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木德》--智慧與金錢是統一的

《塔木德》--智慧與金錢是統一的

生活困苦之餘,不得不變賣物品以度日,你應該先賣金子、寶石、房子和土地,到最後一刻,仍然不可以出售任何書本。
——《塔木德》
你若問猶太人:人最重要的是什麼?答案一定是知識。
知識在猶太人裡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善於教子的猶太母親常常會問孩子一個問題:“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燒燬,財產被搶光,你將會帶著什麼東西逃跑呢?”
這個問題滿含著猶太人悲慘的血淚史。
大多數孩子回答的是“錢”或者“鑽石”。
母親進一步問:“有一種沒有形狀,沒有顏色,沒有氣味的東西,你知道是什麼嗎?”
孩子們回答不出來,母親就說:“孩子,你們應該帶走的東西不是錢,也不是鑽石,而是知識。因為知識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只要你還活著,知識就永遠跟隨著你,無論逃到什麼地方都不會失去它。”
此外,猶太眾多的法典中也不厭其煩地講述了知識、智慧、讀書、學習的重要:“一個人在旅途中,如果發覺一本故鄉人未曾見過的書,他一定會買下這本書,帶回家與故鄉人共享。”


“生活困苦之餘,不得不變賣物品以度日,你應該先賣金子、寶石、房子和土地,到最後一刻,仍然不可以出售任何書本。”
“即使是敵人,當他向你借書的時候,你也要借給他,否則,你將成為知識的敵人。”
“把書本當作你的朋友,把書架當作你的庭園!你應該為書本的美而喜悅,採其果實,摘其花朵。”
公元1736年,拉脫維亞的猶太區域制訂了一項法律,規定當有人來借書時,不把書借給他的人都要課以罰金。
另外,猶太家庭有一個代代相傳的傳統,書櫥必須放在床頭,不可放在床尾。對書本的不敬是絕不允許的。
在猶太社會中,每個人都認為學者遠比國王偉大,學者才是人們尊敬的中心。可見猶太人多麼注重知識。而很多民族都把王侯、貴族、軍人或商人的地位放在學者之上。
猶太人如此注重知識,但他們更看重智慧。所以,他們又把僅有知識而沒有智慧的人比喻為“揹著很多書本的驢子”,這種驢子很難派上大用場。
知識必須用在好的方面,否則有害於人。
知識是為了磨鍊智慧而存在的。吃書而食古不化,等於把書放在櫥中沒有翻看,徒然浪費而已。

有許多極具智慧的人卻並沒有讀太多的書,沒有積攢太多的知識的作用,但他們照樣受人尊敬。
當一個年輕的學生逐漸積累知識,發揮知識的作用,培養洞察力,並且開始瞭解到一個人必須謙虛時,他就可以被稱為“赫裡姆”(能使用智慧的人)。學識和謙虛同樣重要。
一個人如果認為自己是幸福的,那他一定就是幸福的,但一個人如果認為自己是聰明的,那麼他一定是個愚蠢的人。因為葡萄長得愈豐碩就愈會低下頭來,同樣,愈有智慧的人便會愈謙虛。大多數人認為他很有智慧時,便被稱為“塔爾萊特?赫裡姆”(精通猶太法律的人)。這種人不必繳稅,因為大家認為他已付出許多心力,對社會有了莫大的貢獻。
“赫裡姆和有錢的人誰偉大?當然是赫裡姆了,因為赫裡姆知道金錢的可貴,但有錢人卻不知道赫裡姆的可貴”。
◇ 智慧比財富更重要
猶太人追求以智慧賺錢,智慧與金錢的同在與統一使猶太商人成了最有智慧的商人,使猶太生意經成了智慧的生意經:猶太生意經是讓人在做生意的過程中越做越聰明而不是越做越迷失的生意經。
猶太人是一個酷愛智慧的民族,猶太商人也是極擅長以智取勝的商人。其他不說,在實業界中專執金融這個牛耳就足以證明這一點。不過智慧這個詞也屬於模糊概念,範圍極大,定義又不清,到底什麼是智慧,人們可能各有各的說法。那麼在猶太商人看來,什麼是智慧呢?

猶太人有一則笑話,談的是智慧與財富的關係。兩位拉比在交談:“智慧與金錢,哪一樣更重要?”“當然是智慧更重要。”“既然如此,有智慧的人為何要為富人做事呢?而富人卻不為有智慧的人做事。大家都看到,學者、哲學家老是在討好富人,而富人卻對有智慧的人露出狂態。”
“這很簡單。有智慧的人知道金錢的價值,而富人卻不懂得智慧的重要呀。”
拉比即為猶太教教士,也是猶太人生活等一切方面的“教師”,經常被作為智者的同義詞。所以,這則笑話實際上也就是“智者說智”。
拉比的說法不能說沒有道理,知道金錢的價值,才會去為富人做事;而不知道智慧的價值,才會在智者面前露出狂態。但笑話明顯的調侃意味又體現在哪裡呢?就體現在這個內在悖謬之上。
有智慧的人既然知道金錢的價值,為何不能運用自己的智慧去獲得金錢呢?知道金錢的價值,但卻只會靠為富人效力而獲得一點帶“嗟來之食”味道的酬勞,這樣的智慧又有什麼用,又稱得上什麼智慧呢?所以,學者、哲學家的智慧或許也可以稱做智慧,但不是真正的智慧,因為他同他知道其價值並甘願為其做奴僕的金錢無緣。在金錢的狂態面前俯首帖耳的智慧,是不可能比金錢重要的。

相反,富人沒有學者之類的智慧,但他卻能駕馭金錢,卻有聚斂金錢的智慧,有通過金錢去役使學者智慧的智慧。這才是真正的智慧。有了這種智慧。沒錢可以變成有錢,沒有“智慧”可以變成有“智慧”,這樣的智慧不是比金錢,同時也比“智慧”更重要嗎?
不過,這樣一來,金錢又成了智慧的尺度。金錢又變得比智慧更為重要了。其實,兩者並不矛盾:活的錢即能不斷生利的錢,比死的智慧即不能生錢的智慧重要;但活的智慧即能夠生錢的智慧,則比死的錢即單純的財富——不能生錢的錢——重要。那麼,活的智慧與活的錢相比哪一樣重要呢?無論從這則笑話的演繹還是從猶太商人實際經營活動的歸納,我們都只能得出一個關於猶太人的賺錢術答案:智慧只有化入金錢之中,才是活的智慧,錢只有化入了智慧之後,才是活的錢;活的智慧和活的錢難分伯仲,因為它們本來就是一回事,它們同樣都是智慧與錢的圓滿結合。
◇ 知識是別人搶不走的聚寶盆
猶太商人非常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培根),他們認為,沒有知識的商人不算真正的商人,而既然你不是真正的商人,我就沒必要和你做生意。他們最看不起沒文化的商人,而猶太商人絕大部分學識淵博、頭腦靈敏,他們相信,知識就是致富的力量!通俗地講,猶太人希望自己胸中有墨,這樣才能黃金萬兩。

大多數猶太商人看起來更像學者,他們學識淵博,風度儒雅,身上普遍透著一股書卷氣。這並非因為猶太商人都有高學歷,都在學校學習過許多年(事實上,老一輩的許多猶太商人因各種原因多半沒受過多少正規學校教育),而是因為猶太民族的學習傳統和鑽研習慣。因數千年沒有家園四處漂泊的特殊經歷,猶太人對學習以及知識重要性的認識要比一般民族早熟得多,他們早就將之上升到“資本”、“資產”的高度,將之比作“搶不掉而又可以隨身帶走的聚寶盆”。
認識到知識的價值,猶太人對知識表現出無比的敬重,被猶太人稱為生活聖經的《塔木德》中說:寧可變賣所有的東西,也要把女兒嫁給學者;為了要得學者的女兒,就是喪失所有的一切也無所謂。對學者的敬重其實就是對知識的敬重。猶太人從小就把學習知識、鑽研學問當作畢生的義務,久之,這便成了個人的習慣,民族的傳統。
猶太民族在這樣一種宗教影響和文化氛圍薰陶下,全民和學習蔚然成風。儘管早期的猶太民族的學習主要以神學研究為取向,涉及知識面十分狹窄,但後來隨著猶太民族受迫害流散於世界各地,他們的學習很快擴展到吸納世界各國的文明成果的範圍。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勤學苦研的傳統從未中斷,這就使猶太人特別是猶太中青年在調節其心理,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激發求生存、謀發展的創造力上,具有了更大的能量。

正是這種傳統的繼承,使猶太人不管流散到哪裡,其民族的文化整體素質都比別的民族要高。以美國為例,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金融、商業、教育、醫學、法律等高文化行業從業人員中,美籍猶太男子佔70%、女子佔40%。其中,在最為靈巧、收入最高的兩大職業醫生和律師中(他們要求文化素質要特別高),猶太人所佔的比例最高。20世紀70年代,美國共有3萬多名猶太醫生,佔美國私人開業醫生總數的14%;另外有10萬名律師,佔美國總律師數的20%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