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英國為什麼不遏制美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英國為什麼不遏制美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形勢: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

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一戰前夕,英國為什麼那麼努力遏制德國,而似乎沒那麼用心去遏制美國?

美國對英國的威脅之大,不在德國之下

一般觀點認為,英國遏制德國的主要原因包括:1、德國在工業生產方面對英國的超越;2、在海軍發展方面對英國海上霸權的威脅;3、在全球尋求殖民地擴張。

但這三方面對英國的挑戰,美國也都有,甚至不遜於德國。

工業生產方面,1870 年,英、美、德工業生產在資本主義世界所佔的比重分別為31.8%、23%、13.2%。到1913 年,變成了14%、38%、16%。(齊世榮 主編:《世界史•現代卷1》第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節“大戰的起源”)。從這個數值看,美國無論是總量還是上升的勢頭,都要明顯要強於德國。

海軍力量方面,美國在20世紀初大幅擴建海軍,其海軍實力在1909年甚至超過了德國,而且一點都不低調。1907年著名的“白色艦隊”環球航行,向全球炫耀美國的海軍實力。“

到1909年,它(美國海軍)已僅次於皇家海軍。”([美]斯蒂芬•豪沃思《美國海軍史》第二編第四章“這樣一支艦隊,這樣一天”)

殖民地擴張方面,美國也毫不掩飾其擴張領地的慾望。早在19世紀前半期,美國就已經提出“門羅主義”,要把英國勢力排擠出整個西半球。整個19世紀,美國國土從大西洋沿岸擴張到了太平洋沿岸。19世紀末美國吞併夏威夷,並通過對西班牙的戰爭,實際控制了古巴,吞併了關島、波多黎各和菲律賓。除此之外,美國朝野還一直在叫囂要兼併英屬北美(加拿大)。美國內戰時。紐約等地報紙就紛紛叫囂“這次戰爭一結束,我們就來修理你們(加拿大)!”還有人主張兼併英屬北美來補償丟失南部邦聯使美國領土縮水的損失。(李節傳:《加拿大通史》,山東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153頁)美國著名詩人惠特曼提出的“美國國旗要飄揚在從格蘭德何到北極的整個北美”直到20世紀在美國還有不少擁躉。(同上書,199頁)

從上面陳述情況來看,美國對英國的挑戰應該不遜於德國吧?為什麼英國對德國的遏制顯然要更賣力一些呢?

可能的原因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美國產值雖大,但其產品對英國的外貿衝擊較小

和德國相比,美國版圖大人口多,其國內市場可以消耗掉很多產能。早在19世紀中後期,“美國機器固然也運轉不息,但是為出口貨而運轉的卻不多,為對英國的出口貨而運轉的則幾乎完全沒有。”([英]克拉潘:《現代英國經濟史(中卷1850-1886)》,商務印書館1986年印,37頁)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的外貿出口總額明顯超過美國。1899年,美國出口額是七千一百萬鎊,而同年德國的數字是一億三千六百萬鎊,將近美國的兩倍。(同上書,53、54頁)

因此,美國總產量雖多,但其產品在外貿市場上的比重卻反而不如德國。在對外貿易方面,1913年英、美、德在資本主義世界所佔的比重分別為15%、11%、13%。(《世界史•現代卷1》第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節“大戰的起源”)

可見,雖然美國上升勢頭很快,但畢竟在全球外貿方面的權重,德國是超過美國的。換句話說就是,在國際市場上,德國是英國更嚴重也更現實的威脅。

二、地理環境決定了德國軍力增長對英國的威脅更現實

美國和英國隔著一個大西洋,並且20世紀初的美國陸軍和歐洲列強相比還很弱小。但是德國就不一樣了。德國和英國只隔著一個北海,並且德國有全歐洲首屈一指的強大陸軍。

首先這就意味著,德國如果要對英國本土發起攻擊,比美國要容易得多。德國公海艦隊從出動到炮擊英國本土只需數日,美國大西洋艦隊則要在大西洋上顛簸很久。德國對英國發動襲擊的突然性更大,英國更難防禦。

其次,因為德國陸軍強大且從德國到英國的海上距離短,所以存在德國依其海軍掩護對英國本土進行登陸作戰的可能。而這對陸軍相對脆弱的英國來說是嚴重的安全隱患。而美國陸軍遠涉重洋到英國本土登陸作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更不用說美國陸軍本身就渣,就算登陸英國本土,英國陸軍以逸待勞也略無所懼。

因此,儘管20世紀初美國和德國海軍實力相當,都存在挑戰英國海上霸權的可能,但是德國軍力增長顯然對英國的威脅更嚴重更現實。

三、英國在石油供應方面有求於美國

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石油作為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越來越受到重視,逐漸成為全球幾乎所有重要產品的原料。不但很多工業品直接需要石油做原料,甚至農用化肥也需要石油做原料,而很多工業品又以農產品為原料。可見石油對於製造業的重要意義。

除此之外,石油在軍事上的重大意義也在逐漸凸顯。燒煤的動力裝置達到最大馬力需要4~9小時,而燒油的動力裝置達到最大馬力只需要5分鐘。給戰艦提供油料,只要12個人工作12個小時,而提供同樣能量的煤,則需要500個人工作5天。要得到相同馬力的推力,燃油引擎只需要燃煤引擎1/3的工作量,每天的消耗量也只有煤的1/4。即同樣質量油做燃料,能比煤能維持軍艦更強的續航能力。“用油作動力的船隊,其活動半徑大約是用煤作動力的船隊的四倍”([美]威廉·恩道爾:《石油戰爭》第三章“合縱連橫控制石油的全球爭奪戰”下小標題“一位海軍上將的遠見”)也正因為石油燃料的這種優勢,飛機、汽車等交通工具只宜以油作主要燃料,如果用煤的話效果會大大縮水。

和今天中東成為世界主要產油地的局勢不同,20世紀初,美國才是世界最主要的產油國。1912年,美國生產的石油佔世界產量的63%,俄羅斯的巴庫大約佔19%,而墨西哥佔5%。”(同上書第三章下小標題“新‘無畏號’戰艦”)。

美國是如此重要的工業、軍事原料的主要生產國,而英國要想維持其霸主地位又是萬萬不能缺油的。因此,英國要想獲得穩定的大宗石油來源,要麼控制住美國,要麼拉攏住美國。鑑於美國擁有自己足以自保的海軍實力,英國所以控制住美國是不現實的,那麼就只有拉攏美國了。

基於上述原因,英國優先選擇遏制德國也就可以理解了。當然,在一戰後英國才發現打癱了德國卻被美國黃雀在後坐收漁利,又是大英帝國就算能預見也無力阻止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