嬗變的信仰,歷史的報復與諷刺

信仰是什麼?

根據百度詞條的釋義,信仰,是一個人對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極度相信與尊敬,用來作為自己行動的榜樣和指南。而真正有信仰的人,是不會輕易去改變的。只有那些見風使舵的牆頭草或立場與意志不堅定的人才會變來變去,反覆無常。這一類人有很多很多,他們或許個人能力很優秀,亦或許口上信仰成天喊,心裡另有小算盤,這一類人自然不配談信仰。

嬗變的信仰,歷史的報復與諷刺

"一大”之南湖遊船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歷史,當初中國共產黨的十三個(中共一大代表)發起人,真正憑著意志與信仰走到最後的還有多少?

1922年,陳公博脫黨

1923年,李達脫黨

1924年,李漢俊脫黨

1924年,周佛海脫黨

1927年,包惠僧脫黨

1930年,劉仁靜被黨開除

1938年,張國燾被黨開除

以上七個"一大"代表是出了問題和被組織開除的。

再看看犧牲了的:

1925年,王盡美犧牲

1931年,鄧恩銘犧牲

1935年,何叔衡犧牲

1943年,陳潭秋犧牲

十三個"一大"代表,堅持走到新中國建立時,只有毛澤東與董必武兩個人!當然,犧牲了的代表也是堅持信仰的高品質人物,加上毛,董二人也才六個,可出問題的卻有七個!真理,還真不一定是"多數就正確"的。今天我要說的是另有其人,以上只是說明了"信仰"二字要真正堅持並執行它,有多艱難!任何形容詞都是蒼白無力的!

嬗變的信仰,歷史的報復與諷刺

中共"一大”主要代表,發起人


嬗變的信仰,善變的人。

他是黃埔一期畢業的,畢業後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他在1926年"三二O“中山艦事件後,第一個宣佈退黨

他在1932年6月對鄂豫皖蘇區"圍剿”中一馬當先作前鋒,被他的老同學陳賡教訓了一回

他在第五次"圍剿"中,是第一個佔領"紅都"瑞金的國民黨將領

他在解放戰爭中,被戰神粟裕狠狠的教訓過

他在1949年8月13日在香港發表通電,斥責蔣介石背叛三民主義,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北京邀請他北上共商國是",他沒好意思去,可能心裡五味雜陳吧?歷史的洪流滾滾向前,而他,只看到眼前那一汪淺水!他的名字叫

李默庵。


他也是黃埔一期的,畢業後加入中國共產黨

他與陳賡,李默庵都是湖南老鄉

他也是"三二O"中山艦事件後退黨的,不過,他退得比較"低調,不絕情"

他還辦過《雷聲》牆報,是老蔣的年輕愛將

他參加了平定"閩變"(十九路軍),身先士卒,得到老蔣嘉獎和表揚

他在紅軍長征前十幾天身負重傷,他的部隊緊跟李默庵,進佔"紅都”瑞金。

他抓獲了中共中央主要負責人瞿秋白,並奉命處決了他

他在1949年11月被解放軍追得窮途末路,還想效仿當年紅軍爬雪山去建"根據地",不過,方向好像反了

他剛渡過大渡河就被解放軍生擒,然後被關進白公館!多麼熟悉的名字,多麼諷刺的歷史輪迴!他的名字叫宋希濂


歷史應該記錄下頗具中國特色的這一故事,也不知是誰唱的:是誰在編劇……

嬗變的信仰,歷史的報復與諷刺

李默庵

李默庵

李默庵是湖南長沙縣人,出身貧苦。從小幫助父母賣柴,養豬,眼看著窮人遭荒避難,顛沛流離。國家內戰外患,水深火熱。青年時代就深受共產黨理論的吸引,他19歲被陳賡帶到廣州陸軍講武學校,後來陳賡從該學校轉入黃埔,李默庵也跟著轉入黃埔。進入黃埔軍校後,他與很多共產黨人發生著密切的聯繫。共產黨員李之龍,蔣先雲都給他很大的影響,他很快成為"青年軍人聯合會"的積極分子。軍校畢業後,秘密參加中國共產黨,後與校政治部主任,中共一大代表包惠僧也相當熟。在軍校政治部工作期間,幾乎每天晚上十點都要到包惠僧宿舍參加碰頭會,第二次東征時,作為第一軍第六十團黨代表,他又與團長葉劍英相處很好。~這是一個風起雲湧,年紀輕輕就能幹大事的時代!

李默庵退黨,最初起因於談戀愛(兒女情長啊)。他與女生隊一學生相好,經常藉故不參加黨組織的會議。支部書記,黃埔一期生許繼慎狠批了他一頓。從此不通知他開會,李默庵也心存芥蒂,你不通知我,我就不來,無形中脫離了組織。其實這是李默庵找的藉口。即使許繼慎通知他參加,他對共產黨組織的活動也興趣不大了。共產黨動輒強調流血犧牲,李默庵更感興趣的還是要想光宗耀祖。黃埔一期中有"

文有賀衷寒,武有胡宗南"之說,他自己倒也不謙虛,加了一句"能文能武李默庵"。作為黃埔一期的高材生,他對在校長蔣中正麾下幹一番事業表現出更大的興趣。

1926年,爆發了"320中山艦"事件,蔣介石要求第一軍中的共產黨員,要麼退出國民黨或第一軍,要麼退出共產黨。當時已經公開身份的共產黨員250餘人退出了國民黨和第一軍,只有39人退出共產黨。

39個人當中,第一個發表退黨聲明的就是李默庵。

初到黃埔的時候,見到廣州一些腐敗現象,他還氣憤地發誓:"不當官,要革命,"現在正式加入國民黨行列,他已經不想革命,而想要當官了。

他開始於早年那些兄長一樣對他的共產黨員為敵。處於對共產黨人的瞭解,在和紅軍的作戰中,他基本上沒有吃過大虧。不過,他的老同學陳賡馬上就給他來了一個教訓:

1926年6月對,鄂豫皖蘇區"圍剿”期間,李默庵的第十師作為中路軍第六縱隊的前鋒向紅軍根據地核心黃安進擊。8月13日,在紅秀驛附近,突然遭到陳賡,王宏坤,倪志亮三個師的夾擊,其前衛三十旅陷入紅軍包圍,戰鬥異常激烈。為了30旅不被全殲,第六縱隊司令衛立煌親臨前線督戰,到李默庵師指揮部指揮。戰鬥最激烈時刻,紅軍衝到離師部僅500米,衛立煌的特務連都投入戰鬥才保住了師部,李默庵死傷1500人以上,而且與衛立煌險些成了紅軍的俘虜。

嬗變的信仰,歷史的報復與諷刺

陳賡大將

從此以後,李默庵與紅軍作戰更加謹慎。

1934年11月6日,蔣介石把攻佔瑞金的任務交給了李默庵。他手下名將如雲,他卻偏偏把這個任務交給一個前共產黨員,也不知老蔣心裡是幾個意思?

11月8日,李默庵指揮部隊集中長汀附近,部隊行動的非常小心謹慎。九日,問瑞金進展,第十師在前頭開路,第36師(宋希濂部)跟進。至午後四時,十師佔領隘嶺,古城一帶地區,36師到達花橋,青山鋪一帶。這位1925年入黨的前中共黨員率國民黨嫡系部隊一步步向瑞金逼進。1934年11月10日,李默庵的第十師佔領了中央蘇區首府瑞金。

諷刺的是,14年多以後,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第35軍佔領南京。第35軍的軍長叫吳化文,是濟南戰役中起義的國民黨將領。前共產黨人李默庵率領國民黨軍隊佔領了瑞金,前國民黨人吳化文也率共產黨的隊伍解放了國民黨的首府南京,歷史似乎有隻無形的手在指揮著這一切戲劇性的事件。

南京解放後,毛主席賦詩一首:

鐘山風雨起蒼黃,

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勝勇追窮寇,

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間正道是滄桑。

1949年8月13日,李默庵在香港與44名國民黨高級軍政人員通電起義。斥責蔣介石背叛三民主義,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這個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的人,1949年以敗將身份向共產黨投誠。不久,北京電邀起義人員北上進京,李黙庵沒去,他感覺到了眼前寬闊奔騰的歷史洪流,卻藏下心中千曲百折的難言之隱。他親率國民黨軍隊佔領紅都瑞金,如今,又要去北京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箇中滋味,實在難品。

臺灣他也去不成,在香港就遭到蔣介石的通緝。

1950年11月,他舉家移居南美的阿根廷,1964年秋,又移居美國。~真能折騰啊

宋希濂

宋希濂與陳賡也是湖南同鄉,17歲入黃埔軍校,18歲由陳賡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宋希濂與李默庵比較起來,家庭就比較寬裕。不像李默庵自幼為柴米油鹽奔走。宋希濂中學期間恰逢五四運動,他與同學曾三合創作《雷聲》牆報,撰寫聲討帝國主義侵略和軍閥禍國殃民的文章。湖南軍閥趙恆惕殺害工人運動領袖黃愛,龐人銓,宋希濂立即在《雷聲》撰文,猛烈抨擊當局。

他與李一樣,也是320中山艦事件後退黨的。

宋參加共產黨時,在黨內的活動還不像李那麼活躍,退出共產黨時也不像李那樣絕情。他在中山艦事件後說:

在當今中國,國民黨和共產黨都是革命政黨,目標是一致的。由於軍隊方面要求軍官不要跨黨,為避免發生不必要的麻煩,我打算不再跨黨。我可以保證,絕不會做有損於國共合作的事。

不過,這位辦過《雷聲》牆報的宋希濂,真正行動起來卻毫不含糊,命令他做的事情,一樣也沒少幹!

嬗變的信仰,歷史的報復與諷刺

宋希濂

這位發誓不做有損國共合作的事的宋希濂,拖到1933年8月才參加對蘇區的第五次"圍剿"。一旦參加,就作戰勇猛。他率部駐紮撫州,兼撫州城警備司令。三個月後,與奔襲敵後的彭德懷紅三軍團和尋淮州紅七軍團在滸灣相遇。這會兒老蔣正在撫州。宋希濂率36師與他其他幾個師拼死作戰,給紅三軍團和紅七軍團造成很大的傷害。~納投名狀似的

這之後,宋希濂參加平定"閩變",第一次戰鬥便一舉攻克九峰山,使駐守延平的19路軍部隊不得不開城投降。蔣介石親自寫了一封信空投給他:"三十六師已攻佔九峰山,使餘喜出望外。"原來蔣介石只讓36師擔任牽制對方兵力的助攻,連火炮支援也沒有分給他們。沒想到助攻部隊竟然打下了天險主峰,當晚蔣介石通電全國軍隊表揚宋希濂的36師:"於討伐叛亂戰鬥中首建奇功"。

瑞金失陷三個半月後,前中國共產黨主要負責人瞿秋白落到了宋希濂手裡。

1935年6月16日,宋希濂收到東路軍總指揮蔣鼎文轉發的蔣介石密電:著將瞿秋白就地處決具報。6月17日,他派參謀長去向瞿秋白轉達。當晚瞿秋白服安眠藥後,睡得很深沉。

第二天清晨,瞿秋白起身,提筆書寫:

1935年6月17日晚,夢行小徑中,夕陽明滅,寒流幽咽,如置仙境。翌日讀唐人詩,忽見"夕陽明滅亂山中"句,因集句得偶成一首:

夕陽明滅亂山中(韋應物)

落葉寒泉聽不窮(郎士元)

已忍伶俜十年事(杜甫)

心持半偈萬緣空(郎士元)

注:還未寫完,聽得外間步履急促,喝聲已到(行刑隊)。瞿秋白遂疾草書:

方欲提筆錄出,而畢命之令已下,甚可念也。秋白有半句:"眼底煙雲過盡時,正我逍遙處。”此非詞誠,乃獄中言志耳。秋白絕筆

嬗變的信仰,歷史的報復與諷刺

瞿秋白烈士

羅漢嶺下一塊草坪上,瞿秋白盤膝而坐,微笑點頭:"此地正好,開槍吧!"

那些年,有多少個瞿秋白這樣的烈士"業未竟,身先死"啊,他們在離開這悲苦人世的最後時刻,依然能做到坦蕩而從容,笑對生死!他們心中有堅定的必勝信念,他們不苟且偷生,不委屈求全,更不會痛哭流涕。他們為了革命事業,有譚嗣同的慷慨:

我自橫刀向天笑

去留肝膽兩崑崙

他們的人格是偉大的,信仰是堅定的。我想起朱老總說的一句話:"你們活在我們的記憶裡,我們活在你們的事業中。"

1949年11月,身邊只剩一些殘部的宋希濂,在四川腹地對其部下演講:"我們在軍事上是被共軍徹底打垮了,但我們不願做共軍的俘虜。我們是三民主義的忠實信徒,現在我們計劃越過大雪山,走到遙遠的地方去,找個根據地。”

在兵敗如山倒的時候,這位前共產黨員竟然突然想用共產黨的方法。他也想爬雪山,過草地,建立根據地,但卻是倒行逆施。宋希濂甚至連走的方向都是倒的。紅軍當年由南向北翻越雪山,他卻是由北向南,剛剛渡過大渡河,他就被解放軍包圍擒獲。

宋希濂被關進重慶磁器口的白公館,這個地方與渣滓洞齊名,只是囚徒的身份置換了。

當年介紹他加入共產黨的陳賡已是雲南軍區司令員兼雲南省人民政府主席。聽到消息後,特地從雲南趕到重慶,請這位囚徒吃了一頓飯。

不知此時此刻,宋希濂的心裡是什麼感想?


當初那個指揮李默庵,宋希濂直插中央蘇區核心的李延年(黃埔一期,與李玉堂,李仙洲合稱"山東三李),晚年在臺灣連請他吃飯的人都沒有了。從大陸撤退時,他被冠以"擅自撤離平譚島,有虧職守"的罪名,判處12年有期徒刑。釋放後,閒居在臺北郊區的新店。一無職業,二無專長,生活艱難。當年威名赫赫的黃埔一期"山東三李"之一,只能每日三餐以辣椒鹽水蘸饅頭,抽菸的錢都要向昔日舊部借討。~都混成這樣了,就把煙戒了吧。

嬗變的信仰,歷史的報復與諷刺

李延年

落幕

一個人的信仰是他的行為準則與思想指南。真正的革命者有信仰,真正的宗教徒也有信仰,倘若今天拜佛,明天信上帝,後天又想去悟道,若如此,縱是神仙也會看不下去。普通人可以沒信仰,但不可無信義。言而無信,始亂終棄者總是被人所不齒。而堅持自己的信仰,一直走下去,無論前路有多坎坷,也不灰心,不放棄,不改變,這才是難能可貴的精神。

當外國記者採訪鄧公時,問他在長征最艱難的時侯心裡怎麼想的。鄧公說:跟著走。看似平淡無奇的三個字,它蘊含著百折不撓的勇氣和堅定的信仰去完成!

廣州黃埔軍校的大門前有一副對聯:

升官發財,請走別路

貪生怕死,莫入此門

多麼勵志的豪言壯語啊,而入此門者又有多少人不是衝著升官發財呢?又有多少人不是貪生怕死呢?而真正踐行到底的又有多少?

有人倒下了,後來者抹一把淚,踏著先行者的足跡繼續前行。

有人逃避了,真正堅持信仰的人不會多說一句話,他們懂得,強扭的瓜不甜。

有人叛變投敵了,同志們怒一陣子,恨一陣子,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

歷史好像有一雙無形的手,在捉弄著那些嬗變的人。等他們明白當初的選擇時,人生已然不復來。


謹以此文緬懷那些為了國家與民族的獨立自主和爭取人民自由幸福而奮鬥終生,至死不渝的堅定信仰者和革命者們;同時也對那些朝秦暮楚的牆頭草以鞭撻,歷史的因果輪替在捉弄與嘲笑他們,也告誡著一代代後人……

文中圖片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