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血戰中,蔣介石與他的旁系搭襠之一~桂系小諸葛

上世紀三十年代,無論是日本,還是中國或港澳臺,都流行一種說法:

中國有三個半軍事家,兩個半在大陸,一個在臺灣,這個在臺灣的就是白崇禧。

蔣百里,楊傑,白崇禧,劉伯承(半個,原因是劉帥只有一隻眼睛)。這是當時流行的一種說法而已,不可以當史實認定。

湘江血戰,無疑是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途中遭遇到的極其兇險的一次惡戰!86000名紅軍指戰員經此一役,折損大半,不可謂不慘烈!儘管如此,還是國民黨軍內部的各路"神仙"各顯神通,各自表演的結果。戰史專家們有一句話概括這場戰役:

很少有作戰計劃像蔣介石精心炮製的湘江追堵計劃這樣周密完備,但也很少有作戰計劃像這個計劃那樣,從一開始便註定要失敗。

根據紅軍戰史綜合分析得出一結論:湘江一戰,粵,桂,湘,中央軍各路"神仙"中,最賣力的絕對是湘軍何健部,劉建緒,李覺等將領。

接下來咱們慢慢開始扒一扒這一場令國共雙方都驚心動魄的湘江戰役經過與各路"神仙"的打算與表演,回顧一下這場發生在85年前的紅軍史血戰。

湘江血戰中,蔣介石與他的旁系搭襠之一~桂系小諸葛

湘江之戰示意圖


白崇禧

1928年,國民黨行政院長譚延闓特別寫有一副對聯贈給白崇禧:

指揮能事迴天地

學語小兒知姓名

由此可見,這位"小諸葛"在國民黨內還是很不一般的一種存在。

何健與蔣介石同歲,白崇禧與毛澤東同歲。他14歲報考廣西陸軍小學,全省報名應試1000多人,只取了120,白崇禧以第六名錄取。16歲投考廣西省立初級師範學校,列榜第二名。入學後屢次考試名列第一,被選為領班生。

這個家境並不富裕的桂林縣南鄉山尾村人,並不因為學習優異就一帆風順。班上有個叫何樹信的同學,是桂林城裡人,嫉妒白的學習成績,便常以"鄉下人"取笑白崇禧與其弟弟。一天,乘白不在,何某又在教室裡惡言辱罵白,誰想,白突然回來,問其為什麼?這位正在噴關口上收口不得,便硬著頭皮頂:"呸,鄉下人!"白大怒,狠狠的將他打倒在地,再踢幾腳以示懲罰。"這是我做學生以來第一次打架"白後來回憶說。

首先動手打人,事情鬧大了,被告到校長那裡。同學們都勸他別承認打倒何某,至少不要承認先動手。白也是一槓頭,不聽勸阻,也不向校方解釋求饒,而是收拾行李準備回家,並告知其弟好好學習,不要牽掛,大有一副簷下不低頭的氣概。後來,校方瞭解了一下情況,並未開除白的學籍,只是記大過處分了事。

白的這種秉性,以後每每表現出來。1919年,白崇禧任桂軍模範營連長,赴左江流域剿匪。廣西因為連年沿用招安政策,結果匪事越來越囂張,形成"賣牛買槍""無處無山,無山無洞,無洞無匪”的局面。模範營招到土匪200名,白崇禧力主將其中的80名慣匪就地槍決,已絕後患。時任廣西軍閥陸榮庭自己就是被招安的土匪出身,聞訊大怒,堅決不允許。白崇禧主意已定,獨斷孤行。他讓這80名匪首回家過節三天,嚴令按時歸隊。等他們歸來後便說他們在外行為非法,辜負優待,用伏兵將80人一一逮捕,立即正法。同時向上速報夜間匪徒搶槍謀反,事起倉促,不及請示,用緊急處分將其全部處決云云。陸榮庭面對既成事實也萬般無奈,從此,廣西針對土匪的招安政策改為進剿政策。

湘江血戰中,蔣介石與他的旁系搭襠之一~桂系小諸葛

白崇禧

白崇禧與蔣介石的關係,是民國史上的一隻萬花筒

白崇禧的這種秉性在後來和蔣介石的關係中多次表露出來,他與蔣介石之間有過很好的配合。因為白崇禧在統一廣西中表現出來的軍事才能,北伐一開始,蔣介石點名要他出任總司令部參謀長。白以負責重大不敢接受,李宗仁也認為廣西部隊要人指揮,不願意放人。蔣堅持力爭,甚至說借用數月,待攻下武漢,必定歸還,方才談妥。攻克武漢後,蔣介石的嫡系第一軍第一師王柏齡,第二師劉峙在浙江作戰失敗,何應欽又被困於福建戰局,蔣又以白為東路軍前敵總指揮,白又毅然前往,克杭州,逼上海,連戰連捷。

一九二七年的"412”反革命政變,這是蔣介石白崇禧配合的高峰。蔣在上海下定清黨決心,白則出任上海戒嚴司令。蔣發表《清黨公告》《清黨通電》,北則在上海用機關槍向工人隊伍掃射。當時莫斯科百萬人大遊行抗議上海的白色恐怖,在"白"字下面特別註明是白崇禧。

他們的蜜月期過後,就是冷淡期了,甚至反目成仇。"412"事變後僅僅過去四個月後,白崇禧就與何應欽,李宗仁聯合,逼迫蔣介石第一次下野。後來蔣桂戰爭,蔣馮戰爭,蔣馮閻戰爭,寧粵戰爭,只要是反蔣,就少不了白崇禧的身影。

白反蔣,蔣也反白。1929年三月,唐生智東山再起,白在北方無法立足,在一片打倒聲中化裝由塘沽搭乘日本輪船南逃。蔣介石獲悉,急電上海警備司令熊式輝"著即派一人到吳淞口外截留,務將該逆搜出,解京究辦"。

蔣介石想除之而後快,幸虧熊式輝的秘書通風報信,白才逃過一劫。

這二人在戰場上同生共死的關係瞬間就變成兵戎相見的關係;政壇上相依為命的關係眨眼之間就轉為你死我活的關係。

湘江血戰中,蔣介石與他的旁系搭襠之一~桂系小諸葛

蔣介石

蔣白再度合作

蔣介石為了對付"心頭大患”,籌劃了一個龐大的湘江圍堵計劃,牽扯到各路"神仙",還必須向白伸出橄欖枝。桂軍戰鬥力強(最起碼在內戰中表現不俗),又有白的頭腦,很可能還要他唱主角呢。

用人就要先給錢,這是蔣介石的慣例。隨即用飛機給白崇禧急送兩個軍,三個月的經費及作戰計劃,密電本等,並附電報一封:

貴部如能盡全力在湘桂邊境全力堵截,配合中央大軍殲滅之於灌陽,全縣之間,則功在黨國,所需餉彈,中正不敢吝與

白崇禧立即回覆:遵命辦理

蔣,白二人禮貌有嘉的樣子,實則各懷鬼胎。

白崇禧率桂軍全部兩個軍於桂北邊境,以第15軍控制灌陽,全縣一帶,以第七軍控制心興安,恭城,自己也帶前進指揮所進至桂林。彈指之間,撒開在湘江一帶的大網已形成,桂軍完全一副在全,灌,興之間與紅軍決戰的架勢。

但"小諸葛"的名號不是白叫的,他在調動大軍的同時出動空軍,名曰偵察紅軍行蹤,實則偵查蔣軍的行動。與蔣介石打交道多年,他太瞭解蔣了,所以一直懷疑中央軍想借追蹤紅軍之機南下深入桂境。

桂系的主要原則是,防蔣勝於防共。

果不出所料,空軍報告:蔣軍以大包圍的形式與紅軍保持兩日的行程,其主力在新寧,東安之間停滯不前已有七日以上。

既然說是消滅紅軍的大好時機,中央軍的薛嶽,周渾元部為何停止不前?空軍的報告讓白崇禧的腦子裡畫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白與薛嶽是老熟人也是老對頭,1927年發動"412"事變前就是白崇禧向蔣介石提議撤銷思想左傾的薛嶽第一師師長的職務。當時白崇禧作為東路軍的前敵總指揮,自認為了解薛嶽那個葫蘆裡賣的什麼藥。如今薛嶽是追剿軍的前敵總指揮,其麾下中央軍九個師行行走走,葫蘆裡又在賣什麼藥呢?正思考呢,桂系設在上海的秘密電臺發來電報:

蔣介石決定採用楊永泰一舉除三害之毒計:一路壓迫紅軍由龍虎關兩側進入廣西平樂,昭平,蒼梧;一路壓迫紅軍進入廣東新會,陽春;預計兩廣兵力不足應付,自不能抗拒蔣軍的大舉進入。如此則一舉而三害俱除,消滅了蔣的心腹大患

發電人是王建平,廣西平樂人,白崇禧保定軍官學校同學,與白私交甚厚。他已混入蔣軍中央參與機要,不斷為白收集情報,經常住在上海。白崇禧看過王建平這封電報,大呼:"好毒辣的計劃,我們幾乎上了大當。"聯想到薛嶽將主力置於新寧,東安,只與紅軍後尾保持接觸,意在驅趕而不是決戰,這趨勢恰好與王建平電報吻合。他立即變更部署,下決心採納幕僚劉斐的建議,對紅軍不攔頭,不斬腰,只擊尾,讓開正面,佔領側翼,促其早日離開桂境。

臺灣《中華民國史事日誌》記載,1934年11月17日,白崇禧赴湘桂邊境佈置任務。

湘江血戰中,蔣介石與他的旁系搭襠之一~桂系小諸葛

劉建緒

他不是去佈置戰鬥的,而是去佈置撤退的,這也是老蔣想不到的。

白崇禧原來沿湘江部署的南北陣型恰似一扇在紅軍正面關閉的大門,現在突然間被改為以湘江為立軸的東西陣型,好似大門突然打開,尤其是全,灌,興三角地帶之核心石塘的放棄,更是令千軍萬馬,千山萬壑中出現了一道又寬又深的裂縫。

據湘軍記載,桂軍放棄全,灌,興核心陣地的日子是1934年11月22日,此時紅軍前鋒距桂北已經很近了。

桂軍中有人提出,如此部署,紅軍主力一旦由灌陽,全縣突入,夏威的十五軍支持不住,湘江防線必然有失。白崇禧憤然回答:

老蔣恨我們比恨朱毛更甚,這計劃是他最理想的計劃。管他呢,有匪有我,無匪無我,我為什麼頂著溼鍋蓋為他製造機會?不如留著朱毛,我們還有發展的機會。如果夏煦(夏威的別號)擋不住,就開放興安,灌陽,全縣,讓他們過去,反正我不能叫任何人進入平樂,梧州,犧牲我全省精華

這就是白崇禧的基本觀點,對他來說無所謂大門的開關。總共18個團的兵力,無論面對五個軍團的紅軍,還是面對九個師的中央軍,他只能釘成一塊門板。對紅軍關上湘江大門的話,就對蔣軍敞開了廣西大門。對蔣軍關上廣西大門呢?便又對紅軍敞開了湘江大門。"兩害相權取其輕",看來,蔣害之於桂系更甚吶!

湘江血戰中,蔣介石與他的旁系搭襠之一~桂系小諸葛

何健

這本來是個兩難的抉擇。但王建平那封發自上海的電報使白崇禧一瞬之間明白了一條辯證法:關就是開,開就是關。於是他毫不猶豫的把關閉湘江的那扇門板拉過來,保護恭城,桂林。

完成這些步驟後,白崇禧才帶著劉雯去全州會劉建緒(湘軍悍將)。

當劉建緒與白崇禧握手時,還以為湘江防線已經被湘,桂兩軍銜接封閉。未料想,就在這時,桂軍的那扇大門已經悄悄地敞開了……

這並不說明白崇禧對待紅軍有多"仁慈",而是出於自保的本能反應。因為在那個時代,沒槍沒地盤就意味著你該退出歷史舞臺了。蔣介石如此,白崇禧,陳濟棠,何健,王家烈,龍雲,劉湘…都如此!作為亂世一方人物,怎麼著也要"保存實力”才是上策啊。

楊永泰這個蔣介石的高參,為蔣策劃的這條一石三鳥毒計看似高明,實則破敗不堪!出來混的都不白給,軍閥的兼併思維註定會失敗的。正所謂機關算盡太聰明啊……蔣介石一生都在想著借力打力,借刀殺人;總想當那隻黃雀而坐享其成,到頭來終歸黃粱一夢罷了。

接下來請看下一篇:各路"神仙"如何粉墨登場


參考文獻:金一南《苦難輝煌》摘選

文中圖片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