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成熟期的《徐策跑城》-河北梆子表演藝術家王伯華生平略傳05

一、兼學多人

王伯華在藝術方面取得成就,固然與他本人的天賦和一貫刻苦努力是分不開的,但也應看到,許許多多前輩藝術家在他身上傾注了極大的心血。

自他學戲時起,不包括隨時隨地的一般指教,正式向他傳藝的老師先後就有十一位。除前面提到的在家鄉子弟班時的啟蒙老師榮耀春、張家聲,滄州京劇團的李寶臣,天津的銀達子外,還有老前輩李化洲(藝名十三紅)等都教了他許多戲,使他開闊了戲路,增長了見識。

何風山、盧雲波兩位老師既教他練武功,也為他說身段,使他鍛鍊了文戲武唱、文武結合的表演方法;他跟葛文娟老師和京劇老教師劉紹峰先生學習民族聲樂的發聲方法,使他懂得了演員唱戲光憑聲帶發聲,音色是不會美妙的。只有通過人體諸如胸腔、口腔、鼻腔等各種共鳴改善音色、增強音量,唱出的聲音才可能完美。沒有當年這些前輩藝術家們的傾囊相授,王伯華的藝術造詣是很難臻此佳境的。

藝術成熟期的《徐策跑城》-河北梆子表演藝術家王伯華生平略傳05

二、從模仿到成熟

王伯華早年在舞臺上演出,因其聲腔酷似乃師而得名“小銀達子”,說明當時他的演唱還處於模仿前賢階段,算不上是藝術獨創。他真正懂得藝術創作的含義並身體力行於其中,是後來的事。

他開始在實踐中嘗試以師承前輩藝術家為前提,根據個人的天賦條件和藝術見解,開拓屬於自己的路。他經過從刻板套學到化學為創、從生到熟、從熟到巧的一系列過程,終於摸索出了一套風格獨特的表現方法,並且得到同行的首肯,為觀眾所接受。

藝術成熟期的《徐策跑城》-河北梆子表演藝術家王伯華生平略傳05

三、受教於大師

1960年,中央文化部藝術局在北京舉辦戲曲演員進修班,全國各地選送優秀的中青年演員赴京學習,天津選派的是王伯華。

在進修班裡,授課老師、麒派藝術創始人周信芳先生輔導他排練了《打魚殺家》。經過著名藝術家的當面教授,王伯華好像一下子開了竅,明白瞭如何在舞臺上利用虛構的程式動作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

此後不久,山西省晉南蒲劇院來天津演出,梆子劇院又派王伯華到蒲劇院向表演藝術家張慶奎學習特技表演。

張慶奎是全國知名的蒲劇藝術家,尤其是他身懷翅子、馬鞭、腰腿等多種絕技,深受各地戲曲界推崇。那些天,王伯華每天都到蒲劇院演出和住宿的小劇場(今延安影劇院)向張慶奎學習各種特技。張慶奎也毫不保留地把一切訣竅都傳授給他。

藝術成熟期的《徐策跑城》-河北梆子表演藝術家王伯華生平略傳05

四、成熟期的代表作《徐策跑城》

回來後,他得到著名琴師郭筱亭先生的幫助,將蒲劇《徐策跑城》這出戏移植改成河北梆子。王伯華在這出戏裡扮演的徐策,即保留了原蒲劇所有的質樸特色和精華,又融會了麒派藝術身段豐富、優美、細膩之所長,而且不失河北梆子劇種的風格。

尤其是城下跑圓場那段戲,他演的情緒紛繁而有層次,表演動作細膩而且誇張。他在表演馬上急馳的動作時,左手做持韁狀,右手揮鞭,上身微屈,兩腳一先一後成“弓箭步”,輕起輕落,交錯移動;紗帽上的雙翅左右同一方向、同時擺動,以靜、緩的動作,表現徐策內心急如火、馬馳疾如飛的狀態,辯證關係處理得恰到好處。

後邊的“大圓場”,他演得張弛自若、疏密適中。他的“跑”,下部身軀控制得嚴格,上身緊提氣息,跑起來穩健輕捷,腳下沒有雜沓的聲音。薛家含冤12年,如今薛剛領兵復仇,徐策的心情異常激動,但是,他畢竟上了年紀,心情雖然急切,步履卻很艱難。為了表現老徐策腳步蹣跚的狀態,王伯華使用了一個“硬屁股坐子”的舊程式。先是兩手翻袖,身體向上躍起,兩腿交叉,在身體下落的同時,右手將袍角往後一甩,臀部隨之著地。這個表現徐策腳下不穩。被絆倒的動作,他演得乾淨利落,富於節奏感,是一種藝術的美。既表現出劇中激情飽滿的心理狀態,又注意到人物年邁衰老的外部造型,形體動作與內心體驗達到協調一致。

藝術成熟期的《徐策跑城》-河北梆子表演藝術家王伯華生平略傳05

他表演的這出戏,除繁難的身段技巧外,郭筱亭先生幫助他設計的唱腔新穎、別緻,也是贏得觀眾喜愛的原因之一。《跑城》這一折戲,他不斷加工、錘鍊,精益求精,30年多來一直成為王伯華的保留劇目。

1963年,天津小百花劇團隨中央慰問團赴東北地區慰問演出,王伯華的《跑城》被選為主要劇目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