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出現從來不是為了被人欣賞《月亮與六便士》


​藝術的出現從來不是為了被人欣賞《月亮與六便士》


我是斯特里克蘭


喜歡一個人待著。

想要去到一個孤島。

無所謂居住與穿著甚至食物。

不需要婚戀消耗時間與自我束縛。

做一件事的全部只是為了本身而已。


這世上不只有我,還有斯特里克蘭。


作者對於寫作的思考、對於人生意義的界定、對於人對人的感受與評判,對人生尋找的描繪、對藝術本質的理解、對生活的細膩感受,以及斯特洛夫對於真正的愛的理解,與我,如出一轍。


這世上不只有我,還有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講述虛構的“我”,與斯特里克蘭幾聚幾散,逐漸看到人生成長、看到人心變化、看到人性本質,逐漸領會到藝術的玄妙、生活的多元、生命的無常。


十個思考。


一、人生是需要頓悟的


初見斯特里克蘭時,“我”覺得他雖然忠厚老實,有著穩定的家庭和收入,但卻枯燥乏味,甚為普通,不值得浪費時間與他交往。然而這樣的斯特里克蘭,卻在某一天突然拋棄了工作與妻兒,一人隻身前往巴黎,什麼也不要,只為了畫畫。“我”不明白這到底是為什麼。斯特里克蘭只說:“我必須畫畫。”這好像什麼都沒回答,又好像回答了一切,因為心底真正的東西,是沒辦法用語言這種介質表達的。如果有一天,你看到了斯特里克蘭的畫,就會明白,他的畫,就是他的回答。

“我”認識的另外一個朋友——亞伯拉罕,才華超群,原本馬上就可以晉升到聖托馬斯醫院的管理層,可是當他前往地中海度假時,乘船抵達亞歷山大港,看著眼前一切既陌生又熟悉的景象,他有一種莫名的心動感,他感到興奮,和自由,於是便從此留在了那裡,一無所求,一直到老。

人這一生會有很多想法,大部分都只是想想而已,沒有什麼決定性的影響。而往往改變生命軌跡的,都是一種頓悟。當你看到了一個物件,當你聽到了一種聲音,當你去到了一個地方,當你在某一個聽到自己內心震動的瞬間,你會感覺到一種豁然開朗,你會明白自己一生所求。至此,一切他物,在內心摯愛面前,都已消失不見。


二、生活不僅有和諧的美好,還有無盡的荒廢


“我”住在維多利亞車站附近時,去過一些文藝家庭的聚會。他們對“我”的那些溢美之詞,令我“我”感到尷尬與不適,對於他們的那些當面一套背後一套,“我”也並無興趣,只得假裝沏茶倒水,順便觀察他們。看著斯特里克蘭夫婦平靜的生活,“我”會突然感到煩惱與不安。或許這是絕大多數人的生活,但“我”更渴望不可預知的冒險。

斯特里克蘭,在日後,就成了踐行者。當他意識到自己要畫畫時,離開了家庭,完完全全,極其堅定。在巴黎,當布蘭奇想要跟他生活在一起時,他表現出極大的反感與憤怒。即便最後在塔希提跟阿塔生活在一起,也是因為可以安靜地畫畫,而且阿塔和孩子反而成了創作源泉。

生命太過短暫,融入生活,並不一定是按部就班,遵循世俗不等於尊重生活,安逸的環境,對於個人是一種巨大的吞噬 。若生命本無意義。那麼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算是自己為自己賦予了意義,也是不枉此生。


三、藝術創作不是為了別人,是自我釋放與享受


斯特里克蘭決定要畫畫後,便不在乎事業家庭,無所謂身份地位,住得蕭索、穿得破爛,都不重要,唯一與世俗相關的,只有賺點錢、填飽肚子,然後繼續畫畫。別人對他的作品,好的評價、差的評價都不重要,他對於那些曾經的偉大畫家,也並沒有太多的想法,只是十分獨立地、平靜地,跟著自己的心畫。到塔希提後,他創作出絕世奇作,與生命對話,與宇宙對話。最終卻選擇燒燬,連同著自己的肉身,一起煙消雲散。他追求的東西,他看到的東西,他感受到的東西,都不是為了別人的認可,更不是為了其所能帶來的俗世價值,只是畫的過程,是創作本身。

“我”是作家,“我”知道那些嘔心瀝血創作出文學作品的人,心中有多少期待。但是,讀者往往只是偶然看到那些書,讀它也只是消磨時間,或在旅途解悶。於是,“我”認為作者應該從寫作本身得到快樂,而一本書的成功或失敗、讚譽或詆譭,根本都不重要。

與“我”和斯特里克蘭不同,如果有誰對沃特芙德的才華表示賞識,她會樂意與他們聚會交談。然而關於她的作品,“我”並沒有關注,也沒有描繪。如果一個創作者創作的目的,是為了公眾賞識,那麼這樣的創作已然失去了靈魂。若是能得到一點半點的讚譽,也不過是庸俗的附和,與真正的藝術相去甚遠。


四、在何處創作,在何處生活


斯特里克蘭最初想畫畫時,來到了巴黎。“我”也在巴黎生活了很長時間,“我”常看著巴黎街頭來來往往的行人,就像巴爾扎克筆下的各色人物,有著許多庸俗貪婪的浪漫。我十分享受在巴黎的日子,那裡總是熙熙攘攘、充滿生機,好像隨時都會有出人意料的事情發生。而在那裡,我與斯特里克蘭和斯特洛夫二人的經歷,也的確是一生難忘。

斯特里克蘭在巴黎創作了一些他的早期畫作,而後去了塔希提島度過餘生。“我”初到塔希提時,甚覺驚豔。那裡幽暗神秘,有著遠古時代的樸質,讓人孤獨悲傷,又讓人心神盪漾,無比絢爛,無限多情。怪不得斯特里克蘭要來到這裡,但凡一個有創作信念的人,都會被這裡激發出強烈的創作慾望。

“我”在塔希提時,與居住在那裡的人們交談,體驗著他們的生活,面對著陌生的環境,回憶著熟悉的故人,瞭解了斯特里克蘭在這裡度過的,最後的生命時光。“我”想,住在阿塔家的幾年,是斯特里克蘭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那裡天空湛藍,樹木蔥鬱,盡是椰子、鮮花、香草,他們自己捕魚和螃蟹,自己摘果子吃。斯特里克蘭每天讀書、畫畫,夜裡可以看著寂靜的天空。那裡與世隔絕,無憂無慮,色彩無盡,馥郁芬芳,就像,伊甸園。為何要在這裡生活,因為,在這裡的每一刻,都在創作。


五、藝術創作是靈魂的載體,藝術欣賞是靈魂的碰撞


斯特里克蘭作畫的最初,除了斯特洛夫,包括”我“在內的所有人都沒能看懂他的畫。斯特洛夫說,美是這世上最寶貴、最奇異的東西,不會像沙灘上的亂石,被一個漫不經心的路人,隨隨便便就能撿到。美是創作者經過靈魂的煎熬,從宇宙的混沌中提煉出來的東西,看到它的人,只有重複和創作者一樣的路程,用智慧、感受、想象力去努力捕捉,才有可能獲得。

在塔希提,布呂諾船長是島上第一個仰慕斯特里克蘭的人。雖然一開始是出於同情買了斯特里克蘭的畫,但久之久之,他能夠發現畫中的奇異之美。在斯特里克蘭家中睡的那晚,他感受到了天際的浩渺、時間的無垠,好像靈魂與宇宙交接,生死甚至沒有什麼區別。斯特里克蘭曾認為他不懂什麼是藝術,但他自己清楚,其實他的內心跟斯特里克蘭追尋著同樣的東西——美。而這也是他能夠理解斯特里克蘭畫作的緣由。只是欣賞的類型是不一樣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像斯特洛夫那樣,在最短的時間內,透過畫作感受到斯特里克蘭的內心。布呂諾船長也能感受到,只是需要時間的醞釀。當然還有一種人,比如約翰遜夫人等一眾人,從來都沒有看懂過。


六、偉大的作品,是歲月的等待


“我”有很好的繪畫欣賞素養,但第一次看到斯特里克蘭的畫時,拙劣的技法還是讓“我”感到震驚和茫然,只覺像是粗獷的塗鴉、怪異的鬧劇。而斯特洛夫從一開始就知道,這是藝術史上的一次革命。而革命的意義,正是要隨著時間的推進,回過頭來,才能真正被感知到。

當下廣受歡迎的,往往是大眾化的作品,容易理解,真正偉大的藝術,當下是看不清楚的,能看出的人少之又少,即便看出,旁人也不會認同。這也是為什麼往往偉大的藝術家,在生前很難享受到作品紅利的原因。藝術欣賞是有階段的,“我”當年無法欣賞,經歷了世事後,才慢慢理解。世人也是如此,感知到真正的美,需要時間。

科恩先生希望斯特里克蘭還活著,想知道把賣畫的鉅款交給他,他會怎麼講。斯特里克蘭不會活著的時候看到這幅景象的,他是那樣偉大的藝術家,他的超脫和他的偉大共存。即便真的看到,那他也依然會不屑一顧,無比傲慢,無比平靜。


七、藝術是純粹的,人性是複雜的


藝術能夠表現創世之初,還原人之本性,而人性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顯得愈發複雜,好像忘了最初的自己,最本質的自己。人很容易被當下、被世界的假象矇蔽,藝術,就是赤裸裸地讓你看到內核,讓你從靈魂深處感受到一種共鳴,那可能是震撼,也可能是恐懼,還可能是歸屬。

斯特里克蘭離開他夫人時,決絕殘酷,他對於自己的愛人、子女的認知不太符合常理。但是“我”隨著自己的成長,慢慢看出了這件事背後的一面。斯特里克蘭夫人精明持家,即便悲傷時還能夠保持禮儀,她的淚水更像是表演,為了贏得同情。她能迅速想出如何利用斯特里克蘭離開這件事,為自己的未來贏得好處的辦法。當斯特里克蘭成名後,她又能恰到好處地暗示別人她與斯特里克蘭感情融洽,家庭幸福。可其實,她從來沒理解過斯特里克蘭,她說他沒有才華,說他沒有文學修養,說他沒有畫畫天賦。人性中的矛盾,真誠與虛偽,高尚與卑鄙,邪惡與善良,好像可以在一處交織。這樣的狀態,對於追尋純粹藝術的斯特里克蘭來說,是一種巨大的束縛。

“我”曾經不理解斯特里克蘭,但“我”逐漸讀懂了他,看到了婚姻家庭虛偽的一面,也看到了人性的複雜,明白這世上唯有藝術才最接近靈魂深處。


八、真正的愛,是愛人而非愛己


“我”曾問過斯特里特蘭,難道不愛自己的妻子兒女了嗎?法律也要求照顧家人。義務、責任等等是對於“不愛”的一種約束,因為如果在深層次上真的愛一個人,根本不需要這種表層的約束,而是一切都以滿足所愛之人為主。斯特里克蘭愛的是他的創作,所以才會為了畫畫什麼都可以不要。

布蘭奇離開斯特洛夫時,“我”說不是妻子離開了他,而是他離開了妻子。在愛中,如果談尊嚴,那只是愛自己。斯特洛夫愛布蘭奇,遠勝過布蘭奇愛她,斯特洛夫認為,布蘭奇允許自己愛她,對自己來說就已經很幸福了。如果布蘭奇執意要走,他不會加怒於布蘭奇,只是自己神傷。對布蘭奇是這樣,對斯特里克蘭也是這樣。斯特洛夫就像一個聖人,或許在某些情境下,你會覺得這樣的人很懦弱、很討厭。但本質上,他是真正把所愛之人放在前,而常人是把自己放在前。因為愛布蘭奇,因為愛斯特里克蘭,斯特洛夫寧願自己承受一切苦痛,也成全他們,有種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之感。

後來,“我”思索他們三人之間的複雜情感,覺得自己也有很多想不到的地方,覺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處境。人與人之間的愛,會讓人變得既豐富又貧乏,對於斯特里克蘭來說,是枷鎖、是牢籠,他自然會毫不猶豫將其連根拔除,即便痛苦,也依舊如此。“我”看似熟悉他,卻一直沒有讀懂他,時過境遷,“我”逐漸理解了他,並且能夠接受這樣的想法了。


九、每個人都有他/她的侷限


“我”認為,女人有著根深蒂固的惡習,那就是與任何願意傾聽的人談論自己的私事。而這一觀點,竟然只是從斯特里克蘭夫人這一位女性身上得到的。“我”還認為,只有女人才會反反覆覆做同一件事而且熱情不減。可是,曾經被我評判為無趣的斯特里克蘭,不也是在每天重複著枯燥的生活麼。

斯特里克蘭認為,女人都很蠢。那些不理解他選擇的人,全部都是女人嗎?“我”最初也是不厭其煩地規勸他,“我”也是女人嗎?斯特里克蘭總覺得,女人想要囚禁自己。在家庭中,或許他會感覺到妻子的束縛,那麼掌控欲強的父母、領導,也全部是女人嗎?其實,那種不自由感,是每個人生來都有的,而對於他這種感知力極強的藝術家,衝破禁錮、追求自由的渴望更加強烈。只是在認知上,狹隘地、或者不經思考地,用女人來表達了。

關於男性與女性,有區別,但更多的是生理。人與人之間的不同,絕不只是男與女這麼簡單,人與人思想的差別之大,甚至超越宇宙空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侷限,時代的侷限,環境的侷限,我們能做的,唯有儘可能地去開闊眼界、拓展認知,才能規避狹隘、擁有更多的無限。


十、生命的瞬間,即永恆


在提筆寫作前,“我”便明白,每個人都可能以為自己前無古人,然而實際上,很多東西,從未改變。表面看起來是在向前,實則地球旅行只是無限循環。一切痛苦,一切磨難,好像很殘酷,又好像什麼也沒發生過。世界還在繼續,一切虛空皆無意義。

但人的矛盾就在於,每一個當下,會依然在意自己對別人的影響,每個人都想影響別人,所以會不舒服。斯特里克蘭不是。世俗關於美的定義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力量,斯特洛夫在斯特里克蘭的畫中看到了真正的美,看到了他的靈魂,一種精神性的東西。

我“筆”下的斯特里克蘭,好像很乏味,好像沒什麼波瀾起伏,幾次好奇,好像也沒有明確的解答。很多現實生活中的事情,確實沒有什麼理由,但斯特里克蘭的故事卻蘊含了一種說不出的能量,深深地埋在人的心裡。

斯特里克蘭偶然到了塔希提島,像是找到了一種物質寄託,他在那裡創作出此生最偉大的作品。雖然,這種相遇可能只是巧合。生命就是一種巧合,地球也是,宇宙還是。如果你真的對某個陌生的地方有熟悉的感覺,眼前的一切是那麼震撼,內心的感受卻無法說出。那或許,確是因為千百年的記憶,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或許,每個人此生都在尋找著什麼。

一個人,永遠沒辦法讓另一個人完全理解自己,這是交流的無奈,但藝術可以最大限度地去傳遞。繪畫,就是一種符號,通過這種形式表達一種難以言說的感受。在最後,斯特里克蘭把自己的內心世界全部呈現在壁畫上,他用一生得到了,又獨自地離開了。壁畫與人,合而為一,一起殞滅,又一起超脫。他的畫讓人不能平靜,因為他觸到了人的本質,人又無解,不知何從。

生活與靈魂,好像很近,又突然很遠。斯特里克蘭說,唯一重要的,是永恆的現在。


<code>微博、公眾號:行走的影碟機
影評、書評
原創文章/<cod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