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吃飯,才能好好生活

文|黑暗中的向日葵

好好吃飯,才能好好生活

曾經的我特別討厭做飯,雖然自己很喜歡吃,但是卻不會做。

記得剛結婚那會,我和老公的第一頓飯是電壓力鍋裡熬八寶粥,外加吐司火腿雞蛋,竟然也吃得興趣盎然,後來在自己獨立生活的小家庭裡,我開始慢慢嘗試做飯,也漸漸明白了一日三餐的重要性,買菜,做飯,吃飯,洗碗,看似繁瑣,日復一日,但卻是檢驗一個家庭是否溫暖的好辦法,每天熱氣騰騰的日子,自然也不會差。

汪老先生的筆下,“南甜北鹹東辣西酸”,各種或常見的、或珍貴的、或平價的、或不宜得的美食,你都可以在這本《好好吃飯》裡找到,汪老是寫吃的高手,色香味俱全的全方位描述可以讓你身臨其境,彷彿面前就擺著這麼一道菜,等著你去品嚐。

好好吃飯,才能好好生活

汪老寫得大多數都是常見的吃食,比如說故鄉的野菜、馬鈴薯、蘿蔔,再比如說豆腐、乾絲、米線,還有帶著地方特色的蒙古手把肉、韭菜花,高郵的鴨蛋,昆明的米線、汽鍋雞,還有不易得的雞樅等等,另外,還細緻地描述了泡茶館、抽菸,果品,四方食事等等關於吃的趣事。

我在外出遊玩的時候,也很喜歡品嚐當地的美食,比如說我去北京的時候,住在聞名的一條街簋街附近,當時我和老公飢腸轆轆,無意間看見一個顯眼的招牌:XX滷煮,飯店裡不僅人滿為患,而且門外還有排隊等候的,我們按照吃飯時哪家人多就去哪家的原則,當即決定:就吃這家了。在我們好不容易進去坐下點好單等待的時候,坐在我旁邊的大漢連吃帶喝將一大碗滷煮吃了個乾乾淨淨,我更加相信了自己的選擇。

好好吃飯,才能好好生活

結果,滷煮上來後,我才發現裡面竟是豬下水做的,只是豬腸,豬心,油豆腐,乾子,死麵餅雜燴的一鍋湯而已,而且裡面竟然還有豬肺,我差點沒吐出來,從此再去北京,看見滷煮兩個字,都恨不得繞開走。

好好吃飯,才能好好生活

從那次起,我便養成了一個習慣,即在去哪之前,先對那裡的美食做些研究,比如去廈門時,廈門的網紅店比較多,但是注意不要踩雷,八婆婆燒仙草很好喝,我喝完又買了一杯專門帶去機場,蛤仔煎有點油,但是味道很不錯,土筍凍很鮮美,儘管有人告訴我那是用蟲子做成的,還有沙茶麵也很好吃,而讓我印象頗深的,則是我們住得酒店附近的一條不起眼的小吃街,我們吃的海鮮燒烤,海鮮異常新鮮,不僅味道鮮美,而且價格便宜。

好好吃飯,才能好好生活

而去上海、紹興、杭州、蘇州等地,則會發現那便的食物比較偏甜,但是有朋友告訴我,最喜歡吃甜的人其實都不在上述的這些地方,而是在無錫,我沒有去過無錫,以後有機會去的話,一定要檢驗一下是不是真的。

好好吃飯,才能好好生活

我去雲南時,鮮花餅真的很好吃,甜而不膩,而且是用真的玫瑰花瓣做的。在昆明,我們也吃了過橋米線,說實話,味道一般般,不過湯倒是真的很燙,我當時不知道,結果就被燙了一下,而汪老先生在書中心心念唸的汽鍋雞倒是沒有吃到,因為當時我查閱信息時竟然漏掉了這一大美食。而在麗江,現點現殺的三文魚火鍋,味道也是極其鮮美,真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記憶裡食物的味道,其實就是當地的味道。

這些食物記憶是和地點緊密相連的,而有的食物則和感情相連。

好好吃飯,才能好好生活

比如我奶奶會做海雞汆湯,海雞不是雞,而是豬裡脊肉,放鹽醃製,用澱粉包裹先下湯煮熟,然後撈出備用,重新再爆香蔥姜燒一鍋湯,將煮好的海雞放入,再放入類似金針菇或海帶這樣的配料,小時候的我每次都能喝兩三碗。

還有我媽會做油炸茄子,取正常大小普通的黑皮茄子,不要那種細細長長的紫皮茄子,也不要那種圓滾滾的綠皮茄子,洗好後切成一骨碌一骨碌圓形的形狀,再在每一個切好的茄子兩面用刀切花刀,切開卻不到底,再蘸上鹽和麵粉放入鍋中用小火慢慢烹炸,炸好後茄子即可食用,色澤金黃,而且外焦裡嫩,好不爽口。

人的一生,最難以保存的,是時間;最終能留下的,是記憶。而能夠同時承載兩者的,只有文字。讀著手中的這本《好好吃飯》,我發現自己的回憶竟然也是如此的鮮活、飽滿。

而關於吃飯,汪老在書中寫到: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些、雜一些,各種吃食都可以嚐嚐,對食物如此,對文化也是如此,而我對於這段話的理解是,

吃飯,其實也是一種人生態度,無論順境逆境,能夠好好吃飯的人,必定是熱愛生活的人,就像書裡說得那樣:好好吃飯,才能好好生活。

(完)

文|黑暗中的向日葵

圖|手機拍攝

黑暗中的向日葵:一個與時間賽跑、追夢的中年少女,多平臺簽約作者,短篇和長篇可任意切換的寫作分裂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