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中的日本人真的是个例外吗?

说起日本,大家对日本人印象怎么样?

在前一段时间我国疫情爆发期间,日本援助物资写得诗词疯狂刷频,大家都感慨古诗词真是“好美好有力量”,感谢日本让我们在疫情笼罩中既感受到温暖,也感受到美的力量。日本终于博得了中国人民的好感。很多网友纷纷表示,等这段时间过去外出旅行首选日本。

《菊与刀》中的日本人真的是个例外吗?

“又美又有力量”的古诗词。

这还是我们认识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还拒不认罪的日本吗?我们真正了解日本吗?

想了解日本人,想必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由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所写的《菊与刀》。据说要了解日本,本书不可不读。

《菊与刀》中刻画的日本真的能代表日本吗?


《菊与刀》真的能代表日本吗?

1944年,二战进入尾声,轴心国的失败已成定局。美国进占日本本土只是时间问题。

因同属欧洲文化背景,美国对于德国战后处理决策比较清晰,但是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日本却不知如何处置,美国政府迫切地需要作出决策。

于是,美国政府动员各方面专家来研究日本,著名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是接受这个课题的专家之一。

本尼迪克特在日美双方交战状态下,运用文化人类学的办法,调查了居住在美国的日本人和战时拘禁在美国的日本战犯,收集大量的日本文艺作品,通过日常的生活细节去解读日本的思维模式。

最终形成一份帮助美国了解日本、作出决策的权威型报告。日本投降的第二年,她将自己的报告写成书出版,即《菊与刀》。

用“菊”与“刀”的形象揭示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

这是这本书的成书背景。

之后,这本书一直作为了解日本文化的代表作,《菊与刀》被称为深刻揭示了日本的国民性,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但是这本书真的能代表日本吗?


《菊与刀》中的日本人真的是个例外吗?

本尼迪克特本人从来没有去过日本,也不懂日语,没有接触过真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日本人。她只凭借美国人写的游记、日本本土的文学作品及二战后缴获的日本士兵日记进行研究。

这些都是二手资料,如果所获得的信息万一不准确,她本人也对日本没有进行直接的了解。那对日本的描述准确吗?对日本人的认识全面吗?难道不会造成对日本的刻板印象吗?

日本人真的是个例外吗?

本尼迪克特在书中反复强调,日本是个例外,是如何独特的一个存在。日本人真的是个例外吗?

说起“例外论”,每个民族都存在着这样的想法,这并不稀奇。

以美国为例,美国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最特殊的民族,一直倡导美国“例外论”。

日本也有这样类似的想法。

比起世界上其他国家,日本人极为爱惜自己的羽毛,他们强烈地需要世界的尊重,他们心中的目标永远是他们的荣誉,即使是不择手段。

在本尼迪克特的书中,日本人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 第一,他们深知自己发展落后(相对于美英而言),资源匮乏,但他们强烈需要一个大国的地位,因此鼓吹抢占生存空间,主张侵略来弥补自己的先天不足。
  • 第二,他们内部遵循着自己社会的运转方式,进行自我修炼,利用政治制度的优势(对天皇的“忠”)来鼓励日本民族进行内在与外在的努力,以实现自己的民族目标。
  • 第三,他们认为,全世界都在看着我们,要不择手段地追求名誉,达到目的,不可“丢面子”。他们希望从他人那里得到对自身的价值的肯定来明确自己的价值,所以他们渴望被世界认可。所以日本人非常勤奋,非常努力,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也非常希望得到他人对自己价值的认同。
  • 第四,严格履行其义务,行为方式存在许多矛盾与悖论,背负着沉重的社会债务,强调苦行禁欲,又主张感官享受,是非常矛盾的一个民族。


《菊与刀》中的日本人真的是个例外吗?


但不光是美国、日本,各个国家都在极力推行的例外论﹑优越论,希望自己的地位能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和尊重。

放眼历史,甚至每一个曾在历史上取得辉煌的民族都认为自己受到特殊的眷顾,并且认为自己的民族是优于其他民族的。当这种观念普遍存在时,美日这种例外论也就不是例外了。

回归到这本书中,《菊与刀》中不断将日本与美国和中国进行对比,比如将日本人对“情义”的态度和美国人对债务的态度进行比较﹑将中国的等级制度和日本的等级制度进行比较等等,来反复说明文明之间的差异和不共通之处。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将日本的“耻文化”和西方的“罪文化”进行比较。

“为使人做好事,真正的羞耻文化依赖的是外在的制约手段,而真正的赎罪文化依赖的是内心对罪恶的确认。”

她的意思就是说,如果美国人犯了罪,对他最大的折磨来自于内心的悔恨,而不是外在法律的制裁。而对于一个日本人,如果他犯了罪,假如没有人知道他犯罪,法律也不对他进行制裁,他也就没有什么错,内心也没有负疚感。

简言之,日本美德的标准来自于外在公众的裁定,是他律的存在。而美国美德来自内心的忏悔和对自我的惩罚,是自律的存在。

说到这,问题出现了。之前文中反复提到的日本人为了遵循“义务”对自己欲望的克制和压抑,以及之后提到的个体自我修炼中对自己“锈的清除”,以及“无我”境界的达到那种灵肉的妥协,这难道不是一种自律吗?

日本人犯罪,如果法律不制裁他们,他们就可以当作什么都没有发生,安然快乐地度过余生吗?

难道只有西方人才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抱歉和悔恨吗?


《菊与刀》中的日本人真的是个例外吗?

日本的武士


所以,我就在怀疑作者在不断在强调她尊重日本与西方的差异,但这种对于日本的评价存在却有道德评价高低之分。

更何况,日本人对自己要求之高甚至极度压抑人性,如果仅靠他律怎能轻易达到如此高的境界呢?

从最基本的人性来考虑,任何一个有良知的普通人最起码心中都会有一个衡量善恶的道德标尺,道德自律怎能因为民族区别而存在差异?

而且在书中各种文明反复的比照中,作者不断强调我们必须进入日本人的思维和价值体系去理解日本人,并且认定如果按西方人的思维无法理解日本人。

我不是很同意作者的看法。我一直觉得各个民族虽有其特殊性,但无论这个民族有多么特殊,也是建立在人类普遍性基础之上的,都向往自由,追求民主。

作者却一味强调西方人无法理解日本人,我觉得是一种西方傲慢的优越论在作祟,看似是尊重种族差异,实质却是西方优越论的价值观,拒绝将对方看作是同属于一类的人,认为文化与文化之间没有共通点,互相也无法相互理解。


《菊与刀》中的日本人真的是个例外吗?

这本书对于美国政府对战后如何处理日本的问题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再结合本书的成书时间和背景,对于日本人的分析和评价是带有片面性的,我们不禁发问,本尼迪克特带有西方优越论的笔下,在《菊与刀》中刻画的日本是真正意义上的日本吗?

因为这份报告,在二战后,美国对日本问题的处理上,一直一厢情愿地认为保留天皇制是顺遂日本民意的,认为维持日本现有体制是维护日本和平的最好方式。

他们看到了日本人对他们的热情,却没意识到日本人民对他们的热情是否不仅仅只是对强者的尊崇,是否还夹杂着对于民主制度的渴望?之所以日本对美国采取不抵抗措施,是否是因为希望美国帮助他们建立起一个民主国家呢?

的确,日本文明尚未结出民主的果实,但并不代表日本人不渴望民主,西方自以为他们尊重民族差异,他们按照日本人所谓的期望来维护天皇制度,但是却没意识到这所谓的尊重差异是西方优越论的结果。

历史不可以重来。

但是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当时本尼迪克特把日本看得不那么特殊,把日本人看作与他们一样的人的话,今天的日本会不会不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