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懷遠方的詩和田野,卻沉淪眼前苟且!“人生沼澤地”如何脫身?

林超是80後的典型代表。他即將步入中年,到了該成家的年紀卻不願買房結婚,到了該立業的年紀卻討厭自己不溫不火的工作。他的內心始終有一個聲音在吶喊:“這不是我想要的人生!”他非常想辭職,但只是“想想”,久久邁不出這一步。

林超看不慣 “拜金”、“勢利”的社會,看不慣深諳官場規則的老同學,苦於親戚的“目光短淺“,更無法違逆家人的願望。其實他更看不慣的是自己,不滿現狀卻又不敢打破現狀的這個自己!——可以說,他深陷在“人生沼澤地”裡,越是掙扎,就越陷越深。


心懷遠方的詩和田野,卻沉淪眼前苟且!“人生沼澤地”如何脫身?

看了這一段故事,也許你會覺得感覺如此相似。這種“曾經心有遠方的詩歌和田野,如今卻沉淪眼前的苟且”的模樣,不正是自己嗎?

我們曾經高喊著“視金錢如糞土”,如今不得不“為五斗米折腰”。一想到每月的房貸、車貸、消費貸,孩子的尿布、奶粉、補習班——誰不是在彎著腰掙錢?

曾經看不起“走動關係”的人,如今看見好學校進不去,好醫院沒床位,好工作得不到,立馬恨不得自己情商爆表、人模人樣,到處都“有關係”能用上!

誰的心裡不曾一次一次吶喊“這不是我想要的人生?”當這樣的聲音越來越大,越來越多,你就陷入了可怕的“人生沼澤地”,深陷著、痛苦著,難以自拔。


心懷遠方的詩和田野,卻沉淪眼前苟且!“人生沼澤地”如何脫身?

可是,你知道自己想要過的到底是什麼樣的人生嗎?

有人會說,我希望有很多錢,周遊世界。

有人會說,我要做我自己喜歡的事情,想工作就工作,不想工作就宅著或者出去玩!

有人可能會說,我想自己創業,再也不要朝九晚五打卡上班!

打住!——

這真的是你想要的人生嗎?還是進入了另一個怪圈?有錢人、周遊世界、自由職業、創業者等等,聽起來是不是特別耳熟,好像每個人都在這麼想!不是嗎?可怕的是,你以為自己跳出了被綁架的人生,事實上,又進入了另一種被綁架的狀態。


心懷遠方的詩和田野,卻沉淪眼前苟且!“人生沼澤地”如何脫身?

如何聽見自己真正內心的聲音?

有一名很厲害的大師叫西蒙·斯涅克,他提出了一個黃金圈理論(The Golden Circle)。這個理論模型中,不論是什麼事,都可以將其組成部分歸類為“what”(什麼)、“how”(怎麼做)以及“why”(為什麼)三種。

通常我們的思維模式是,遇到問題,先想著這是什麼問題呢?然後再想著,我應該怎麼做?最後再思考為什麼要這麼做,或者為什麼不這麼做?有的人可能直接省略了WHY的環節,永遠不會去想為什麼。

這個黃金圈理論的核心觀點是,要把“為什麼”放在第一位。著名的蘋果公司就是用黃金圈理論創造了手機的銷售奇蹟的。他們先給客戶建立了一個理念why:蘋果公司的所有努力,都是為了突破和創新。因此,簡單和精美是我們共同的追求——然後描述蘋果產品的設計是如何實現簡單精美這個追求的,HOW——最後告訴你,這款手機就是一個很好的產品what,你一定要買。

我再來舉個例子:今天你逛街,看中了一款最新的手機。手機價格有點小貴,自己的手機也還沒有淘汰,還可以用。但是你就是很喜歡很想買。於是你非常糾結:到底要不要買呢?

這時候,有人會拿出硬幣拋向天空,正面買,反面不買。哈哈,這不能解決根本問題。而有的人通常第一反應想的是,我要買手機(what),但是有點貴,我應該怎麼做(how)才能攢夠錢買下它呢?接下來的行為就是攢很長時間的錢,攢夠了,再來買。

而更高級更有效的思考方式是:我為什麼會這麼想要買下它(why),因為一時衝動?視覺吸引?廣告效應?舊手機壞了?更好的操作體驗?。。。如果是因為手機壞了,而我需要使用手機,那麼就去買吧!但如果是因為被一時的廣告吸引,通過這樣的思考——嗯,我已經明白自己為什麼這麼想買它了,也許現在並不是我購買的最好時機——於是你放棄了買它,成功阻止了自己的衝動消費。

買東西如是,人生亦然。

Why:為什麼我一直覺得這不是我想要的人生?我為什麼而活呢?(找到自己內心的聲音)

How:我怎樣才能做到為“內心的聲音”而活呢?

What:為此,我需要做1、2、3、4、5這些事情來完成。

看,如果林超能夠從糾結的“人生沼澤地”中拽著自己的頭髮把自己拔起來,想清楚黃金圈的why,他也許就不會如此憋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