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之不去的記憶(15):嶺東煤礦——黑龍江雙鴨山礦務局百年紀實

主編:於耀森

1950年5月27日,嶺東辦事處根據雙鴨山礦務局第40號通令《關於坑口行政組織改革的決定》,將6個自然坑改為3個行政坑,每坑設正坑長1人,副坑長4人。1953年經東北煤礦管理局、雙鴨山礦務局批准,中共嶺東黨總支改為中共嶺東分黨委。當時,礦機關設20個股辦(包括工會、分團委),生產和輔助單位5個。1954年根據雙鴨山礦務局決定,嶺東辦事處將行政坑變為井。1956年,經東北煤礦管理局批准,將嶺東辦事處改稱為嶺東煤礦,中共嶺東分黨委,改稱為中共嶺東煤礦黨委,為縣團級建置。此時,處級幹部任免權歸東北煤礦管理局,科級幹部任免權歸雙鴨山礦務局,全礦有幹部489人,其中處級5人,科級39人,工程技術人員76人,文教衛生人員37人,其他管理幹部83人。礦機關設21個部、委、辦、科,實行礦井兩級管理。

1957年至1958年,隨著全民整風運動和大躍進運動的掀起,嶺東煤礦管理體制又有變化,將生產技術科、建設科、煤質科合併為技建科,併成立整風辦公室(臨時機構)。機關科室由16個縮減成12個。在整風期間,推廣慶華工具廠“兩參一改三結合”經驗,改革企業管理體制,取消段級管理,建立生產管理小組,工人直接參加生產管理。1958年11月7日,召開的嶺東煤礦首屆黨員代表大會,作出關於加強黨的“一元化”領導的決定。至此,嶺東煤礦重大決策權、幹部任免權統歸黨委。

1959年3月,繼雙鴨山人民公社成立後,嶺東地區成立政企合一的嶺東經濟區。由煤礦、政府、農業、財糧貿、文教衛生等組成,工農商學街道組成一體,隸屬雙鴨山市人民公社。

此管理機構保持兩年多,因領導體制變革,生產管理系統由礦井兩級管理變成礦、區、井三級管理。機關計有30個部、委、辦、科,達到有史以來最多的時期。基層單位有7個生產井及5個輔助生產單位。

1961年12月嶺東分社(經濟區)解散,恢復“嶺東煤礦”原稱。

1964年學習解放軍經驗,嶺東煤礦成立政治處,遂將政工部門的部、委、辦改稱政治處辦公室、組織科、宣傳科、監察科。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開始。隨著運動逐步深入,1967年4月,取消機關科室,成立4個委員會,1個辦公室。即:政治工作委員會(設組織組、宣傳組、文教組、保衛組),生產委員會(設生產技術組、經營管理組、綜合組、機電組),武裝委員會,群眾工作委員會(設紅衛兵組、工會組、共青團組、婦聯組),辦公室(下設秘書組、文秘檔案組、工會組、信訪組、衛生組)。

1967年6月14日,經雙鴨山市革命委員會批准,嶺東煤礦於1967年6月21日,成立礦革命委員會。同年解放軍某部隊組成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管制委員會,進駐嶺東煤礦,付秀中、李樹奎分別任主任、副主任。9月,礦屬各單位相繼成立革命委員會。

嶺東煤礦革命委員會成立後,由幹部代表、解放軍代表、群眾代表三結合組成礦級領導班子。此時軍管會統攬黨、政、財、文大權。礦機關體制亦由原4個委員會,1個辦公室變為四組、一辦、二個委員會,共計下轄二十七個組。

1967年,礦屬各單位又改稱為軍事化的營、連、排建置,一直延續到1969年。

1970年3月,第二次政企合一,成立嶺東區革命委員會。時隔二年,1971年12月礦、區再次分家。恢復嶺東煤礦革命委員會之稱。1972年10月,撤銷嶺東煤礦生產指揮部,成立政治處。同年撤銷礦屬各單位革命委員會。

1978年8月礦務局根據省委龍發[1978]34號文件精神,撤銷嶺東煤礦革命委員會,恢復嶺東煤礦原稱及行政領導名稱。

1979年,幹部科併入組織科,5月撤銷政治處。

揮之不去的記憶(15):嶺東煤礦——黑龍江雙鴨山礦務局百年紀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