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凄凉的杜月笙

【壹】风光


杜月笙离世的那天

正好是他63周岁寿辰的筹办之际

那是1951年的盛夏

公历8月16日下午4时50分

此刻距他离沪赴港仅仅才两年

有关中国的全新变革也才刚刚开始

在杜月笙临闭眼之际

他一定想起了20年前的那次离别忠告

那是1931年下半年的一个深夜

上海法租界总巡抚费沃即将离职回国

杜月笙作为其多年的政治、经济好友

于六国饭店为其设宴践行

酒至半酣之时

费沃附在杜月笙的耳旁悄悄说道:


“杜先生,我建议你和我一同去法国!”
“哦?为什么?我去法国做什么?”
“选一处风景秀丽的地方,盖一栋豪华别墅,
功成名就,急流勇退,去当一个逍遥自在的享福者”
“享福?”


杜月笙哑然失笑,他才仅仅43岁

事业正如日中天,一切才刚刚开始

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也即将到来

此时却劝他享福,实在是不符合逻辑啊

费沃以其超前的洞察眼光

为杜月笙深入分析了中国的时局发展

“杜先生,据我分析,租界在中国不会长远很可能未来会被取缔,你的烟赌生意也将不复存在,未来是什么样子,实在无法预知,不如现在急流勇退去法国安享后半生,您放心,去了法国,一切我帮您安排好人生在世,一定要懂得取舍啊!”


杜月笙听闻后

再次尴尬的笑了笑

他婉言相拒了费沃的盛邀

历朝历代中

能够懂得急流勇退的人物

简直屈指可数

人们在攀越人生高峰的时候

看到的永远都是山顶处的无限风光

从来不曾想过翻山之后的豺狼虎豹

杜月笙当然不会在此刻去法国的

他已经成为了上海炙手可热的人物

势力遍及英租界、法租界


1951·凄凉的杜月笙



黎元洪秘书长赠予他的对联

还在堂中高高悬挂

“春申门下三千客,小杜城南五尺天”

这是落魄总统黎元洪

对其不厚此薄彼义气交友的高度赞赏

他也才成为蒋介石政府的热门人物

帮助蒋司令完成了上海的“四一二”清党任务

南京政府的各级高层官员正与他打的火热

最为最要的是,前不久的6月9日

杜月笙实现了一个终生夙愿

兑现了当初对外婆发下的誓言

他自幼丧父丧母

常常被娘舅亲戚所嫌弃欺辱

是外婆一手将其抚养长大

15岁那年

他离开故乡准备去上海闯荡



外婆迈着小脚

颤颤巍巍的将他送到渡口

并且把身上仅有的几个铜板塞在了杜月笙的口袋中

叮嘱他说道:

“孩子,呆不住了就回来,不管咋样,外婆还在!”


杜月笙再也忍不住泪水

扑通跪倒在外婆面前

连续磕了三个大响头

“外婆,这里的人都看不起我,就连娘舅也欺辱我您放心,我发誓我一定能闯荡出个名头,到时候风风光光的回乡我要起家业,开祠堂!到时候为您养老送终”


泪眼婆娑的老外婆不会知道

这是他与外孙的最后一次见面

不久之后,她就离开了人世

她也不会想到,29年后

杜月笙实现了当初对她发下的誓言

一身光鲜的回来了······

杜月笙用了50万银元

将杜家祖宅周围的50亩地尽数买下

并且招募了全国的良师工匠

建造了一处水木清华的杜家祠堂

并且在祠堂附近

又连着建设了一处杜家藏书楼

以及一处杜家学塾

他一生没有读过书

因此对知识有着超乎常人的敬畏

他终生只愿他人称呼其为“杜先生”

而极为讨厌老板、大哥的名称



无论是对其子女的教育

还是社会中遇到的落魄读书人

他都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知识向往

这也成为了他当年在上海遇到

落魄赌徒戴笠时的写照

看到戴笠学识丰富,却混迹于赌博场所

便给予其资金,劝导其走正道

务贪恋混混生活,这才成就了后来的戴雨农

1931年的6月9日

杜月笙奉主入祠的仪式正式开始

来自全国18个省份的官员大亨

贺词贺礼纷沓而至

国民政府各级官员、孔祥熙、何应钦

张学良纷纷赠送了自己独有的贺礼

蒋介石更是为其提写了祝祠牌匾

仪式进行的三天间

前来观摩祝贺的宾客达到了10万人之众

在中国人的人生观里

总是要有衣锦还乡的念头

这种思想的仪式感

才是中国人奋斗不息的精神源头



杜月笙的人生辉煌

也是在此刻达到了最高巅峰

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旅迹

能够脱离时代的发展背景

无论是辉煌或是落寞

都有其背后的时代故事

杜月笙亦是如此


费沃劝其离沪赴法的想法

对于杜月笙而言是断然实现不了的

因为对于历史而言

他有更大的责任与未来



【贰】落寞

杜月笙第一次见到蒋介石的时候

他才刚刚虚岁40,蒋中正亦才41岁

此时的他已经有了自己的新名字

杜镛,字月笙

这是民国大师章太炎为他取的新名字

因他出生于鬼节,又逢月圆之夜

因此34岁之前他的名字叫做“杜月生”

章太炎为其更名之后

所做的注解为

“《周礼》上讲,东方之乐谓之笙,

笙者生也,因此改称笙;

同时西方之乐谓之镛,

镛者功也,所以名镛,号月笙。”

杜月笙欣喜之至

一生未曾读书却向往风雅知识的他

从此之后便改变穿衣打扮和举手投足

一切与知识分子看齐

这不是简单的附庸风雅

而是对知识发自内心的向往与虔诚

这一切也恰恰影响着

他与蒋介石的初次会面

那是1927年的6月

他刚刚帮助蒋介石完成了

“四一二政变”

杀害了共产党上海工人领袖汪寿华,

他的部下将其活埋致死

国共第一次合作在鲜血镇压中

正式破裂



杜月笙一生的宗旨便是立友不树敌

但其在1927的大时代背景中

为讨蒋介石的欢喜

第一次破了例

这个破例不是其主观人生命运的破例

而是时代影响人生的抉择

杜月笙赴南京面见蒋介石时

一身儒生打扮

举手投足都再次做了规范与训练

并且对于随行人员亦有了严格的要求

他正处于“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转折点

想要摆脱的便是他黑道混混的印象

塑造风雅举止形象

以求跻身知识政界生涯

这一次的蒋杜会面

为杜月笙结结实实的吃下了定心丸

他被授予少将军衔以及国府荣誉顾问

此时风头正盛的他

还不会想到自己在蒋介石心中的角色

也就是他在晚年常说道的

“我就是蒋总统的夜壶,用之双手捧着,无用时弃置床底,生怕上了台面丢人”


他还庆幸着自己人生抉择的正确性

一心想着跟着蒋介石

踌躇满志的干出一番

比烟赌更大的事业

之后的岁月里

杜月笙的人生轨迹

从未脱离蒋介石的时代起伏

每一步都随着蒋介石的命运前行

最为明显的便是抗日阶段的救国运动

但这项运动

更多的也是其发自内心的道义明辨

抗日战争开始以后

杜月笙成立各类救国后援队

多次募集抗日资金与前线战争物品

且在日本叫嚣于租界袭击国军之时

更是义正言辞的说道

“若日军于租界偷袭国军,
我杜某人,则三小时内炸毁租界”


同时在八路军向其张口

渴望获得防毒面具之时

费尽周折,多次派人在国外购买防毒面具

赠与八路军的抗日斗争

上海沦陷之后

杜月笙坚持不降日、不苟且

协助戴笠军统行动

在香港遥控指挥上海的潜伏斗争

多次营救了各类进步人士

更是在救援中

获得了《日汪密约》的影印本

为全国的抗日运动掀起了高潮

同时也以此使蒋介石获得了英美政府的援助

《日汪密约》中的不平等

甚过于袁世凯时期的《二十一条》

其中约定将中国划分为

“满洲国、蒙疆自治政府、华北、华中和华南五种政权

海南岛及台湾岛为日本军事基地”

剩余的外蒙、西南、新疆、西北等地是暂时留给苏联的

参与日汪密谈的伪党成员高宗武和陶希圣

深感罪孽深重,若是签了此条约将会毁灭中华

他们突然惊醒,当初被汪精卫的“曲线救国”所蒙蔽

因此委托杜月笙搭救,将密约昭之于众



杜月笙不负所望,成功搭救二人

且将详谈密约交付重庆

为抗日运动立下的极为关键的功勋

八年抗战中

杜月笙一直紧随蒋介石的号令

上海沦陷,便赴香港遥控帮徒

香港沦陷,便赴重庆继续指挥斗争

如果说戴笠是蒋介石的一把佩剑

那么杜月笙则是他在民间的一把利斧

只不过这把利斧被杜月笙形象的称为夜壶

抗战胜利后

这个利斧般的夜壶也就没有了用处

蒋介石开始心生厌恶

多次在上海明里暗里打压杜月笙

无论是撑腰其门徒对于杜的羞辱

还是打出打压鸦片黑势力的口号

更不谈蒋经国逮捕杜月笙儿子的事件


每一次都让杜月笙深感心凉

他也是在此刻才明白了政治家的黑暗

一生向往风雅知识的他

突然明白听再多的书

取再好的名字,举手投足再儒士

也改变不了他在政治家心中的夜壶地位

用的时候,双手捧着

无用之际,藏于床底,羞于台面

正是明白了这一道理

在1949年这个换了人间的时刻

杜月笙婉拒了蒋介石邀去台湾的请求

也婉拒了政府让其留在上海的愿望

携带家眷前往香港度过了余生

没有了上海的左右逢源

也没有了烟土生意的日进斗金

但其依然对朋友慷慨大方

无论是谁求助于他

他都未曾有过拒绝

不管是昔日上海的旧友

还是国民党落魄的官员

他都伸手相助,慷慨解囊



也正是于此

一直未曾在香港寻到

开源事业的杜月笙

曾经坐拥无数资产的他

在临死之际

只留下了10万美元的遗产

他临终的遗愿是

暂时葬于台湾

未来有机会之时

迁葬回上海故乡

能与外婆坟墓相望最好

一生沉浮于世的他

从未忘却外婆的少年养育情


杜月笙的一生

是真正挥金如土的一生

他取财于烟土生意

却将所获之财尽数用之如土

他常常说道自己的财富观

攒钱,不如攒交情

因此无论是辉煌中的人物

或是落寞中的官员大亨

都曾收到他多维度的慷慨资助

所以香港的送葬队伍

依旧熙熙攘攘

各级台湾政府官员

社会国际中的好友旧人

纷纷前往为杜先生送了行

没有一个人的命运

能够逃脱时代的格局变化

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

皆是如此

杜月笙临死之际

一定会想起20年费沃的急流勇退劝导

但若时间倒退,再来一次

知道命运的他也一定不会急流勇退

人生在世,活的不仅仅是急流勇退

而是在攀越人生高峰中

与时代共前行的拼搏过程

能够参与时代的变化

且成为重要参与者

已然是一种全新的人生大成

关注《仰阁文化》

通过人物的兴衰历史

发现一个宏观视野下的历史大局观


本文资料信息来源于杨帆所著《杜月笙大传》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则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