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包容 幸福 ——疫情读《我们仨》有感

珍惜 包容 幸福


珍惜 包容 幸福

——疫情读《我们仨》有感

合上《我们仨》这本书,仍心有戚戚焉,抬头远眺,窗外雾蒙蒙的一片,如情绪欠佳的一位仙子,随手撒了一层云雾,恰似我低迷且有点伤痛的心情。
书中没有激情的表达,没有华丽的词藻,犹如一位老祖母在絮叨着他们一家平凡生活中相携相伴的温情及相继失散的悲伤。
从青丝到白发,从芳华到暮年,也许,先生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早已看破了红尘。所以,她的文字,总是克制与隐忍着自己的情感,只是波澜不惊的叙述。我却在这平平淡淡的叙述中,感悟到生活别样的滋味……

珍惜包容 幸福     ——疫情读《我们仨》有感

一、人的一生,注定是一场一场的告别,提醒我们学会珍惜。

1997年,杨绛,钱钟书失去了他们的爱女钱瑗,1998年,杨绛又失去了丈夫钱钟书。

在书的最后,杨绛先生说:“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样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我一人了……”

是呀,细想想,人的一生,注定是一场一场的告别。有时候,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即使有人会和你相伴雨季,走过一段年华,但终究会在新的渡口离散……谁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那么最好的生活状态就是:做好当下事,珍惜眼前人。

好好的活在当下,赏一朵花开,看一片云飘,携一缕阳光,品一脉书香……平静的享受生活的每一寸光阴,赋予它们绚烂的色彩。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一个人不懂如何去好好生活,还研究死干什么呢。你看,圣人对死亡都闭口不谈,我们普通人对死亡更讳莫如深了。

珍惜包容 幸福     ——疫情读《我们仨》有感

书中杨绛第一次感到特别悲痛欲绝的是:她的母亲在日军入侵时逃难路途中去世。当时杨绛在国外留学,那时她女儿才刚六个月大。“我自己才做了半年妈妈,就失去了自己的妈妈。”她悲苦的不知如何是好,唯有恸哭,钱钟书百般安慰,她只是拼命忍住。

等到后来他们失去女儿,她已无法啼哭。她写到:“我觉得我的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

亲人的离世会让人痛彻心扉,有些人的悄然离去却震撼我们的心灵。

珍惜包容 幸福     ——疫情读《我们仨》有感

庚子鼠年春节,疫情肆虐,宅在家中,我们每天都关注着疫情的进展,更悲痛着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离我们而去……

因感染新型冠状肺炎的刘智明院长,不幸离世。看着他的爱人跟着殡仪车奔跑,伸出手去,却再也抓住爱人的衣角,张大双眼,却怎么也留不住爱人的身影,那悲痛欲绝的样子,让我们痛哭流涕……

“吹哨人”李文亮,感染病毒后接受媒体采访说:“恢复后想上一线,不想当逃兵。”众多网友的祈福没能留住他在世上的脚步,遗憾悲痛袭击了我们。

彭银华医生,打算正月初八举行婚礼,办公抽屉里还放着没有来得及分发出的请柬,推迟的婚礼却永远也无法举行了。我们不由为之泪目……

珍惜包容 幸福     ——疫情读《我们仨》有感

读《我们仨》这本书,让我们学会珍惜骨肉至亲相守的岁月,珍惜相亲相爱的人度过的年华;读生活这部书,让我们更加珍惜岁月静好的生活,铭记那些替我们负重前行的人,珍惜他们无畏无惧的付出!

二,爱是慈悲,是忍耐,是包容。

《我们仨》这本书,花费笔墨最多的不是对生活困苦悲痛的描述,而是温馨快乐平淡琐碎的生活日常。杨绛先生一个人孤独的回忆他们仨曾经相守的过往,点点滴滴,抚慰着她孤寂的心。是呀,正如普希金的诗所言:“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同的年龄、经历、性格,读同一本书,会有不同的感悟。年轻人读此书,可能会嫌有点琐碎;个性张扬的人,读此书可能会嫌弃平淡;人到中年的我读此书,却从中体悟到淡然中的那片深情。

钱钟书分不清左右脚,拿筷子只会和小孩儿一样一把抓,不爱整洁,趁着杨绛出国,不铺床不收拾,得知她快回家时才赶忙整理……

钱钟书还会趁着杨绛睡着时在她脸上画花脸,谁知,杨绛的脸有点儿“”吃墨”,快洗破了还有淡淡的墨痕,吓得他再也不敢在她脸上乱画。还趁女儿睡着时,在她的肚皮上画画儿,(女儿很小时)……

可能一般人觉得钱老生活方面有点笨拙,有点憨憨的,可在杨绛的笔下及心中觉得他哪哪都是可爱的。

珍惜包容 幸福     ——疫情读《我们仨》有感

是呀,你看,爱有多深,包容就有多深。

这世上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完美的关系。但幸运的是。我们心中有爱,我们因心中的爱要学会包容我们所爱的人。

疫情期间,孩子们“停课不停学”。多少家庭上演这样的场景:不谈学习,母慈子孝;一谈学习,大吵大闹。父母们焦虑孩子的学习、生活、成长。恨不得让他们把什么事情都做到最好。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做父母的,唯有爱孩子,接纳孩子的不完美,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当然,父母要有善意的提醒,平和的沟通),不急不躁的成长,孩子也许才会进步的更快。

当然,这世上,也没有完美的婚姻。那些所有看似完美的婚姻,只不过是两个人互相关爱,互相包容,主动为对方做出改变,最终才磨合得越来越和谐罢了。

特别喜欢“静等花开”这个词语,你只需要给花儿恰当的阳光雨露,它就会自行成长,不经意间,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绚烂!

珍惜包容 幸福     ——疫情读《我们仨》有感

三,若精神契合,苦乐平淡,盛名平凡皆是幸福。

杨绛和钱钟书,一个是翻译家文学家,一个是学者大师,作家。他们曾在祖国风雨飘摇的那段岁月生活过,历经坎坷磨难,住过女儿的办公室,住过所谓的牛棚,住过潮湿阴暗没有暖气的房子,到了晚年,才在三里河寓所安定下来。但不论身处何种境地,他们都以读书为乐,不理会世俗的嘈杂,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平静的生活在他们自己设置的祥和世界里。他们患难与共,相扶相持,其乐融融,在书的第三部分“我一个人回忆我们仨”,杨绛先生的笔下,时光悠然而逝,岁月平缓流淌,虽然也有苦楚,但她的回忆中仿佛没有风雨,只洋溢着幸福。那种感觉,如冬日暖阳,柔柔的,温馨了人的心田,像淙淙溪水,清清的,唱着欢丽的歌。

钱钟书先生曾这样评价自己的妻子杨绛:“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这样精神契合,幸福生活的伴侣不止刻印在书中,在现实生活里也上演着。

珍惜包容 幸福     ——疫情读《我们仨》有感

钟南山和李少芬,一个是著名呼吸学专家,工程院院士;一位年轻时曾是全国篮球队队员,现在任中国篮球协会副主席。他们当时的婚礼没有婚纱钻戒,也没有鲜花美酒只有。简单的一张合影,一个不足十平方米的新房,放了一张桌子和两样简单的家具。他们相携相伴一路走来,有人这样评价说:在体育界,钟南山是成功女人李少芬背后的那个男人;在医学界,李少芬是成功男人钟南山背后的那个女人。他们因同样的兴趣爱好——喜欢运动而喜结良缘。你看,物质基础决定不了幸福的味道,精神世界的相通却能让人幸福满怀。

4月2日,李兰娟院士携团队回家,她的丈夫郑树森院士打着雨伞等候在机场。他瞒着妻子前来接机,只为穿过人海牵着她的手,给妻子一个惊喜。

珍惜包容 幸福     ——疫情读《我们仨》有感

还记得,李兰娟院士出发去武汉时,丈夫郑树森自己烧菜为妻子践行。(因为俩人都是专家,工作忙碌,很少自己在家做饭。)但只要对方需要,另一个就默默付出。

有网友说:最幸福的生活也许就是盛名之下,归于平淡。人生就是这般吧,无论在外是什么身份,有着怎样的光芒,面对另一半,你就是丈夫或妻子,这样的夫妻,生活过的才会简单而快乐。

“珍惜,包容,幸福” 这些最普通,最常用,最易懂的词语,有时也许需要我们一生来细细品味,品味它们带给我们那浓的化不开的感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