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調,為人處世的大智慧

01

人的一生中不外乎兩件事:一是做人;二是做事。做人是一生中最難的,因為人和人不一樣,加上人的情緒變化和慾望張力不同,所以,沒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材可以學習;做事難,難在認清什麼是大事,什麼是小事,什麼是重要的事,什麼是次要的事,以及難從諸多矛盾和利益的交織中理出頭緒來。

最難的是做一名優秀的人,既要出人頭地,又不能過分顯山露水。所以智者們總結出來一些經驗,即把做人和做事分開來,做人低調,做事坦蕩。無論職場還是商場,低調謹慎,謙虛有禮總不會出大錯。今天我們看那些行為低調的人,都是平平安安的。低調,是為人處世的黃金法則。懂得低調的人,人生一般不會遇到大災禍,而且能得到更多人的尊重,受到人們的擁護。

低調做人,是一種智慧的處世方式。古往今來,多少英雄豪傑因此而取得了人生的大成功。所以古人總結出了“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等名言警句。一個人若真正瞭解了這些話語中的哲理,無論在什麼行業,都不會出現大的危機。

低調,是一種姿態。常言道:地低成海,人低成王。大地只有放低自己的腹部,才能聚集大量的水成海;人只有放低自己的姿態,才能贏得眾人的幫助取得成功。世間萬物都是由低到高,無論是參天大樹,還是高樓大廈,都是由低到高的,始終離不開自己的根基。

我們看社會上真正有本事的人,基本上都是低調的。相對低調做人,便是高調做事。但高調做事絕不等於到處張揚和炫耀,也不等於埋頭做事,而是應該有一個既定目標。一個人只有有了清晰的目標,才有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事業當中,成功的機率就會高,其人生必然是平安順利的。

高調做事的精髓是突出事情,隱去自己,追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境界。說白了,高調做事就是坦然做事,所做的事業是光明正大的,所以他大膽地做事,用不著鬼鬼祟祟,偷偷摸摸。但是,你只看到事情卻看不見人。這樣做事不僅可以激發人的志氣和潛能,而且還可以提升自己的品質和層次。

真主說:“有信仰的人們啊!如果你們中有人叛教,不久真主將以別的民眾代替他們,真主喜愛他們,他們也喜愛真主。他們對信士是謙恭的;對隱昧者是嚴厲的,他們為主道而奮鬥,不怕任何人的責備。這是真主的恩惠,他用來賞賜他所意欲的人。真主是寬大的,是全知的。”(5:54)


低調,為人處世的大智慧


生活中有個奇怪的現象,窮人怕別人說自己窮;富人怕別人說自己富;有本事的人怕別人高估了自己,沒本事的人卻怕別人低估了自己。其實,真正有本事的人,往往是深藏不露的,如高山不言,如靜水流深。真正的強者,往往在不動聲色中做好了一切,並在人生的低谷中能夠清晰地知道前進的方向。

據說有一年,北大開學的第一天,有一位新生來報名,在校門口因為行李太重,看到路旁一位校工模樣的老人,就讓這位老人幫自己看行禮,自己先拎了一些進去。這位老先生欣然答應,站在烈日下為這名新生守了半天的行李,直到這位新生全部轉完才微笑著離去。

幾天後,在開學典禮上,這名新生髮現主席臺上致詞的副校長,竟然是那位幫自己看行李的“老校工”,非常激動。這位“老校工”就是季羨林先生。季老先生在北大任職期間因穿著樸素,常常被人當成校工,可他從來不生氣,更不會給人解釋,總是不動聲色地幫助別人。

儘管季先生受到學界的普遍尊敬,擁有“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三項桂冠,但他為人卻非常低調。無論是著裝打扮,還是言談舉止,毫無“大師”的派頭。他在自己的書中這樣寫道:“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

像季先生這樣的國學大師,把一生的精力都花在了鑽研學問上,面對當之無愧的榮譽,他看得很淡,甚至認為假如沒有這些桂冠該有多好!這種品質是何等的可貴。正所謂“大盈若缺,大智若愚”,智慧的人永遠是低調的,從來不會炫耀自己,他們也因此而長久的保持著極高的聲譽。

“大智若愚”重在這個“若”字上。這一個“若”字,掩飾了自己的真實能力、才華、聲望、感情等。無論自己多麼優秀,外人看起來卻是笨拙的、普通的、平常的。這樣就從根本上預防了別人的嫉妒心理。這種甘為“愚鈍”、甘當“弱者”的低調心態,實際上是一種大智慧。不求爭先、不露真相,讓自己坦然、從容、平安地過一生。

尤其我們有信仰的人,更應該在低調中修煉自己、促進自己、發展自己和成就自己。低調既是教門的開始,也是教門最高的表現。低調做人無論在官場、商場,都是大智慧。“低調”二字看似平淡,實則是高深的處世謀略。所以,凡是低調的人,都是謙遜的人。那些取得一點成就趾高氣揚,不可一世的人,反而沒有什麼真才實學,也幹不成大事。

真正的大學者都是低調的,這並不是說他們只是為了保全自己,那麼理解就太膚淺了。他們懂得一個道理,一個人如果經常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講話撰文,慷慨激昂、言辭振振,把自己當作正義的化身,似乎別人都是醜陋的、罪惡的,普天之下只有自己是乾乾淨淨的,這就犯了一個大錯誤。人們不但感覺他的話語文章都是空洞的,甚至認為他的行為也是一種齷齪的表現。

所以,講信仰與功修的人,更應該抱著與大家交流與探討的態度,說出自己的觀點就行了,千萬不能表現出一幅“智者”“老師”“聖賢”的姿態。如果把自己標榜成天底下最虔誠的人,而別人都是愚頑分子,別人是什麼也不懂的罪人,那他的工作便不會有效果。因為凡是聽演講或讀文章的人,都是聰明人,也都是有教門基礎的人。其實那些徹底混蛋的人,沒有信仰根基的人,是不會聽這類演講的,也不會看這些文章。

所以,做學問的人低調,不只是為了美德那麼簡單,而是一種必備的能力。比如我這一篇主題講低調,就沒有多少人喜歡讀,因為它沒有娛樂性、故事性。倒是那些八卦文,雖說不靠譜,但卻能給讀者帶來歡樂,大多數人都喜歡讀。所以,越是字裡行間經訓多,正能量滿滿的文章,閱讀的人不會多,有些人看到標題就划過去了。

越是宣傳真理的人,越懂得放低姿態。我們看真正教門修養好的人,從來都不會高聲說話,平時講話非常謙和,口中很少出現絕對詞彙,也不輕易彰顯自己的德行。因為給人盡忠言其實是把雙刃劍,用得好,可以勸化別人,自己也會受益;用得不好,就會成為一把趕人的鞭子,把在門口徘徊或已經入門的人都趕跑了。


低調,為人處世的大智慧


02

早年讀《菜根譚》,對其中的一句話記憶很深刻:“鷹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攫人噬人手段處。故君子要聰明不露,才華不逞,才有肩鴻任鉅的力量。”意思是,猛禽蒼鷹在獵食前,盯著獵物一動不動,彷彿睡著了一樣;猛虎平時走路,慢吞吞的,彷彿生了病一樣,其實它們都是最厲害的角色。

生活中我們也經常見到,真正的強者總是韜光養晦,深藏不露,並且處處示弱。倒是那些弱者偏偏喜歡逞強。其實自古以來,真正的強者從來不會顯山露水,他們深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保留底牌的重要性。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場戰鬥,那些低調的人都是在暗處,在子彈夠不著的地方,所以能夠全身而退;而那些喜歡站在高處張望的人,會死得很慘。

尤其作為一名信士,謙卑低調是信仰的要求,也是我們的本色。無論說話走路,都是低調的,即便遇到無情的打擊、無端的挑釁,在有能力還手的情況下,依然保持克制忍耐。這種行為是真主喜悅的,能得到真主最豐厚的回賜。真主說:“至仁主的僕人是在大地上謙遜而行的;當無知者以惡言傷害他們的時候, 他們說:“祝你們平安!”(25:63)

低調,是一種善良。因為當別人每天只能喝粥的時候,你若在他的面前大談山珍海味、鮑魚龍蝦,那就是對別人的傷害。就算你想單純的分享,只要不合時宜,肯定會遭人非議。所以,低調就是不要讓你的幸福打擾到別人。藏好自己幸福的聲音,貴而不顯,華而不炫,這才是真正的信士。

三國時期文學家李康在其著作《運命論》中寫過這麼一句話:“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意思是,一棵樹木如果高過了整片森林,必然會被大風摧毀;一些石頭如果高出了河床,必然會受到水流的衝擊;一個人行事過於高調,難免會被周圍的人嫉妒和攻擊。

今天,無論你是誰,都要懂得“曲高者,和必寡”的道理。只有你低調,才有人願意走近你。當然,擁有一顆平凡的心,才不至於被外界的紛擾所幹擾,才能夠冷靜地分析當前局勢,才能夠務實地工作,這是成就大事最起碼的條件。

瞭解清朝歷史的人都知道張廷玉,他是三朝元老,在朝廷做官近50年,做了40年的宰相。他一生最大的特點就是低調。他的座右銘是:“萬言萬當,不如一默”。此語出自北宋黃庭堅的“百戰百勝,不如一忍;萬言萬當,不如一默”。其實不只是古代做官,今天我們做任何事情都一樣,謙卑低調是萬全之策。

不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上,面對比自己幸福、優秀的人,人們總會不自覺地心生羨慕,這是人之常情。但羨慕只是一陣子,時間稍微一長,就變成了嫉妒,嫉妒就會產生攻擊行為。這就是為什麼那些在網上炫富或秀恩愛的人,總會被人詬病或咒罵?就是因為他們高調炫耀,激起了某些人的厭惡情緒。而人在網絡上沒有身份的束縛,發言總是肆無忌憚的。

一個人不管多麼優秀,都要懂得審時度勢,低調做人。世界華人首富李嘉誠時常告誡自己的兒子:“保持低調,才能避免樹大招風”。無論你的實力多麼強,如果風頭出多了,也會讓你成為眾矢之的。低調是最好的自我保護。但是,低調不是壓抑自己的情緒,更不是懦弱。它是一種素養,一種謀略,一種善良,一種為人處世的大智慧。

《莊子·達生》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歷史故事,說周宣王喜歡鬥雞,他聽說紀渻子是個鬥雞高手,便請他來給自己訓練雞。十天後周宣王問紀渻子:“我的那隻雞訓練好了嗎?”紀渻子回答:“還不行!”,周宣王問:“為什麼?”紀渻子回答:“它現在表面上非常傲嬌,內在卻虛浮不堪,這種狀態上場肯定會失敗。”

又過了十天,周宣王派人來詢問:“現在那隻雞訓練得怎樣了?”紀渻子回答:“現在它聽見響聲就叫,看見影子就跳,還是太狂躁了。”又過了十天,周宣王派人再問,紀渻子依然是搖了搖頭說:“還是不行,現在它仍然鬥志昂揚,眼神銳利,鋒芒外露!”

周宣王只好耐心地等待,又過了十天,他派人去問,這次紀渻子平靜地說:“現在差不多了。即使別的雞怎樣挑釁,它看上去都不會有什麼變化,就像木雞一樣。這種狀態就可以接受挑戰了。想必別的雞沒有敢來應戰的,看到它就會掉頭跑!”

這個故事便是“呆若木雞”這個成語的典故。意思是雞隻有被馴成“木雞”一樣,才能成為鬥雞中的冠軍。以前我們看武俠小說,那些絕世高手大多都是木然沉斂,從不顯山不露水,甚至看起來有些弱不禁風的樣子。其實人家的功夫已經到了心中無招、手中無器的境界,就像《天龍八部》裡的掃地僧,以及那個從未出現過,卻名震天下的獨孤求敗一樣。

從古至今,真正的高手都是低調的。正好驗證了一句名言,世間最高深的智慧大多是沉默的。低調的人不會被外界的打擾自己的生活節奏,他們不疾不徐,能夠包容萬事萬物。常言道:稻熟低穗,人熟低聲。一個人走過的路越長,遇見的人越多,就越明白,低調是一個人最重要的修行。而不明白這個道理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會付出慘重的代價。

傳說孔子年輕時去拜見老子,剛一進門,就看到老子如同一棵枯樹,靜靜地站在院子裡。孔子被這一幕深深地震撼到了。因為在他眼中,此時的老子雖然沉默不語,卻浩瀚如淵,深不可測。

那次見面的臨別時,老子對孔子說:“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有智慧的商人,深藏財貨,外表看起來好像空無所有;一個有修養的君子,內藏道德,外表看起來有些愚鈍。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平靜和沉默,切忌驕傲和貪婪,誇誇其談。

風流不在談鋒盛,袖手無言味最長。一個人如果不懂得低調,有點學問便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未必是好事情。反而那些安靜沉默的人,處處低調的人,才是真正內心強大和富有智慧的,也能贏得人們的尊敬。

低調的人不招惹別人,所以也不會受他人的排擠,能專心致志地做自己的事情,這樣更容易取得成功。低調往往體現在人多處能夠做到多聽而少說。古人說:“多言為處世第一病。動不如靜,語不如默。”我們看天地萬物,無言則大則寬,則深邃。

低調是一個人信仰虔誠的表現,他知道真主的偉大和自己的渺小,所以,心中充滿了敬畏。低調也是中華文化智慧的結晶。老子說:“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如果說我們要把某一句傳統文化中的名言當作座右銘,這句話就足夠了。尤其對於從事文化事業的人,這是至理名言。要想高成,須先低就。

我們看歷史書籍,名人低調的故事很多。三國時的劉備,放下身段,三顧茅廬,連關羽和張飛都不理解他的做法。但他自己很清楚自己應該怎麼做,他處處低調,隱忍發奮,最終成就大業。從諸葛亮躬耕南陽,姜子牙垂釣渭水,越王勾踐,臥薪嚐膽,一直到近代的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個個都是低調的。尤其比爾蓋茨,自己的生活非常節儉,卻把省下的錢用作慈善事業,有些善舉連他的司機都不知道。

春秋戰國時期名醫扁鵲,是當時人們公認的神醫。有一次,齊國的國君要封他為“天下第一神醫”。而扁鵲卻堅辭不受,他還說了一個無懈可擊的理由。他說自己並非天下第一,原因是自己的兩個哥哥醫術都比自己高明。齊國國王大感不解,他說:既然你的兩個哥哥的醫術都在你之上,為何此二人名不見經傳?

他說:“我二哥扁雁能夠治大病於小恙,一個人的重大疾病只出現微小症狀之時,他就能診斷出來並及時根治。所以他只是在家鄉小有名氣。我大哥扁鴻的醫術更加出神入化,他能夠防病於未然,只要看人一眼就可判斷出他可能會得什麼大病,在其病發之前就告訴那個人如何預防,這樣就避免了一場大病。

所以,我大哥的本事,只有我們家裡人知道,連村裡人都不知道。只有我既不能治大病於小恙,又不能防病於未然,只有當看到一個人病入膏肓,才用藥治療。這時人們看到的是我“妙手回春”,其實,我的水平是最差的。所以,我的兩個哥哥雖然沒有多大的名氣,但他們才是真正的無名神醫,而我只是個名滿天下的普通醫生。

扁鵲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無論本事多大,都不要太把自己當回事。只有你不把自己太當回事,才不會產生驕傲自滿心理,才能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提高技藝。一個懂得低調的人,是一個真正懂得積蓄力量的人,低調能夠避免給別人留下太張揚的印象。這樣別人就不會討厭,願意與你合作,願意與你交往,願意成為你的朋友。


低調,為人處世的大智慧


03

低調並非無能,示弱並非軟弱。如今這個時代人人都在張揚個性,就像裝上了火藥、打了雞血似的。恨不得把自己裝成超人。真正的強者在示弱,弱者卻在那裡逞強。學會示弱,以柔克剛,我們的人生才會碩果累累。放下架子,降低姿態,低調做人,我們才能擁有謙遜的美德。

今天我們說低調,更多的是指收斂鋒芒,不做無謂的爭辯。正如高僧寒山和拾得那段非常有名的對話,寒山問:“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如何處之乎?”拾得答:“你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幾十年前有些人批鬥阿訇、拆寺、燒經、各種積極的表現,張狂得不得了,可是後來呢,他們的結局大家都很清楚。這些事才過去幾十年,有些人就完全忘了,新一輪“表現”又開始上演。當然,結果也是一樣的。實踐證明,趨炎附勢的小人一定會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永遠被後人唾棄。那些被冤枉,被壓迫,被欺辱的人中有真正的英雄,他們的英名會永載史冊。

王陽明善用兵法,曾經功績卓越,他在《陳言邊務疏》中寫道:“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或捐棄牛馬而偽逃,或掩匿精悍以示弱,或詐潰而埋伏,或潛軍而請和,是皆誘我以利也。”長期以來,這四句話被稱為王陽明的“示弱四訣”,成為王陽明兵法的精髓。

王陽明的這個“錦囊妙計”在今天依然有實用價值。當你遇到強大的對手時,不要跟他硬碰硬,要麼隱藏實力示弱,要麼假裝失敗而埋伏,要麼隱藏實力去假裝求和。這種戰術成本低、效率高、勝算大,不論是剿滅山匪,還是平叛寧王,王陽明都是在示弱,然後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老子說:“大屈若直,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那些真正雄辯善言的人,往往都是沉默木訥的。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那些胸有成竹的大學者,在人群中發光但不刺眼,安靜低調但卻有力量。這便是古人所說的“敏於思,勤於行,訥於言”。

人們在取得成就的時候,總會忍不住想要告訴別人,甚至渲染一下自己有多麼厲害,總想把自己的能耐全部展示出來。殊不知,你的成績是你自己的,與別人何干?你引以為榮的成績,與某某高官合了影等,顯示給別人看,說給別人聽,只會傷害那些能力有限的人。輕則讓別人徒悲傷,重則引起他們的嫉妒懷恨,早晚會給你使絆子。

大山不言自己的高度,巍峨入雲;大地不言自己的厚度,滋養萬物;大海不說自己的寬度,一望無際。真正厲害的人,總是低頭走路,他們根本不懈炫耀自己,而是用自己巨大的成績,令人心服口服;幾乎所有厲害的人物,平時都會裝作普普通通的人。

而那些總想表達自己的人,別人一眼就看穿了,所以,根本沒有施展的機會。甚至,別人會因此而發現他的弱點在哪裡,利用他、控制他。有些話儘管是真理,但也不是在什麼場合都可以說;有些本事確實是自己的技能,但也不是什麼場合都要施展。就像一件價值連城的寶貝,一定要放對地方,才能體現它的價值一樣。

一個沒有故事的人,往往喜歡講故事。而那些真正有故事的人,卻在人群中靜靜地聆聽。他們懂得有些話應止於唇齒,有些事適合永埋心裡。古人云:“道有道法,行有行規。”為人處世也一樣,用低調平和的心態去對待人和事,更容易做成事。因為低調做人是跨進成功之門的鑰匙。

由於“低調”是個新詞彙,最近幾年在網絡上流行開來的,所以我們在經典中找不到完全對應的單詞,但是,經典中卻有很多這樣的教誨,告誡我們為人處世應該低調。真主說:“你不要驕傲自滿地在大地上行走,你絕不能把大地踏穿,絕不能與山比高。”(17:3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