沈从文的才气,沈从文也不了解张兆和的本心。她不爱他,而他,爱的只是自己心中的一个幻影。所以,他的心开始往婚外寻找安慰。」

当婚姻生活归于平淡,围绕我们无非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门户不对等的情感,会被时间磨平。

而如今我们的社会亦有这样的事情,婚姻是两个家庭的事情,现今也不乏“凤凰女”,“凤凰男”这样的例子。

沈从文一生都没能让张兆和理解他对她的感情,文中说:他这一生果然是向空虚去说了,她从未听懂他对她的絮絮情语。

「直到沈从文去世,张兆和整理他的遗稿时,她才后悔莫及,她说:“太晚了!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不能发掘他、理解他,从各方面去帮助他,反而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到解决!悔之晚矣。”人生大抵如此,免不了龃龉,免不了矛盾,如果重新来过,也不过如此。或许,真是,爱不如懂。」

张兆和和沈从文的情感,真应了一句话:待他归于尘,她终于看见了他的真心。

读《纸短情长:十二位民国才子的深情往事》:信纸短薄,此情绵长


3灵魂伴侣,我怕自己的各种缺点,辱没了对手。我要的始终是同行者。

最初接触到鲁迅是在教科书里面,而我对他的认知总是局限在他是一个战士,是伟大作家,完美的圣人。

可其实不是这样的,从文中我了解到鲁迅和许广平,第一次看见了理想中的爱情。

面对许广平的热情,鲁迅是抵抗过的。

「但是鲁迅说:“异性,我是爱的,但我一向不敢,因为我自己明白各种缺点,深怕辱没了对手!”他矮小的身材、连绵的病体、内心的绝望,最重要的是家中有一个不能离婚的正室。这重重的阻隔——他是再也不相信自己会有爱情了,他的战斗是要成全大多数,而自己,还是算了吧。吃草也没关系,只要挤出来的是牛奶。虽一味坚强对抗,但内心的凄凉是可想而知的。」

他和许广平更多的时候是棋逢对手,原以为在这条路上设置了重重阻碍,能够阻止许广平的前进,可是却让鲁迅清晰的认识到许广平是他的精神伴侣。

在爱情的路上,只有对方的呼应才能体现你的爱。没有可爱的人,他的爱情只是无所附着罢了。他倔强的性格使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家中的妻是他所不爱的,他需要的是灵魂伴侣。徐志摩也说:“我将于茫茫人海中寻找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他的灵魂伴侣终究不是唯一,此类轻薄浮泛之人找个能谈笑风生,来往几句诗句的女子就够了,但鲁迅不是徐志摩,他的灵魂伴侣不应是呢喃软语、莺歌燕舞、流荡于社交界的名媛,而是应该能探入他深沉的内心的女子。鲁迅的内心有一种大悲哀,像深夜幽黑的崖底,一般女子望而却步。

她们的爱情甚至可以说没有爱情——她们的婚姻只是因为物质条件的相较,相依相识的习惯,长时间培养起来的感情而成就 ,但鲁迅需要的是精神伴侣。

长期的禁欲生涯以及现实主义者的清醒和绝望,时刻保持着战斗的思想,让他的内心十分凄凉。

唯有真正的精神伴侣,同行者,才能开解

伟人其实也是普通人,他是一个战士,但他不是僵尸,他也有情感,有思想,不是教科书里面冰冷僵硬的文字。

鲁迅和许广平的爱情更像是柏拉图式的爱情。

「1927年10月,鲁迅与许广平在上海同居。鲁迅那一年已经46岁,但沐浴在爱情中,意气风发。他们的爱情类似萨特与波伏瓦,是许广平主动订下的同居契约:“我们以为两性生活,是除了当事人之外,没有任何方面可以束缚,而彼此间在情投意合,以同事一样相待,相亲相敬,互相信任,就不必要有任何的俗套。我们不是一切的旧礼教都要打破吗?所以,假使彼此间某一方面不满意,绝不需要争吵,也用不着法律解决,我自己是准备着始终能自立谋生的,如果遇到没有同住在一起的必要,那么马上各走各的路……”何等气魄,又是何等自信。

他们的同居契约更像今天约束我们的婚姻法具体实行,平等自由。是真正的平等自由,不以谁依附谁过日子。

如果无法同行,大路敞开各走半边,爱情面前男女双方都是平等自由的,即使到了如今的社会依然适用,给那些总想靠着别人生活的人一个警醒,独立自由,我们才是一个完整的人。

读《纸短情长:十二位民国才子的深情往事》:信纸短薄,此情绵长


结语:梁实秋,沈从文,鲁迅当面对爱情时都喜欢写信,写诗。梁实秋的信是寄语一生一世,相濡以沫的爱语。沈从文的信确是寄语绝望寂寞渴求爱人懂得的泣语。鲁迅的信则是寄语心灵相通,相互依赖包容的心语。

这短短的信纸却记载着深深绵长的情意。《纸短情长》一书中我选了三位很有代表性的作家才子的婚姻爱情故事,其实他们的婚姻情感观像极了我们现今婚姻情感的观点,让我们能够从中得到启发,过好自己的婚姻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