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綿+小海綿”,南沙“未來CBD”24小時暴雨不成災

亞熱帶季風性氣候的廣州南沙,已進入雨水高發的季節。河涌與江流縱橫交錯的明珠灣起步區多面環水,相比其他區域承擔著較大的防颱防汛壓力。

近日,管委會總規劃師莊海波帶隊開展明珠灣起步區防汛備汛督導檢查,詳細瞭解項目防汛備汛工作情況。明珠灣起步區在城市規劃時便提前謀劃,建設生態堤,運用“大海綿+小海綿”融合的海綿城市建設思路,為城市解決防洪排澇問題、水質淨化問題、完善水生態系統,提供更優質的解決方案。

“大海綿+小海綿”,南沙“未來CBD”24小時暴雨不成災

以寬度換高度的“生態堤”

位於靈山島尖的生態堤,是由河岸、堤身、綠化帶和市政道路構成,在規劃設計之初,便以“50年一遇,24小時暴雨不成災”的標準,來建設成為具備200年一遇防洪能力的防洪工程。

與傳統堤防相比較,靈山島生態堤防寬度達數十米至上百米,並緩慢遞增高度。這便是“生態堤”工程發揮作用的奧秘所在,通過用寬度換高度,來緩衝風暴潮導致的海水越浪對堤岸的衝擊力。

“大海綿+小海綿”,南沙“未來CBD”24小時暴雨不成災

不僅如此,生態堤將城市防洪工程與城市道路建設、碼頭建設、景觀建設等其他基礎設施建設融合起來,並把休閒公園、慢行系統納入其中,利用現有河外灘地,來建設濱海公園或親子游園活動場所。靈山島尖的生態堤,也因此打造成為市民休閒親水城市濱海景觀,進一步提升明珠灣的宜居環境。

目前,靈山島生態堤已初具雛形。除了防汛工程的建設之外,多個項目的建設,也積極推動工程實施與片區排澇相結合。如針對橫瀝島項目,明珠灣管理局編制了汛期排水方案。

該方案根據橫瀝島尖內外水系的特點,一方面利用現狀外圍堤防形成的閉合防洪圈,通過水閘的科學調度和聯動,充分發揮河口地區“潮汐自排”的功能;另一方面,在現狀內河“三縱一橫”的河網的基礎上,打通關鍵制約節點以保障排水體系的暢通,結合“泵站強排”,使施工期片區排澇標準達到10年一遇。

“大小海綿”可蓄洪調節

隨著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城市防洪排澇形勢也日益嚴峻,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淨化的“海綿城市”的需求日益突出。近年來,明珠灣積極投入技術力量,開展海綿城市規劃與建設工作,併入選廣州首批“海綿城市”試點片區。

“大海綿+小海綿”,南沙“未來CBD”24小時暴雨不成災

明珠灣運用“大海綿+小海綿”的融合海綿城市建設思路,在海綿城市建設方面積極先行先試。上面提到的“生態堤”,便是明珠灣起步區海綿城市的一塊“大海綿”,可有效地蓄洪調節,防洪防澇。

“大海綿”就是利用明珠灣的大小河涌和水道,著重建設生態堤與整治河涌及周圍生態環境。採取高效截汙、生態河湖重建和潮汐水流調節的措施,從而保障區域內的水生態環境。同時規劃“強排+自排+調蓄”的排澇體系,保障整體的防澇安全。

“小海綿”則是規劃建設波紋花園、生態草坡、下沉式綠地和屋頂綠化來實現雨水的滯留、滲透、淨化和蓄積,同時對雨水進行初步的處理,再匯入城市內河涌及地下。通過推動“海綿城市”的建設,明珠灣區就像海綿一樣,能彈性適應環境變化並較好地應對自然災害。

文字:林丹賢

通訊員:欒琳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