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健康碼":杭州深圳首發後,全國通用有多遠?

經過此次疫情,公共利益與個人隱私的平衡會發生新的變化,若要對健康碼持續開發,需從醫療健康等民生領域循序漸進擴大應用範圍,同時用法律制度來完善個人數據保護"


解碼

文|《財經》記者 焦建


一人一碼、一碼複用、一碼通行。逐漸具備上述三重特點、從2月初為防控新冠疫情而在全國各地陸續推出的綠、黃、紅三色"健康碼",已成為大多數中國人在外出通行及工作時的必備。


2月9日,為緩解推進復工復產和防疫的雙重壓力,杭州推出"健康碼"系統,其基礎是由釘釘2月7日推出的杭州企業復工申報平臺即 "餘杭區綠碼";2月11日,面向杭州全市的健康碼於支付寶平臺正式上線。與此同時,騰訊"防疫健康碼"於2月9日落地深圳,截止3月10日已覆蓋近九億人口,累計訪問量破60億。


為進行分類管理,不同顏色的健康碼在各地對應了不同的防控場景。三種顏色看似分類簡單,支撐其生成及管理的,卻是一個包含了"線上+線下""人防+技防"等技術及社會管理改革的"集大成"大數據網絡平臺。


在其起源與推廣背後,體現出全國各地數字經濟發展與數字化社會治理的速度之別。如何進一步在全國真正實現"一碼通行",同時更好解決個人隱私等相關問題,亦是各界關心的話題。


"基於數字經濟的社會治理正在浙江進行積極探索並取得較好效果,以'城市大腦'等為特色的數字公共治理走在全國前列,近來浙江在創建的未來社區、家庭大腦等都充分利用先進的數字技術。"浙江大學全球浙商研究院副院長鄔愛其對《財經》記者解析疫情期間健康碼等數字工具發展的原因時稱。


為什麼杭州率先啟用健康碼?


1月23日,武漢封城。隨後,全國各地紛紛採取程度不一的新冠疫情管控措施。


2月4日,杭州宣佈全市實行封閉式管理。各社區開始分發出入通行證,出入一律測量體溫。和全國大部分地區類似,為實現個人信息即時彙報和可追溯,該市也採用打卡、實名制登記等方式進行管理。


2月7日,杭州"餘杭區綠碼"誕生;2月9日,為緩解推進復工復產和防疫的雙重壓力,杭州推出"健康碼"系統。其建立的基礎,正是由釘釘推出的杭州企業復工申報平臺即 "餘杭區綠碼";2月11日,面向杭州全市的健康碼於支付寶平臺正式上線;2月12日,杭州發出相關通告稱:根據疫情變化狀況和精密智控要求,全體市民和來杭返杭人員要主動申領健康碼。全市域憑健康碼亮碼或掃碼通行。


作為浙江人口最多的區,餘杭區在復工期間將迎接100多萬人,防控壓力巨大,又具備相應的產業基礎,推出相關工具可謂"一拍即合"。而在將其升級至全市推行的健康碼時,杭州則提出了三項要求:一是要實現員工返崗、復工、健康管理數字化閉環,確保"全市人員一碼通行";二是員工健康碼與健康碼要"二碼合一";三是賦碼必須自動精準。


"在全市範圍內二碼合一併不太難,但因為涉及現實的社會生活,所以如何做到精準則是考驗。"有相關研發人士對《財經》記者解析技術特點時稱,涉及綜合協調、技術、問題核查、提高精準度的反向測試等。只有更好地加強對公共數據的篩查、識別和分析,才能實現疫情防控、民生保障、經濟運行等多重目標,儘量降低衝突性。


為健康碼的推出提供進一步基礎性支持的,則是杭州近年來推廣的"城市大腦"管理體系。這一旨在實現"精密智控"的體系在杭州於2016年起步建設,是該市為城市生活打造的數字化界面,目前包括衛生健康、基層治理等11大系統48個應用場景。其處理的問題從最初的交通治堵,發展到城市治理、疫情防控。涉及衛健委、數據資源管理局等相關部門。


"杭州是數字經濟比較發達的城市,所以利用這個優勢製作個人健康碼。在網上APP填個人有關的信息,後臺用大數據公司進行比對。杭州市年前的管理人口是1600餘萬,年初時只有1100萬,這意味著將有500多萬人口返回杭州。通過提前註冊和申報,可以知道相關人員大概多少,政府知道,企業知道,即可做到有序。"杭州一位官員在2月12日接受央視《新聞1+1》採訪時介紹稱。


"數字經濟是浙江省'一號工程'。首先,浙江在數字經濟方面擁有較強的企業基礎,阿里巴巴、海康威視等一大批數字經濟企業在國內國際具有較強的影響力,基於數字經濟和平臺的創新創業活動較為活躍,此外也湧現出了一大批行業新秀以及更多的新創企業;其次,基於數字經濟的社會治理也在浙江進行著積極探索並取得較好效果,利用數字技術開展的'最多跑一次'在全省有效實施,深受企業和群組認可,以'城市大腦'等為特色的數字公共治理走在全國前列,近來浙江在創建的未來社區、家庭大腦等都充分利用先進的數字技術。"浙江大學全球浙商研究院副院長鄔愛其對《財經》記者解析疫情期間健康碼等數字工具發展的原因時稱。


與"一刀切"式的封閉式管理相比,健康碼為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提供了支撐。在隨後的一段時期內,健康碼這一概念開始以"幾乎一天一個省"的速度被推廣到全國各地;作為健康碼的發源地,浙江則在全國範圍內較早實現了健康碼全省覆蓋。


2月15日,國務院辦公廳電子政務辦指導支付寶、阿里雲加速研發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疫情防控健康碼系統。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也曾指出:浙江利用大數據建立個人健康碼,動態掌握個人健康信息,為復工復產提供了引導和保障。


3月10日,湖北宣佈啟動健康碼發放工作。


各地健康碼如何統一互認?


作為全國數字經濟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城市,深圳幾乎與杭州同步推出了當地版本的健康碼。


相關資料顯示:騰訊"防疫健康碼"於2月9日落地深圳。截至3月10日,覆蓋近9億人口,累計訪問量破60億。


2月15日,國家信息中心官網發佈消息表示:將聯合騰訊推出"健康碼標準",推薦給各地作為技術標準規範。而騰訊版健康碼將面向民眾側(居民,村民,學生,企業員工等)、數據採集員側(社區網格員、一線交警、學校管理員、公司管理者)、數據管理員側(省市區街道居委會分級管理人員)等,並覆蓋社區、辦公大樓、交通卡口、機場、火車站等不同場景。


具體功能上,騰訊版健康碼可通過微信小程序,企業微信等多個平臺滿足各類用戶的產品使用習慣,快速觸達普通市民、企業員工、社區居民,農村村民等用戶群體;同時通過政務微信和數據中臺解決政府政令上傳下達,統計分析預測的業務閉環需求。


目前來看,杭州和深圳分別結合當地企業合作推出的健康碼並沒有太大的功能區別,出示都有相同的效力。目的都旨在只需填報一次個人健康狀況,即可應對各類核驗場景。


從2月初至今,全國各地相繼與前述兩家公司合作分別推出了各自版本的健康碼,省區一級分別有健康寶、津心辦、隨申碼、蘇康碼、安康碼、贛通碼等;在部分城市,也分別推出了屬於當地版本的健康碼。


在一段時期內,由於不同平臺、地區等差異,近百種"健康碼"出現了標準不統一、數據不共享、缺乏互認機制等現象。雖然都採用了三色二維碼,但對應的具體規定不一樣,對人員的隔離措施也不同,往往是"每到一地都需要重新填報信息、申請。"


究其核心難題,浙江在近日舉行的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佈會上曾指出:"健康碼省際互認是建立在信息充分共享的基礎之上。目前,我省依託全國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正積極推進浙鄂兩省防疫健康信息數據共享。這是健康碼互認的依據,但現在客觀上仍然有信息不對稱的情況。"


該發佈會也透露稱:"通過核酸和血清檢測,能夠快速打通跨省域信息不對稱的堵點,這好比是一次健康公證。從政策層面講,此次完善健康碼管理機制,屬於對不同區域感染風險作評估後的銜接性措施,尤其是以免隔離為前提,所以是深化浙鄂兩省健康碼互認的一項落地舉措。"


全國層面上的健康碼統一正在加速進行。3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召開會議,分析國內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形勢後曾提出要求:"低風險地區之間的人員和貨物流動,必要的健康證明要做到全國互認,不得再設置障礙,不對人員採取隔離措施。"


具體而言,在近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規劃司司長毛群安在介紹健康碼全國互通互認時間表時稱:各省份正在按照統一的數據格式標準和內容要求,加快向全國一體化平臺匯聚本地區防疫健康信息的目錄。各地依託全國一體化平臺,正在深入推廣健康通行碼互信互認應用,作為在交通卡口、居住小區、工廠廠區以及一些公共管理和服務機構的通行憑證。


根據國務院電子政務辦和國家衛生健康委提供的各地跨省份互認共享資料顯示,未來全國範圍內的互認或通過以下三種路徑進行:


第一種,在不改變地方現有的健康通行碼的情況下,通過跨地區防疫健康信息的數據共享,能夠在本地的健康通行碼中增加跨地區的互認功能;


第二種,在各地健康通行碼與全國一體化平臺的防疫信息碼對接,以全國一體化平臺上的防疫信息碼為中介進行轉換,從而實現跨地區的健康通行碼互認;


第三種,對沒有建立本地健康通行碼的地區,可以直接採用全國一體化平臺上的防疫信息碼。同時,結合本地的防疫健康相關信息,實現跨地區的互通互認。目前,各省已經完成了技術對接和應用改造。


健康碼如何發展常態化衍生服務?


目前業界在解析健康碼統一問題的共識是:互認的基礎是數據和算法統一,這需要重新收集或調整數據,工作量不小。統一主管單位能便於不同地方互通和共享信息,但需要部門協調和數據移交,也要費很大周折。在診療卡、電子病歷等醫療信息尚無法實現全國互通的情況下,單純推動健康碼統一具有難度。


各方也擔心:隨著國內疫情趨於穩定,除少數地區外復工復產已經達到較高比例。健康碼只具有防疫功能的話,投入太多進行協調可能"並不划算"。


"從部門協同到基層社區防線的打造,再到多元目標的平衡,健康碼參與了很多公共衛生管理難題的處理。鑑於技術驅動的健康碼具有多場景應用的功能,可讓健康碼在社會治理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浙江某高校的一位研究人士近日建議稱。


從全國各地的探索來看,健康碼確實正在衍生出一些常態化的服務功能,分別融入到當地診療卡、醫保卡、電子健康卡等其他卡證當中。


同樣以杭州為例,2月21日,杭州健康碼又進行了新一輪的升級,實現與電子健康卡、電子社保卡互聯互通。通過健康碼,市民就能完成掛號、就診、檢驗檢查、取藥等一系列行為;在廣東的一些城市,通過健康碼小程序,也逐步開通了口罩預約等功能。


一位杭州居民在對《財經》記者解析其用途時稱:在支付寶"我去就醫"下選擇"市醫保用戶"或"非市醫保用戶",將分別喚起電子社保卡和電子健康卡。不再需要攜帶實體就診卡和紙質病歷本就能完成掛號、取號、就診、檢驗檢查、取藥、開電子發票等項目。


杭州市政府主管的"杭州發佈"近日則稱:"此前,杭州健康碼上線了交通出行、看病就醫、景區預約等公共服務功能,逐漸融入市民生活,開啟了杭州健康碼的後疫情時代的場景應用。杭州健康碼下一步目標,是實現生命全週期、健康全過程、應用全場景的覆蓋,成為數字賦能'健康杭州'建設的綜合性平臺。"


但因為目前紅、黃、綠三色健康碼的推算機制並不明晰,亦有專家強調指出:要注重信息安全和個人隱私保護,謹防數據被用於不法途徑。


根據各方公佈的信息顯示,健康碼的演算機制涉及三個維度:一個是空間維度;第二個是時間維度,即去過疫區的次數以及時間的長短;第三個則是人際關係維度,即與密切接人員接觸狀態。這些維度量化賦分,最終生成相應的三色碼。此外,各地的算法和規則由當地政府提出需求,再由相關企業提供技術及產品解決方案。


"經過此次疫情,公共利益與個人隱私的平衡會發生新的變化,若要對健康碼持續開發,需從醫療健康等民生領域循序漸進擴大應用範圍,同時用法律制度來完善個人數據保護。"無錫市大數據管理局一位負責人近日提醒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