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我更關注的不是國外新增,而是家門口的火鍋店

北京的防疫政策不僅沒有減緩,似乎還隱隱有更嚴的趨勢,一句話就是"出去就別回來",京內景點的開放政策也猶抱琵琶半遮面;而從主幹道地鐵的擁擠程度來看,依然有至少三分之一的人員沒有正常復工;更嚴重的是無論是網絡的數據還是周圍朋友都籠罩在失業降薪的陰影下。少消費別亂跑老老實實在家做飯已成為大家心照不宣的選擇,生活半徑縮小後我們不得不更關注家門口的事。

疫情後,我更關注的不是國外新增,而是家門口的火鍋店

我們之前聊過關於住宅地產和商業地產的發展不平衡,住宅只要蓋出來就賣的出去,商場寫字樓商鋪卻大量空置轉讓。而大多數人買房時雖然也會考慮配套,但更多算的是其地理位置本身所處的區位(比如學區房等)以及哪能買的起。周邊具體的生活設施在房產銷售的口中通常是一個未來規劃大致帶過,偏遠一點的生活便利程度可以直接忽略不計,而在老街區的二手房則面臨店鋪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總之,住宅和商業一直是相對割裂的兩部分,運營方不同、獲利方不同,發展始終不同步。其中萬科由於一直以來自營物業的優勢,曾較早提出"五菜一湯"的社區商業配置一度得到好評,並有多個衛星城建立的成功案例。疫情以來只能繞著小區打轉的時間裡,對於這件事的思考更多了一些。

作為我們除工作外最長存在的環境,住宅必然不是僅滿足一個睡覺的功能。一個正常的社區,至少應當滿足日常的餐飲、購物、教育、娛樂需求,且這些需求已經不應僅僅是要解決有或無的問題,而應進一步解決1到10的階段。線上購物已經千人千面,你看到的就是你想看到的,而反觀線下場景,這種精細化運作的程度卻發展極度緩慢。首先,能做社區聯動商業統籌運營的除萬科等個別頂級房產商外,基本很難以一家之力完成。其次,作為必須存在的餐飲購物的個體運營方有極高的不穩定性,國內40%的快消品是通過街邊一個個夫妻老婆店到達消費者手中的,以及"沙縣大酒店"式的小餐館,他們沒有能夠統一對接和管理的渠道,海底撈等大店又通常不在社區範圍範圍內。其它生活服務能夠對應到的品牌方更是雜亂,疫情後這些中小商戶也是重災區。第三,互聯網的效率優化有大量的數據做支撐可以實現用戶畫像,而線下場景的數據收集不僅存在技術難度也有更多的安全風險,很難通過數據分析直接對各個社區進行針對性的需求對應。

疫情後,我更關注的不是國外新增,而是家門口的火鍋店

從一級市場投資事件可以看出,線下品牌和本地生活賽道的熱度在近兩年極高,但賽道的成熟度仍較低。根據業態劃分出的,除在疫情的加碼下社區生鮮進入了市場競爭的中後期,標杆公司表現突出,餐飲購物的投資熱度漸起外,便民服務、休閒娛樂、美業消費等賽道在投資中均處於個點案例,且所投項目也仍未呈現出爆發式增長。雖然對於消費品牌並不一定連鎖就是好,但一定程度上口味更標準化抗風險能力更強。教育賽道已是成熟賽道,同時線下教育機構近兩年面臨大範圍洗牌,反而早教托育類必須線下的賽道開始逐漸受到關注,已進入細分賽道的爭奪,而類似書店等文化空間基本罕見出現。

據說,疫情後你想做什麼的排行榜中,火鍋和奶茶居高不下。我想在網購已足夠健全的情況下我並不介意能不能逛大商場,但我很希望在步行所及的範圍內就有吃有喝有的玩。



你最近最想做什麼呢?有什麼沒有被滿足到的需求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