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書院之一,白鹿洞書院

廬山五老峰南麓,的白鹿書院與湖南長沙的嶽麓書院、河南商丘的應天書院、河南登封的嵩陽書院,合稱為"中國四大書院"。

相傳書院的創始人可以追溯到南唐的李渤。李渤養有一隻白鹿,終日相隨,故人稱白鹿先生。後來李渤就任江州(今九江)刺史,舊地重遊,於此修建亭臺樓閣,疏引山泉,種植花木,成為一處遊覽勝地。由於這裡山峰迴合,形如一洞,故取名為白鹿洞。

四大書院之一,白鹿洞書院

宋朝書院講學之風盛行。位於江西廬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書院,因朱熹和學界名流陸九淵等曾在此講學或辯論,這裡成為理學傳播的中心。

從方位格局上看,書院座北朝南,宋朝書院講學之風盛行。位於江西廬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書院,因朱熹和學界名流陸九淵等曾在此講學或辯論,這裡成為理學傳播的中心。幾進幾齣的大四合院建築,佈局相當考究;從建築材質結構上看,石木或磚木結構,以明、清建築為主,屋頂為人字形硬山頂,頗具清雅淡泊之氣。

四大書院之一,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位於江西廬山五老峰南麓,與湖南長沙的嶽麓書院、河南商丘的應天書院、河南登封的嵩陽書院,合稱為"中國四大書院"。新中國成立後,白鹿洞書院得到很好的保護和利用,各級政府先後撥鉅款進行三次大的維修,再度興盛。1959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截至2012年,白鹿洞書院已形成集文物管理、教學、學術研究、旅遊接待、林園建設五位一體的綜合管理體制。

四大書院之一,白鹿洞書院

書院大門

書院大門是一座雙層飛簷單門,門上高懸明正德年間李夢陽手書的"白鹿洞書院"橫額。門前古樹垂蔭,溪水輕吟。由近及遠依次排列著五個高大的院門,由此構成五大院落,每一院落又各有兩至三進。

先賢書院

白鹿洞書院第一個院落為先賢書院。主要景觀有院門、二門、丹桂亭、碑廊、朱子祠、報功祠等。先賢書院由中門分為前後兩進。院門上懸有李時達手書"先賢書院"橫匾。門左又有中央政治局委員李鐵映手書"朱熹紀念館"金字黑漆豎匾。前院闢作一個花圃。

朱子祠

朱子祠為先賢書院主要建築之一。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應南康府教授熊士伯之請,南康知府張象文創建此祠專祀朱熹。祠中立朱熹自畫像石刻,左有張象文《文公朱子專祠碑記》,右有《白鹿洞書院教條》碑刻。作為朱熹紀念館,室內還陳列《朱熹生平事蹟》共九部分。

報功祠

報功祠位於朱子祠西,原稱先賢祠、三賢祠。曾先後祀李渤、周濂溪、程頤、程灝、張橫渠、陳了前、陶靖節、劉西澗父子及其他有功於白鹿洞書院之諸先賢。作為紀念館,祠內陳列《白鹿洞書院史展覽》共五部分。

欞星門院

欞星門院位於先賢書院東,為進入書院大門的第二個院落。主要景觀有欞星門、泮池、狀元橋、禮聖門和禮聖殿。這一組院落由禮聖門闢為前後兩進。

欞星門

欞星門始建於明成化二年(1447年),為南康知府何溶所建。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南康知府蘇葵重建。原為木構建築,後由知府周祖堯改為六柱五門的石坊。欞星石坊是白鹿洞書院最古老的建築之一。

禮聖門

禮聖門原稱先師廟門、大成門。宋淳熙九年(1182年),朱熹遷浙東提舉,出資30萬囑南康知軍錢聞詩修建禮聖殿,次年由新任知府朱端章開工興建。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提學副使邵寶以顏體書"正學之門"。

禮聖殿

禮聖殿又名大成殿。"大成",取自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宋徽宗又尊孔子為"集古聖先賢之大成"者。禮聖殿是書院祭祀孔子及其門徒的地方。殿正中有先師孔子行教立像,原為唐代吳道子摹繪。上懸清康熙御書"萬世師表"匾額,像下有石龕、石香爐、石花瓶等。後壁有朱熹手書"忠、孝、廉、節"四字。殿中左右神龕有線雕"四聖"石像:復聖顏子、述聖子思、宗聖曾於、亞聖孟子。殿旁兩側神龕還有十二賢(又稱十二哲)線雕小石像。

白鹿書院

白鹿書院位於欞星門院東,為進入書院大門的第三個院落。主要景觀有院門、御書閣、明倫堂、鹿洞、思賢臺等。白鹿書院門樓重簷灰瓦,簷下花崗岩石額上由趙樸初題寫"白鹿書院"四字。門內又是一個小院,東西各闢出一排廂房,廊柱卜有詩聯。西廊柱聯:"雨過琴書潤,風來翰墨香"。東廊柱聯:"傍百年樹,讀萬卷書"。院中設六邊形石桌一張,桌下石柱刻有精緻的浮雕獅子滾繡球、猛虎下山、奔馬以及狼嚎圖案,石桌周圍另設六個青石鼓墩。

御書閣

御書閣又名聖經閣、聖旨樓。始建於南宋,現閣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南康知府葉謙、知縣毛德琦重修,二層正中有"御書閣"豎額。閣中先後藏有朱熹奏請宋高宗御賜《九經註疏》、《論語》、《孟子》;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御賜《十三經注疏》、《廿一史》、《古文淵鑑》、《朱子全集》等書。

明倫堂

明倫堂又名彝倫堂。明正統三年(1438年),南康知府翟溥福建,明弘治十年(1497年),江西提學僉事蘇葵重建。明倫堂原為書院講堂,是白鹿洞書院中的重要場所。堂內現存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安世鼎撰寫的《御書閣碑記》。

白鹿洞

白鹿洞書院最初沒有洞,有人認為這是一件罕事。明嘉靖九年(1530年),南康知府王溱祭山開洞,刻湛若水《心性圖說》於碑屏、《四勿總箴》於洞壁。呂棺撰《新闢白鹿洞記》。直到嘉靖十四年(1535年),南康知府何巖才置石鹿於洞中,井作《石鹿記》。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參議葛寅亮認為不應開洞置鹿,於是將石鹿從洞中取出埋於地下。1982年,維修禮聖殿時發現石鹿,又重新置於洞中。這是一尊跪式石鹿,雙耳直豎,神態機敏。在雕刻上刀法簡練,線條柔和。這尊石鹿是書院儀存的明代實物。

思賢臺

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江西巡按曹汴在白鹿洞上築思賢亭,並作《思賢亭記》。思賢臺依山而立,為全院的最高點。

紫陽書院

紫陽書院位於白鹿書院東。為進入書院大門的四個院落。主要景觀有門樓、崇德祠、行臺等。這一組院落,因朱熹別號為紫陽,故名為紫陽書院。花崗岩門樓上,由馮友蘭先生題寫"紫陽書院"四字匾額。全院由中門分為二進。前院兩側有碑廊,總稱為白鹿洞書院東碑廊。

碑廊

前院中有翰墨雲集的西碑廊,碑廊中有修建記文、洞規教義、詩詞歌賦、遊記題詞等各色字碑。其中最具傳奇色彩的是紫霞真人手書的《遊白鹿洞歌》。相傳明萬曆年間,一位身著麻衣芒鞋的道人云遊至白鹿洞。飽覽這裡的山川景物之後,信手採一把蒲草,在院牆上寫下這首長歌,落款是紫霞真人。學子們聞聲趕來,只見牆上游龍舞風,墨色燦然,卻不見道人的蹤影。人們盛傳,這紫霞真人就是明嘉靖年間的頭名狀元羅洪先,因為他棄官後雲遊四方,晚年隱居廬山。

崇德祠

清康熙毛德琦《白鹿洞書院志》同治十年(1871年)補刊記載:"道光十八年(1838年),新造崇德祠頭門三間,祠東添建號舍四間,祠後老新八間,今改三重共九間。"1989年,重修為凹字形平房。

行臺

清康熙毛德琦《白鹿洞書院志》同治十年補刊記載:道光十八年(1838年),"新造行臺前頭門三大間"。1989年重修,現為四柱五問的長方形平房。行臺現用作"白鹿洞書院歷代名人蠟像陳列館",其中陳列"李渤與白鹿"、"朱熹與生徒切磋"等神態逼真的蠟像群。

延賓館

延賓院位於紫陽書院東,、為進入書院大門的最後一個院落。原主要建築有延賓館門、憩齋、逸園、貫道門、春風樓等。延賓館建成於明成化五年(1469年),由江西提學僉事李齡出資建館。當時的洞主胡居仁作《延賓館記》,文中記述白鹿洞書院盛況,"好古學義之士,自公卿以至巖穴之賢,來遊是洞者接武聯鑣",於是李齡建立延賓館,熱情款待四方來客。延賓館最北端的

春風樓,為歷代洞主著述下榻之處。

獨對亭

獨對亭在延賓館東南,左翼山下,這裡西對五老峰,下臨聖澤泉,崖石峻峭,澗水湍急。原為北宋丞相李萬卷校勘書籍之所,因此又稱為勘書檯。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提學副使邵寶為紀念朱熹,在此擇地建亭,取名獨對亭。

枕流橋

獨對亭東行數十步,貫道溪在這裡遽然劈為兩支。溪上石橋獨立,橋下溪流出峽,飛湍陡絕,大石橫枕。由此,巨石名為枕流石,石橋名為枕流橋。峽門中水石相激,怒若飛霆,激起而噴,若煙若霞,這是書院中一處勝境,稱為小三峽。

流芳橋

貫道溪出峽口向東,迂迴流山南折而下。山上原有六合亭,山下跨溪有流芳橋,又稱濯纓橋。朱熹知軍時所建。流芳橋面對五老峰,溪流紺潔。最初小橋無名,宋嘉定十-年(1218年)四月,南康知軍陳宓與張琚、羅思、姚鹿卿、張紹、潘柄、李燔、胡泳、繆惟一等會講洞中,歌頌朱熹之芳澤,並特別將橋名為"流芳"。陳宓在橋北刻"流芳"兩字,又在橋東石壁上刻《流芳橋志》。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流芳橋圮塌。此後,經過多次修建。現橋為解放後重修。

四大書院之一,白鹿洞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