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微結構機械加工技術(Surface micromachining)

諾鉑智造:表面微結構機械加工技術(Surface micromachining),最近接觸了一個新的加工技術名詞,對這個瞭解比較少,查閱網絡相關資料也比較少,在別的地方看到了這樣一篇文章,給大家分享一下。

表面微結構機械加工技術的定義

利用黃光微影、摻雜技術、蝕刻技術、薄膜成長等半導體制程技術,在硅晶圓「表面」製作機械元件稱為「表面微機械加工技術(Surface micromachining)」,通常只能製作很淺的表面元件,元件的厚度小於5μm(微米),因此這種元件只能承受較小的機械力量,如果承受較大的機械力量可能會折斷或變形。表面微機械加工技術可以應用在許多MEMS元件的製作,例如:數位光源處理器(DLP)、重力加速度感測器(G sensor)、微加速度計(Micro accelerometer)、等元件。

表面微機械加工結構

厚度小於1μm的元件稱為「薄膜(Thin film)」,而厚度大於1μm的元件稱為「厚膜(Thick film)」,薄膜通常使用在電子元件,因為電子元件不需要承受任何機械力量,但是MEMS元件通常都是機械元件,必須承受較大的機械力量,因此大多使用厚膜來製作。其實薄膜與厚薄的製作方式完全相同,只要使用半導體制程的「薄膜成長技術」將薄膜長得厚一點即可。<圖4-3(a)>是使用表面微機械加工技術所製作的「懸臂樑(Cantilever)」,懸臂樑是機械工程上所使用的結構,必須具有機械強度,可以單獨騰空形成類似橫樑的構造;<圖4-3(b)>是使用表面微機械加工技術所製作可以翻轉的「微鏡面(Micro mirror)」。科技臺灣www.hightech.tw

表面微結構機械加工技術(Surface micromachining)

<圖4-3>使用表面微機械加工技術所製作的元件。

數據源:Stephan T. Koev et al.,Lab on a Chip,7,103(2007)、www.sandia.gov。

表面微機械加工技術

表面微機械加工技術的製作流程如<圖4-4>所示,包括製作犧牲層、製作構造層、移除犧牲層等三大步驟:

>製作犧牲層:在硅晶圓的表面先以厚膜技術成長一層氧化硅,如<圖4-4(a)>所示;接著使用黃光微影進行圖形轉移,包括:光阻塗布、光罩曝光、化學顯影、蝕刻技術,將不需要區域的氧化硅去除,如<圖4-4(b)與(c)>所示;最後再將光阻去除,如<圖4-4(d)>所示。

>製作構造層:接著以厚膜技術成長一層多晶硅,如<圖4-4(e)>所示;再使用黃光微影進行圖形轉移,包括:光阻塗布、光罩曝光、化學顯影、蝕刻技術,將不需要區域的多晶硅去除,如<圖4-4(f)與(g)>所示;再將光阻去除,如<圖4-4(h)>所示。

>移除犧牲層:將完成的MEMS元件放入化學藥品(氫氟酸水溶液)中,將犧牲層氧化硅溶解掉,最後得到如<圖4-4(i)>的立體構造。

表面微結構機械加工技術(Surface micromachining)

<圖4-4>表面微機械加工技術的製作流程。

數據源:www.swri.org。

由於一般MEMS元件都是使用氧化硅製作犧牲層,因此都是使用「氫氟酸水溶液」來溶解氧化硅。<圖4-4>中可以看出構造層是由「多晶硅(Poly silicon)」形成,,主要是由於多晶硅硬度較高,容易形成具有機械強度的微懸臂立體結構,所謂「構造層」就是最後要保留下來的機械構造部分;而犧牲層是由「氧化硅(Silicon oxide)」形成,所謂「犧牲層」就是最後要使用化學藥品犧牲去掉的部分。科技臺灣www.hightech.tw

【注意】多晶硅與氧化硅

>多晶硅(Poly silicon):在電子元件中通常用來取代MOS閘極上方的金屬製作「導電層」,但是在MEMS元件中通常用來製作「構造層」。

>氧化硅(Silicon oxide):在電子元件中通常用來製作「絕緣層」,但是在MEMS元件中通常用來製作「犧牲層」。

表面微結構機械加工技術(Surface micromachining)

本文轉載自 http://www.hightech.tw/index.php/2012-06-06-14-12-38/19-mems-nanotechnology/415-surface-micromachini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