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我更关注的不是国外新增,而是家门口的火锅店

北京的防疫政策不仅没有减缓,似乎还隐隐有更严的趋势,一句话就是"出去就别回来",京内景点的开放政策也犹抱琵琶半遮面;而从主干道地铁的拥挤程度来看,依然有至少三分之一的人员没有正常复工;更严重的是无论是网络的数据还是周围朋友都笼罩在失业降薪的阴影下。少消费别乱跑老老实实在家做饭已成为大家心照不宣的选择,生活半径缩小后我们不得不更关注家门口的事。

疫情后,我更关注的不是国外新增,而是家门口的火锅店

我们之前聊过关于住宅地产和商业地产的发展不平衡,住宅只要盖出来就卖的出去,商场写字楼商铺却大量空置转让。而大多数人买房时虽然也会考虑配套,但更多算的是其地理位置本身所处的区位(比如学区房等)以及哪能买的起。周边具体的生活设施在房产销售的口中通常是一个未来规划大致带过,偏远一点的生活便利程度可以直接忽略不计,而在老街区的二手房则面临店铺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总之,住宅和商业一直是相对割裂的两部分,运营方不同、获利方不同,发展始终不同步。其中万科由于一直以来自营物业的优势,曾较早提出"五菜一汤"的社区商业配置一度得到好评,并有多个卫星城建立的成功案例。疫情以来只能绕着小区打转的时间里,对于这件事的思考更多了一些。

作为我们除工作外最长存在的环境,住宅必然不是仅满足一个睡觉的功能。一个正常的社区,至少应当满足日常的餐饮、购物、教育、娱乐需求,且这些需求已经不应仅仅是要解决有或无的问题,而应进一步解决1到10的阶段。线上购物已经千人千面,你看到的就是你想看到的,而反观线下场景,这种精细化运作的程度却发展极度缓慢。首先,能做社区联动商业统筹运营的除万科等个别顶级房产商外,基本很难以一家之力完成。其次,作为必须存在的餐饮购物的个体运营方有极高的不稳定性,国内40%的快消品是通过街边一个个夫妻老婆店到达消费者手中的,以及"沙县大酒店"式的小餐馆,他们没有能够统一对接和管理的渠道,海底捞等大店又通常不在社区范围范围内。其它生活服务能够对应到的品牌方更是杂乱,疫情后这些中小商户也是重灾区。第三,互联网的效率优化有大量的数据做支撑可以实现用户画像,而线下场景的数据收集不仅存在技术难度也有更多的安全风险,很难通过数据分析直接对各个社区进行针对性的需求对应。

疫情后,我更关注的不是国外新增,而是家门口的火锅店

从一级市场投资事件可以看出,线下品牌和本地生活赛道的热度在近两年极高,但赛道的成熟度仍较低。根据业态划分出的,除在疫情的加码下社区生鲜进入了市场竞争的中后期,标杆公司表现突出,餐饮购物的投资热度渐起外,便民服务、休闲娱乐、美业消费等赛道在投资中均处于个点案例,且所投项目也仍未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虽然对于消费品牌并不一定连锁就是好,但一定程度上口味更标准化抗风险能力更强。教育赛道已是成熟赛道,同时线下教育机构近两年面临大范围洗牌,反而早教托育类必须线下的赛道开始逐渐受到关注,已进入细分赛道的争夺,而类似书店等文化空间基本罕见出现。

据说,疫情后你想做什么的排行榜中,火锅和奶茶居高不下。我想在网购已足够健全的情况下我并不介意能不能逛大商场,但我很希望在步行所及的范围内就有吃有喝有的玩。



你最近最想做什么呢?有什么没有被满足到的需求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