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鄂心理治療師:疫情後期,更要關注心靈的“次生災害”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李超然)“目前國內的疫情控制得基本平穩,醫療隊也陸續回家了,但是我們對於醫護人員和公眾的心理健康的關注還不能放鬆。”北京安定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心理師姜長青在隔離酒店接受了記者的電話採訪,特別提到,儘管疫情形勢在慢慢變好,但是人們的許多心理問題也在慢慢浮現。

在普通人眼裡,醫護人員們是勇往直前與死神搶人的白衣天使,而在姜長青面前,醫療隊員們更願意卸下心理防線,向他傾訴心裡的小情緒:因為武漢的飲食習慣不合自己的胃口而焦躁、因目睹患者離世而無限內疚自責……

“醫護人員不是神,也會因為焦慮而難以入眠”

2月20日,姜長青與北京安定醫院精神科副主任醫師沙莎抵達武漢,擔任北京援鄂醫療隊的心理治療師,為已經在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待了一個月餘的北京援鄂醫療隊進行心理危機干預。

援鄂心理治療師:疫情後期,更要關注心靈的“次生災害”


“我們最開始發現,醫護人員們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睡眠問題。”姜長青指出,醫護人員本身就是一個易失眠群體,來到武漢以後,新的工作環境會加重他們的焦慮情緒,再加上應對方式失當,最後加重了失眠。

“隊員們是有在武漢一戰到底的決心的,但他們對於這個在當時還是完全陌生的新冠病毒依然會表現出恐懼”,姜長青提到,彼時並沒有人可以保證防護設備不會有感染風險,也沒有針對新冠肺炎的特效藥,醫護人員們面對未知的疾病流露出本能的恐懼;此外,許多人此前多在急診科、呼吸科工作,幾乎未穿過防護服,穿上防護服後的呼吸困難、心跳加速等不適也會加深他們的焦慮;再加上身處危重症病區,常常要做好搶救的準備,一整天都處於高壓的精神狀態下,也讓她們的焦慮情緒越來越重。

於是,姜長青和沙莎為隊員們安排了團體心理干預,他們每天都在醫療隊駐地等待醫護人員,通過集體談話引導大家的情緒。“我們讓每個人都分享這一天在病房的經歷,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做了什麼,有怎樣的情緒反應,有什麼樣的症狀表現,又是如何應對的?每個人說完後,大家會發現,原來彼此間的經歷和感受是相似的。

”姜長青說,如果人覺得一些問題只有自己存在,就會緊張,但如果發現大家都有相似情況,焦慮感會大大降低。

要把這種焦慮看做正常的事情,接納它,而不是努力擺脫它。這是醫療隊隊員們的第一堂心理課。


援鄂心理治療師:疫情後期,更要關注心靈的“次生災害”

在駐地,每天下午是固定的團隊心理輔導時間

過了大約兩週時間,姜長青再次對醫療隊成員做了一次調查,驚喜地發現,隊員們的睡眠質量有了很明顯的提升。“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位隊員,剛到武漢時睡眠質量極差,失眠易醒,嚴重影響到了白天的工作,而我們給她做了一次心理干預,睡眠質量就好多了,能在短短几天內改善她的睡眠,讓我們覺得很有成就感。”姜長青說。

“疫情好轉了,但給人們帶來的心理影響還遠沒有消退”

隨著疫情的好轉,北京援鄂醫療隊在3月最後一天離開了武漢,回到北京開始為期14天的隔離。這對於他們來說是個難得的休息時間,而對於姜長青來說,他又迎來了新的心理疏導任務。

援鄂心理治療師:疫情後期,更要關注心靈的“次生災害”

姜長青(右)為醫療隊隊員進行一對一心理疏導工作

“在武漢抗疫工作即將結束時,大家的恐慌、焦慮情緒已經很少了,但是創傷後應激障礙的相關症狀開始逐漸出現。”姜長青說,尤其是回到北京後,陸陸續續有醫療隊員找到他說起自己的近況,而他根據這些描述發現,這是很典型的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表現。

“有些人說,回到北京後,閒暇時總會不斷地想起當初在武漢病房裡的經歷,就連做夢也會夢到病房的情景。”姜長青指出,這種不斷在腦海裡出現的短暫性重演叫做閃回,是創傷後應激障礙最典型的症狀。

此外,還有些人出現了警覺性增高的症狀,一聽到、看到與新冠肺炎疫情相關的話題就異常緊張、害怕,反應強烈。

還有些人,回到北京以後,就變得不願意再看手機了,甚至都不願意開機,也不愛看電視,特別是關於疫情的新聞,更是唯恐避之不及。我們有個隊員,回來後一直不願意在酒店的2樓食堂吃飯,我們詢問後才知道,因為那層樓的食堂有臺電視機,整天都停留在新聞頻道,有不少疫情消息,他受不了,寧可跑到其他樓層去吃飯。”姜長青說,這也是創傷後應激障礙的典型表現:迴避。

“大家會出現這種反應,是因為在武漢投入了太多精力和感情了。”姜長青解釋,在武漢抗疫期間,所有人都處於高度的應激狀態,所有的注意力都凝聚在工作上,全身心投入到救治病人過程中,等到高緊張的工作狀態解除,就容易出現創傷後應激反應。如果這種情緒只是短期存在,不算什麼問題,但是如果持續時間超過一個月,就要考慮是創傷後應激障礙,繼續相應的心理治療。

“創傷後應激障礙是疫情結束後人們面臨的一個重要心理問題。”姜長青強調,與疫情的“關係”越緊密,出現創傷後應激障礙的可能性就越高,在一線工作的醫護工作者,治癒出院的新冠肺炎患者與遭遇過親人因疫情而離世的死者家屬都是PTSD的高發人群。

援鄂心理治療師:疫情後期,更要關注心靈的“次生災害”

姜長青指出,儘管已經回到北京,但是對於援鄂醫療隊員的心理疏導工作依然沒停下,在隔離點的院子裡,醫護人員們每天都在堅持做打羽毛球、跳繩、踢毽子等體育活動,“運動是調節情緒的良藥。”姜長青停頓了一下,聽到了旁邊大院裡醫療隊員們的嬉鬧聲,說到,醫療隊還給醫護人員們定了一個每天走一萬步的“小目標”,希望通過這些活動調節好大家的心態。

不逃避、要宣洩,儘快讓生活迴歸正軌

“對於出現了閃回、警覺性增高等症狀的人,要學會接納這種情緒,瞭解出現這種反應是正常的。”姜長青指出,同時,對於有關疫情的消息也不能一直迴避。

“在此次疫情期間,離世的人有許多,死者家屬的心理疏導也應該是我們關注的重點。”姜長青說到,經歷了生離死別的哀傷,也需要給予心理疏導,首先要讓他們學會宣洩,無論是怨恨、憤怒還是自責,都要合理地儘早宣洩出來,越早宣洩,對後期的影響就越小。

“其次,既然親人已經離世,要尋個合適的時機要舉行哀悼儀式,這是非常重要的。”姜長青指出,在疫情期間,受城市管控影響,許多人無法為親人舉辦葬禮,可能連骨灰都存放在殯儀館未能取出。等到管控解除後,要為逝去的親人舉辦一個哀悼儀式,通過在葬禮上痛哭一場宣洩內心的情緒,也是對死者的另一種告別,讓自己儘早接受逝者已逝的現實。

哀悼儀式結束後,家屬要讓自己的生活儘快迴歸正軌,恢復正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越早恢復正常的生活秩序,就越容易從失去親人的痛苦中解脫出來;如果沉溺痛苦無法自拔,只會在痛苦中越陷越深。”

對於普通公眾來說,要注意的是不要過度關注疫情的消息,尤其是在國外疫情日漸嚴重的情況下,出現焦慮、恐慌的情緒還是正常的,但是更多的要回歸到原本的工作和生活軌道,做好正常的防護。“要注意,人的行為也會影響情緒,你的防護做得越過分嚴密,你看疫情的消息看得越多,你的恐慌也會不斷上漲,所以要學會調節自己對疫情的關注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