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市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寫在群眾臉上的“幸福答卷”

昌都市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寫在群眾臉上的“幸福答卷”

2015年以來,貢覺縣引進先進養殖技術,建立健全阿旺綿羊養殖繁育體系,實現了阿旺綿羊生產養殖規模化、產業化,帶動了農牧民脫貧增收。 圖為貢覺縣阿旺鄉多熱村村民波澤正在放牧家裡的阿旺綿羊。記者 陳志強 攝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要以更大決心、更強力度推進脫貧攻堅,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

高原四月,春暖花開。本報記者深入我區脫貧攻堅一線和貧困戶家中,進行蹲點式調研採訪,深入挖掘脫貧攻堅中的感人事蹟、可喜成績,探訪我區如何狠抓工作落實,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今日起,本報推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欄目,陸續刊發前方記者發回的報道。敬請關注。

從古至今,小康一直是百姓對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美好生活的嚮往。

3.46萬戶17.05萬人,這是昌都2015年全市識別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高達24.95%,是全區貧困發生率最高、扶貧成本最高、貧困程度最深、脫貧難度最大的區域之一。

11縣(區)脫貧摘帽,累計減貧3.84萬戶19.3萬人,貧困村退出1127個,全市貧困發生率已降至0.02%,這是截至2019年底,昌都市脫貧攻堅工作取得的成績。

育產業強造血

4月的鹽井花香四溢,枯萎了整個寒冬的葡萄藤上爭相爬滿嫩芽。

芒康縣納西民族鄉納西村村民四郎曲宗全家正在葡萄園裡忙碌,剪掉枯死的葡萄枝,鬆一鬆乾硬的土,澆上清澈的溪水……

這些年,四郎曲宗家的葡萄產量一年高過一年,2019年更是突破了1萬斤。“賣了幾千斤給藏東珍寶酒業有限公司,剩下的都釀造了葡萄酒。算了一下,收入差不多有4萬多元。”

葡萄產業是芒康縣結合昌都市“五大養殖基地”和“七大種植基地”建設總佈局培育和發展起來的扶貧產業。截至2019年底,全縣葡萄種植面積達1.17萬畝,葡萄產量達1.17萬噸,年產葡萄酒約2000餘噸,葡萄加工產值預計達7000餘萬元;帶動種植戶1459戶9210人受益,人均創收4200元。

而在貢覺縣,“敢為羊先”的阿旺綿羊成了全縣牧民群眾脫貧增收的新渠道。

2015年以來,貢覺縣引進先進養殖技術,建立健全阿旺綿羊養殖繁育體系,做好品種保護和源種繁育,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促進了阿旺綿羊生產逐步實現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帶動了全縣農牧民增收。

阿旺鄉那玉村的久美益西就是其中的受益戶之一。

過去,久美益西家因缺技術、沒牲畜,而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2018年10月,阿旺鄉給他家扶持了50只羊和5頭產奶的犏牛。其中,成年羊20只(母羊13只),一年羊齡的羊羔30只。到2019年底,久美益西家的母羊共繁育小羊羔10只。按照規定,他成功賣掉5只成年羊,獲得1.25萬元現金收入。

截至目前,貢覺縣先後投資2625.69萬元,向853戶貧困戶發放阿旺綿羊15569只。這一舉措為一戶戶急於脫貧增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輸送了新鮮血液,也激發了他們的內生造血功能。

挪窮窩快發展

拉薩市達孜區幸福新村小區是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小區內滿是一棟棟設計美觀、整齊劃一的二層樓房。

次仁旺久一家是2019年12月中旬從貢覺縣木協鄉下羅娘村搬遷過來的。新房子裡,地上鋪的是實木地板,客廳裡擺放著嶄新的藏式傢俱、液晶電視,廚房裡冰櫃、液化氣灶等一應俱全,獨立的浴室裡還有了全自動洗衣機。

“不僅小孩能就近上學,我也在政府幫助下,找到了工作。”次仁旺久告訴記者。

目前,貢覺縣三巖整體跨市搬遷通過19批27次,順利搬遷947戶5815人至拉薩、林芝等地,開啟了美好幸福的新生活。

八宿縣夏裡鄉、擁鄉、瓦鄉,俗稱“夏裡三鄉”。三鄉地處怒江沿岸的高山峽谷,生產資料匱乏,基礎設施滯後,交通極為不便。為此,八宿縣實施了整鄉搬遷,幫助當地群眾“挪窮窩”“拔窮根”。

洛松平措是夏裡鄉吉熱村村民,2018年10月搬進了八宿縣白瑪鎮乃然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之前的房子是兩層土坯房,漏風又漏雨。得益於政府的好政策,我們搬了家,現在打工或者開店都方便多了,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洛松平措說。

而居住在八宿縣吉達鄉吉達村第一期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斯郎次仁和西嘎巴珍兩口子,通過技能培訓班學了技術,在家門口開了家電焊鋪。西嘎巴珍是一名大骨節病患者,她告訴記者:“這裡的水質好,以後生的孩子也不會得大骨節病了。”

穩就業促增收

“告別單一模式、實現多措並舉,減少政策依賴、鼓勵自力更生。”這是察雅縣轉移就業工作的基本思路。

洛培是察雅縣新卡鄉乃帕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他的脫貧之路一波三折。

自被認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以來,洛培一家人享受了生態崗位、定項補助、種糧補貼等各項惠民政策。同時,夫妻倆通過農閒時節到工地上務工,家庭收入有了明顯增加,生活條件也變得越來越好。

天有不測風雲。2018年,妻子的不幸離世,對這個尚未脫貧、家庭收入有限的家庭來說,生活變得更加困難。雖然曾經難受過、也絕望過,但看著尚在上學的三個女兒,洛培又重新振作起來。

在乃帕村“兩委”的幫助下,洛培在新卡鄉種植合作社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一年下來,有2萬多元收入。從2015年的人均收入低於2300元,到現在人均收入達到6900元。洛培充滿感激地說:“感謝黨和國家給的好政策,讓我們家有了新房子住、收入也增加了,生活變得越來越好。這份恩情,我們永遠銘記在心。”

像洛培這樣靠就業增收的例子,在察雅縣還有很多。他們或是加入合作社,或是學技能開店,或是走進建築工地……通過自己的努力,改善了家庭生活條件。

而在整個昌都,轉移就業早已是拓寬貧困群眾增收渠道的重要抓手。2016年以來,全市累計培訓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7萬人,培訓後實現轉移就業4.03萬人。其中,光2019年就開展農牧民職業技能培訓9821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177人,培訓後實現就業6050人。

現在,“藏東明珠”昌都脫貧攻堅已實現從溫飽型扶貧向發展型脫貧轉變,從依賴政策性補貼救助向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轉變,從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廣大黨員幹部群眾正萬眾一心,誓於年底與全區一道基本消除絕對貧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