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象棋已被印度申遺六次?印度其實很冤

4月14日,一則突然出現的國際新聞,成為微博上熱議的話題。這條新聞的主題,是“中國象棋已被印度申遺6次”,由於它戳中了國內部分網民的“痛點”和“怒點”,很快就在各大媒體的推波助瀾與網民的踴躍轉發下,成了當日輿論場上的“第一爆款”,一時間被廣泛討論。

中国象棋已被印度申遗六次?印度其实很冤

資料圖 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

然而,就在網民紛紛在各大媒體的評論區以各種方式對印度展開譴責的時候,一則“闢謠”的消息,卻如一盆冷水瞬間將網民的熱情澆了個“透心涼”。當天晚間,澎湃新聞報道稱:經中國社科院專家巴莫曲布嫫證實,所謂“中國象棋被印度申遺”一事並不屬實。

據巴莫曲布嫫介紹,世界各國申報“非遺”的材料,全都能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官網上查到,而在該網站的數據庫中,根本找不到任何印度提出申報中國象棋的記錄。這意味著,這則令人血脈噴張的消息,其實是一條徹頭徹尾的假新聞。頗具諷刺意義的是,這也造就了“中國象棋已被印度申遺6次”和“印度從未申遺中國象棋”一度同時出現在微博熱搜榜上的“網絡奇觀”。

中国象棋已被印度申遗六次?印度其实很冤

任何熟悉國內自媒體的人,對這樣的“新聞”,恐怕都不會感到陌生。一直以來,各種標題聳動、內容空泛的虛假新聞,都是部分無良自媒體收割流量、炒作話題的“利器”,而這也是社會各界高度重視,希望能對其加以解決的一大輿論問題。然而,相比於網上那些“自媒體假新聞”,這起“印度申遺中國象棋”的烏龍事件,卻有一個重要的不同:相關消息的原始傳播者,竟然是某家名聲在外的正規媒體。對此,社會各界還需加以高度重視,如果放任這種現象發展下去,我們的輿論環境也會受到汙染。

由於自媒體數量繁雜,良莠不齊,社會公信力也較為有限,其中有部分賬號熱衷於炒作虛假消息,一方面難以徹底根絕,另一方面也並不至於造成太惡劣的影響。然而,正規媒體的公信力和社會影響力遠非自媒體可比,一旦正規媒體自降底線,後果可能不堪設想。為此,正規媒體還需以更高的標準約束自己,否則便是對媒體使命的背叛。

作為新聞工作者,記者和編輯的使命,絕不僅僅是寫出讀者“愛看”的東西而已。真正揹負在傳統媒體肩上的,是一份沉甸甸的“把關”責任。所謂“把關”,指的是為讀者和社會大彙總甄選信息,決定哪些信息更值得被輿論關注。在一定程度上,媒體的“把關”結果,將會對社會輿論的風向產生重要的影響。如果媒體能夠盡好“把關”責任,為讀者提供高品質、可信賴的新聞,鼓勵讀者對新聞進行深入的思考,那麼輿論環境就會逐漸向著理性、平和、真誠的方向發展。反之,如果媒體熱衷於放出虛假消息,我們的輿論環境則有可能變得愈加輕浮、衝動和暴戾。

遲遲無人闢謠的假消息,顯然會對公眾造成嚴重的誤導,進而造成社會性的認知失調。然而,就算一則假消息剛一出現,就立刻得到闢謠,這樣的消息也一樣會造成媒體公信力的流失,進而削弱社會互信。要抵消這種負面影響,還需要廣大媒體工作者在事後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為此,媒體行業還應痛定思痛,認真反思,絕不要讓這樣的事再輕易出現。

延伸閱讀:

中國象棋起源於中國。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博士在其所著《中國科學文化史》中明確提出,國際象棋也是中國人的創造。他詳盡地分析了中國古代遊戲——六博與天文、象術、數學的關係,他說:“只有在中國,陰陽理論的盛行促使象棋雛形的產生,帶有天文性質的占卜術得以發明,繼而發展成帶有軍事含義的一種遊戲。”

象棋一詞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楚辭·招魂》中就對其形制以及玩樂方法作過專門記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營並進,道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意思是說,用玉石(即蓖)做成的相當於骰子。(即蔽)大小的象棋,每方共有6顆;比賽的方法是分曹並進。(指必須兩人或兩組對局聯賽),相互進攻,逼迫對方於死路;最後是贏者“牟”(指成倍)取勝利。擊敗了敵兵(春秋時兵制,以5人為伍),而發出了勝利的歡呼。

漢劉向《說苑·善說》亦記載,雍門子周以琴見孟嘗君說:“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則鬥象棋而舞鄭女。”意即勸孟,不妨也像“燕”國一樣,鬥象棋觀歌舞,逍遙一二。所有這些,說明在戰國時代“象棋”已經成為一項經常的活動了。因此象棋產生的時間,當在戰國之前。

關於象棋的起源有多種說法:

一、起源於傳說時代的黃帝。北宋晃補之《廣象戲格·序》說:“象戲兵戲也,黃帝之戰,驅猛獸以為陣,象,獸之雄也。故戲兵以象戲名之。”

二、起源於傳說時代的神農氏。元代僧人念常在《佛祖歷代通載》中說:“神農以日月星辰為象,唐相國牛僧孺用車、馬、士、卒加炮代之為機矣。”

三、起源於舜的時期。傳說舜的同父異母的弟弟叫象,象為人懶惰,好玩耍。現代學者常任俠《中印藝術因緣》一書中說:“象因桀驁不馴,舜把他禁居起來,又恐他寂寞,所以為他製作棋局,使他有所娛樂。因其名象,故稱象棋。”

四、起源於周武王伐紂時。明代謝肇淛《五雜組》雲:“象戲,相傳為周武伐紂時作,即不然,亦戰國兵家者之流,蓋彼時重車戰也。”

五、起源於春秋時期。象棋的“象”,是“象徵”的意思,而與動物象無關。象棋可能是模仿春秋兵制而產生的。象棋各子的名稱正好與春秋時期的兵制,即將、帥、車、馬、士、兵、卒等相吻合。不過,象棋也可能是因為棋子是由象牙製成而得名。

六、起源於戰國之時。《潛確居類書》載:“雍門周謂孟嘗君:‘足下燕居,則鬥象棋,亦戰國之事也。’蓋戰國用兵,故時人用戰爭之象為棋勢也。”

七、起源於楚漢相爭時期。象棋的棋盤的中間寫著“楚河漢界”,因此許多人都認為這種說法比較可信。也傳說是韓信發明的。清梁同書《淵深海闊象棋譜序》:“又聞象棋始於韓信,朱子雲博局紅也。”現代周家森《象棋源流考》:“韓信伐趙時,作象棋和葉子戲以如士卒,因年終士卒思鄉,一得博具,則相聚共戲,錢財輸盡,樂而忘歸。”

早期的象棋,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種器具組成。兩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別為:梟、盧、雉、犢、塞(二枚)。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箸,相當於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種方形的棋盤。比賽時,“投六箸,行六棋”,鬥巧鬥智,相互進攻逼迫,而制對方於死地。春秋戰國時的兵制,以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共六人,當時作為軍事訓練的足球遊戲,也是每方六人。由此可見,早期的象棋,是象徵當時戰鬥的一種遊戲。在這種棋制的基礎上,後來又出現一種叫”塞”的棋戲,只行棋不投箸,擺脫了早期象棋中僥倖取勝的成分。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綜合 中青評論、百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