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貨幣“堰塞湖”

孫靚雯


疫情期間,各國央行都採取了寬鬆的貨幣政策,央媽也放水啦。錢放出來了,但是沒有流動起來,都在企業和個人賬上趴著,形成貨幣“堰塞湖”。貨幣政策應進一步觀察,而不是一味寬鬆。我們來看一下3月貨幣情況。

第一,貨幣確實多了。

貨幣發放達短期新高,貨幣MO增長10.8%(去年同期3.1%),M2增長10.10%(去年8.6%)。M2同比增速自從2017年4月跌入10%以內後,首次大幅提升,創近三年來新高。M0大幅增長表明基礎貨幣確實多放了,M2增速沒那麼大,表明貨幣乘數效應不顯著。

警惕貨幣“堰塞湖”

3月貨幣情況

第二,貨幣通過什麼渠道發的?

3月社會融資總量增長5.16萬億,增速11.5%。主要渠道是通過信貸、信用債和政府債三個渠道把錢放入經濟體,貨幣發行渠道基本順暢。貸款淨增3.04萬億,高出去年同期約1.1萬億元,信用債淨增1萬億,政府債淨增6363億。

第三,貨幣都流到哪裡去了?

貨幣變成了單位定期存款和居民儲蓄存款。企業定期同比增長1.27萬億,個人定期增長1.47萬億,均大大超過2月份。這表明由於國際疫情拐點尚未到來,經濟形勢尚不明朗,大量企業拿到錢後並沒有開展經濟活動,而是存入定期賬戶“持幣觀望”。

居民儲蓄增長,表明企事業單位大部分保持了工資的支付,但是個人拿到錢後因為都宅在家裡沒有進行消費,金融市場不確定性大風險高也沒進行投資。由此,貨幣“滯留”在準貨幣銀行賬上。這也是從M0到M2貨幣派生效應不大的原因。

警惕貨幣“堰塞湖”

2020年3月貨幣機構同比

第四,是否會陷入“流動性陷阱”?

2001年至2019年,M2的結構是儲蓄存款(佔比44.02%)、單位活期存款(佔比26.86%)、單位定期存款(佔比16.68%)、流通中的貨幣(佔比6.54%)、和其他存款(佔比5.87%)。3月份數據顯示,錢滯留在儲蓄存款和定期存款中,沒有有效轉化成企業經營使用的活期存款,形成貨幣堰塞湖。

這表明復工復產缺錢不是首要困難,而是實體經濟運轉存在問題,例如外貿企業訂單減少問題、產業鏈上下游不銜接等,需要相關部門盡力打通化解。否則,貨幣資金難以進入實體經濟運轉,有可能進入各種理財投資方式空轉。當下,仍應控制房地產價格暴漲,避免堰塞湖資金湧入該領域。

當然,資金從金融市場流向實體經濟存在一定時間差,市場需求恢復也是循序漸進的一個過程,因此,密切關注4月份單位活期存款的變化,就能看出穩步刺激消費和投資是否發揮作用,釋放的貨幣能否真正的流動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