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坑探奇19章之3:又一個來自中國的岩溶術語

天坑探奇19-3: “天坑(TIANKENG)”,繼“峰林”、“峰從”之後又一個來自中國的岩溶術語

@真實探索稅曉潔 江北

天坑探奇19章之3:又一個來自中國的岩溶術語

陝西漢中伯牛天坑旁的地縫@真實探索稅曉潔 攝影

(全文現約6萬字,相關鏈接):

5、航拍湖北長陽“天坑”

6、萬人坑與第一坑

7、一位民間探險者的天坑新發現

8、陝西漢中天坑群橫空出世:絲綢之路開闢者張騫故里竟有21世紀地理大發現

9、外國專家和中國愛好者在衛星圖上發現“陝西天坑”

10、石筍記錄了3.4萬年前的瞬間,發育動力還在作用

11、天坑是由溶洞大廳崩塌形成的、四周或大部分周壁陡崖環繞的大型漏斗

12、探索的腳步不會停止,鎮巴山脊上的天坑,像一個個巨大的問號

13、廣西左江巖畫背後石柱林中,掩藏中國最南的天坑

14、長壽之鄉巴馬的超級大天坑

15、巴馬三聯坑與鳳山三門海大腳印天坑

16、樂業:大石圍西北兩三公里處新發現大天坑

17桂林七星巖就有天坑,天坑的由來與生命

18、還有多少天坑,等待發現?

(將持續探索更新,敬請關注,轉載請註明出處——

頭條號@河山新考,微博 @真實探索稅曉潔,謝謝!)

天坑探奇19章之3:又一個來自中國的岩溶術語

航拍湖北長陽千丈井天坑@真實探索稅曉潔 攝影

天坑探奇19章之3:又一個來自中國的岩溶術語

航拍廣西鳳山三門海@真實探索稅曉潔 攝影

2010年5月31日,遙遠的南美洲危地馬拉首都危地馬拉城突然出現一個深達60米塌陷洞,有目擊稱一幢3層建築墜入洞中,至少造成1人死亡,有媒體報道為“天坑”。在此前後,國內媒體上也是“天坑”頻現,比如廣西賀州、江西南昌、浙江杭州市、四川成都、宜賓、崇州等地也不斷有這種地面陷坑出現。

不僅如此,幾條高速公路上也出現了這種東西,因為當時臨近傳說中的2012,一時眾說紛紜。百度上那時候有個“天坑”貼吧,很是熱鬧,說什麼的都有。有人想象力豐富,說天坑就是地底人的武器發射口,是蜥蜴人乾的。也有人說不一定用來發射武器,可能是各種各樣的通道,戰鬥對象也不僅僅是ET。還有人說看到天坑,第一反應是氣候變暖,再下來想到的就是墨西哥灣的原油洩漏,至少我聽到關於出現天坑的消息,都是在墨西哥灣原油洩漏事件發生之後,會不會是原油洩漏之後,海水壓力增大,導致地下水流動異常,出現壓力增大,衝破岩層,或者改道,使地表塌陷?

還有人認為要從地球收縮來考慮,什麼情況下地球會收縮?答案是:冷的時候。因為熱脹冷縮。地球為什麼會縮?地球的內在燃料不夠或者外來能量不夠。太陽給的供給不足了?南極冰化了帶走了更多的能量?火山噴發帶走了很多能量?似乎都有可能!地球上很多地下都有暗流,大約有三米到上百米的水層,石頭掉進水裡了,就會出現天坑。什麼好好的會掉下去?聰明的人會立刻想到“動盪”!也可以理解為地殼的上下動盪!甚至地幔的運動!為什麼會上下動盪?熱量不足了,或者熱量因為別的原因被釋放了。地球的熱量哪裡去了?太陽衰減,黑子增多,供熱不足!頻繁的日食,光照不足!火山噴發釋放了!外星人向抽水一樣在抽我們地球的熱量!南極冰化了,帶走了熱量!

後來有專家解釋說,這些現象其實應該稱為“地陷”。

地陷是地面塌陷,而天坑是一種喀斯特地貌的專屬名稱,二者並非一個概念。發生地陷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地下的平衡被打破,地表自然就下沉了。危地馬拉的巨洞,據專家分析主要原因可能就是地下管道系統年久失修,長期滲水,在地下掏出一個洞穴,最終導致這個塌陷洞形成。

通常情況下,地底下的水侵蝕地層,帶走土石,形成地下空洞,一旦不足以支撐地表重力,就會導致地陷。還有一種情況,有些局部地表靠充斥的地下水維繫壓力平衡,如果地下水流失,平衡被破壞,地表就會坍塌。暴雨侵襲和過度開採地下水,是導致引發地陷的兩個主要原因。

天坑探奇19章之3:又一個來自中國的岩溶術語

湖北利川天坑底部的植物@真實探索稅曉潔 攝影

天坑探奇19章之3:又一個來自中國的岩溶術語

湖北利川天坑底部的洞穴@真實探索稅曉潔 攝影

天坑探奇19章之3:又一個來自中國的岩溶術語

湖北利川大甕天坑@真實探索稅曉潔 攝影

天坑在我國民間並不是一個新鮮東西,在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新開通的“天地圖”網站以“天坑”為地名搜索,一下子就能蹦出幾百個。假天坑、前天坑、後天坑、天坑槽、天坑壟、天坑小學、天坑灣、天坑窩子、劉家天坑、彭家天坑、雷打天坑、天坑村民委員會等等各種各樣,不一而足。

天坑雖然已經在地球上存在了幾十萬、數百萬年甚至更久,但是直到2005年,英國諾丁漢特林特大學Tony WALTHAM教授在英國專業刊物《Cave and Karst Science》用了這樣一段話來表述天坑:

天坑是世界上最壯觀的喀斯特地貌,是一種大型塌陷漏斗。天坑概念之所以最近才被引入喀斯特詞彙中,是因為大部分石灰岩景觀最近才由喀斯特地質學家在中國偏遠山區“發現”它們。天坑的“出現”是中國經濟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副產品——近幾年才修了公路使科學家們接近這些喀斯特地貌。

現在這種地貌已按漢語命名為天坑——大致相當英文的“sky hole”。

——這段話還被刊載在我國權威的《中國岩溶》雜誌和美國的Speleogenesis網絡期刊上,三家刊物均專門出版了“天坑專輯”。

自此,“天坑作為世界上重要的喀斯特地貌,地位得到確立,名詞得到定義。”英國諾丁漢特林特大學Tony WALTHAM教授說。

從此“karst tiankeng”一詞及其意義與概念為國際學術界所接受,並獲廣泛傳播。

這一切,都與一位中國人息息相關。

天坑探奇19章之3:又一個來自中國的岩溶術語

天坑之父朱學穩教授@真實探索稅曉潔 攝影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朱學穩研究員朱學穩與所在的研究集體,歷經多年實地考察和研究,提出了“喀斯特天坑”理論體系,使“天坑(TIANKENG)”成為繼“峰林”、“峰從”之後,又一個來自中國的岩溶術語。

天坑探奇19章之3:又一個來自中國的岩溶術語

天坑之父朱學穩教授@真實探索稅曉潔 攝影

(待續)

天坑探奇19章之3:又一個來自中國的岩溶術語

廣西鳳山天坑與天生橋@真實探索稅曉潔 攝影

全文現約6萬餘字,目錄如下:

1、貴州打岱河天坑群,目前地球上已知最大的喀斯特負地形?

2、“天坑(TIANKENG)”,繼“峰林”、“峰從”之後又一個來自中國的岩溶術語

3、什麼是“天坑”?

4、天坑、漏斗與豎井

5、航拍湖北長陽“天坑”

6、萬人坑與第一坑

7、一位民間探險者的天坑新發現

8、陝西漢中天坑群橫空出世:絲綢之路開闢者張騫故里竟有21世紀地理大發現

9、外國專家和中國愛好者在衛星圖上發現“陝西天坑”

10、石筍記錄了3.4萬年前的瞬間,發育動力還在作用

11、天坑是由溶洞大廳崩塌形成的、四周或大部分周壁陡崖環繞的大型漏斗

12、探索的腳步不會停止,鎮巴山脊上的天坑,像一個個巨大的問號

13、廣西左江巖畫背後石柱林中,掩藏中國最南的天坑

14、長壽之鄉巴馬的超級大天坑

15、巴馬三聯坑與鳳山三門海大腳印天坑

16、樂業:大石圍西北兩三公里處新發現大天坑

17桂林七星巖就有天坑,天坑的由來與生命

18、還有多少天坑,等待發現?

天坑探奇19章之3:又一個來自中國的岩溶術語

陝西漢中圈子巖天坑@真實探索稅曉潔 攝影

天坑探奇19章之3:又一個來自中國的岩溶術語

廣西鳳山大腳印天坑@真實探索稅曉潔 攝影

相關視頻:

(將持續探索更新,敬請關注,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河山新考 @真實探索稅曉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