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與刀》中的日本人真的是個例外嗎?

說起日本,大家對日本人印象怎麼樣?

在前一段時間我國疫情爆發期間,日本援助物資寫得詩詞瘋狂刷頻,大家都感慨古詩詞真是“好美好有力量”,感謝日本讓我們在疫情籠罩中既感受到溫暖,也感受到美的力量。日本終於博得了中國人民的好感。很多網友紛紛表示,等這段時間過去外出旅行首選日本。

《菊與刀》中的日本人真的是個例外嗎?

“又美又有力量”的古詩詞。

這還是我們認識在中國犯下滔天罪行還拒不認罪的日本嗎?我們真正瞭解日本嗎?

想了解日本人,想必大多數人都會選擇由美國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所寫的《菊與刀》。據說要了解日本,本書不可不讀。

《菊與刀》中刻畫的日本真的能代表日本嗎?


《菊與刀》真的能代表日本嗎?

1944年,二戰進入尾聲,軸心國的失敗已成定局。美國進佔日本本土只是時間問題。

因同屬歐洲文化背景,美國對於德國戰後處理決策比較清晰,但是對於不同文化背景的日本卻不知如何處置,美國政府迫切地需要作出決策。

於是,美國政府動員各方面專家來研究日本,著名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是接受這個課題的專家之一。

本尼迪克特在日美雙方交戰狀態下,運用文化人類學的辦法,調查了居住在美國的日本人和戰時拘禁在美國的日本戰犯,收集大量的日本文藝作品,通過日常的生活細節去解讀日本的思維模式。

最終形成一份幫助美國瞭解日本、作出決策的權威型報告。日本投降的第二年,她將自己的報告寫成書出版,即《菊與刀》。

用“菊”與“刀”的形象揭示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

這是這本書的成書背景。

之後,這本書一直作為了解日本文化的代表作,《菊與刀》被稱為深刻揭示了日本的國民性,對當時和後世產生了重要影響。

但是這本書真的能代表日本嗎?


《菊與刀》中的日本人真的是個例外嗎?

本尼迪克特本人從來沒有去過日本,也不懂日語,沒有接觸過真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日本人。她只憑借美國人寫的遊記、日本本土的文學作品及二戰後繳獲的日本士兵日記進行研究。

這些都是二手資料,如果所獲得的信息萬一不準確,她本人也對日本沒有進行直接的瞭解。那對日本的描述準確嗎?對日本人的認識全面嗎?難道不會造成對日本的刻板印象嗎?

日本人真的是個例外嗎?

本尼迪克特在書中反覆強調,日本是個例外,是如何獨特的一個存在。日本人真的是個例外嗎?

說起“例外論”,每個民族都存在著這樣的想法,這並不稀奇。

以美國為例,美國一直覺得自己是一個最特殊的民族,一直倡導美國“例外論”。

日本也有這樣類似的想法。

比起世界上其他國家,日本人極為愛惜自己的羽毛,他們強烈地需要世界的尊重,他們心中的目標永遠是他們的榮譽,即使是不擇手段。

在本尼迪克特的書中,日本人呈現出以下四個特點。

  • 第一,他們深知自己發展落後(相對於美英而言),資源匱乏,但他們強烈需要一個大國的地位,因此鼓吹搶佔生存空間,主張侵略來彌補自己的先天不足。
  • 第二,他們內部遵循著自己社會的運轉方式,進行自我修煉,利用政治制度的優勢(對天皇的“忠”)來鼓勵日本民族進行內在與外在的努力,以實現自己的民族目標。
  • 第三,他們認為,全世界都在看著我們,要不擇手段地追求名譽,達到目的,不可“丟面子”。他們希望從他人那裡得到對自身的價值的肯定來明確自己的價值,所以他們渴望被世界認可。所以日本人非常勤奮,非常努力,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也非常希望得到他人對自己價值的認同。
  • 第四,嚴格履行其義務,行為方式存在許多矛盾與悖論,揹負著沉重的社會債務,強調苦行禁慾,又主張感官享受,是非常矛盾的一個民族。


《菊與刀》中的日本人真的是個例外嗎?


但不光是美國、日本,各個國家都在極力推行的例外論﹑優越論,希望自己的地位能得到全世界的認可和尊重。

放眼歷史,甚至每一個曾在歷史上取得輝煌的民族都認為自己受到特殊的眷顧,並且認為自己的民族是優於其他民族的。當這種觀念普遍存在時,美日這種例外論也就不是例外了。

迴歸到這本書中,《菊與刀》中不斷將日本與美國和中國進行對比,比如將日本人對“情義”的態度和美國人對債務的態度進行比較﹑將中國的等級制度和日本的等級制度進行比較等等,來反覆說明文明之間的差異和不共通之處。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將日本的“恥文化”和西方的“罪文化”進行比較。

“為使人做好事,真正的羞恥文化依賴的是外在的制約手段,而真正的贖罪文化依賴的是內心對罪惡的確認。”

她的意思就是說,如果美國人犯了罪,對他最大的折磨來自於內心的悔恨,而不是外在法律的制裁。而對於一個日本人,如果他犯了罪,假如沒有人知道他犯罪,法律也不對他進行制裁,他也就沒有什麼錯,內心也沒有負疚感。

簡言之,日本美德的標準來自於外在公眾的裁定,是他律的存在。而美國美德來自內心的懺悔和對自我的懲罰,是自律的存在。

說到這,問題出現了。之前文中反覆提到的日本人為了遵循“義務”對自己慾望的剋制和壓抑,以及之後提到的個體自我修煉中對自己“鏽的清除”,以及“無我”境界的達到那種靈肉的妥協,這難道不是一種自律嗎?

日本人犯罪,如果法律不制裁他們,他們就可以當作什麼都沒有發生,安然快樂地度過餘生嗎?

難道只有西方人才會為自己的行為感到抱歉和悔恨嗎?


《菊與刀》中的日本人真的是個例外嗎?

日本的武士


所以,我就在懷疑作者在不斷在強調她尊重日本與西方的差異,但這種對於日本的評價存在卻有道德評價高低之分。

更何況,日本人對自己要求之高甚至極度壓抑人性,如果僅靠他律怎能輕易達到如此高的境界呢?

從最基本的人性來考慮,任何一個有良知的普通人最起碼心中都會有一個衡量善惡的道德標尺,道德自律怎能因為民族區別而存在差異?

而且在書中各種文明反覆的比照中,作者不斷強調我們必須進入日本人的思維和價值體系去理解日本人,並且認定如果按西方人的思維無法理解日本人。

我不是很同意作者的看法。我一直覺得各個民族雖有其特殊性,但無論這個民族有多麼特殊,也是建立在人類普遍性基礎之上的,都向往自由,追求民主。

作者卻一味強調西方人無法理解日本人,我覺得是一種西方傲慢的優越論在作祟,看似是尊重種族差異,實質卻是西方優越論的價值觀,拒絕將對方看作是同屬於一類的人,認為文化與文化之間沒有共通點,互相也無法相互理解。


《菊與刀》中的日本人真的是個例外嗎?

這本書對於美國政府對戰後如何處理日本的問題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再結合本書的成書時間和背景,對於日本人的分析和評價是帶有片面性的,我們不禁發問,本尼迪克特帶有西方優越論的筆下,在《菊與刀》中刻畫的日本是真正意義上的日本嗎?

因為這份報告,在二戰後,美國對日本問題的處理上,一直一廂情願地認為保留天皇制是順遂日本民意的,認為維持日本現有體制是維護日本和平的最好方式。

他們看到了日本人對他們的熱情,卻沒意識到日本人民對他們的熱情是否不僅僅只是對強者的尊崇,是否還夾雜著對於民主制度的渴望?之所以日本對美國採取不抵抗措施,是否是因為希望美國幫助他們建立起一個民主國家呢?

的確,日本文明尚未結出民主的果實,但並不代表日本人不渴望民主,西方自以為他們尊重民族差異,他們按照日本人所謂的期望來維護天皇制度,但是卻沒意識到這所謂的尊重差異是西方優越論的結果。

歷史不可以重來。

但是我們試想一下,如果當時本尼迪克特把日本看得不那麼特殊,把日本人看作與他們一樣的人的話,今天的日本會不會不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