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淒涼的杜月笙

【壹】風光


杜月笙離世的那天

正好是他63週歲壽辰的籌辦之際

那是1951年的盛夏

公曆8月16日下午4時50分

此刻距他離滬赴港僅僅才兩年

有關中國的全新變革也才剛剛開始

在杜月笙臨閉眼之際

他一定想起了20年前的那次離別忠告

那是1931年下半年的一個深夜

上海法租界總巡撫費沃即將離職回國

杜月笙作為其多年的政治、經濟好友

於六國飯店為其設宴踐行

酒至半酣之時

費沃附在杜月笙的耳旁悄悄說道:


“杜先生,我建議你和我一同去法國!”
“哦?為什麼?我去法國做什麼?”
“選一處風景秀麗的地方,蓋一棟豪華別墅,
功成名就,急流勇退,去當一個逍遙自在的享福者”
“享福?”


杜月笙啞然失笑,他才僅僅43歲

事業正如日中天,一切才剛剛開始

他一生中最輝煌的時刻也即將到來

此時卻勸他享福,實在是不符合邏輯啊

費沃以其超前的洞察眼光

為杜月笙深入分析了中國的時局發展

“杜先生,據我分析,租界在中國不會長遠很可能未來會被取締,你的煙賭生意也將不復存在,未來是什麼樣子,實在無法預知,不如現在急流勇退去法國安享後半生,您放心,去了法國,一切我幫您安排好人生在世,一定要懂得取捨啊!”


杜月笙聽聞後

再次尷尬的笑了笑

他婉言相拒了費沃的盛邀

歷朝歷代中

能夠懂得急流勇退的人物

簡直屈指可數

人們在攀越人生高峰的時候

看到的永遠都是山頂處的無限風光

從來不曾想過翻山之後的豺狼虎豹

杜月笙當然不會在此刻去法國的

他已經成為了上海炙手可熱的人物

勢力遍及英租界、法租界


1951·淒涼的杜月笙



黎元洪秘書長贈予他的對聯

還在堂中高高懸掛

“春申門下三千客,小杜城南五尺天”

這是落魄總統黎元洪

對其不厚此薄彼義氣交友的高度讚賞

他也才成為蔣介石政府的熱門人物

幫助蔣司令完成了上海的“四一二”清黨任務

南京政府的各級高層官員正與他打的火熱

最為最要的是,前不久的6月9日

杜月笙實現了一個終生夙願

兌現了當初對外婆發下的誓言

他自幼喪父喪母

常常被孃舅親戚所嫌棄欺辱

是外婆一手將其撫養長大

15歲那年

他離開故鄉準備去上海闖蕩



外婆邁著小腳

顫顫巍巍的將他送到渡口

並且把身上僅有的幾個銅板塞在了杜月笙的口袋中

叮囑他說道:

“孩子,呆不住了就回來,不管咋樣,外婆還在!”


杜月笙再也忍不住淚水

撲通跪倒在外婆面前

連續磕了三個大響頭

“外婆,這裡的人都看不起我,就連孃舅也欺辱我您放心,我發誓我一定能闖蕩出個名頭,到時候風風光光的回鄉我要起家業,開祠堂!到時候為您養老送終”


淚眼婆娑的老外婆不會知道

這是他與外孫的最後一次見面

不久之後,她就離開了人世

她也不會想到,29年後

杜月笙實現了當初對她發下的誓言

一身光鮮的回來了······

杜月笙用了50萬銀元

將杜家祖宅周圍的50畝地盡數買下

並且招募了全國的良師工匠

建造了一處水木清華的杜家祠堂

並且在祠堂附近

又連著建設了一處杜家藏書樓

以及一處杜家學塾

他一生沒有讀過書

因此對知識有著超乎常人的敬畏

他終生只願他人稱呼其為“杜先生”

而極為討厭老闆、大哥的名稱



無論是對其子女的教育

還是社會中遇到的落魄讀書人

他都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知識嚮往

這也成為了他當年在上海遇到

落魄賭徒戴笠時的寫照

看到戴笠學識豐富,卻混跡於賭博場所

便給予其資金,勸導其走正道

務貪戀混混生活,這才成就了後來的戴雨農

1931年的6月9日

杜月笙奉主入祠的儀式正式開始

來自全國18個省份的官員大亨

賀詞賀禮紛沓而至

國民政府各級官員、孔祥熙、何應欽

張學良紛紛贈送了自己獨有的賀禮

蔣介石更是為其提寫了祝祠牌匾

儀式進行的三天間

前來觀摩祝賀的賓客達到了10萬人之眾

在中國人的人生觀裡

總是要有衣錦還鄉的念頭

這種思想的儀式感

才是中國人奮鬥不息的精神源頭



杜月笙的人生輝煌

也是在此刻達到了最高巔峰

沒有一個人的人生旅跡

能夠脫離時代的發展背景

無論是輝煌或是落寞

都有其背後的時代故事

杜月笙亦是如此


費沃勸其離滬赴法的想法

對於杜月笙而言是斷然實現不了的

因為對於歷史而言

他有更大的責任與未來



【貳】落寞

杜月笙第一次見到蔣介石的時候

他才剛剛虛歲40,蔣中正亦才41歲

此時的他已經有了自己的新名字

杜鏞,字月笙

這是民國大師章太炎為他取的新名字

因他出生於鬼節,又逢月圓之夜

因此34歲之前他的名字叫做“杜月生”

章太炎為其更名之後

所做的註解為

“《周禮》上講,東方之樂謂之笙,

笙者生也,因此改稱笙;

同時西方之樂謂之鏞,

鏞者功也,所以名鏞,號月笙。”

杜月笙欣喜之至

一生未曾讀書卻嚮往風雅知識的他

從此之後便改變穿衣打扮和舉手投足

一切與知識分子看齊

這不是簡單的附庸風雅

而是對知識發自內心的嚮往與虔誠

這一切也恰恰影響著

他與蔣介石的初次會面

那是1927年的6月

他剛剛幫助蔣介石完成了

“四一二政變”

殺害了共產黨上海工人領袖汪壽華,

他的部下將其活埋致死

國共第一次合作在鮮血鎮壓中

正式破裂



杜月笙一生的宗旨便是立友不樹敵

但其在1927的大時代背景中

為討蔣介石的歡喜

第一次破了例

這個破例不是其主觀人生命運的破例

而是時代影響人生的抉擇

杜月笙赴南京面見蔣介石時

一身儒生打扮

舉手投足都再次做了規範與訓練

並且對於隨行人員亦有了嚴格的要求

他正處於“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轉折點

想要擺脫的便是他黑道混混的印象

塑造風雅舉止形象

以求躋身知識政界生涯

這一次的蔣杜會面

為杜月笙結結實實的吃下了定心丸

他被授予少將軍銜以及國府榮譽顧問

此時風頭正盛的他

還不會想到自己在蔣介石心中的角色

也就是他在晚年常說道的

“我就是蔣總統的夜壺,用之雙手捧著,無用時棄置床底,生怕上了檯面丟人”


他還慶幸著自己人生抉擇的正確性

一心想著跟著蔣介石

躊躇滿志的幹出一番

比煙賭更大的事業

之後的歲月裡

杜月笙的人生軌跡

從未脫離蔣介石的時代起伏

每一步都隨著蔣介石的命運前行

最為明顯的便是抗日階段的救國運動

但這項運動

更多的也是其發自內心的道義明辨

抗日戰爭開始以後

杜月笙成立各類救國後援隊

多次募集抗日資金與前線戰爭物品

且在日本叫囂於租界襲擊國軍之時

更是義正言辭的說道

“若日軍於租界偷襲國軍,
我杜某人,則三小時內炸燬租界”


同時在八路軍向其張口

渴望獲得防毒面具之時

費盡周折,多次派人在國外購買防毒面具

贈與八路軍的抗日鬥爭

上海淪陷之後

杜月笙堅持不降日、不苟且

協助戴笠軍統行動

在香港遙控指揮上海的潛伏鬥爭

多次營救了各類進步人士

更是在救援中

獲得了《日汪密約》的影印本

為全國的抗日運動掀起了高潮

同時也以此使蔣介石獲得了英美政府的援助

《日汪密約》中的不平等

甚過於袁世凱時期的《二十一條》

其中約定將中國劃分為

“滿洲國、蒙疆自治政府、華北、華中和華南五種政權

海南島及臺灣島為日本軍事基地”

剩餘的外蒙、西南、新疆、西北等地是暫時留給蘇聯的

參與日汪密談的偽黨成員高宗武和陶希聖

深感罪孽深重,若是簽了此條約將會毀滅中華

他們突然驚醒,當初被汪精衛的“曲線救國”所矇蔽

因此委託杜月笙搭救,將密約昭之於眾



杜月笙不負所望,成功搭救二人

且將詳談密約交付重慶

為抗日運動立下的極為關鍵的功勳

八年抗戰中

杜月笙一直緊隨蔣介石的號令

上海淪陷,便赴香港遙控幫徒

香港淪陷,便赴重慶繼續指揮鬥爭

如果說戴笠是蔣介石的一把佩劍

那麼杜月笙則是他在民間的一把利斧

只不過這把利斧被杜月笙形象的稱為夜壺

抗戰勝利後

這個利斧般的夜壺也就沒有了用處

蔣介石開始心生厭惡

多次在上海明裡暗裡打壓杜月笙

無論是撐腰其門徒對於杜的羞辱

還是打出打壓鴉片黑勢力的口號

更不談蔣經國逮捕杜月笙兒子的事件


每一次都讓杜月笙深感心涼

他也是在此刻才明白了政治家的黑暗

一生嚮往風雅知識的他

突然明白聽再多的書

取再好的名字,舉手投足再儒士

也改變不了他在政治家心中的夜壺地位

用的時候,雙手捧著

無用之際,藏於床底,羞於檯面

正是明白了這一道理

在1949年這個換了人間的時刻

杜月笙婉拒了蔣介石邀去臺灣的請求

也婉拒了政府讓其留在上海的願望

攜帶家眷前往香港度過了餘生

沒有了上海的左右逢源

也沒有了煙土生意的日進斗金

但其依然對朋友慷慨大方

無論是誰求助於他

他都未曾有過拒絕

不管是昔日上海的舊友

還是國民黨落魄的官員

他都伸手相助,慷慨解囊



也正是於此

一直未曾在香港尋到

開源事業的杜月笙

曾經坐擁無數資產的他

在臨死之際

只留下了10萬美元的遺產

他臨終的遺願是

暫時葬於臺灣

未來有機會之時

遷葬回上海故鄉

能與外婆墳墓相望最好

一生沉浮於世的他

從未忘卻外婆的少年養育情


杜月笙的一生

是真正揮金如土的一生

他取財於煙土生意

卻將所獲之財盡數用之如土

他常常說道自己的財富觀

攢錢,不如攢交情

因此無論是輝煌中的人物

或是落寞中的官員大亨

都曾收到他多維度的慷慨資助

所以香港的送葬隊伍

依舊熙熙攘攘

各級臺灣政府官員

社會國際中的好友舊人

紛紛前往為杜先生送了行

沒有一個人的命運

能夠逃脫時代的格局變化

無論是大人物還是小人物

皆是如此

杜月笙臨死之際

一定會想起20年費沃的急流勇退勸導

但若時間倒退,再來一次

知道命運的他也一定不會急流勇退

人生在世,活的不僅僅是急流勇退

而是在攀越人生高峰中

與時代共前行的拼搏過程

能夠參與時代的變化

且成為重要參與者

已然是一種全新的人生大成

關注《仰閣文化》

通過人物的興衰歷史

發現一個宏觀視野下的歷史大局觀


本文資料信息來源於楊帆所著《杜月笙大傳》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則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