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最大的區別是?慢思考,快行動!還不具備這能力就out啦

遇到事兒,思考和行動這兩個能力真的太重要了。想去做的事情,要思考為什麼做、怎麼做、具體做什麼,尤其是在如今信息爆炸的快節奏時代,思考的能力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完成任務。然而思考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人與人最大的區別也是思考能力的區別。

人與人最大的區別是?慢思考,快行動!還不具備這能力就out啦

丹尼爾·卡尼曼寫過一本書《思考,快與慢》,是行為經濟學理論的經典著作。

丹尼爾·卡尼曼告訴我們,在人類的大腦中,有兩個系統,一個系統走直覺路線,它老指揮你快速做決定,我們稱之為快思考;另一個系統走博學路線,所以它經常故作高深,假裝不在,我們稱之為慢思考。前者是依賴直覺的、無意識的思考系統,後者是需要主動控制的、有意識進行的思考系統。在人類的決策行為中,由於慢思考系統的懶惰,很多時候會由快思考系統佔據主導。而快思考的直覺存在很多缺陷,容易導致種種偏見和失誤。

怎樣才能讓我們少“上當”呢?

我們應該有意識的地用慢思考系統去彌補,提高決策質量。去練習慢思考、深度思考。一個人在進行深度思考時,他會檢驗基本假設、核心觀點和相關知識,並找出明顯不相關的信息之間的聯繫。

波士頓諮詢集團紐約辦事處董事總經理馬丁·裡夫斯(Martin Reeves)根據與多位知名企業家談話後,與同事們總結出了培養慢思考能力的幾大原則,並發表在《哈佛商業評論》上。

原則一、給自己安排自由思考的時間。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制定合適的計劃,安排好深度思考的時間,不受任何事情打擾,讓思考成為日常習慣。

原則二、尋找一個良師益友。經常與信任的夥伴進行理性的對話,這樣的對話能夠激發你的探索性思維。

原則三、建立一個能夠促進思考的問題列表。發散性的問題列表能夠促進你思考。

原則四、讓自己免受信息過載的影響。確保不會因為海量信息而失去安靜思考的機會。

原則五、成為元問題解決者。元問題,就是本質問題。要對想法產生及問題解決的過程發起質疑,並且確保該問題以最恰當的方式解決。


人與人最大的區別是?慢思考,快行動!還不具備這能力就out啦

我們再來說一說快行動。

有一位心理學家多年來一直在探尋成功人士的精神世界,他發現了兩種本質的力量:一種是在嚴格而縝密的邏輯思維引導下艱苦工作;另一種是在突發、熱烈的靈感激勵下立即行動。世間沒有絕對完美的事,“萬事俱備”只不過是“永遠不可能做到”的代名詞。以周密的思考來拖延自己的行動,甚至比一時衝動還要錯誤。有時候,這只是拖延症患者的藉口。

我們大多數人都經歷過拖延的感受,總是在想,卻不動手邁出第一步。說白了,就是逃避,雖然內心很掙扎,很自責,但就是不願意去做。這有可能是因為自己本身的惰性——懶得去做,也有可能是因為你根本不懂得怎麼去做,覺得特別難,自己肯定做不好——害怕開始是因為害怕面對結局的失敗。

讓自己成為快行動的人,要從三個方面去解決。

第一是情緒。負面的惰性的自責的情緒是心理健康的一大殺手,也是阻礙你邁出第一步的重要隱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深呼吸,告訴自己開始做吧。也沒什麼大不了的。產生負面情緒的原因比較複雜,我們只需要把這種情緒轉化為積極向上的動力即可。

第二是目標感。做一件事缺少過程中的成就感,是因為沒有目標。我們把大的目標分解為一個一個的小目標,然後各個擊破,在過程中積累成就感,這樣行動就會變得比較容易了。

第三是自我激勵。在過程中的目標完成同時,給予自己一定的獎勵,也是快行動的秘訣所在。走一步,給一顆糖,再走一步,再給一顆糖,不知不覺,路就走完了,任務就完成了。

瞧,如果你做到了慢思考,快行動,你就是那個改變世界的人啦!

人與人最大的區別是?慢思考,快行動!還不具備這能力就out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