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千年犨城——張官營

(張海鵬)​ 張官營,位於河南省魯山縣東南部,東南與葉縣交界,北與平頂山市郊接壤。鎮域南北長東西窄,大部分為平原,南部邊緣地區為丘陵地貌,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有灰河、泥河、葦湖河、犨河四條河流。張官營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為中原地區歷史文化名鎮。


一、千年犨城,底蘊深厚


探尋:千年犨城——張官營

為張官營鎮西三公里前城村北的犨城遺址


據史料記載,張官營歷史可追溯至六千多年前,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張官營鎮西三公里的前城村就發現新石器早期遺址,出土有打製石器、陶片、鹿角、獸骨等。

進入到夏商時期,張官營所在區域隸屬犨國管理,但夏、商、西周時期缺少犨國的記載,在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可以看到應國南部有疇國,“犨”與“疇”同音,並且“疇”字指的是耕地之田,“犨”字指的是耕地之白牛,意思大致相同,所以犨和疇是同一地理名稱。

春秋初年鄭莊公爭霸,在攻滅應國時一併將犨國滅掉了,成為鄭國的犨邑。楚文王十二年(公元前678年),楚文王率師出南陽盆地東北伏牛山餘脈與桐柏山餘脈間隘口,佔領了原本屬於鄭國的滍水南北地區,史稱“封畛於汝”,新佔領的滍水南北區域就包括犨邑。魯昭公元年(公元前581年)冬,“楚公子圍使伯州犁城犨。”楚郟敖四年(公元前541年),令尹公子圍為發動政變而清除異己勢力,“使公子黑肱、太宰伯州犁城犨、櫟、郟,鄭人懼。”不久,公子圍果殺郟敖和伯州犁,自己登上王位,史稱“楚靈王”。公子黑肱、太宰伯州犁對犨城進行了擴築加固,傳留給後世,至今遺蹟尚可辨識。

經有關專家測量,古犨城為內外兩重,略呈東西長方形。外城東西約長1700米,南北寬約700米,面積約120萬平方米。內城大致是後來犨城寨的範圍,位於外城內略靠西,也呈東西長方形,東西長約500米,南北寬約300米,面積約15萬平方米。現紫金城村與營西村交界處有一塊瓦碴兒地,也屬於犨城遺址的一部分。


探尋:千年犨城——張官營

秦時南陽郡局部地圖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記載:“復讎、龐、長沙,楚之粟也;竟、澤、陵,楚之材也。”(讎即犨)可知,楚國所食之糧主靠“犨、龐、長沙”三大產糧基地供應,犨的糧食生產直接關係著楚國的糧食產量。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統一天下,秦始皇採納丞相李斯的建議,廢諸侯,設郡縣,分天下為36郡,此時犨縣屬於山東南部諸郡的南陽郡,是截至目前為止可考證的秦朝756個縣之一。

《漢書·高帝紀》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記載:“戰洛陽東,軍不利,從軒轅至陽城,收軍牛馬騎。六月,與南陽守齮戰犨東,破之。”劉邦受楚懷王孫心之命,西進攻秦,六月與南陽太守呂齮戰於犨東。呂齮大敗,劉邦乘勝圍南陽、逼武關。”犨東大捷後,秦南陽、丹水守將皆不戰而降,史稱“劉邦引兵而西,無不下者。”犨東之戰古戰場,據有關專家考證,就在今天的平頂山市魯山縣張官營鎮區所在地。


探尋:千年犨城——張官營

張官營鎮前城村屈原廟


《中國曆代天災人禍表》淮陽王更始元年(公元23年)記載:魯山大雨如注,兼大雷雨,屋瓦皆飛,滍川溢。正值昆陽之戰,沙河溺死者已數萬。犨地受災嚴重,犨水氾濫成災。《嘉慶·魯山縣誌》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年(公元26年)記載:東漢置犨縣,屬南陽郡。遣岑彭擊荊州群賊,下犨、葉等十餘城。《後漢書·延篤傳》漢桓帝永康元年(公元167年)記載:南陽犨縣人延篤遭黨錮之禍被禁錮,卒於家中,鄉里人把他的形貌繪在屈原廟裡。

這是中國正史記載最早的屈原廟。張官營轄區屈原廟所在地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坐落在張官營西前城村,該村出土有“屈原之寺碑”,可為佐證。第二種說法坐落在今張官營南楊孫莊村,該村現有樹齡2200年的古柏,鬱鬱蔥蔥,樹幹嶙峋。據村民楊全振講,古柏是屈原廟的遺物,兩千年來,村民世代相傳,並制定村規民約,保護柏樹。距屈原廟遺址不遠數里,有村名叫屈莊、閆(延)莊。兩村皆修立了屈原雕像,雖有分歧,但屈原廟就在犨城故地,是確鑿的事實。


探尋:千年犨城——張官營

張官營鎮前城村屈原廟供奉延篤與屈原像


由此,國內知名屈原研究專家學者提出“屈原故里魯山說”,中國政法大學中文系教授黃震雲在《屈原的故里魯山和江淮行跡田野調查》一文中提到“廟的前提是設在鄉邑,亦即食採故地,那麼史書記載有屈原廟的地方只有南陽犨水,當然屈原故里是南陽,沒有問題。……就此,屈原是魯山人,不僅有史書為證,也有方誌文物佐證,自是最真實不過的了。”因此,屈原故里在魯山,就在魯山的張官營鎮!


探尋:千年犨城——張官營

張官營鎮孫莊村屈原廟遺址前遺留下兩千年樹齡的大柏樹


兩晉時期,魯陽縣和犨縣同屬南陽國。隋代屬襄城郡,當時魯山縣約包含滍陽一帶的應國、滍水以南的犨縣和滍水以北的魯陽這三塊地方。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雉陽縣改名湛水縣。大業初改名為犨城縣,廢高陽縣、河山縣,併入犨城縣。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在原犨城縣境設滍陽縣。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廢魯州仍置二縣,滍陽、魯山。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廢滍陽縣入魯山縣。自此犨縣、犨邑的名字就消失在歷史的雲煙之中。在明清時期,犨城僅為村級單位。


二、安營紮寨,續寫歷史


探尋:千年犨城——張官營

張官營寨外北寨門樓上遺留下來的“同心寨”牌匾石碑


張官營地區脫離犨縣的管理之後一直隸屬魯山,後來有黃姓後裔在此建寨,所以稱黃家寨。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明太祖朱元璋親御都城左順門詔令指揮葛川:“伊王於明年出閣河南,你可先於(汝河流域)五百里地內屯墾,多種小麥,以便家口就食。”於是葛川奉命率領所部移師汝州、襄城、魯山、郟縣、葉縣等處,設置百戶二十,典儀所六,屯墾營盤七十二,墾種無主荒田,以其收穫物供給住在洛陽的伊王府。黃家寨周圍軍屯營盤比較集中,佔了七十二營盤的一半還多。在黃家寨轄區內就分佈著季官營、梁官營、洪營、陳營、吳營、大昊營、小吳營、老聶營、小聶營、小營、肖營,還有西鄰磙子營鄉的磙子營,東鄰葉縣任店鎮轄區內的郭營、王營、高營、宋營、灰河營、柳疙瘩營、汪營、千兵營、輝嶺營、史營、中旗營、劉旗營、尚武營、前營、後營、高旗營,及田莊鄉的段營、牛營、黃營等,據說這30多處營盤都歸黃家寨統管。

明嘉靖元年(1522年),黃家寨屬大寧鄉。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明將戚繼光平倭之後,勇立戰功的張姓營官受封在大寧鄉黃家寨駐軍屯田,所以黃家寨就改稱為張官營,張官營鎮原來的張姓祠堂前就留下楹聯:“徵倭記宗功,榮膺百戶家聲遠;屯田襲父職,延脈三川世澤長。”橫批:“犨河舊家”。


探尋:千年犨城——張官營

張官營寨外北寨牆遺留下來的砌牆石塊


清初黃家寨屬汝州餘屯裡。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巡撫梁肯堂奏魯山縣生員傅麟瑞,七世同居,子孫百五十餘人。乾隆皇帝龍顏大悅將“敦睦傳家”牌匾賜給“七世同居”的博家秀才傅麟瑞,以示表彰,同時還賜與《御製“七世同居”詩並序》。地方政府還在裡中央街建起“皇賜‘七世同居’石牌坊”一座,以供過往官民、客商瞻仰,可惜牌坊現已不存,據說,牌坊採用傳統榫卯結構,四根石柱下分別有一石獅子,形貌不一,四座石獅子下分別有和成人一般高的“故事”基座,其中一個故事名稱叫是“九狗等十”, 雕刻的是九條狗向遠處探望,只見不遠處是一條調皮的小狗,向九條狗的方向跑去,九條狗面前擺放著不少食物,原來是九條狗等著這條小狗一起食用,看見狗都如此團結,家族觀念極強。


探尋:千年犨城——張官營

張官營寨內寨牆遺留夯土


清嘉慶元年(1796年),屬簡裡。清咸豐十年(1860)年,張官營修築寨牆,定名為“同心寨”,石牆磚垛,高達兩丈。寨上週圍築九局(營壘),二十一棚(哨所),設有炮臺、磙木擂石。寨外約一丈處,又築圍牆,高五尺,兼有雙層寨壕,岸陡水深。清同治四年(1865年),清政府下令全縣各村鎮修築寨堡,實際上張官營寨早已修築,此次實為加固。

因為年代久遠,筆者僅是從長輩口中知道張官營寨一二事,湖畔居士所寫《張官營水路寨》對張官營水寨做了詳細的概述,他提到張官營的水寨可以用二壕、二河、三寨、八坑來概括。二壕是指環寨牆的兩道寨壕,形成高寨牆與深寨壕的防禦體系,既顯水韻之靈秀,又是防洪防匪的屏障,在寨牆底端開有門槽通道,與寨內河流貫通,使得寨內有活水流淌,在出現洪水或兵匪圍寨時,通過門槽放下木板閘關閉與寨外的溝通。二河是指與寨壕相連的兩條河,是寨壕水的主要來源。三寨是指張官營寨(雙寨牆後來僅剩一座)、劉寨、賈寨,三寨呈品字形佈局互為屏障。


探尋:千年犨城——張官營

張官營寨內寨牆下遺留磚砌下水通道


1949年後,寨門寨牆逐漸坍塌被毀,待到二十世紀末時,寨壕、寨牆基本上都被侵佔完了。筆者家前後兩條河就是原來的寨壕。八坑是指分佈在寨內的八個較大的坑。如營南的石頭坑、營北有毛家過道兒北的大坑、鎮政府西側的長坑等等。這些坑以及河道的存在,使得人們生活更加方便。張官營鎮特殊的水寨體系,體現了先民天人合一、人水和諧的理念,但張官營寨已不存,只能從歷史的遺蹟留下點滴憂傷。


三、農商貨賈,名聞中原


探尋:千年犨城——張官營

清末民國張官營鎮義心寶煙號計開票據,主要記載紅黃菸葉、紙菸價目等


張官營地處洛宛商道上,北通寶豐、汝州,南接方城,又恰在溝通葉縣、魯山兩座沙河沿岸縣城的車馬大道中段,自明朝中期商品經濟日趨繁榮以後,從這裡過往的商旅日增,信息通達,逐漸形成輻射方圓百里的商埠。到了清朝中後期,張官營的商業貿易仍然異常繁榮,客棧、油坊,藥鋪、染缸,各行各業應有盡有。最興盛的要屬菸葉種植及菸絲加工業。

魯山縣的菸葉加工史,可追溯到清朝中葉。因清廷貴族嗜煙所致,抽旱菸、水煙的習慣流入民間,曬菸相繼引入魯山沙河兩側。隨著當時商業振興,不但菸葉種植業得到發展,菸絲加工業也應運而生。1905年前後,菸絲作坊已遍佈縣城、張良鎮、張官營及其他較大村鎮,僅魯山城關,就有張、李、吳、袁四大作坊。所產菸絲,以白煙最優、黃煙次之、紅煙再次之。產品用馬糞紙包裝,土法印上標記,行銷國內數省。

1930年,烤煙由襄城縣傳入,因魯山地質、氣象條件優越、生產發展很快,到第二年就種植五千餘畝。這樣可就近為捲菸工業提供原料,再加上捲菸盈利較大,所以小菸廠發展迅速。1937年,楊村振華菸廠停辦,機器轉移到張官營,辦起了鴻昌菸廠。鴻昌的股東主要是張官營的付、李、楊三大家。經理是宋子貞、高有卿(二人均是山西晉城人),機師是陳根發(上海人),所產捲菸有三個牌號兩種,好煙“紅獅”(二十支裝)、次煙“飛機”和“愛美”(四十八支裝)。此菸廠規模較大,資金擁有三十二萬塊現洋,每天生產捲菸六箱,每箱一百條,每條二十五盒,共一萬五千盒。產品遠銷西安、四川等地。

1940年,鴻昌因分紅糾紛,分為兩個廠:一個是大東,另一個是元豐。大東和元豐為爭“紅獅”牌子,曾打官司一年有餘,結果是允許兩家都卷“紅獅”煙。分開後,大東廠經理是宋子貞,機師是陳根發,生產捲菸的牌子有“紅獅”、“三人”、“人頭狗”,其中“人頭狗”牌銷量最好。元豐菸廠的經理是史耀洲(山西人),機師是孫如賓,生產捲菸的牌號是“紅額”、“好樂”。這兩個菸廠,都增加到兩部機器,生產量相當可觀。同時,張官營還辦有新民菸廠,經理貿科亭(山西人),機師葉茂才,生產“公園”牌香菸,到1943年停產。大東、元豐兩廠一直辦到1947年10月魯山解放,菸廠才遷至下湯。

民國元年(1912年)2月12日農曆臘月二十五日,白郎、李郎率軍攻打張官營,以補糧餉。寨首付紹九修書向葉縣縣長溫少良求援。溫少良率兩連馬隊,策馬飛奔張官營,李朗戰死,白朗轉移。民國四年(1915年),張官營為汝州第七區,西轄虎營,東至東大營,南至摩天嶺,北至葦湖河。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日軍曾一度佔領魯山,在張官營設張官營鎮,下設保、甲。解放後,張官營鎮長期屬於魯山縣管轄。1958年稱張官營人民公社。1983年改鄉。1989年5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為張官營鎮建制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