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拿鴨翅“練手”縫針解讀工匠精神

他是一位從不買菜的43歲男性,卻因為工作的原因,成了菜市場裡的常客,對雞翅、鴨翅的價格門門清。每天,他都會抽出中午或晚上一個小時的時間,把雞翅或者鴨翅擺上手術檯,鍛鍊自己手指的靈活度、熟練度。這個媒體視角的故事有關廣州市第十二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袁士翔的工作日常,讀來讓人感到絕非尋常,只因其中最可貴的內核——“工匠精神”。

涵養工匠精神,往往把樹立德行放在提高技藝的前頭。工匠精神向來有一種不與功利主義同伍的傳統,卻又天然地親近勞動的快樂。傳統上的中國匠人尤其如此。袁士翔心懷仁術,手握誠實,心裡像是缺乏那種對工作投入與產出的精於計算。很少有人知道,這位每天在菜市場裡只挑一隻鴨翅買回來的中年大叔,其實很討厭肉腥味、血腥味。但這並不妨礙他在高倍顯微鏡下精益求精地對待技術,“甚至達到了痴迷的地步”。

匠頭條 | 從拿鴨翅“練手”縫針解讀工匠精神

涵養工匠精神,往往需要一種另類的較真,要進入一種“無我之境”。在1毫米的切口上,袁士翔要嚴格按照規定時間,“快準狠”地縫上十來針。他像是獨孤求敗的劍俠,寂寞而快樂。為了達到這種“快準狠”,他在朋友圈裡寫下了不少頗有意思的心得。在練習的冥想中,他把縫針看作“打乒乓球”,時刻想象著實戰場景來練習。他寫道,“動靜脈端側吻合,想進20分鐘還需要練習。”他又寫道,“看來左手的訓練應該加強,那樣可能就不需要11點方向的右手操作了。”

涵養工匠精神,往往需要久久為功的堅忍。為了應對各種隨時而來的各種手術,袁士翔必須始終保持自己的狀態,手不可以抖,靠的是每天的練習。而為了保持這樣的訓練,他在家裡、醫院宿舍各建了一個微型手術室,用“攝像機+大電視”的自創方法練習手眼協調。練習得多了,他對“練手”的材料也多了份另類的認識,便隨手記下,“鴨翅膀確實比較耐凍,血管彈性可以保持比較久。”

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在袁士翔的身體力行中,我們尤其看到了行動的力量。很多人的內心其實也有一把欣賞精益求精、鑽研細節、止於至善的精神標尺,只是常常抵不過“從眾”對“專注”的蠶食、“取巧”對“精益”的消解。工匠精神需要長時間的捨得與付出,要像袁士翔那樣轉化為一種長期不懈的行動和磨鍊。來源:大洋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